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43461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实际需求问题可以在即时通讯软件等社交平台上得以解决,比如微商、好友推荐等等。

为提高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活跃度,zl201110220780.7提出来一种即时通信工具中好友关系链匹配方法,该方法能够对用户资料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推荐符合用户感兴趣的其他用户,提高好友关系链建立的成功率。

但是,由于实际需求问题很多,人们期待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解决的问题也更复杂。单纯地根据用户资料推荐好友的方法,不能满足用户在不同时期内,动态的加新好友的需求。比如说,用户身份是某公司hr,根据静态资料,推荐的好友往往仅限于同行,以满足用户工作经验交流的需求。但是动态的需求,比如作为hr需要为公司招聘某领域的专业人才时,现有的即时通讯软件不能得出用户的意图,更不能根据这个意图向用户推荐与用户标签不相关的其他专业领域人才。

另外,由于平台的限制,好友推荐往往仅限于即时通讯软件平台内的资料,但用户复杂的网络行为包含了大量的用户信息,通过搜索和分析用户在不同网络平台的资料,可进一步提高好友匹配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出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从而为用户动态的需求推荐感兴趣的其他用户。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101.收集用户动态找人需求;

s102.根据用户的动态找人需求,结合用户资料,分析用户需求;

s103.根据分析结果,对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与所述用户需求进行数据匹配;

s104.如果所述匹配结果满足所述用户的需求,则将所述匹配结果推荐给所述用户。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动态找人需求可以是根据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为轨迹数据分析得到,为用户设置的一段时期或系统自动设定的一段时期内用户的聊天记录、使用手机的轨迹、历史找人办事记录、网络搜索联系人等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动态找人需求可以通过标签设定用户的找人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和结合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到的其他与用户相关的资料。

进一步地,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包括:用户注册即时通讯软件填写并允许公开的个人资料,和用户允许收集的个人动态资料。

进一步地,最终的推荐好友名单,标记了所推荐的好友与用户需求之间匹配的推荐理由。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装置,包括:

用户动态需求收集模块,用于收集用户一定时期内的动态找人需求;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数据,结合用户资料,分析用户需求;

数据挖掘模块,用于根据分析结果,对所述用户之外的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数据匹配模块,用于将挖掘结果和所述用户的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匹配;

好友推荐模块,用于根据匹配结果向用户推荐好友,如果所述匹配结果满足所述用户的需求,则将所述匹配结果推荐给所述用户。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终端和服务器;

所述终端,实现对用户动态找人需求数据的收集,然后上传至服务器;并接收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匹配后,向用户推荐的好友名单;

所述服务器,负责接收所述终端上传的数据,并智能分析用户需求,智能匹配好友,然后将匹配结果返回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可以为pc、平板、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优选地,为移动终端。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该方法通过收集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从即时通讯软件平台为用户优选推荐用户好友名单,优选的过程中,通过以即时通讯软件平台的资料作为引子,搜索和分析推荐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以此提高推荐好友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系统的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方法的步骤,包括:

s101.收集用户动态找人需求;

具体地,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如手机等)收集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为轨迹数据,所述一定时期可以是用户手动设置的一段时期或系统自动设定的一段时期,所述用户的行为轨迹数据可以包括:用户的聊天记录、使用手机的轨迹、历史找人办事记录、网络搜索联系人等数据,例如,用户通过手机登录某招聘网站,并发布了招聘专利工程师的信息,通过网页信息抓取得到“招聘”、“专利工程师”的关键词;

或者,用户在招聘网站发布了应聘专利工程师的求职信息,通过网页信息抓取得到“求职”、“专利工程师”的关键词;

具体地,在另外的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标签设定用户的找人需求,例如,在即时通讯软件上增加“找人办事”的标签,在该标签下,设定关键词“招聘”、“专利工程师”;

或者,用户在即时通讯软件上的“找人办事”的标签下,设定关键词“求职”、“专利工程师”。

s102.根据用户的动态找人需求,结合用户资料,分析用户需求;

具体地,在可选实施例中,在获得用户的找人需求后,可以进一步根据用户的资料深化用户的招人需求,例如,用户有“招聘”、“专利工程师”的需求,根据用户资料可以分析得出,用户为某公司hr,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为长沙市岳麓区,故可将“岳麓区”、“长沙市”加入找人需求的关键词,用户公司的性质为互联网型公司,故可将“互联网”加入找人需求的关键词,因为用户身份为hr,故可推断用户希望找到的人为:有意愿在长沙市岳麓区工作的具有一定互联网知识背景的专利工程师;

或者,用户有“求职”、“专利工程师”的需求,根据用户资料可以分析得出,用户为某互联网公司专利工程师,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为长沙市岳麓区,故可将“岳麓区”、“长沙市”加入找人需求的关键词,故可推断用户希望找到的人为:长沙市需要招聘专利工程师的企业hr或负责人,优选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互联网公司。

s103.根据分析结果,对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与所述用户需求进行数据匹配;

具体地,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和结合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到的其他与用户相关的资料,例如,用户的需求为“有意愿在长沙市岳麓区工作的具有一定互联网知识背景的专利工程师”,通过对其他海量用户在即时通讯软件的服务器上存储的个人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分析,根据预设算法得到一定匹配程度下的可选用户,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匹配的准确度,对这些可选用户,通过结合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与用户相关的其他资料,如qq空间、博客、微博等平台公开发表的文章,分析这些文章与专利相关的内容、数量、持续发表文章的时间等信息,或在相关专业论坛的活跃程度,得出对应的可选用户在专业领域的从业时间、从业水平和工作热情等参数,据此排列推荐好友的顺序;

或者,用户的需求为“长沙市需要招聘专利工程师的企业hr或负责人,优选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对其他海量用户在即时通讯软件的服务器上存储的个人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分析,根据预设算法得到一定匹配程度下的可选用户,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匹配的准确度,对这些可选用户,通过结合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与用户相关的其他资料,如用户所在公司的网络资料,分析得到公司所属行业、地理位置、成立时间、发展状况等,用户在qq空间、博客、微博等平台公开发表的文章,分析这些文章所属的专业领域,或在各类招聘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分析企业招聘需求,得出对应的可选用户的公司情况、用人需求、用户在公司所处的职位等参数,据此排列推荐好友的顺序;

具体地,在另外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包括:用户注册即时通讯软件填写并允许公开的个人资料,和用户允许收集的个人动态资料,例如,用户因为近期需要招聘人才,故允许软件抓取用户通过手机发布招聘信息的资料,同时,为了提高招聘信息的发布速度,允许软件将抓取到的相关信息形成对应需求,发布到即时通讯软件的对应位置(如个性签名、朋友圈等),当其他用户有对应的求职需求时,这些发布的资料可以被服务器搜索并分析,从而将该用户列为有所述求职需求的用户的推荐好友之一。

s104.如果所述匹配结果满足所述用户的需求,则将所述匹配结果推荐给所述用户。

具体地,在可选实施例中,最终将找到的推荐好友名单,与用户需求之间根据预设算法进行排列,以给出匹配结果;

具体地,在另外的可选实施例中,最终的推荐好友名单,标记了所推荐的好友与用户需求之间匹配的推荐理由,例如,用户的需求为“有意愿在长沙市岳麓区工作的具有一定互联网知识背景的专利工程师”,推荐好友1为:家住长沙市岳麓区的专利工程师,有互联网公司专利工作经验,有求职意向,思博论坛三年活跃用户,有个人博客并持续两年发布有专利相关文章,可见推荐好友1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很高,故可列为优先推荐的好友,用户可根据推荐理由判断是否需要加为好友,或者可以根据用户的博客、思博论坛发言等进一步了解推荐好友1,从而很好地匹配了二者之间的找人需求。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装置的结构,包括:

用户动态需求收集模块21,用于收集用户一定时期内的动态找人需求;

用户动态找人需求通过收集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为轨迹数据得到,如用户的聊天记录、使用手机的轨迹、历史找人办事记录、网络搜索联系人、修改qq签名、发布朋友圈等动态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22,用于根据用户动态找人需求,结合用户资料,分析用户需求;

用户资料包括用户的注册资料、标签、签名、好友的职业分类,用户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名称、地点等,根据用户授权可以使用的资料。

数据挖掘模块23,用于根据分析结果,对所述用户之外的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所述其他海量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和结合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到的其他与用户相关的资料。

数据匹配模块24,用于将挖掘结果和所述用户的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匹配;

好友推荐模块25,用于根据匹配结果向用户推荐好友,如果所述匹配结果满足所述用户的需求,则将所述匹配结果推荐给所述用户。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匹配好友的系统的组成,包括:

终端31,可以为pc、平板、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以手机为例,通过用户登录即时通讯软件后,用户动态需求收集功能可在用户授权下启动,通过记录一定时期内用户的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用户的找人需求,或者是用户主动发布的找人需求,但与传统查找好友不同的是,该需求的发布不是一次发布一次搜索结果的关系,而是记录了用户一定时期内的找人需求,并可在此时期内,持续向用户推荐好友,用户通过手机在互联网33上进行的操作会被分析并记录下来,形成具体的找人需求;

服务器32,是即时通讯软件连接的服务器或服务器群,在服务器上可调取该即时通讯软件其他注册用户的可公开查询的资料,先将这些资料与有找人需求的用户的找人需求之间进行匹配,得到匹配名单后,可进一步通过这些可公开查询的资料,搜索所述其他用户关联的网络行为,另外,当用户有被人查找的需求时(如招聘者与求职者之间,都有同时希望合适的对方找到自己的需求),用户也可以主动设置被查找的标签,来提高被服务器匹配的几率,例如,求职者可以主动设置求职标签、工作意向、和专业的博客文章链接地址等信息,便于服务器查询;

互联网33,用户通过终端31在互联网33上的相关操作可以被即时通讯软件的相关模块记录和分析,匹配好友时,可以通过匹配对象的可搜索的网络历史行为提高匹配成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以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实施原理与方法,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