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级管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项目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89732发布日期:2019-02-01 19:34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基于多级管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项目管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级管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项目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多还是沿用以前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进度管理主要以节点管控为主,不注重分项工程的管控,进度滞后的问题逐步累计加重,从而演变到进度不可控的程度。

现有的项目管理进度管理软件搭建的数据模型中缺少工程构件信息,无法明确表现出任务内容所包含的相关构件,任务之间边界条件不明显,依据个人理解不同会出现重复的任务内容,造成采集实际进度时不同任务采集部分相同构件的进度信息,影响真实进度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基于多级管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项目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描述工作的wbs分解内容;描述工作的物理位置;描述工作的数据内容;将wbs分解内容、物理位置以及数据内容以构件、工序相关联的形式形成底层采集内容;采集现场进度信息,至少录入底层采集内容;基于分析模型计算分析项目实施情况;生成项目管理报告。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工程类别分别选择性地搭建人材机数据库、构件类数据库、工序类数据库;其中,人材机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记录了所需要工人的种类、机械的种类及材料的种类;构件类数据库记录了不同构件类别的基本参数;工序类数据库记录了不同工序所需的人材机类型、测量单位及工程量单位。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构件类数据库和工序类数据库中构件类数据和工序类数据的叉乘关系构成构件工序类数据。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划分建筑区域;划分施工工段;将建筑区域和施工工段数据化。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wbs工作分解;其中,根据项目总控计划及项目资料将工程拆分至子分部同类型构件工段层级,再根据wbs工作结构继续细化至分项级别的任务。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采集构件信息;其中,根据cad图纸或bim模式采集构件的信息。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任务与构件根据物理位置和构件、工序的对应关系进行匹配。

进一步地,采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录入底层采集内容。

进一步地,录入底层采集内容时记录采集设备的路径信息。

进一步地,项目管理报告包括:项目情况汇总、工作开展信息、资源投入信息、质量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现场停工情况、工作照片、近期开展工作情况下设近期通知、近期计划开始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进行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基于多级管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项目管理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项目分析模型搭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基于多级管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项目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建立项目分析模型、技术手段采集现场进度信息、基于分析模型计算分析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管理报告及建议。

具体介绍如下:

1)建立项目分析模型分为两条搭建线路,一是描述工作wbs分解内容(工作、任务、工序),二是描述工作的物理位置(区域、工段)、数据内容(构件)。两者以构件工序相交形成最底层的采集内容,构件工序为每个构件为完成构件的施工进行的工序,两者为叉乘关系。一个工段同一工序类的工序的集合是分项工程,一个工段同一构件类的工序的集合是构件组。

①搭建数据库,根据工程类别分别选择人材机数据库、构件类数据库、工序类数据库,人材机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记录了所需要工人的种类、机械的种类及材料的种类,构件类数据库记录了不同构件类别的基本参数,如“坐标参数、几何参数”等,工序类数据库记录了不同工序所需的人材机类型、测量单位及工程量单位。构件类与工序类添加完成后可添加构件工序类,记录两者的叉乘关系。搭建数据库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修改和添加本工程的数据库内容。

②区域/工段划分,根据工程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单体工程等因素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施工工段划分工段,任一工段必须包含在某一建筑区域下,并不允许出现重叠区域,最后依据施工图纸提取区域/工段坐标,包括角点坐标和上下标高,形成独立封闭立体空间概念。

③wbs工作分解,根据项目总控计划及项目资料将工程拆分至子分部同类型构件工段层级,如1区块地下室顶板施工。再根据wbs工作结构继续细化至分项级别(任务),如1区块地下室顶板施工钢筋绑扎,每个细化的任务要明确父级工作名称、建筑区域、工段、计划时间及工序类。

④构件信息处理,分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以图纸为依据提取构件信息,二是以bim模型为依据导出构件信息。

以图纸为依据则通过cad图纸在其中设定原点坐标(可与工程原点坐标相同),从而提取每个构件的坐标信息,和此构件所属构件类设定的参数信息,如长、宽、高等几何参数,再将构件参数导入我们的数据库。

以bim模型为依据则通过在revit模型中设定原点坐标(可以与工程原点或模型绘制原点相同),使用我公司基于revit软件二次开发的插件导出构件信息,调整成与所属构件类参数相同的格式导入我们的数据库。

导入的构件信息计算机会自动根据坐标匹配所属的工段,把同一工段内相同构件类的构件组合成一个构件组,并记录其所属工段和构件类,以上述形式储存在我们的数据库中。

⑤任务与构件组绑定,任务包含工段和工序类信息,构件组包含工段和构件类信息,在①步中添加了构件工序类信息,即构件与工序建立的叉乘关系,计算机筛选出同一工段的任务和构件组,在此基础上再筛选出构件与工序存在叉乘关系的任务和构件组进行绑定,至此完成项目分析模型的搭建。

2)技术手段采集现场进度信息通过公司开发的微信小程序进行操作,可实时在施工现场进行数据录入工作,并记录采集数据时采集人的gps路径,追溯数据真实性。

采集端按照建筑区域、工段、任务、构件组、构件逐级展示,在工段下显示正在施工和未来15天内将要施工的任务,采集员通过工段及任务名称判断要采集的任务,任务内显示所需的工种及设备类型(通过绑定工序类得出,工序类与工种和设备类型存在绑定关系),可以采集当天此任务所需的实际工人数量和设备数量。任务内还包括绑定的构件组及其下构件,通过填写构件的实际采集进度得出该任务的实际进度,每次任务采集时需照一张照片辅以判断实际进度,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方便回溯。当任务存在滞后现象时可选择任务的滞后原因,方便归因分析。

作为一种扩展方案,所有构件均设有物联网标签,该物联网标签集成有rfid标签和uwb定位标签,在该物联网标签中记载了以上所提及的构件数据,采集人所持有的采集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其可以与物联网标签通讯,从而获知标签内存储的信息,然后结合采集人现在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底层数据的采集。

在采集人采集数据时,移动终端设备会自动发现相应的构件,并通过测距预先匹配构件与位置的对应关系,然后采集人进行校核和确认。这样大大提高了采集效率。

3)基于分析模型计算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在1)第③步后,根据网络计划技术原理推算每项任务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最晚完成时间、自由浮时及总浮时,以网络图和横道图的形式展现工程的总体计划,然后在2)步之后采集的实际数据进入平台数据库,计算机进行计划侧与实际侧的数据对比分析,推算出将要开始工作(计划未来15内开始且没有采集记录的工作)、正在进行工作(有采集记录且采集进度大于0小于1的工作)和已经完成工作(过去15天内采集进度为1的工作)。将要开始工作显示计划和预计时间的对比以及前置工作(显示前置工作完成情况,辅助判断该工作是否具备作业条件);正在进行工作显示计划与实际开始时间对比,并根据实际进度情况自动估算预计完成时间;已经完成工作显示计划与实际时间对比。

4)项目管理报告及建议,通过前几步建立分析模型到数据分析,平台构建起整一套项目进度管理体系,根据此项目进度分析数据及本平台其他安全、质量等模块组成项目管理报告,以日报、周报、月报、中期报告及完工报告的形式推送给项目管理人员。下面以日报为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今日工作情况和近期开展工作情况,其中今日工作情况下设每日情况汇总、工作开展信息、资源投入信息、质量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现场停工情况、每日工作照片;近期开展工作情况下设近期通知、近期计划开始工作。

①每日情况汇总,以文字形式描述正在进行工作的进度情况,实际投入的人工和设备数量,安全和质量问题统计情况。

②工作开展信息,以卡片描述正在进行工作的计划进度、实际进度、今日资源投入、分包单位、责任人等信息。

③资源投入信息,以柱状图形式显示设备和各分包单位人员变化(近7日),以表格形式显示分包人员统计。

④质量和安全问题信息,以卡片形式当日发生问题信息和已发生问题统计信息。

⑤现场停工情况,以卡片形式显示每次停工原因、周期、责任方及索赔情况等。

⑥每日工作照片,以卡片形式显示正在进行工作的照片、拍摄时间和所属区域。

⑦近期计划开始工作,以卡片形式显示将要开始工作(未来15天内)的前置工作情况及前置工作完成状态。

项目管理报告及建议以计算机自动化输出为主,人工校核修改为辅。

本发明以项目进度管理为出发点,以任务内容和构件信息的叉乘关系构建出任务内容、建筑区域/工段、构件信息三维数据分析模型,解决了任务内容与构件信息人工关联的大量数据处理问题,同时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真正做到单一构件级别的精细化管理,辅以微信小程序的技术信息采集手段,以符合工程管理思维逻辑的采集界面、图形采集功能及gps路径追踪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据项目分析模型、实际采集数据等信息智能化分析项目进展情况,自动化推送和输出管理报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