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73875发布日期:2019-02-26 18:4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泥质夹层厚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储量的48%赋存于河流相储层中,经过多年的注水注聚开发,其采出程度仅为40%左右,具备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因此,河流相储层是我国今后储集层研究的重点及开发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经过多轮的油藏描述与剩余油挖潜之后,河道砂体内部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泥质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日益成为开发地质学家和油藏工程师关注的焦点。

关于河流相内部泥质夹层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其空间展布模式。薛培华(1991)首次建立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泥质夹层侧积式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的河道砂体粒度影响其内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赵翰卿(1985)、尹燕义等(1998)等人完善了曲流河内部泥质夹层分布定性模式;leeder(1973)、lorenz、马世忠(2008)、周银邦(2009)等先后建立了曲流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定量模式。richardl,richardr(2007)利用探地雷对西班牙escanilla辫状河野外露头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综合解剖,发现心滩也存在侧向迁移的沉积特征,在其内部发育斜列式的泥质夹层;raymondlskelly等(2003)对浅型辫状河-niobrara河进行了探地雷达资料录取及分析,认为心滩内部纵向上为多期沉积体叠加;各期之间发育泥质夹层,为次河道在低水位时期的细粒充填;廖保方等(1998)提出了辫状河砂体广泛展布的“叠覆泛砂体”模式。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通过对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及地下密井网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主要河流相砂体内部泥质夹层分布模式。但实际上,该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界面的分布模式,而对于油田生产实践来说,影响其开发效果的往往是界面处的渗流屏障,对于河流相,即为构型界面处的泥质夹层,如果预知该泥质夹层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势等问题,那么就可以明确剩余油分布位置、挖潜方式等等关键问题,故泥质夹层的保存程度才是影响河流相储层开发效果的关键。但是前人关于河流相内部夹层保存程度问题只是定性的进行了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判定方法(即什么情况下,发育什么样的夹层类型)。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河流相砂体内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测算方法,明确地下河流相储层内部主要渗流屏障定量模式,精确刻画地下储层内部结构,使得夹层的井间预测有据可依,最终服务于油田开发实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1)选取多处砂质河道的野外露头和/或现代沉积作为样本;2)选取所选取的样本的泥质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进行砂体采样,并测量采样点下方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3)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获得砂体粒度数据;4)基于步骤3获得的所述砂体粒度数据和步骤2获得的所述泥质夹层厚度,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5)基于所述砂体粒度数据和所述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曲线,获得泥质夹层保存程度。

优选地,通过激光粒度分析法获得所述砂体粒度数据。

优选地,所述泥质夹层保存程度包括:夹层不发育、夹层发育但不连续和夹层发育且连续。

优选地,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为夹层发育且连续区域,泥质夹层厚度与粒度中值呈正相关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1)选取多处砂质河道的野外露头和/或现代沉积作为样本;2)选取所选取的样本的泥质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进行砂体采样,并测量采样点下方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3)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获得砂体粒度数据;4)基于步骤3获得的所述砂体粒度数据和步骤2获得的所述泥质夹层厚度,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5)基于所述砂体粒度数据和所述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曲线,获得泥质夹层保存程度。

优选地,通过激光粒度分析法获得所述砂体粒度数据。

优选地,所述泥质夹层保存程度包括:夹层不发育、夹层发育但不连续和夹层发育且连续。

优选地,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为夹层发育且连续区域,泥质夹层厚度与粒度中值呈正相关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不同类型、粒度、规模河道砂体粒度及内部泥质夹层规模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建立河道砂体粒度与内部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并依据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快速有效的预判地下储层内部泥岩夹层发育情况,从而指导地下河流相储层构型解剖级次与表征样式。另外,该发明在提高储层构型表征精度、节约建模时间和成本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泥质夹层厚度与砂体粒度中值定量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1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可以包括:1)选取多处砂质河道的野外露头和/或现代沉积作为样本;2)选取所选取的样本的泥质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进行砂体采样,并测量采样点下方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3)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获得砂体粒度数据;4)基于步骤3获得的砂体粒度数据和步骤2获得的泥质夹层厚度,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5)基于砂体粒度数据和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曲线,获得泥质夹层保存程度。

该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河流相砂体内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测算方法,明确地下河流相储层内部主要渗流屏障定量模式,精确刻画地下储层内部结构,使得夹层的井间预测有据可依,最终服务于油田开发实践。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的流程图。下面参考图1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方法的具体步骤。

步骤1,选取多处砂质河道的野外露头和/或现代沉积作为样本。

具体地,砾质河道砂体内部泥质夹层不发育,所以不能作为样本。为建立有代表性的测算方法,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野外露头和/或现代沉积作为样本,这些样本需要涵盖不同粒度、不同规模的多种河型。

步骤2,选取所选取的样本的泥质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进行砂体采样,并测量采样点下方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

具体地,河道砂体内部面状泥质夹层能否保存下来,与其上下砂体粒度关系密切。在一个完整的心滩或点坝形成过程中,外界的环境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砂体的粒度既能反映当时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又能反映后期冲刷时的水动力强弱,这两个因素正好是泥质夹层能否保存的必要条件,因此,采样点为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此段最能代表该河道沉积过程中的水动力的强弱,包括先期沉积时的水动力及后期冲刷时的水动力,而其下部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就是该取样点对应的测量点。

步骤3,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获得砂体粒度数据。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激光粒度分析法获得砂体粒度数据。

具体地,在室内实验室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法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

步骤4,基于步骤3获得的砂体粒度数据和步骤2获得的泥质夹层厚度,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

具体地,将粒度分析结果与夹层厚度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

步骤5,基于砂体粒度数据和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曲线,获得泥质夹层保存程度。

在一个示例中,泥质夹层保存程度包括:夹层不发育、夹层发育但不连续和夹层发育且连续。

在一个示例中,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为夹层发育且连续区域,泥质夹层厚度与粒度中值呈正相关性。

该实施例通过将不同类型、粒度、规模河道砂体粒度及内部泥质夹层规模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建立河道砂体粒度与内部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并依据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快速有效的预判地下储层内部泥岩夹层发育情况,从而指导地下河流相储层构型解剖级次与表征样式。

应用示例1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及其效果,以下给出一个具体应用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该示例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其任何具体细节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首先,选取全国20处发育砂质河道的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作为样本;其次,进行实地采样,采样点为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此段最能代表该河道沉积过程中的水动力的强弱,包括先期沉积时的水动力及后期冲刷时的水动力,测量采样点下方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然后,在室内实验室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法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获得砂体粒度数据。

表1示出了采样点夹层厚度测量结果和砂体粒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采样点的泥质夹层保存程度包括3种:(1)夹层不发育,如粗粒的莫尔格勒河剖面及吴官屯剖面;(2)夹层发育但不连续,如中粒的山西柳林县剖面及云冈石窟景区剖面;(3)夹层发育且连续,如细粒的三道弯点坝及宝塔山底剖面。

图2示出了在上述应用示例中泥质夹层厚度与砂体粒度中值定量关系的示意图。

表1

通过对表1中样品粒度数据分析发现,泥质夹层的厚度与粒度中值(取φ值)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随着φ值的增大,趋势线被分为3个区间,即泥质夹层不发育区间、泥质夹层发育但不连续区间、泥质夹层发育且连续区间,区间的界限值分别为φ1=1.9和φ2=3.6。在此基础上,在夹层发育且连续区间进行泥质夹层厚度与粒度中值φ数学拟合,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如公式(1)所示,

y=7.4482φ-23.818(1)

其中,φ为粒度中值;y为泥质夹层厚度,单位为cm。

最后,基于砂体粒度数据和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曲线,获得泥质夹层保存程度。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取心井粒度分析结果,便可以推断该区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状况,即有没有夹层、夹层是否连续、夹层的规模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夹层的展布形态,进行井间拟合,将大大提高夹层井间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预测风险,为油田开发服务。

该实施例将不同类型、粒度、规模河道砂体粒度及内部泥质夹层规模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建立河道砂体粒度与内部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并依据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快速有效的预判地下储层内部泥岩夹层发育情况,从而指导地下河流相储层构型解剖级次与表征样式。另外,该发明在提高储层构型表征精度、节约建模时间和成本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泥质夹层保存程度的测算系统,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1)选取多处砂质河道的野外露头和/或现代沉积作为样本;2)选取所选取的样本的泥质夹层上部河道砂体第一个韵律段进行砂体采样,并测量采样点下方对应的泥质夹层厚度;3)对采样砂体的砂体粒度进行分析化验,获得砂体粒度数据;4)基于步骤3获得的砂体粒度数据和步骤2获得的泥质夹层厚度,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5)基于砂体粒度数据和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曲线,获得泥质夹层保存程度。

该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河流相砂体内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测算方法,明确地下河流相储层内部主要渗流屏障定量模式,精确刻画地下储层内部结构,使得夹层的井间预测有据可依,最终服务于油田开发实践。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激光粒度分析法获得砂体粒度数据。

在一个示例中,泥质夹层保存程度包括:夹层不发育、夹层发育但不连续和夹层发育且连续。

在一个示例中,在泥质夹层保存程度为夹层发育且连续区域,泥质夹层厚度与粒度中值呈正相关性

该实施例将不同类型、粒度、规模河道砂体粒度及内部泥质夹层规模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建立河道砂体粒度与内部泥质夹层厚度的定量关系,并依据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快速有效的预判地下储层内部泥岩夹层发育情况,从而指导地下河流相储层构型解剖级次与表征样式。另外,该发明在提高储层构型表征精度、节约建模时间和成本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