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8881发布日期:2019-02-22 20:0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显示装置,例如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屏幕通常为规则的矩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屏幕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显示面板的形状经常被设计为规则矩形以外的形状,如凸多边形、凹多边形、圆形、环形等等,这类显示面板通常被称为异形显示面板。异形显示面板的形状设计可以避开显示装置中的一些功能模块,例如摄像头模块、传感器模块或扬声器模块等,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使显示效果更加突出。如何在异形显示面板中的异形区的周围进行走线设计,使得异形显示面板具有更大的屏占比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至少一个开口结构;显示区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第一边缘部,栅极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数据线和第一边缘部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边缘部朝向显示区内部凹陷形成开口结构,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非显示区包括驱动芯片,数据线的一端和驱动芯片电连接;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和开口结构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二显示区位于开口结构远离驱动芯片的一侧,第二显示区和开口结构沿第二方向排布,非显示区还包括第二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沿第一方向相邻排布;第二非显示区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触控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与栅极线电连接、以提供栅极驱动信号,栅极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时钟信号线,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和触控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均与驱动芯片电连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引线,一个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触控引线电连接,触控电极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触控电极和设置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触控电极,触控引线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引线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引线;第二触控引线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且触控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以向第二触控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二触控引线与栅极驱动电路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第二触控引线不会使得栅极驱动电路出现短路,并且第二触控引线与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能够将触控电极检测的触控感测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至驱动芯片,不仅实现了第二显示区内的触控感测信号的可靠传输,而且利用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触控感测信号,仅增加了驱动芯片向触控驱动电路提供驱动信号的导线,触控引线不需要绕行经过开口结构,大大减少了需要从开口结构绕行经过的触控引线的条数,减小了开口结构与显示区之间的非显示区的面积,有利于实现全面屏的技术效果,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在区域w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时钟信号线的波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触控电极的波形图;

图6是沿图2中xx’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2中yy’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沿图2中yy’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沿图2中yy’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第一进一步讨论。

为了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发明人对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面板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请参见图1,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开口结构01,显示区aa包括多个触控电极03和多条触控引线02。显示区aa还包括显示分区bb,显示分区bb与开口结构01沿列方向相邻设置。显示区aa中的触控电极03与触控引线02电连接,但由于开口结构01的存在,使得部分触控引线02无法继续向显示分区bb延伸,因此为了使得触控电极03能够正常传输电信号,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在开口结构01的地方采用绕线的方式,即触控走线02在经过开口结构01时采用绕行的方式。由于还有其他导线也需要绕行,当开口结构01上方区域的触控电极03的个数较多时,绕行所需要的空间会非常大,从而大大增加了触控显示面板在开口结构01所在的一侧的非显示区的面积,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品质。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关于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以下将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2-图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在区域w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如图2-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围绕显示区a的非显示区b、至少一个开口结构1;显示区a包括多条栅极线2、多条数据线3和第一边缘部4,栅极线2沿第一方向x延伸,数据线2和第一边缘部4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边缘部4朝向显示区a内部凹陷形成开口结构1,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非显示区b包括驱动芯片5,数据线3的一端和驱动芯片5电连接;显示区a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和开口结构1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二显示区a2位于开口结构1远离驱动芯片5的一侧,第二显示区a2和开口结构1沿第二方向y排布,非显示区b还包括第二非显示区b2,第二非显示区b2与第二显示区a2沿第一方向x相邻排布;第二非显示区b2包括栅极驱动电路6和触控驱动电路7,栅极驱动电路6与栅极线2电连接、以提供栅极驱动信号,栅极驱动电路6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时钟信号线61,栅极驱动电路6的输入端gin和触控驱动电路7的输入端tin均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8和多条触控引线9,一个触控电极8与至少一条触控引线9电连接,触控电极8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1的第一触控电极81和设置于第二显示区a2的第二触控电极82,触控引线9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触控引线91和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触控引线92;第二触控引线92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61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且触控驱动电路7的输出端tout与第二触控引线92电连接、以向第二触控电极82提供触控驱动信号。

具体的,请参见图2-3,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和非显示区b,显示区a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第二显示区a2,第一显示区a1和开口结构1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二显示区a2和开口结构1沿第二方向排布,其中第二显示区a2位于开口结构1远离驱动芯片5的一侧,由于开口结构1的存在,第二显示区a2内的触控电极82的触控引线92无法直接沿第二方向y延伸至驱动芯片5,第二触控引线92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且第二触控引线92与栅极驱动电路6位于不同的膜层,不会使得第二触控引线92与栅极驱动电路6出现电连接,第二触控引线92分别与栅极驱动电路6的第一时钟信号线61、触控驱动电路7的输出端tout电连接。触控驱动电路7的输入端tin从驱动芯片5接收触控发射信号、并将该触控发射信号通过第二触控引线92传输至第二触控电极82,以使得第二触控电极82可以检测触控操作;当第二触控电极82检测到用户的触控操作后,将触控感测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61传输至驱动芯片5。

可选的,第一时钟信号线61绕行经过开口结构1。可选的,开口结构1可以用来设置其他的电子组件,包括摄像头或者听筒等,本发明对开口结构1内具体设置何种电子组件不作具体限制。可选的,栅极驱动电路6的输出端为gout,栅极驱动电路6的输入端gin与第一时钟信号线61电连接,栅极驱动电路6的输出端gout与栅极线2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的示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上仅示意了部分栅极线、部分数据线和部分栅极驱动电路,其他的栅极线、数据线、栅极驱动电路均采用省略号代替,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触控显示面板的栅极线和数据线都有多条,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可选的,在经过开口结构1所在区域时,数据线3采用绕行经过开口结构1的方式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二触控引线与栅极驱动电路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第二触控引线不会使得栅极驱动电路出现短路,从而不会对正常显示造成影响,并且第二触控引线与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能够将触控电极检测的触控感测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至驱动芯片,不仅实现了第二显示区内的触控感测信号的可靠传输,而且利用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触控感测信号,仅增加了驱动芯片向触控驱动电路提供驱动信号的导线,第二显示区内的触控引线不需要绕行经过开口结构,大大减少了需要从开口结构绕行经过的触控引线的条数,减小了开口结构与显示区之间的非显示区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屏占比,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2-3,触控驱动电路7包括输入端tin、输出端tout和第二时钟信号线71,触控驱动电路7的输入端tin与第二时钟信号线71电连接,触控驱动电路7的输出端tout与第二触控引线92电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线71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驱动芯片通过第二时钟信号线向触控驱动电路传输时钟信号,使触控驱动电路工作、以向第二触控引线提供触控发射信号,当检测到触控操作后,第二触控电极将触控感测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至驱动芯片,从而第二触控引线不需要绕行经过开口结构,减少了开口结构与显示区之间的非显示区的面积,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2,所述显示区a包括第三显示区a3,第二显示区a2、开口结构1、第三显示区a3沿第二方向y排布,第三显示区a3位于开口结构1靠近所述驱动芯片5的一侧;触控电极8还包括设置于第三显示区a3的第三触控电极83,触控引线9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三触控电极引线93,第三触控电极83通过第三触控引线93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三显示区内的第三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引线电连接的方式、和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的方式相同,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效率。

可选的,请参见图2、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时钟信号线的波形图。如图2、图4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阶段display和触控阶段touch,在显示阶段display,驱动芯片5向第一时钟信号线61传输时钟信号ck,第一时钟信号线61接收时钟信号ck并向栅极驱动电路6传输该时钟信号ck,使得栅极驱动电路6工作,从而触控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在触控阶段touch,驱动芯片5停止向第一时钟信号线61传输时钟信号ck,驱动芯片5向触控驱动电路7触控发射信号tt,触控驱动电路7接收触控发射信号tt并使得第二触控电极82开始检测触控操作,如果用户进行了触控操作,则第二触控电极82将触控感测信号tg通过第二触控引线92传输至第一时钟信号线61,第一时钟信号线61再将触控感测信号tg传输至驱动芯片5、以实现触控检测。

具体的,请参见图2、图4,第一时钟信号线61分别与栅极驱动电路6的输入端gin、以及第二触控引线92电连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阶段display和触控阶段touch,在显示阶段display,驱动芯片5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61向栅极驱动电路6传输时钟信号ck,使栅极驱动电路6工作以向栅极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从而使得触控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在触控阶段touch,由于每个第二触控电极82均有对应的触控驱动电路7,而且每个第二触控电极82覆盖多条栅极线2、并且每条栅极线2也有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6,因此,每个触控驱动电路7对应多个栅极驱动电路6,当其中一个第二触控电极82覆盖的栅极线2扫描完毕后,驱动芯片5向触控驱动电路7传输触控发射信号tt,触控驱动电路7接受触控发射信号tt并将其传输至该第二触控电极82,从而第二触控电极82开始检测触控感测信号tg,如果第二触控电极82检测到触控感测信号tg,此时第一时钟信号线61由于已经不处于显示阶段display了,不需要传输时钟信号ck,因此,第一时钟信号线61上没有传输显示信号,可作为与驱动芯片5电连接的导线使用,因此,第二触控电极82检测到用户的触控感测信号tg后,将触控感测信号tg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61传输至驱动芯片5,从而能够完成触控检测操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时钟信号线在显示阶段传输时钟信号,在触控阶段复用为传输触控信号的触控引线,触控引线不需要额外设置,不仅减少了需要从开口结构绕行经过的触控引线的条数,减小了开口结构与显示区之间的非显示区的面积,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而且降低了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效率。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2、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触控电极的波形图。如图2、图5所示,触控显示面板为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且触控电极8复用为公共电极,每个触控电极8覆盖多条栅极线2。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为自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每个触控电极8覆盖多条栅极线2,触控电极8和公共电极采用分时复用技术。即为,当触控显示面板处于显示阶段时,触控电极8可作为公共电极,向触控电极8提供公共电压信号vcom,触控显示面板显示图像信息;当触控显示面板处于触控阶段时,触控驱动电路7向触控电极8提供触控发射信号tp,触控电极8可以感测触控感测信号,并将触控感测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61传输至驱动芯片5。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复用为公共电极,无需单独设置公共电极,减小了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同时复用触控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能够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工艺成本,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效率。

可选的,请参见图2、图6,图6是沿图2中xx’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6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上的第一金属层11、第二金属层12和第三金属层13;栅极驱动电路6至少包括一个薄膜晶体管tft1,薄膜晶体管tft1的栅极g1位于第一金属层11,薄膜晶体管tft1的源极s1和漏极d1位于第二金属层12,第一触控引线91和第二触控引线92均位于第三金属层13。可选的,金属层之间设有绝缘层(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金属层,金属层之间设有绝缘层,金属层之间不会短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输电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以图6中的栅极驱动电路6仅包括一个薄膜晶体管tft1对栅极驱动电路6的膜层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栅极驱动电路6至少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薄膜晶体管,本发明对栅极驱动电路6的具体电路结构不作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以图6所示的顶栅结构(即为,栅极g1位于有源层14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薄膜晶体管tft1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也可以采用底栅结构(栅极g1位于有源层14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薄膜晶体管,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可选的,请参见图2、图7-图8,图7是沿图2中yy’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沿图2中yy’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7-8所示,第一时钟信号线61位于第一金属层11或者第一时钟信号线61位于第二金属层12,第二触控引线92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时钟信号线61电连接,第一过孔k1贯穿第二触控引线92与第一时钟信号线61之间的绝缘层。可选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源层14,有源层14位于衬底基板10靠近第一金属层11的一侧。可选的,触控驱动电路7的薄膜晶体管电路tft2与栅极驱动电路6的薄膜晶体管电路tft1同层设置。

具体的,如图2、图7-8所示,第二触控电极82与第二触控引线92电连接,第二触控引线92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时钟信号线61电连接。可选的,第二触控引线92通过过孔(图中未示意)与第二触控电极82电连接、且第二触控引线92通过过孔(图中未示意)与触控驱动电路7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以图7-8中的栅极驱动电路6和触控驱动电路7均仅包括一个薄膜晶体管对栅极驱动电路6和触控驱动电路7的膜层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栅极驱动电路6至少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薄膜晶体管,本发明对栅极驱动电路6的具体电路结构不作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时钟信号线由于复用为触控引线、且第一时钟信号线与触控电极位于触控显示面板上的不同膜层,因此,第一时钟信号线可采用第一金属层制作也可以采用第二金属层制作,当第一时钟信号线与第二触控引线位于不同金属膜层时,通过设置在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时钟信号线之间第一过孔实现第二触控引线和第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该第一过孔贯穿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时钟信号线之间的绝缘层,保证了触控信号的稳定传输的同时,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性能。

可选的,请参见图9,图9是沿图2中yy’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时钟信号线61位于第三金属层13,第二触控引线92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线61电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线61通过第二过孔k2与栅极驱动电路61电连接,第二过孔k2贯穿第一时钟信号线61与栅极驱动电路6之间的绝缘层。

可选的,如图9所示,第一时钟信号线61通过第二过孔k2与栅极驱动电路61的薄膜晶体管电路tft1的栅极g1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栅极驱动电路61的结构的不同,第一时钟信号线61也可以通过第二过孔k2与栅极驱动电路61的薄膜晶体管电路tft1的源极s1或者漏极d1电连接,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时钟信号线也可与第二触控引线同层设置,即均设置在第三金属层,此时,可直接将第一时钟信号线与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同时通过第二过孔将第一时钟信号线与栅极驱动电路电连接,该第二过孔贯穿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一时钟信号线之间的绝缘层,保证了触控信号的稳定传输的同时,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性能。

可选的,请参见图2、图10-图11,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开口结构1的形状包括矩形;如图10所示,开口结构1的形状包括半圆形;如图11所示,开口结构1的形状包括半椭圆形。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以图2、图7-8所示的开口结构1的形状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开口结构1的形状可以是其他形状,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具体的,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面板200,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开口结构100。可选的,开口结构100内设有摄像头300。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手表、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触控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二触控引线与栅极驱动电路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第二触控引线不会使得栅极驱动电路出现短路,,并且第二触控引线与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能够将触控电极检测的触控感测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至驱动芯片,不仅实现了第二显示区内的触控感测信号的可靠传输,而且利用第一时钟信号线传输触控感测信号,仅增加了驱动芯片向触控驱动电路提供驱动信号的导线,触控引线不需要绕行经过开口结构,大大减少了需要从开口结构绕行经过的触控引线的条数,减小了开口结构与显示区之间的非显示区的面积,有利于实现全面屏的技术效果,改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第一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第一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第一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