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0927发布日期:2018-12-12 00:02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智慧灯杆本地设备管理。



背景技术:

路灯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将路灯作为5G通信组网载体可以实现城市5G网络全覆盖,即为智慧灯杆。

智慧灯杆分布众多,采用网络连接将智慧灯杆连接至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但只通过网络管理的方式,在智慧灯杆网络连接不通而需要维护时难以实施;因此需要增加每个智慧灯杆的本地控制,而对于分布众多,范围广阔的智慧灯杆,增加本地控制的权限尤其要注重安全性,避免其他人随意通过本地控制进入系统,扰乱智慧灯杆的正常工作。

现有技术采用二维码纸质标签贴于智慧灯杆控制设备盒中,不仅难于更换,还易损坏;并且其由于采用实物标签,对于众多的智慧灯杆来说,必定更新周期长,使得一旦二维码被盗用,可随时进入智慧灯杆管理系统,扰乱智慧灯杆管理系统控制智慧灯杆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通过在进行本地控制前增加动态二维码,提高本地控制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包括管理服务器、手持终端,以及设置于每个智慧灯杆的控制器和电子显示屏;所述管理服务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和手持终端;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子显示屏;

所述控制器还设置有二维码生成器,所述二维码生成器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输至所述电子显示屏;所述电子显示屏显示所述动态二维码供所述手持终端扫描;所述手持终端通过扫描所述动态二维码,向所述管理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控制器发送连接指令,或向所述手持终端发送连接指令并由所述手持终端将所述连接指令转发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验证接收的所述连接指令,而与所述手持终端进行连接;所述手持终端通过连接所述控制器,而获取智慧灯杆本地设备控制权限。

优选地,每个所述控制器设置有唯一的识别码。

优选地,所述手持终端通过扫描所述动态二维码获取所述控制器的识别码,并向所述管理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所述连接请求包括所述识别码;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控制器发送该控制器的连接密码,或向所述手持终端发送该控制器的连接密码并由所述手持终端将该控制器的连接密码转发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验证所接收的所述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手持终端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智慧灯杆管理系统,还包括连接至所述管理服务器的网络信号检测模块;所述网络信号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管理服务器的网络连接状态信息,并将所述网络连接状态信息传输至所述管理服务器。

优选地,所述网络连接状态信息为连通时,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控制器发送该控制器的连接密码;所述控制器通过验证所接收的所述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手持终端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网络连接状态信息为断开时,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手持终端发送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控制器的连接密码;所述手持终端将所述连接密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验证接收的所述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手持终端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手持终端为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DA。

优选地,所述智慧灯杆管理系统,还包括管理员终端设备;所述管理员终端设备通过扫描所述动态二维码生成万能连接密码;并将所述万能连接密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验证接收的所述万能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管理员终端设备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理员终端设备为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DA。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和电子显示屏装设于一控制箱中,所述控制箱设置有锁具;所述锁具为指纹锁或人脸识别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对智慧灯杆本地控制设备控制前,设置具有安全管控功能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并采用动态二维码,提高了对智慧灯杆管理的安全性,同时,相比于现有采用二维码纸质标签的形式,更便于更换,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系统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系统框图。

图中标记:1-管理服务器,2-控制器,3-电子显示屏,4-手持终端,5-网络信号检测模块,6-管理员终端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施例采用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在对每一个智慧灯杆本地控制设备控制前,设置具有安全管控功能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所述智慧灯杆管理系统,包括管理服务器1、手持终端4,以及设置于每个智慧灯杆的控制器2和电子显示屏3;所述管理服务器1连接所述控制器2和手持终端4;所述控制器2连接所述电子显示屏3;

所述控制器2还设置有二维码生成器,所述二维码生成器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输至所述电子显示屏3;所述电子显示屏3显示所述动态二维码供所述手持终端4扫描;所述手持终端4通过扫描所述动态二维码,向所述管理服务器1发送连接请求;所述管理服务器1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控制器2发送连接指令,或向所述手持终端4发送连接指令并由所述手持终端4将所述连接指令转发至所述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通过验证接收的所述连接指令,而与所述手持终端4进行连接;所述手持终端4通过连接所述控制器2,而获取智慧灯杆本地设备控制权限。本发明在对智慧灯杆本地控制设备控制前,设置具有安全管控功能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并采用动态二维码,提高了对智慧灯杆管理的安全性,同时,相比于现有采用二维码纸质标签的形式,更便于更换,不易损坏。

每个所述控制器2设置有唯一的识别码;所述控制器2与所述手持终端4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所述无线网络可以为WIFI、蓝牙、2.4G无线技术或其他无线网络;以WIFI连接时,所述控制器2设置有无线WIFI网卡,并且无线WIFI网卡默认开启,工作人员使用所述手持终端4搜索出所述控制器2的WIFI网络,并与所述控制器2进行连接时,需要输入连接密码,并对连接密码进行验证。应当理解,所述管理服务器1存储有每个所述控制器2的WIFI网络的连接密码;所述手持终端4通过扫描所述动态二维码获取所述控制器2的识别码,并向所述管理服务器1发送连接请求;所述连接请求包括所述识别码;所述管理服务器1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控制器2发送该控制器2的连接密码,或向所述手持终端4发送该控制器2的连接密码并由所述手持终端4将该控制器2的连接密码转发至所述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通过验证所接收的所述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手持终端4进行连接;其中,通过连接密码进行WIFI连接的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使用本发明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时,还可对手持终端4进行安全管理;具体为,每个手持终端均有硬件地址,即MAC地址;为方便管理,在智慧灯杆管理系统中的所述管理服务器1对每个手持终端的MAC地址进行存储,在所述管理服务器1向所述控制器2发送连接指令前,将需要连接的手持终端4的MAC地址进行验证,保证只有通过特定的手持终端4对控制器进行连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智慧灯杆管理系统还包括一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控制器2和电子显示屏3供电;由于本发明用于智慧灯杆,所述供电单元可以是一电源适配器,将路灯供电电源电压通过所述电源适配器转换为所述控制器2和电子显示屏3所需的工作电压,可以不用单独设置供电电源,节约成本。

实施例2

参见图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优选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还包括连接至所述管理服务器1的网络信号检测模块5;所述网络信号检测模块5用于检测所述控制器2与所述管理服务器1的网络连接状态信息,并将所述网络连接状态信息传输至所述管理服务器1;

所述网络连接状态信息为连通时,所述管理服务器1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控制器2发送该控制器2的连接密码;所述控制器2通过验证所接收的所述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手持终端4进行连接。

所述网络连接状态信息为断开时,所述管理服务器1根据接收的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手持终端4发送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控制器2的连接密码;所述手持终端4将所述连接密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通过验证接收的所述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手持终端4进行连接。通过设置网络信号检测模块5,在控制器2与管理服务器1连接或断开时,采用不用的方式获取智慧灯杆本地控制设备的控制权限,提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所述手持终端4可以为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DA。

实施例3

参见图3,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因管理服务器1宕机或其他问题造成的所述控制器2和手持终端4均无法连接至所述管理服务器1,本实施例优选的智慧灯杆管理系统,还包括管理员终端设备6;所述管理员终端设备6通过扫描所述动态二维码生成万能连接密码;并将所述万能连接密码发送至所述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通过验证接收的所述万能连接密码正确后,而与所述管理员终端设备6进行连接。所述管理员终端设备6为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DA。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中,所述控制器2和电子显示屏3装设于一控制箱中,所述控制箱设置有锁具;优选地,所述锁具为指纹锁或人脸识别锁,可限定只有维护工作人员对锁具进行开关锁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