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11956发布日期:2018-12-08 07:51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震伤亡人口估算方法及可被执行实现该方法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地震人口的伤亡率是指由地震导致的能够影响人群受害可能性和受害程度的状况。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大规模的城镇化,地震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将会增加。人类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准确地预报地震,但是可以在地震后快速估计人员伤亡情况,根据预估结果合理部署救援力量、开展有效救援。

已知的一种评价方法认为,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应该与震级正相关。已知的另一种评价方法认为,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对建筑物直接破坏程度的指标,根据地震烈度定义的人口暴露度(暴露在特定烈度区,如vi度及以上的地区的人口总数)对地震死亡人数的影响要大于地震震级对死亡人数的影响,所以单一用震级作为回归参数是不合理的。

采用地震烈度进行地震灾害人口伤亡快速估计的机构也较多,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theusgeologicalsurvey,usgs)的pager(promptassessmentofglobalearthquakesforresponse)系统,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uropeancommission’sjointresearchcentre)与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theunitednationsofficeforcoordinationofhumanitarianaffairs,ocha)联合开发的gdacs系统(globaldisasteralertandcoordinationsystem),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的extremum系统。以pager系统为例,首先根据地震动衰减规律绘制地震烈度分布图(shakemap),然后根据伤亡率与地震烈度的定量关系计算不同烈度区内的死亡率,最后与橡树岭国家(地区)实验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的landscan人口数据叠加得出预计死亡人数。其中,烈度-伤亡率双参数正态分布函数是通过对1973到2007年全球地震灾害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的(allenetal.,2009a;allenetal.,2009b;jaiswalandwald,2010;jaiswaletal.,2011)。gdacs系统采用usgs的shakemap模拟烈度分布,根据死亡率曲线确定t类型的建筑在烈度i下损坏程度为d的概率,计算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死亡率,与人口数据叠加得出死亡人数(groeveetal.,2008)。extremum系统与gdacs系统原理基本相同,即根据地震动衰减规律模拟地震烈度分布,确定不同烈度区内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得出预计死亡人数(frolovaetal.,2016;trendafiloskietal.,2011)。

亚洲是全球地震活动,特别是浅源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美国地质调查局列出的1900-2016年全球最大的20次地震有11次发生在亚洲。亚洲人口密度大,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根据灾害传染病学研究中心(centreforresearchontheepidemiologyofdisasters,cred)的紧急灾难数据库(emergencyeventsdatabase,em-dat),1990-2012年间,全球共发生了578次对人类有影响的地震,其中,亚洲发生了356次,占全球总数的62%,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尼西亚、伊朗、土耳其和日本为世界上发生地震次数最多的5个国家(地区)。23年间,地震共造成全球74.3万人死亡,162.3万人受伤,其中亚洲的死亡和受伤人数分别为50.6万和124万。无论从地震发生次数还是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来看,亚洲都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大洲。

但是,前述三个国际地震灾害伤亡评估系统,都不是专门针对亚洲国家(地区)开发的,同时,上述评估系统需要根据地震动衰减规律模拟地震烈度分布,而模拟烈度和实际烈度之间会有较大差别,因此上述系统对亚洲地震的人员伤亡评估结果精度不高。

公开号为cn107679774、发明名称为“一种抗震预防和救灾能力的评估方法以及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历史地震数据,将地震能量、地震发生区域的人口密度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伤亡程度预测模型,并使用获取的地震数据对所述伤亡程度预测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将指定地震的地震数据中作为解释变量的数据输入训练后的所述伤亡程度预测模型,并基于模型得到的伤亡数对所述指定地震对应区域的抗震预防和救灾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中的地震发生区域的人口密度是通过获取发生主震的区域的行政地理范围及人口总量计算得到的,因为地震的发生及地震强度的分布不受行政地理区域的限制,这种计算方法同样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

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快速、相对准确地进行地震人员伤亡评价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多次历史地震数据,该历史地震数据包括地震震级、地震震中、地震年份和地震伤亡人数;

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震中,确定该次地震影响区;

由该次地震影响区的人口分布数据,确定该次地震影响区总人口;

根据该次地震伤亡人数和该次地震影响区总人口,得到该次地震人口伤亡率;

根据历史地震的地震震级和得到的相应地震人口伤亡率建立以地震震级表征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模型。

优选地,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根据地震震级确定地震震动影响半径,由该地震震动影响半径和地震震中确定该次地震影响区。

优选地,根据地震震级和下述公式,确定地震震动影响半径r:

当m≤6.2时,r=75km;

当m=6.3–6.7时,r=125km;

当m=6.8–7.2时,r=150km;

当m=7.3–7.7时,r=175km;

当m≥7.8时,r=200km。

优选地,该方法进一步包括获取区域人口分布数据,根据地震发生年份选择对应年份的人口分布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获得该次地震影响区的地震影响区总人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发明,提供一种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震级,

利用如上所述的方法构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模型计算该次地震人口伤亡率。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亚洲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震级;

利用下述地震灾害人口估算模型计算该次地震伤亡率范围:

y0=a0xb0,a0=-56.64~-17.46;b0=-1.814~-0.619,

其中,x为里氏地震震级,y为伤亡率以10为底的对数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亚洲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震级;

利用下述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计算该次地震伤亡率范围:

上限:y=-56.64x-1.814

下限:y=-17.46x-0.619

其中,x为里氏地震震级,y为伤亡率以10为底的对数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亚洲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震级;

针对地震发生所在国家或地区,选择对应国家或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模型估算该次地震伤亡率范围:

其中,x为里氏地震震级,y为伤亡率以10为底的对数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亚洲地区的地震灾害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震级;

针对地震发生所在国家或地区,选择对应国家或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模型计算该次地震伤亡率范围:

其中,x为里氏地震震级,y为伤亡率以10为底的对数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应用于亚洲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亚洲是全球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90-2012年,地震共造成全球74.3万人死亡,162.3万人受伤,其中亚洲国家50.6万人死亡,124万人受伤。

本发明基于亚洲国家(地区)1990年-2012年的地震伤亡结果,构建了亚洲主要国家(地区)的震级-地震伤亡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构建了以地震震级表征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利用该模型,在获取地震震级的第一时间,可以快速计算得到地震灾害伤亡人口的范围数据,为开展相应的救援措施提供依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考虑了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地区),地震震级相同但伤亡率不同的情况,得到了适用于不同经济水平国家(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快速估计模型,以期对不同亚洲国家(地区)提供更为准确的地震伤亡率和伤亡人数预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构建方法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亚洲各国5.0级以上地震次数分布图。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2016年亚洲国家(地区)人口分布图。

图5a-5f示出根据本发明实例1的各类亚洲国家(地区)地震人员伤亡率曲线。

图6示出图5a-5f中各最小伤亡阈值曲线。

图7示出本发明实例2的亚洲国家(地区)地震人员伤亡阈值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以亚洲国家(地区)1990年-2012年的地震数据和伤亡数据为例,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构建方法,并具体描述构建亚洲主要国家(地区)的震级-地震伤亡人口估算方法的方法,以期用于各国国家(地区)在地震灾害后伤亡人员的快速评估,为开展相应的救援措施提供依据。

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具体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210,获取多次历史地震数据,该历史地震数据包括地震震级、地震震中、地震年份和地震伤亡人数。

历史地震数据的获取

本发明中,采用三个主要数据源收集相应的地震数据,构建了“亚洲国家(地区)地震灾害数据库”。第一个数据源是灾害传染病学研究中心发布的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http://www.emdat.be/),em-dat数据库提供了自190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22,000次灾害的核心数据,是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免费灾害数据资源之一,在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界有着广泛的应用。灾害数据的收录标准有以下四条:1)灾害至少造成10人死亡;2)灾害至少造成100人受灾;3)宣布进入紧急状态;4)请求国际援助,至少满足以上一条标准的灾害才能被收录。本发明从em-dat数据库收集整理1990-2012年亚洲地震灾害事件,根据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校对并排除重复灾害事件,所得数据记录共356条,每一条地震记录都有详细的时间、国家(地区)、位置描述、震级、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等信息。

第二个数据源为亚洲减灾中心(asiandisasterreductioncenter,adrc;http://www.adrc.asia/)的灾害档案和glide数据库

(http://www.glidenumber.net/)。灾害档案提供的信息主要有:灾害类别、时间、地点、灾情概况及与此次灾害有关的新闻报道的链接。glide数据库是由亚洲减灾中心和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共同建设的,在glide数据库中,每一条灾害记录都有独一无二且编码方式统一的编号,灾害记录包括灾害编号、灾害类别、国家(地区)、灾情评论,以地震灾害为例,灾情评论中包含具体的时间、位置描述、震级、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

第三个数据源为googleearth和网络上与亚洲地震有关的报道,在googleearth上搜索地震记录的“位置描述”字段,补全震中经纬度信息,个别年代较近的地震记录通过网络搜索得到震中经纬度。

本发明根据上述数据构建“亚洲国家(地区)地震灾害数据库”,其中以em-dat数据库为主,2013-2016年地震灾害记录的受伤人数统计采用亚洲减灾中心和glide数据库的记录进行补充。为保证记录的真实可靠,首先对比了两个信息源的2013-2016年的亚洲地震记录,然后筛选出了57条具有完整的时间、国家(地区)、位置描述、震级、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信息的记录,同样根据“位置描述”,采用googleearth搜索和网络搜索补全震中经纬度信息。将搜集到的地震记录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亚洲国家(地区)地震灾害数据库”。

本发明构建的“亚洲国家(地区)地震灾害数据库”共有1990年-2016年26个国家(地区)的地震,共413次地震记录,字段分别为“年份”,“地震国家(地区)全称”,“地震国家(地区)iso名称”,“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级”,“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伤亡人数(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之和)”。本发明中,用于建立和验证的地震记录需满足以下两条标准:1)地震大于等于5.0级2)伤亡人数大于10人。经筛选,满足条件1)的地震记录共有349条,涵盖了1990-2016年22个国家(地区)的地震;同时满足条件1)和条件2)的地震记录共271条,涵盖了1990-2016年21个国家(地区)的地震。

满足上述条件1)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1990-2016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尼西亚、伊朗、土耳其和日本为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5个国家(地区),伤亡人数分别为57.7万,34.0万,21.5万,8.0万和7.8万。受地震影响人数更多,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尼西亚、日本的均达到亿人,分别约为2.36亿、2.29亿、1.56亿人,进一步说明亚洲受地震灾害影响十分严重。

步骤s220,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震中,确定该次地震影响区。

在已知地震震级和地震震中的情况下,可根据地震震级确定地震震动影响半径,由该地震震动影响半径和地震震中确定地震影响区。

地震影响区是指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区域,通常是烈度为vi度及以上的区域。例如howellandschultz等人从地震学角度导出了烈度随震中距的衰减关系,提出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模型。anderson和chandra分别分析了美国西部地区的等震线资料,拟合了基于椭圆衰减模型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式。根据椭圆衰减模型,地震烈度与震级正相关,与震中距负相关。对于一次地震,通常只有烈度为vi度及以上的区域才会有人员伤亡,当地震某一影响半径内的烈度均为vi度及以上时,即可用该影响半径简化地震烈度分布。peduzzi等人对不同震中距的强震动记录所做的研究,确定了不同震级m地震的震动影响半径r:

当m≤6.2时,r=75km;

当m=6.3–6.7时,r=125km;

当m=6.8–7.2时,r=150km;

当m=7.3–7.7时,r=175km;

当m≥7.8时,r=200km。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上述公式计算每次地震的影响区域范围。

步骤s230,由该次地震影响区的人口分布数据,确定该次地震影响区总人口。该步骤进一步包括:

步骤s231,获取区域人口数据

本发明中,人口数据来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中心(ciesin)和美国nasa社会经济数据与应用中心(sedac)联合发布的全球人口分布网格数据。

本发明采用了第三版1990和1995年全球人口分布网格数据(centerforinternationalearthscienceinformationnetwork-ciesin-columbiauniversityetal.,2005),空间分辨率为2.5弧分(在赤道附近约为5km),第四版2000、2005、2010、2015年全球人口分布网格数据以及2020年预测数据(centerforinternationalearthscienceinformationnetwork-ciesin-columbiauniversity,2016),空间分辨率为30弧秒(在赤道附近约为1km)。在两个版本的数据中,每个网格的属性值均为生活在该网格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步骤s232,根据地震发生年份,选择对应年份的人口分布数据。

由于每年人口均有变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已有年份的数据计算人口增长率,再由各年人口增长率算得1990-2016年每一年的人口分布情况。例如图4所示2016年亚洲国家(地区)人口分布,是根据2015年亚洲国家(地区)人口分布网格数据和2020年预测数据插值计算出的。

步骤s233,根据某次地震确定的地震影响区,及该地震年份人口分布数据,计算该次地震影响区总人口。

本实施例中,利用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获取地震影响区总人口数。

步骤s240,根据该次地震伤亡人数和该次地震影响区总人口,得到该次地震人口伤亡率。

本发明中,采用人口伤亡率d来衡量伤亡人口规模,即该次地震中伤亡人口总数占地震影响区人口的比例,如下式所示。

式中,killed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injured为地震造成的受伤人数,physicalexposure为该次地震地震影响区总人口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确定地震影响区总人数用于构建估算模型,有效改善了所构建的模型的估算准确性。

步骤s250,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的地震震级和得到的地震人口伤亡率建立以地震震级表征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

本实例采用最大、最小、中值地震震级伤亡率阈值曲线的方法,构建各类国家(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首先,统计制作0.5震级范围的对数箱形图,箱形图由下限、下四分位数、中值、上四分位数、上限5部分组成。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为四分位数间距,上限为上四分位数加上1.5倍四分位数间距,下限为下四分位数减去1.5倍四分位数间距。

落在上下限以外的点,即箱形图实线以外的点,视为异常点,即该次地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造成人员伤亡率过高或过低,在曲线拟合时,不予考虑。以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地震为例,该次地震造成的伤亡总数为14968人,由于玉树地处青海省西南的青藏高原腹地,人口密度较小,地震影响区的人口总数仅为37.9万人,所以此次地震的人口伤亡率高达3.95%,远远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其他地震,故在建立中国大陆地区地震人员伤亡估算方法时剔除了该次地震。

实例1

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不仅和地震强度、人口密度有关,还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关,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又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伤亡率模型的构建还要考虑经济的影响。本发明实例1将15个地震多发的亚洲国家(地区),依据人均gdp分为6组,分别为i-vi,其人口、经济情况,见表2。

表2亚洲地震多发国家(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分类

按上述分类,以横轴为地震震级,纵轴为地震人口伤亡率的对数,将6类i类-vi类国家(地区)1990-2012年各次地震的数据绘制分别为图5a-5f。图中线条为对应国家(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曲线,曲线方程如表3所示。

表3亚洲部分国家(地区)震级-伤亡率方程

表中x为里氏震级,y为以10为底的伤亡率的对数,假设检验95%置信区间,r2为模型拟合优度,p-value为显著性水平值)

模型验证

若实际伤亡人数位于模型模拟的最大、最小伤亡人数范围期间,则认为模型模拟结果正确。

为了验证上述伤亡率模型的有效性,本发明实施例采用2013-2016年的31次地震真实伤亡数据与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在共22条正确,其余9条误差较大。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构建的亚洲地震人员伤亡率模型可用于这些国家(地区)在地震灾害后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为开展相应的救援措施提供依据。

进一步,对误差较大的9个地震,采用估计偏差deviation来衡量其估计误差的大小:

式中,metv(minimumestimatethresholdvalue)为预估最小伤亡人数,av(actualvalue)为实际伤亡人数。

从表4可以看到,偏差大多为正值,这说明模型估计的最小伤亡人数仍然偏大。只有1次地震的偏差为负值,2013年7月2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西北的苏门答腊岛亚齐省,6.1级地震,模型得到的最大结果1350人,仍然小于实际伤亡人数2574人。分析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和本发明模型所用的人口密度的精度有很大关系。例如伊朗7.8级地震,伤亡人数仅为114人,这说明该次地震应该发生在人员稀少的地方,实际人口密度可能会小于本实例使用的数据。各国可根据自己的人口分布实际情况,根据本发明的地震伤亡人口估算方法构建适合自己国家(地区)的模型。

表4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曲线验证表

将6类国家(地区)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曲线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伤亡率由低到高排序,分别为:i类(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ii类(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iii类(中国大陆地区)、iv类(阿富汗等国)、v类(伊朗)、vi类(土耳其)。其中,iii类在6级以下地震时,略高于iv类。i类在7.75级以上地震时,高于ii类。这可能与模型中地震样本的选取有关。

vi类、v类国家(地区)伤亡率最高,即土耳其和伊朗,这一结论现有研究结果一致。伤亡率最低的为i类国家(地区),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是因为他们在建筑物抗震标准制定、防震教育、地震预警等方面比较完善。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修订了法律条例,引入抗震设计和结构分析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要求房屋结构计算需考虑地震力的国家(地区);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修改了《建筑基准法》,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7.0级以上的强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更是细化了建筑技术法规中建筑结构安全和建筑疏散系统要求。这些防震减灾的法规措施值得其他亚洲国家(地区)借鉴。此外,ii类国家(地区)伤亡率性也偏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同样与其采取的一系列防震减灾的措施有关,2007年,印尼政府出台了《灾害管理法》,将原来的国家(地区)灾害管理协调局(nationaldisastermanagementcoordinatingboard)升级为独立的政府机构印尼国家(地区)灾害管理局(indonesiannationalboardfordisastermanagement,bnpb);同年,印尼政府发起了全国防灾减灾行动计划(该计划被纳入印尼国家(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涉及地震灾害的监控以及早期预警系统的配置,还规定灾后紧急救援所需资金应全部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年度预算。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地区是iii类国家(地区),虽然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均gdp高于ii类国家(地区),但其地震伤亡率仍然偏高,这说明中国大陆地区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不高,应该向i类、ii类国家(地区)学习,制定一些更严格的防震减灾的法规措施。

iv类国家(地区),即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伤亡率偏高,这与他们的经济落后密切相关,这些国家(地区)应该向ii类国家(地区)学习,加强民众的灾害意识,扩大灾害志愿者队伍。

影响地震伤亡人数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地震发生的时间、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应急救援速度、灾区人口结构、地震引发的其他灾害等。本发明构建模型的目的是快速评估,因此本发明的方法没有考虑这些因子。

实例2

本发明的实例2,以1990-2012年亚洲国家(地区)地震震级与伤亡率的对数关系作为样本点,采用最大、最小伤亡率估算曲线拟合方法,构建亚洲地区地震伤亡人口估算模型,参照实例1得到的地震样本点与地震人员伤亡伤亡率估算曲线如图7所示,表5示出根据该实例的地震震级与地震人员伤亡率估算曲线的方程。

表5伤亡率估算曲线方程

公式中y为伤亡率以10为底的对数值,x为里氏地震震级,r2为模型拟合优度。

本发明通过em-dat、ardc及glide数据库搜集了1990-2016年亚洲地震灾害记录,建立了《亚洲地震灾害伤亡事件数据库》。基于空间统计和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亚洲部分国家(地区)的地震人员伤亡快速估计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了震级、烈度和人口分布对地震伤亡人数的影响,使用的参数少且容易获得。利用15个亚洲地震多发国家(地区)的地震灾害数据(1990-2012年),建立了以震级-伤亡率阈值曲线为核心的地震人员伤亡快速估计模型。用2013-2016年的地震记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总体较好。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构建方法可以用于震后人员伤亡情况的快速估计,为震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发生地震的地震等级,利用如表5所示阈值曲线方程,快速获得该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发生地震的地震震级,根据地震发生的国家(地区)或地区,从表3所示亚洲部分国家(地区)震级-伤亡率阈值曲线方程中确定对应的伤亡率阈值曲线方程中,将地震震级带入所确定的方程,快速获得该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应用于亚洲地区的地震灾害人口估算方法。

进一步,各个国家(地区)可以根据其历史地震数据,以及人口分布数据,构建适合其自身的地震灾害伤亡人口估算方法,建立以震级-伤亡率阈值曲线为核心的地震人员伤亡快速估计模型,并在未来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在获取地震震级和地震震中的情况下,快速估计伤亡人数,为震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