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2475发布日期:2018-09-28 20:00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寿命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配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电网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配电网资产总体质量与效益偏低的问题逐渐突出,这已很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网企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在我国配电网资产总体质量与效益偏低的背景下,现有的技术很难将配电寿命周期管理与RFID射频识别进行联合,导致我国电网分配不均,后期运行成本和维修成本增大,不利于我国电网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配电网资产总体质量与效益偏低的背景下,现有的技术很难将配电寿命周期管理与RFID射频识别进行联合,导致我国电网分配不均,后期运行成本和维修成本增大,不利于我国电网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包括:外壳、散热口、数据输入口、无线连接器、数据输出口、充电口、RFID芯片、数据传输记录器、锂电池、数据采集器、RFID读写器、配电变压器。

所述外壳上端开槽有散热口,所述外壳前端安装有数据接入口,所述数据接入口右端螺钉固定有无线连接器,所述外壳右端安装有数据输出口和充电口;

所述外壳内部螺钉固定有锂电池,所述锂电池通过导线连接RFID芯片与数据传输记录器,所述RFID芯片电性连接于所述数据采集器,所述RFID读写器电性连接于所述RFID芯片,所述配电变压器电性连接于所述锂电池。

进一步,所述数据输入口和数据输出口上端安装有指示灯。

进一步,所述数据传输记录器通过导线连接数据输入口和数据输出口。

进一步,所述充电口通过导线连接锂电池。

进一步,所述配电变压器电性连接于所述锂电池和所述数据传输记录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巧,操作简易,通过输入数据后,配合RFID芯片来控制配电变压器进行更合理的电量分配,可以实现对每台变压器一对一独立控制,寿命长,数据容量大,实现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散热口;3、数据输入口;4、无线连接器;5、数据输出口;6、充电口;7、RFID芯片;8、数据传输记录器;9、锂电池;10、数据采集器;11、RFID读写器;12、配电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1和附图2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配电寿命周期管理装置包括:外壳1、散热口2、数据输入口3、无线连接器4、数据输出口5、充电口6、RFID芯片7、数据传输记录器8、锂电池9、数据采集器10、RFID读写器11、配电变压器12。

所述外壳1上端开槽有散热口2,所述外壳1前端安装有数据接入口3,所述数据接入口3右端螺钉固定有无线连接器4,所述外壳1右端安装有数据输出口5和充电口6;

所述外壳1内部螺钉固定有锂电池9,所述锂电池9通过导线连接RFID芯片7与数据传输记录器8,所述RFID芯片7电性连接于所述数据采集器10,所述RFID读写器11电性连接于所述RFID芯片7,所述配电变压器121电性连接于所述锂电池9。RFID芯片7采用MLX90129。

进一步,所述数据输入口3和数据输出口5上端安装有指示灯。

进一步,所述数据传输记录器8通过导线连接数据输入口3和数据输出口5。数据传输记录器8为机械硬盘。

进一步,所述充电口6通过导线连接锂电池9。

进一步,所述配电变压器12电性连接于所述锂电池9和所述数据传输记录器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充电口6连接电源,给锂电池9进行充电,散热口起到散热作用,通过数据线连接数据输入口3,也可通过无线信号连接无线连接器4进行数据输入,通过数据传输记录器8导入数据,配合RFID芯片7和数据采集器10以及RFID读写器11进行数据读取和数据处理,通过配电变压器12进行用电分配,将数据输出口5连接电网,从而完成配电寿命周期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巧,操作简易,通过输入数据后,配合RFID芯片来控制配电变压器进行更合理的电量分配,可以实现对每台变压器一对一独立控制,寿命长,数据容量大,实现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