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触控屏应用越来越广泛,触控芯片通过读取触控屏反馈的数据,提取出可能的触控信息。触控屏反馈的数据由一个M*N的矩阵构成,其中M代表信号发送端(激励端)的个数,N代表信号接收端的个数。每一个发送端与接收端构成一个电容传感器(自电容或互电容),这个电容传感器的变化大小,通过一定的电路转换成数值,存入M*N矩阵中对应的位置,由触控芯片分析和处理。基本的判断触控的条件是:M*N矩阵中某位置存在超过预设阈值(定义为触控阈值,由对该触控屏在各种条件下的触控数值大小做统计分析获得)的数值,则表示该位置有可能发生了触控。互电容感应的触控屏中有两层交叉分布的ITO电极矩阵(即驱动电极层和感应电极层),手指触控时主要吸走电极之间边缘处的电场线,导致互电容减少,进而通过扫描检测触控屏电容变化的位置来计算出手指位置。但这样的双层结构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触控屏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装置及移动终端,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基板和触控IC,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所述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同层设置;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包括第一导电部分和第一镂空部分,所述第一导电部分包括第一条形导电部分和多个S形导电部分,所述多个S形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一条形导电部分连接;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包括第二导电部分和第二镂空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包括包围所述S形导电部分的边框导电部分和穿插于所述S形导电部分中的第二条形导电部分,所述第二条形导电部分连接于所述边框导电部分中;
所述第一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二镂空部分对应,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一镂空部分对应;
相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之间形成有走线区,所述第一导电部分通过第一信号线与所述触控IC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分通过第二信号线与所述触控IC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线设置于所述走线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为感应电极,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为驱动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S形导电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条形导电部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导电部分的一侧还设置有地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分和第二导电部分之间的间距为0.1mm-0.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第二触控电极单元组合后的宽度大于走线区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第二触控电极单元组合后的宽度为0.2mm-0.8mm。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为玻璃基板、导电膜材、石墨烯基板、纳米银基板中的一种。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触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及移动终端,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同层设置,单层结构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触摸面板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减小触摸面板的厚度,此外,信号线的走线区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之间,减少边框区域的占用,有利于窄边框或者无边框的设计;
(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对应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可以灵活配比,即使有个别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失效,也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区域触控失效,可靠性高;
(3)第一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和第二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相当,且采用驱动电极包围感应电极的方式,使得该图案拥有感应量高和感应量分布均匀的优点;
(4)地线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与感应电极进行有效的隔离,从而提高抗干扰能力,保证触控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第二触控电极单元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基板和触控IC100,基板上设置有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10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102,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10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102同层设置;
第一触控电极单元101包括第一导电部分和第一镂空部分101a,所述第一导电部分包括第一条形导电部分101b和多个S形导电部分101c,多个S形导电部分101c和第一条形导电部分101b连接;
第二触控电极单元102包括第二导电部分和第二镂空部分102a,第二导电部分包括包围S形导电部分101c的边框导电部分102b和穿插于S形导电部分101c中的第二条形导电部分102c,第二条形导电部分102c连接于边框导电部分102b中;
第一导电部分和第二镂空部分对应,第二导电部分和第一镂空部分对应;
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之间形成有走线区A,第一导电部分通过第一信号线103与触控IC连接,第二导电部分通过第二信号线104与触控IC连接,第二信号线104设置于所述走线区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同层设置,单层结构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触摸面板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减小触摸面板的厚度,此外,第二信号线的走线区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之间,减少边框区域的占用,有利于窄边框或者无边框的设计。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部分为感应电极,第二导电部分为驱动电极。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对应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可以灵活配比,即使有个别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失效,也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区域触控失效,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相当。
第一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和第二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相当,且采用驱动电极包围感应电极的方式,使得该图案拥有感应量高和感应量分布均匀的优点。
进一步地,S形导电部分101c的端部与第一条形导电部分101b连接。
第一导电部分和第二导电部分通过导电涂层图案化形成,S形导电部分101c和第一条形导电部分101b为一整体,边框导电部分102b和第二条形导电部分102c为一整体。
进一步地,第一条形导电部分101b的一侧还设置有地线105,地线105设置在走线区A内。
地线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与感应电极进行有效的隔离,从而提高抗干扰能力,保证触控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部分和第二导电部分之间的间距为0.1mm-0.2mm。
进一步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第二触控电极单元组合后的宽度大于走线区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第二触控电极单元组合后的宽度为0.2mm-0.8mm。
走线区为触控盲区,走线区的宽度小于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第二触控电极单元组合后的宽度,一方面能够保证正常走线,另一方面不会影响触控的精确性,保证触控识别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基板包括但不限于玻璃基板、导电膜材、石墨烯基板、纳米银基板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多列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同层设置,单层结构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触摸面板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减小触摸面板的厚度,此外,信号线的走线区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之间,减少边框区域的占用,有利于窄边框或者无边框的设计;
(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对应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可以灵活配比,即使有个别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失效,也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区域触控失效,可靠性高;
(3)第一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和第二导电部分的面积占比相当,且采用驱动电极包围感应电极的方式,使得该图案拥有感应量高和感应量分布均匀的优点;
(4)地线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与感应电极进行有效的隔离,从而提高抗干扰能力,保证触控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触控装置。
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