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0612发布日期:2019-06-19 00:00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数据可视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



背景技术:

数据可视化,是关于数据视觉表现形式的科学技术研究,其中,这种数据的视觉表现形式被定义为,一种以某种概要形式抽提出来的信息,包括相应信息单位的各种属性和变量,它是一个处于不断演变之中的概念,其边界在不断地扩大,主要指的是技术上较为高级的技术方法,而这些技术方法允许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用户界面,通过表达、建模以及对立体、表面、属性以及动画的显示,对数据加以可视化解释,与立体建模之类的特殊技术方法相比,数据可视化所涵盖的技术方法要广泛得多。

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公开号:cn206946480u),包括:采集终端、显示终端、通信装置、第一监控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和第二监控服务器,该系统通过通信装置将采集终端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第一监控服务器对数据进行识别,通过处理服务器对识别后的数据进行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处理,再通过第二监控服务器对sql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缓存分级处理。该专利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实现了数据缓存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的可视化展示,能够便于用户对数据的缓存过程进行查看和管理。

现有的数据可视化系统没有设置触摸屏操作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触摸屏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触摸屏的操作方便且速度快,对于观察数据有极大的帮助,在数据表达方面,为了更加的方便观察,需要将数据通过多个方式进行表达,并且各种表达方式之间需要能够快速转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数据可视化系统没有设置触摸屏操作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触摸屏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触摸屏的操作方便且速度快,对于观察数据有极大的帮助,在数据表达方面,为了更加的方便观察,需要将数据通过多个方式进行表达,并且各种表达方式之间需要能够快速转换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包括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模块,且通信装置与电源模块之间通过电线连接,所述通信装置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与显示终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互相电性连接,且通信装置的输入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信息处理终端和通信装置的输入端均和数据储存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显示终端的内部设置有显示屏控制模块和触摸屏控制模块,所述显示屏控制模块和触摸屏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和信息缓存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储存模块的内部设置有图表类别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数据表现模块。

优选的,所述信息缓存模块的输出端和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信息缓存模块的输入端与信号发射模块的输出单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信息缓存模块、信号接收模块和信号发射模块的内部均设置有3g网络、4g网络和wi-fi网络模组。

优选的,所述图表类别模块包括柱状图、扇形图和折线图。

优选的,所述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修改模块、数据导入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和图表转换模块。

优选的,所述数据表现模块包括图表颜色、坐标轴印射和数据浏览。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通过通信装置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与显示终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互相电性连接,且通信装置的输入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信息处理终端和通信装置的输入端均和数据储存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显示终端的内部设置有显示屏控制模块和触摸屏控制模块,显示屏控制模块和触摸屏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和信息缓存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信息缓存模块、信号接收模块和信号接收模块的内部均设置有3g网络、4g网络和wi-fi网络模组,本发明中的显示终端设置有触摸屏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来直接控制通信装置,从而可以观察数据,显示终端内部设置有信息缓存模块,可以提前缓存一定量的数据,以便于提高显示终端数据的显示速度。

(2)、该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通过数据储存模块的内部设置有图表类别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数据表现模块,图表类别模块包括柱状图、扇形图和折线图,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修改模块、数据导入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和图表转换模块,数据表现模块包括图表颜色、坐标轴印射和数据浏览,本发明中的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图表格式进行展示,从而可以更加方便观察数据,并且图表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均可自行调整,从而可以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调整,可以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显示终端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数据储存模块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中:1-通信装置、2-电源模块、3-显示终端、4-信息处理终端、5-数据储存模块、6-显示屏控制模块、7-触摸屏控制模块、8-中央处理模块、9-信息缓存模块、10-信号接收模块、11-信号发射模块、12-图表类别模块、13-数据管理模块、14-数据表现模块、15-柱状图、16-扇形图、17-折线图、18-数据修改模块、19-数据导入模块、20-模块、21-图表转换模块、22-图表颜色、23-坐标轴印射、24-数据浏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数据可视化缓存系统,包括通信装置1,通信装置1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模块2,且通信装置1与电源模块2之间通过电线连接,通信装置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与显示终端3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互相电性连接,且通信装置1的输入端和信息处理终端4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信息处理终端4和通信装置1的输入端均和数据储存模块5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显示终端3的内部设置有显示屏控制模块6和触摸屏控制模块7,显示屏控制模块6和触摸屏控制模块7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模块8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模块8的输入端和信息缓存模块9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信息缓存模块9的输出端和信号接收模块1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信息缓存模块9的输入端与信号发射模块11的输出单电性连接,为了方便信息缓存模块9、信号接收模块10和信号发射模块11将数据进行传输,信息缓存模块9、信号接收模块10和信号发射模块11的内部均设置有3g网络、4g网络和wi-fi网络模组,本发明中的显示终端3设置有触摸屏控制模块7,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来直接控制通信装置,从而可以观察数据,显示终端3内部设置有信息缓存模块9,可以提前缓存一定量的数据,以便于提高显示终端3数据的显示速度,数据储存模块5的内部设置有图表类别模块12、数据管理模块13和数据表现模块14,为了提高数据表现的格式种类,图表类别模块12包括柱状图15、扇形图16和折线图17,为了方便管理数据,数据管理模块13包括数据修改模块18、数据导入模块19、数据导出模块20和图表转换模块21,为了提高数据的显示效果,数据表现模块14包括图表颜色22、坐标轴印射23和数据浏览24,本发明中的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图表格式进行展示,从而可以更加方便观察数据,并且图表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均可自行调整,从而可以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调整,可以提高实用性。

工作时,通过电源模块2可以对通信装置1进行通电,以便于通信装置1的正常工作,显示终端3设置有触摸屏控制模块7,可以直接在显示终端3的屏幕上进行操控,通信装置1的数据通过数据储存模块5进行储存,在需要贯穿数据时,可以通过操作显示终端3将数据直接调出,速度快,效率高,通过操作触摸屏,可以将数据以柱状图15、扇形图16和折线图17的格式展示出来,针对数据,可以做出修改、改变图表和背景颜色等操作,可以提高系统的操作范围,提高实用性,通过图表转换模块21,可以将数据在柱状图15、扇形图16和折线图17之间进行转换,显示终端3内部设置有信息缓存模块9,可以将数据储存模块5中的数据进行缓存,以防止使用者在观察数据速度过快时,出现卡顿的现象,可以提高系统的流畅性。综上所述,显示终端3的内部设置有显示屏控制模块6和触摸屏控制模块7,显示屏控制模块6和触摸屏控制模块7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模块8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模块8的输入端和信息缓存模块9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来直接控制通信装置,从而可以观察数据,显示终端3内部设置有信息缓存模块9,可以提前缓存一定量的数据,以便于提高显示终端3数据的显示速度;数据储存模块5的内部设置有图表类别模块12、数据管理模块13和数据表现模块14,可以将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图表格式进行展示,从而可以更加方便观察数据,并且图表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均可自行调整,从而可以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调整,可以提高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