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88703发布日期:2019-04-03 03:46阅读:1824来源:国知局
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查询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林地及森林管理工作效率的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林地年度变更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现有的林地变更调查的成果数据为shp格式的代码表,林业人员在使用时需要通过纸质材料的代码表进行人工查询其具体属性,使用起来十分浪费时间,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建立,必须建立起对应的地理数据库,显示其中文属性。另一方面,广西现有的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地理数据库,其建立时间是2014年,坐标系为当时广西统一使用的1980西安坐标系,此后每年变更只将新数据导入旧的数据结构中,没有进行数据库的重新生成,与自然资源部自2018年7月1日起全面使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不一致,不能直接套卫星遥感影像图对林地及森林资源进行监控,不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即使经过繁琐的坐标转换处理,在大面积查询林地资源数据时出现非常大的误差,并且在坐标转换过程中还会造成林地变更数据的丢失,实际工作中不能使用。此外,现有的数据库中某些数据,比如,“起源”、“地貌”、“坡度”等数据属性未得到标注,这就使得外业调查及林地资源数据查询工作时,还需要另外通过纸质材料查找代码所对应中文属性,属性显示不直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查询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林地及森林管理工作效率的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系统。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创建数据库:在arccatalog目录树中新建地理数据库,命名为“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

b、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定义投影坐标系:在步骤a的“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中新建要素数据集,命名为“数据库”,然后在文件“投影坐标系”-“gausskruger”-“cgcs2000”下选择所在地区的投影分带;

c、向地理数据库加载数据:在步骤b的“数据库”中导入最新更新的代码类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命名为“某县数据库”;

d、创建属性域:在步骤a的“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中的属性域中为每个属性域创建编码值,设置“编码”与描述的文字一一对应;

e、创建关系类:在步骤c的“某县数据库”中的属性—字段中选择各字段名,并在“字段属性”的“别名”一栏分别输入各字段的中文名,在“属性域”一栏选择各字段的字段名,使步骤c中的代码类数据与步骤d中描述的文字建立联系,实现代码与文字一一对应。

步骤c中,在“输入要素”一栏选择林地调查的代码类数据shp格式,并在“输入要素类”一栏填写shp文件在数据库中命名未“某县数据库”。

步骤d中,在“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属性域名称”分别输入林业调查shp矢量数据中的字段名,在“属性域名称”所对应的“描述”一栏输入与“属性域名称”对应的中文名称,且在“属性域属性”设定相应的字段类型,在“编码值”一栏设置该字段子类型对应的编码以及描述。

所述字段名包括省、县、乡、村、林班、小班、前期土地权属、土地权属、土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面积、前期地类、地类、前期森林类别、森林类别、工程类别、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质量等级、保护等级、主体功能分区、林地变化类型、变化原因、变化年度、地貌、海拔高、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图层厚度、成土木岩、灌木层优势树种、草本层优势树种、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林种、自然度、郁闭度、优势木高、交通区位、经济林产期、优势树种、起源、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断面积、每公顷株数、伴生树种名称、伴生树种起源、伴生树种年龄、伴生树种平均胸径、伴生树种平均高、伴生树种每公顷断面积、伴生树种每公顷株数、总蓄积,优势树种蓄积,伴生树种蓄积、公顷蓄积、主伐年龄、造林年度、龄组。

所述字段类型包括文本型,长整型,段整型,双精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arcgis建立的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包括:

数据导入模块,其用于导入林地调查的代码类数据;

数据输入模块,其用于输入林地调查的代码类数据中各属性域的编码值及描述的文字;

数据创建模块,其用于将数据导入模块导入的代码类数据与数据输入模块输入的描述的文字建立连接,实现代码与文字一一对应;

数据查询模块,其用于用户查询数据。

所述数据导入模块导入的数据为最新更新的代码类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其格式为shp格式。

所述数据导入模块导入的数据为非中文字。

所述输入的文字包括省、县、乡、村、林班、小班、前期土地权属、土地权属、土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面积、前期地类、地类、前期森林类别、森林类别、工程类别、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质量等级、保护等级、主体功能分区、林地变化类型、变化原因、变化年度、地貌、海拔高、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图层厚度、成土木岩、灌木层优势树种、草本层优势树种、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林种、自然度、郁闭度、优势木高、交通区位、经济林产期、优势树种、起源、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断面积、每公顷株数、伴生树种名称、伴生树种起源、伴生树种年龄、伴生树种平均胸径、伴生树种平均高、伴生树种每公顷断面积、伴生树种每公顷株数、总蓄积,优势树种蓄积,伴生树种蓄积、公顷蓄积、主伐年龄、造林年度、龄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采用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来制作地理数据库,与国土、规划部门一致,使得信息对接工作中减少了坐标转换步骤,避免了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丢失,使信息更准确,并且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属性,使查询结果更直观,大大提高了林业工作以及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基于arcgis建立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方法是使用arcgis软件下的arccatalog软件制作geodatabase数据库,具体内容为:

s10、创建一个新的地理数据库。在arccatalog目录树中,选择一个文件夹,在文件夹下右键-新建文件地理数据库,输入地理数据库的名称,命名为“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地理数据库”。

s20、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定义投影坐标系。在arccatalog内容列表中,右键点击“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地理数据库”,新建要素数据集,命名为“数据库”,下一步,在文件“投影坐标系”-“gausskruger”-“cgcs2000”下选择所在地区的投影分带。

s30、向地理数据库加载数据。点击步骤s20建好的“数据库”右键,导入—要素类(单个),“输入要素”选择林地变更调查的代码数据shp格式,“输出要素类”填写shp文件在数据库中新的命名“某县数据库”,确定。

s40、创建属性域。在arccatalog目录树下找到“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地理数据库”,右键属性—属性域,并且为每个属性域创建编码值,设置“编码”与“描述”的文字一一对应。具体操作为:在“属性域名称”输入林业调查shp矢量数据中的字段名,在“描述”输入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根据数据类型,在“属性域属性”设定字段类型。在编码值一栏设置该地段子类型对应的编码以及描述。

其中,输入的字段名包括:省、县、乡、村、林班、小班、前期土地权属、土地权属、土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面积、前期地类、地类、前期森林类别、森林类别、工程类别、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质量等级、保护等级、主体功能分区、林地变化类型、变化原因、变化年度、地貌、海拔高、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图层厚度、成土木岩、灌木层优势树种、草本层优势树种、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林种、自然度、郁闭度、优势木高、交通区位、经济林产期、优势树种、起源、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断面积、每公顷株数、伴生树种名称、伴生树种起源、伴生树种年龄、伴生树种平均胸径、伴生树种平均高、伴生树种每公顷断面积、伴生树种每公顷株数、总蓄积,优势树种蓄积,伴生树种蓄积、公顷蓄积(活立木蓄积)、主伐年龄、造林年度、龄组。字段类型包括文本型,长整型,段整型,双精度。

s50、创建关系类。在arccatalog目录树下找到“某县数据库”,右键-属性-字段,选择各字段名,在“字段属性”的“别名”一栏分别输入各字段的中文名,在“属性域”一栏选择各字段的字段名,使得步骤s30的代码类数据与步骤s40的文字描述建立起联系,实现一一对应。

如图2,本发明的于arcgis建立的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导入模块10、数据输入模块20、数据创建模块30及数据查询模块40。本发明采用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来制作数据库,以与国土、规划部门一致,使得信息对接工作中减少了坐标转换步骤,避免了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丢失,使信息更准确。

如图2所示,数据导入模块10用于导入林地调查的代码类数据,其导入的数据为最新更新的林地及森林资源地理数据,格式为shp格式。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为非中文字。数据输入模块20用于输入林地调查的代码类数据中各属性域的编码值及描述的文字。其中,输入的文字包括省、县、乡、村、林班、小班、前期土地权属、土地权属、土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面积、前期地类、地类、前期森林类别、森林类别、工程类别、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质量等级、保护等级、主体功能分区、林地变化类型、变化原因、变化年度、地貌、海拔高、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图层厚度、成土木岩、灌木层优势树种、草本层优势树种、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林种、自然度、郁闭度、优势木高、交通区位、经济林产期、优势树种、起源、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断面积、每公顷株数、伴生树种名称、伴生树种起源、伴生树种年龄、伴生树种平均胸径、伴生树种平均高、伴生树种每公顷断面积、伴生树种每公顷株数、总蓄积,优势树种蓄积,伴生树种蓄积、公顷蓄积、主伐年龄、造林年度、龄组。数据创建模块30用于将数据导入模块10导入的代码类数据与数据输入模块20输入的描述的文字建立连接,实现代码与文字一一对应,从而完善数据属性,便于用户直观、快捷地查询数据,而无需再通过直至材料的代码表进行人工查询其具体属性,提高了林业工作以及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数据查询模块40,其用于用户查询数据。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