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87206发布日期:2019-06-22 00:3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触控显示装置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如图1所示,目前,一般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对置基板(图未示)、与该对置基板相对设置的基板91以及位于该对置基板和该基板91之间的液晶层(图未示)。基板91上依次设有第一导电电极912、第一保护层914、第二导电电极916和第二保护层918。第一保护层914和第二保护层918均为oc层。

然而,上述结构中,第一导电电极912和第二导电电极916分别在两个步骤中形成,同时需要两个光罩来形成图案,制程复杂、成本较高。并且,两层电极层也会增加整个基板91的厚度,同时,oc层的厚度也较大,不利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轻薄和小型化。另外,第二保护层918容易产生剥落问题,导致第二导电电极916露出而产生容易被腐蚀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能够简化触控显示装置的制程,并能减小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包括第二衬底、遮光结构和色阻层,该遮光结构和该色阻层设于该第二衬底的一侧表面上,该第二衬底的另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该第二导电电极包括将该第二导电电极断开的分断处,该连接架桥分别与该分断处两侧的该第二导电电极电性连接,该连接架桥与该第一导电电极在该第二衬底上的投影相交。

进一步地,该基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覆盖于该第一导电电极、该第二导电电极和该第二衬底上,该连接架桥设于该第一绝缘层远离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的一侧,且该连接架桥穿过该第一绝缘层分别与该分断处两侧的该第二导电电极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该基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覆盖于该连接架桥和该第一绝缘层上。

进一步地,该基板还包括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该第三绝缘层夹设于该连接架桥与该第二导电电极之间以使该连接架桥与该第二导电电极绝缘,且该第三绝缘层设置在该连接架桥与该第二导电电极在该第二衬底上的投影的相交区域,该第四绝缘层覆盖于该连接架桥上和未被该第二绝缘层覆盖的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以及该第二衬底。

进一步地,该第一导电电极包括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该第二导电电极包括多个沿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该第一感应单元在纵向的宽度大于该第二感应单元在横向的宽度。

进一步地,该第一感应单元与该第二感应单元的重叠区域的该第一导电电极的网格密度为该第一感应单元未与该第二感应单元的重叠区域的该第一导电电极的网格密度一半。

进一步地,该遮盖板朝向该显示面板一侧的颜色与该主板朝向该显示面板一侧的颜色相同。

进一步地,该遮盖板可移动地设于该主板或该显示面板上。

进一步地,该遮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可分别沿一直线相对该主板滑动;或者,该遮盖板是一块整板,该遮盖板可沿一直线相对该主板滑动;或者,该遮盖板可绕一轴线相对该主板转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对置基板、与该对置基板相对设置的基板以及位于该对置基板和该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基板为上述基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第二衬底,并于该第二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该第二导电电极包括将该第二导电电极断开的分断处;

于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上形成第一绝缘层,并于该第一绝缘层上对应该第二导电电极的分断处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过孔,该第一绝缘层还覆盖未被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覆盖的该第二衬底;

于该第一绝缘层远离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的一侧形成连接架桥,该连接架桥穿过该第一绝缘层的该第一过孔分别与该分断处两侧的该第二导电电极电性连接,该连接架桥与该第一导电电极在该第二衬底上的投影相交;

于该第二衬底与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相对的一侧形成遮光结构和色阻层,从而形成基板;及

提供对置基板和液晶层,将该液晶层设于该基板和该对置基板之间。

进一步地,该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还包括位于步骤于第一绝缘层远离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的一侧形成连接架桥以及步骤于第二衬底与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相对的一侧形成遮光结构和色阻层,从而形成基板之间的步骤:

于该连接架桥上形成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覆盖于该连接架桥和该第一绝缘层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第二衬底,并于该第二衬底的一侧形成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该第二导电电极包括将该第二导电电极断开的分断处;

于该第二导电电极上形成第三绝缘层,该第三绝缘层覆盖穿过分断处的该第二导电电极和分断处;

于该第三绝缘层远离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的一侧形成连接架桥,该连接架桥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电性连接,该连接架桥与该第一导电电极在该第二衬底上的投影相交;

于该连接架桥上形成第四绝缘层,该第四绝缘层覆盖于该连接架桥上,并覆盖未被该第二绝缘层覆盖的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以及该第二衬底;

于该第二衬底与该第一导电电极和该第二导电电极相对的一侧形成遮光结构和色阻层,从而形成基板;及

提供对置基板和液晶层,将该液晶层设于该基板和该对置基板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由于将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设于同一层,并通过连接架桥将第二导电电极的分断处连接,一方面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可同时形成,蚀刻时也只需要一次光罩,简化了制程,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a为图4中步骤s11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4中步骤s13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图4中步骤s15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a为图8中步骤s31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8中步骤s33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c为图8中步骤s35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a为图12中步骤s51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图12中步骤s53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c为图12中步骤s55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d为图12中步骤s57下触控显示装置的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对置基板10、与该对置基板10相对设置的基板30以及位于该对置基板10和该基板30之间的液晶层50。该对置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102、开关元件103、第一绝缘层104、第一电极层105、第二绝缘层106和第二电极层107,开关元件103、第一绝缘层104、第一电极层105、第二绝缘层106和第二电极层107依次层叠设置于该第一衬底102朝向该液晶层50的表面上。对置基板10上还由扫描线和数据线限定形成多个像素单元p。该基板30包括第二衬底302、遮光结构304和色阻层306,遮光结构304和色阻层306依次设于第二衬底302朝向液晶层50的表面上。请同时参照图3,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电电极72、第二导电电极74、连接架桥76和第一绝缘层82。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均设于第二衬底302的远离对置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且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将第二导电电极74断开的分断处。第一绝缘层82覆盖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上,连接架桥76设于第一绝缘层82远离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的一侧,且连接架桥76穿过第一绝缘层82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74电性连接,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相交。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形成触控驱动电极,第二导电电极74提供触控感应信号,形成触控感应电极。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直接形成于第二衬底302上,因此基板30为嵌入式(on-cell)结构形式。

本触控显示装置中,由于将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设于同一层,并通过连接架桥76将第二导电电极74的分断处连接,一方面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可同时形成,蚀刻时也只需要一次光罩,简化了制程,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衬底102和第二衬底302为塑料板或玻璃板,第二衬底302为彩膜基板。

本实施例中,每个像素单元p内设有一个开关元件103。具体地,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栅极设于第一衬底102上,源极和漏极设于半导体层上并与半导体层接触,源极和漏极相互间隔设置,其中漏极与像素电极电性连接,栅极与扫描线电性连接,源极与数据线电性连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上设有钝化层,半导体层设于该钝化层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04和第一电极层105之间还设有平坦层109。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分别形成具有多个菱形网格的网格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包括多个沿扫描线方向(即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722,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多个沿数据线方向(即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742,第一感应单元722在数据线方向的宽度l1大于第二感应单元742在扫描线方向的宽度l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同时也可以降低信噪比,提升触控灵敏度,具体地,l1可为2250-4950微米,l2可为1500-3750微米,更具体地,l1可为2976微米,l2为2200微米。

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为第一感应单元722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一半。由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未重叠区域的网格密度更大,因此可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和容值。更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的两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606微米,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303微米。

本实施例中,连接架桥76为氧化铟锡(ito,indiumtinoxides,)透明导电膜。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82为pv层。pv层的厚度小于oc层,因此,可进一步减小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pv层比oc层附着力强,不容易剥落。具体地,第一绝缘层82还覆盖未被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覆盖的第二衬底302,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82是一整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82上对应第二导电电极74的分断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过孔822,以供连接架桥76穿过。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提供第二衬底302,并于第二衬底302的一侧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

请一并参照图2和图5a,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将第二导电电极74断开的分断处。具体地,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时,先于第二衬底302上形成金属层,通过蚀刻方式形成图案,从而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在此过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由同一层金属层形成,蚀刻时只需要一次光罩,简化了制程,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分别形成具有多个菱形网格的网格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包括多个沿即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722,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多个沿即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742,第一感应单元722在纵向的宽度l1大于第二感应单元742在横向的宽度l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同时也可以降低信噪比,提升触控灵敏度,具体地,l1可为2250-4950微米,l2可为1500-3750微米,更具体地,l1可为2976微米,l2为2200微米。

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为第一感应单元722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一半。由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未重叠区域的网格密度更大,因此可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和容值。更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的两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横向的对角距离为606微米,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横向的对角距离为303微米。

s13,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上形成第一绝缘层82,并于第一绝缘层82上对应第二导电电极74的分断处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过孔822。具体地,如图5b所示,第一绝缘层82还覆盖未被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覆盖的第二衬底302,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82是一整面。第一绝缘层82为pv层。pv层的厚度小于oc层,因此,可进一步减小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pv层比oc层附着力强,不容易剥落。

s15,于第一绝缘层82远离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的一侧形成连接架桥76。具体地,如图5c所示,连接架桥76穿过第一绝缘层82的第一过孔822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74电性连接,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相交。

s17,于第二衬底302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对的一侧形成遮光结构304和色阻层306,从而形成基板30。

s18,提供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将液晶层50设于基板30和对置基板10之间。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导电电极72、第二导电电极74、连接架桥76、第一绝缘层82和第二绝缘层84。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均设于第二衬底302的远离对置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且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将第二导电电极74断开的分断处。第一绝缘层82设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上,且连接架桥76穿过第一绝缘层82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74电性连接,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相交。第二绝缘层84覆盖于连接架桥76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分别形成具有多个菱形网格的网格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包括多个沿扫描线方向(即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722,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多个沿数据线方向(即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742,第一感应单元722在数据线方向的宽度l1大于第二感应单元742在扫描线方向的宽度l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同时也可以降低信噪比,提升触控灵敏度。具体地,l1可为2250-4950微米,l2可为1500-3750微米,更具体地,l1可为2976微米,l2为2200微米。

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为第一感应单元722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一半。由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未重叠区域的网格密度更大,因此可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和容值。更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的两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606微米,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303微米。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82和第二绝缘层84均为pv层。pv层的厚度小于oc层,因此,可进一步减小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pv层比oc层附着力强,不容易剥落。第二绝缘层84覆盖在连接架桥76上可保护连接架桥76,防止连接架桥76被腐蚀。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82和第二绝缘层84均为整面覆盖,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82还覆盖未被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覆盖的第二衬底302,第二绝缘层84还覆盖第一绝缘层82。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82上对应第二导电电极74的分断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过孔822,以供连接架桥76穿过。由于形成第二绝缘层84时使用与第一绝缘层82相同的光罩,因此第二绝缘层84对应第一过孔82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过孔842。

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第三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第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1,提供第二衬底302,并于第二衬底302的一侧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

请一并参照图6和图9a,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将第二导电电极74断开的分断处。具体地,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时,先于第二衬底302上形成金属层,通过蚀刻方式形成图案,从而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在此过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由同一层金属层形成,蚀刻时只需要一次光罩,简化了制程,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分别形成具有多个菱形网格的网格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包括多个沿即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722,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多个沿即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742,第一感应单元722在纵向的宽度l1大于第二感应单元742在横向的宽度l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同时也可以降低信噪比,提升触控灵敏度。具体地,l1可为2250-4950微米,l2可为1500-3750微米,更具体地,l1可为2976微米,l2为2200微米。

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为第一感应单元722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一半。由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未重叠区域的网格密度更大,因此可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和容值。更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的两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横向的对角距离为606微米,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横向的对角距离为303微米。

s33,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上形成第一绝缘层82,并于第一绝缘层82上对应第二导电电极74的分断处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过孔822。具体地,如图9b所示,第一绝缘层82还覆盖未被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的第二衬底302,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82是一整面。第一绝缘层82为pv层。pv层的厚度小于oc层,因此,可进一步减小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pv层比oc层附着力强,不容易剥落。

s35,于第一绝缘层82远离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的一侧形成连接架桥76。具体地,如图9c所示,连接架桥76穿过第一绝缘层82的第一过孔822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74电性连接,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相交。

s37,于连接架桥76上形成第二绝缘层84。具体地,第一绝缘层82和第二绝缘层84均为整面覆盖,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82还覆盖未被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覆盖的第二衬底302,第二绝缘层84还覆盖第一绝缘层82。第一绝缘层82上对应第二导电电极74的分断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过孔822,以供连接架桥76穿过。由于形成第二绝缘层84时使用与第一绝缘层82相同的光罩,因此第二绝缘层84对应第一过孔82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过孔842。

s38,于第二衬底302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对的一侧形成遮光结构304和色阻层306,从而形成基板30。

s39,提供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将液晶层50设于基板30和对置基板10之间。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在第五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导电电极72、第二导电电极74、连接架桥76、第三绝缘层86和第四绝缘层88。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均设于第二衬底302的远离对置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且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将第二导电电极74断开的分断处。第三绝缘层86设于第二导电电极74上,连接架桥76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74电性连接,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相交。第三绝缘层86夹设于连接架桥76与第二导电电极74之间以使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绝缘,且第三绝缘层86设置在连接架桥76与第二导电电极74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的相交区域。第四绝缘层88覆盖于连接架桥76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形成触控驱动电极,第二导电电极74提供触控感应信号,形成触控感应电极。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分别形成具有多个菱形网格的网格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包括多个沿扫描线方向(即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722,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多个沿数据线方向(即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742,第一感应单元722在数据线方向的宽度l1大于第二感应单元742在扫描线方向的宽度l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同时也可以降低信噪比,提升触控灵敏度。具体地,l1可为3279微米,l2可为2424微米。

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为第一感应单元722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一半。由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未重叠区域的网格密度更大,因此可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和容值。更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的两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606微米,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303微米。

本实施例中,第三绝缘层86和第四绝缘层88均为pv层。pv层的厚度小于oc层,因此,可进一步减小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pv层比oc层附着力强,不容易剥落。第四绝缘层88覆盖在连接架桥76上可保护连接架桥76,防止连接架桥76被腐蚀。

第六实施例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第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如图12所示,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51,提供第二衬底302,并于第二衬底302的一侧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

请一并参照图10和图13a,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互交错绝缘设置,并分别为网格状结构,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将第二导电电极74断开的分断处。具体地,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时,先于第二衬底302上形成金属层,通过蚀刻方式形成图案,从而形成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在此过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由同一层金属层形成,蚀刻时只需要一次光罩,简化了制程,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分别形成具有多个菱形网格的网格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72包括多个沿扫描线方向(即横向)延伸的第一感应单元722,第二导电电极74包括多个沿数据线方向(即纵向)延伸的第二感应单元742,第一感应单元722在数据线方向的宽度l1大于第二感应单元742在扫描线方向的宽度l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同时也可以降低信噪比,提升触控灵敏度。具体地,l1可为3279微米,l2可为2424微米。

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为第一感应单元722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网格密度一半。由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未重叠区域的网格密度更大,因此可降低第一导电电极72的阻抗和容值。更具体地,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的两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722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606微米,未与第二感应单元742的重叠区域的第一导电电极72的菱形网格在扫描线方向的对角距离为303微米。

s53,于第二导电电极74上形成第三绝缘层86,第三绝缘层86覆盖穿过分断处的第二导电电极74和分断处。具体地,如图13b所示,第三绝缘层86在分断处周围形成一个绝缘岛,第三绝缘层86也可覆盖第一导电电极72靠近分断处的部分位置。

s55,于第三绝缘层86远离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的一侧形成连接架桥76。具体地,如图13c所示,连接架桥76分别与分断处两侧的第二导电电极74电性连接,连接架桥76与第一导电电极72在第二衬底302上的投影相交。

s57,于连接架桥76上形成第四绝缘层88。具体地,如图13d所示,第四绝缘层88覆盖于连接架桥76上,并覆盖未被第二绝缘层86覆盖的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以及第二衬底302。

s58,于第二衬底302与第一导电电极72和第二导电电极74相对的一侧形成遮光结构304和色阻层306,从而形成基板30。

s59,提供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将液晶层50设于基板30和对置基板10之间。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对置基板10和液晶层50,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板30,该基板30为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基板30,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以上所述,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