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6313发布日期:2018-09-11 22:1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随着全面屏概念的普及,消费者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则窄边框也成为了终端厂商追求的目标。

由于智能终端的技术要求,触摸屏与壳体之间需要通过点胶进行固定,以防止触摸屏与壳体分离。然而,由于受限于窄边框的要求,使得触摸屏与壳体的点胶接触位置的宽度较小,使得触摸屏与壳体的粘接力不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触摸屏脱胶的情形。故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实现超窄边框点胶技术,提升屏占比,且防止触摸屏脱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玻璃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壳体包括基板以及自基板周缘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围绕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玻璃盖板盖设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所述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下方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壳体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玻璃盖板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胶体,至少部份胶体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形成弯折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基板以及自基板周缘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围绕形成一收容空间;玻璃盖板,盖设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下方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壳体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玻璃盖板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胶体,至少部份胶体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形成弯折结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壳体的接触面上设置出第一凹槽用于容置胶体以形成弯折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加触摸屏玻璃盖板与壳体之间的粘接力,以实现超窄边框点胶技术,提升屏占比,且防止触摸屏脱胶,以达到防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具体的,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参考图1,该电子设备100包括盖板10、显示模组20、电路板30及壳体50。

其中,盖板10安装到显示模组20上,以覆盖显示模组20。盖板10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0可以是用诸如蓝宝石等材料制成的玻璃盖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0也可以为能够实现触控的触摸屏玻璃盖板。

显示模组20安装在壳体50上,以形成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显示模组20作为电子设备100的前壳,与壳体50形成一封闭空间,用于容纳电子设备100的其他电子元件。同时,显示模组20形成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其中,该显示模组20可以为触摸屏,用于接收触控信号,并相应该触控信号,且在显示面上进行相应输出,以实现人机交互。比如,该显示模组20可以为透明显示屏。例如,该显示模组20可以包括OLED显示屏、LCD显示屏等。

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20可以包括非显示区域201与显示区域202。该非显示区域201的顶部区域可以开设供声音、及光线传导的开孔,该非显示区域201底部区域可以设置指纹模组、触控按键等功能组件。该显示区域202可以用来显示电子设备100的画面或者供用户进行触摸操控等。其中该盖板10安装到显示模组20上,以覆盖显示模组20,形成与显示模组20相同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具体可以参阅显示模组20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模组20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比如,显示模组20还可以为异形屏。

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20可以为全面屏,可以实现全屏显示。

电路板30安装在壳体50内部,以将电路板30收容在上述封闭空间内。电路板3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的主板。电路板30上设置有接地点,以实现电路板30的接地。电路板30上可以集成有摄像头、处理器等功能组件。同时,显示模组20可以电连接至电路板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0上设置有控制电路。其中,该控制电路与显示模组20连接,该控制电路向显示模组20输出电信号,以控制显示模组20显示信息、接收触控信号、亮屏或者息屏等。其中,该控制电路还可以与电子设备100中的处理器连接,以根据处理器的指令控制控制显示模组20显示信息、接收触控信号、亮屏或者息屏等。

壳体50用于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轮廓。壳体5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金属。壳体50可以一体成型。壳体50也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中框和后盖固定连接形成一壳体50。

其中,壳体50用于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轮廓。壳体50可以为金属壳体,比如铝合金壳体5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壳体50的材料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比如:壳体50可以陶瓷中框、玻璃中框。再比如:壳体50可以为塑胶中框。还比如:壳体50可以为金属和塑胶相互配合的结构,可以将塑胶部分注塑到金属板材上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0与显示模组20可以封装成一个独立的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盖设在电子设备100的壳体5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0与显示模组20可以不封装成一个独立的电子设备,而是作为电子设备100的独立元件逐一安装在电子设备100的壳体50上。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图3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100在X-X方向上的视图,图4为图1中另一结构的电子设备100在X-X方向上的视图,图5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100在Y-Y方向上的视图。

如图3或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50、玻璃盖板10和显示模组20。

其中,壳体50包括基板51以及自基板51周缘延伸的侧壁52,侧壁52围绕形成一收容空间53。

玻璃盖板10,盖设在壳体50的侧壁52上。

显示模组20,设置在玻璃盖板10下方且位于收容空间53内,其中,显示模组20可以通过光学胶80与玻璃盖板10组合在一起。例如显示模组20可以为LCD液晶显示模组或者OLED显示模组,光学胶80可以为OCA光学胶。

如图5所示,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的接触面54上设置有第一凹槽55,玻璃盖板10和壳体50之间设置有胶体60,至少部份胶体60容置于第一凹槽55内以形成弯折结构6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胶体60渗入到第一凹槽55内后形成弯折结构61,使得胶体60与壳体50通过该弯折结构61形成一个可靠连接,进一步增大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的粘接力,可以在壳体50的接触面54上设置多个该第一凹槽55,以形成多个弯折结构61,以实现用最窄的点胶胶宽,实现超窄边框设计,提升屏占比。

其中,该胶体60可以为热熔胶,热熔胶是一种可塑性的粘合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化学特性不变。相比于一般胶水而言,热熔胶的黏合强度更大,固化效果更佳。且更容易控制胶水的粗细,更能满足电子设备窄边框的设计要求。另外,热熔胶属于热塑性聚氨酯,使用热熔胶粘接的产品更易于拆卸或返修。例如,该热熔胶可以为PUR热熔胶,即为湿气固化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主要成分是端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体,PUR热熔胶的粘接性和韧性(弹性)可调节,并有着优异的粘接强度、耐温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耐老化性。

例如,该胶体60可以为uv(UVglue,无影胶)胶,uv胶又称光敏胶、紫外光固化胶,uv胶是一种必须通过紫外线(Ultraviolet Rays,UV)光照射才能固化的一类胶粘剂,它可以作为粘接剂使用,也可作为油漆、涂料、油墨等的胶料使用。uv胶固化原理是UV固化材料中的光引发剂(或光敏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吸收紫外光后产生活性自由基或阳离子,引发单体聚合、交联化学反应,使粘合剂在数秒钟内由液态转化为固态。例如,该胶体60可以采用黑色uv胶,该黑色uv胶可以实现挡光遮光,且具有粘接力强,固化快,点胶薄等特点,通过采用黑色uv胶来粘接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即可以防止显示模组20漏光,又可以且防止玻璃盖板10脱胶,起到防水作用。

例如,该胶体60可以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胶等。OCA光学胶具有无色透明、高透光性(全光穿透率>99%)、高黏着力、高耐候、耐水性、耐高温、抗紫外线等特点,且具有受控制的厚度,能提供均匀的间距,长时间使用不会产生黄化、剥离及变质的问题。OCA光学胶是重要触摸屏的原材料之一,是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贴合胶带。

例如,该胶体60也可以为常温胶水或者背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通过在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的接触面54上设置有第一凹槽55,玻璃盖板10和壳体50之间设置有胶体60,至少部份胶体容置于第一凹槽55内以形成弯折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加触摸屏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的粘接力,以实现超窄边框点胶技术,提升屏占比,且防止触摸屏脱胶,以达到防水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设有油墨层70。其中,油墨层70可以由高表面能或者低接触角的油墨形成。高表面能或者低接触角的油墨具有高粘性,通过在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设置高粘性的油墨层70,可以确保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有效可靠粘接。

其中,粘接的作用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界面间,粘接作用的形成,一是湿润性,二是粘接力,两者必须同时兼备。湿润又称润湿,是液体在固体表面分子间力作用下的均匀铺展现象,也就是液体对固体的亲和性。液体的湿润主要由表面张力所引起的,液体和固体皆有表面张力,对液体称为表面张力,而固体称为表面能。湿润性主要由胶粘剂和被粘物的表面能所决定。胶粘剂对被粘物的湿润只是粘接的前提,还必须能够形成粘接力,才能达到粘接的目的。粘接力是指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连接力,它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的结构和状态,而且还与粘接过程的工艺条件密切相关,粘接力是胶粘剂被粘物在界面上的作用力或结合力,包括机械嵌合力、分子间力和化学键力等。润湿是粘接的先决条件。表面能与润湿性的关系,固体表面能的大小决定了其可润湿性质,液体在固体表面能自发铺展的基本条件是液体的表面能要小于固体的表面能,液体的表面能越低、固体的表面能越高越有利于铺展进行,反之不利于铺展进行。同一液体在表面能大的固体表面润湿性好,因此,表面能是影响粘接强度的重要因素,降低胶粘剂的表面能或增大被粘物的表面能可以增强胶粘剂在被粘物上的润湿性,从而提高粘接强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胶粘剂为胶体60,被粘物为玻璃盖板10,为了增大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的粘结强度,可以在玻璃盖板10下表面上喷涂高表面能的油墨层70。

其中,水滴角的定义为在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气-液相界面与固-液相界面之间的夹角,水滴角是显示固体表面湿度的尺度,利用大部分固着物液滴进行测定,低接触角表示湿度高(亲水性),表面易粘贴。高接触水滴角表示表面显示疏水性,表面附着力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增大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的粘结强度,可以在玻璃盖板10下表面上喷涂低接触角的油墨层7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油墨层70可以为黑色油墨层,该油墨层70既可以增加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的粘结强度,又可以防止显示模组20漏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设置有支撑部90。支撑部90可以确保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Z向的胶体填充厚度空间,以保证点胶量在Z向的厚度,一定厚度的点胶量可以在一定程度确保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粘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支撑部90与该壳体50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部90与该玻璃盖板10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或图4所示,该玻璃盖板10与该壳体50的接触面54上设置有第二凹槽56,该第二凹槽56为溢出槽,用于容纳溢出的胶体60,该第二凹槽56可以增加容胶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的可靠连接,并保证胶体60不溢出到显示装置200或者电子设备100的外观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玻璃盖板10覆盖整个壳体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壳体50的侧壁52的顶端形成台阶部521,玻璃盖板10搭接在台阶部521上,该台阶部521包覆该玻璃盖板10的周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5包括垂直于接触面54的第一腔体551以及自第一腔体551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二腔体552,胶体60填充第一凹槽55内的第一腔体551形成弯折结构61的连接部611,胶体60填充第一凹槽55内的第二腔体552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5包括燕尾槽、扇形槽、T形槽、和钩形槽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凹槽55为燕尾槽,燕尾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两侧,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燕尾结构。其中,该弯折结构61连接于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根部,该弯折结构61远离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端部,该弯折结构61的根部的横截面小于该弯折结构61的端部的横截面,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其中,图5中在燕尾槽55的侧壁与低壁和/或者接触面54之间形成的夹角以及燕尾槽55的侧壁与形成的夹角为倒角。图6与图5的区别在于燕尾槽55的侧壁与低壁和/或者接触面54之间形成的夹角为圆角,圆角更利于胶体60的充分填充。

请参阅图6所示的F1、F2及F3,图中示出了第一凹槽55内的弯折结构61的简化受力示意图。

其中,F1为触摸屏玻璃盖板10的油墨层70施加给部分胶体60形成的弯折结构61的向上的力。F2为第一凹槽55施加给部分胶体60形成的弯折结构61的向下的力。F3为壳体50的接触面54水平面点胶施加给胶体60形成的弯折结构61的向下的力。通过使用高粘性的油墨层70,进一步增大了受力F1,若仅靠壳体50的接触面54水平面点胶受力F3来平衡,则需把点胶宽度做宽,才能增加F3,这样就不能实现超窄边框设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凹槽55以在点胶过程中部分胶体60容置于第一凹槽55形成弯折结构61,通过该第一凹槽55可以给胶体60再施加一个F2的受力,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壳体50的接触面54的胶宽设计,从而实现超窄边框设计,提升屏占比。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凹槽55为扇形槽,扇形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两侧,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扇形结构。其中,该弯折结构61连接于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根部,该弯折结构61远离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端部,该弯折结构61的根部的横截面小于该弯折结构61的端部的横截面,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其中,图7中扇形槽55的侧壁呈平面结构。图8与图7的区别在于扇形槽55的侧壁呈弧面结构,弧面结构的接触面积大于平面结构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了胶体60与壳体50的粘接面积,增大粘接强度。

如图9所示,第一凹槽55为T形槽,T形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两侧,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T形结构。其中,该弯折结构61连接于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根部,该弯折结构61远离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端部,该弯折结构61的根部的横截面小于该弯折结构61的端部的横截面,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一凹槽55为钩形槽,钩形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两侧,且弯折部612的末端朝向接触面54方向弯折,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钩形结构。其中,该弯折结构61连接于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根部,该弯折结构61远离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端部,该弯折结构61的根部的横截面小于该弯折结构61的端部的横截面,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其中,图10中钩形槽55的第一腔体551底部呈平面结构。图11与图10的区别在于钩形槽55的第一腔体551底部呈凸面结构,即向第一腔体551内凸的凸面,凸面结构的接触面积大于平面结构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了胶体60与壳体50的粘接面积,增大粘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5包括J形槽和L形槽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2所示,第一凹槽55为J形槽,J形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一侧,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J形结构。其中,该弯折结构61连接于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根部,该弯折结构61远离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端部,该弯折结构61的根部的横截面小于该弯折结构61的端部的横截面,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

如图13所示,第一凹槽55为L形槽,J形槽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底部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一侧,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L形结构。其中,该弯折结构61连接于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根部,该弯折结构61远离接触面54的一端为弯折结构61的端部,该弯折结构61的根部的横截面小于该弯折结构61的端部的横截面,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凹槽55包括垂直于接触面54的第一腔体551以及自第一腔体551侧壁向外延伸的第二腔体552,胶体60填充第一凹槽55内的第一腔体551形成弯折结构61的连接部611,胶体61填充第一凹槽55内的第二腔体552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5包括拉钉孔,拉钉孔55的第二腔体552自第一腔体551侧壁向外延伸锯齿状或者台阶状的结构形成,弯折结构61的弯折部612形成于连接部611的侧壁,以使得该弯折结构61呈拉钉结构。通过在第一凹槽55的侧壁形成锯齿状或者台阶状,可以增大胶体60与壳体50的接触面积,以使得胶体60的整体拉结力增大,以此加强整体的粘接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或图16所示,图15与图3的区别或图16与图4的区别在于,油墨层70可以部分覆盖胶体60,以使得部分胶体60与玻璃盖板10直接接触粘接,部分胶体60与油墨层70粘接,其中该胶体60可以为黑色遮光胶,该黑色遮光胶60可以对显示屏边框进行挡光遮光又可以有效粘接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同时该油墨层70既可以增加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的粘结强度,又可以防止显示屏漏光。例如,该黑色遮光胶可以为黑色uv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通过在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的接触面54上设置有第一凹槽55,玻璃盖板10和壳体50之间设置有胶体60,至少部份胶体容置于第一凹槽55内以形成弯折结构61,可以有效的增加触摸屏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的粘接力。另外,通过在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之间设置油墨层70,还可以进一步确保玻璃盖板10与胶体60有效可靠粘接。在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设置有支撑部90,可以确保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Z向的胶体填充厚度空间,以保证点胶量在Z向的厚度,一定厚度的点胶量可以在一定程度确保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之间粘接力。该玻璃盖板10与该壳体50的接触面54上设置有第二凹槽56,可以增加容胶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玻璃盖板10与壳体50的可靠连接,并保证胶体60不溢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面。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实现超窄边框点胶技术,提升屏占比,且防止触摸屏脱胶,以达到防水的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