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脸识别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终端在性能和稳定性测试时,需要大量人脸在终端摄像头面前进行人脸照片抓拍,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摄像头抓拍照片和被测终端内置的底库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目前人脸识别终端在性能和稳定性测试时的训练数据基本靠人工在真实环境进行采集,对于人力成本投入很大,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和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人脸识别终端进行性能和稳定性测试时人力资源消耗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包括有:人像输入模块、控制模块、转动模块、存储模块和测试模块;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一指令,人像输入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指令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二指令,转动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指令使所述人像输入模块沿着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在所述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三指令,测试模块根据所述第三指令采集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优选地,所述转动模块包括有一第一驱动单元,控制模块输出第二指令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指令驱动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在所述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同时驱动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在循环转动过程中沿着第一运动方向和/或第二运动方向和/或第三运动方向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优选地,所述测试模块包括有第二驱动单元和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控制模块输出第三指令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根据所述第三指令驱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直接采集或驱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沿着第四运动方向和/或第五运动方向和/或第六运动方向采集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优选地,还包括有一用于提供不同光照强度的照明模块,控制模块输出一第四指令,所述照明模块根据所述第四指令提供一第一光照强度照明所述人像输入模块,所述人像输入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光照强度生成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优选地,还包括有一显示模块,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五指令,所述显示模块根据所述第五指令给所述人像输入模块提供一第一场景,所述人像输入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生成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优选地,所述人脸数据包括有二维平面图形或照片、三维立体图片、照片或三维人脸模型。发明还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方法,包括有:人像输入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指令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转动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二指令使所述人像输入模块沿着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在所述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测试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三指令采集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优选地,所述转动模块包括有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二指令驱动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在所述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同时驱动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在循环转动过程中沿着第一运动方向和/或第二运动方向和/或第三运动方向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优选地,所述测试模块包括有第二驱动单元和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所述第二驱动单元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三指令驱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直接采集或驱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沿着第四运动方向和/或第五运动方向和/或第六运动方向采集所述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优选地,所述人脸数据包括有二维平面图形或照片、三维立体图片、照片或三维人脸模型。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和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完成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能够节约人脸数据采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示意图。图2显示为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方法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设备支架2导轨3导轨支架4人像输入模块5显示模块6照明模块7待测人脸识别终端s1~s3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性能测试:在表1中的角度结合不同的光照条件(正常光照、暗光、强逆光、弱逆光和阴阳脸)环境下,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的识别率。稳定性测试:待测人脸识别终端连续稳定运行2万小时,则该测试项通过。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包括有:人像输入模块、控制模块、转动模块、存储模块和测试模块;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一指令,人像输入模块根据第一指令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在一实施例中,人脸数据包括有二维平面图形或照片、三维立体图片、照片或三维人脸模型,第一指令为控制人像输入模块输入人脸数据的指令。例如,人脸数据可以采用若干个不完全相同的蜡像头像或若干个不完全相同的打印照片组成,人像输入模块根据第一指令,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蜡像头像或打印照片。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二指令,转动模块根据第二指令使人像输入模块沿着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在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转动模块包括有一第一驱动单元,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二指令时,第一驱动单元根据第二指令驱动人像输入模块在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同时驱动人像输入模块在循环转动过程中沿着第一运动方向和/或第二运动方向和/或第三运动方向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为导轨支架3,转动模块还包括有与导轨支架3进行滑动连接的导轨2,导轨支架3能够在导轨2中沿着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进行滑动。其中,第一转动方向可为顺时针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可为逆时针转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导轨2可以为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导轨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椭圆形导轨和圆形导轨。人像输入模块4与第一驱动单元滑动连接,即人像输入模块4与导轨支架3滑动连接,通过导轨支架3改变人像输入模块4的角度。第一运动方向与第二运动方向和第三运动方向同时构成一个第一三维坐标系(x,y,z)。例如,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共线时,即导轨支架3与第二驱动单元共线时,以导轨支架3垂直于导轨2并向上延伸的方向为第一三维坐标系中z轴的正半轴;以第一驱动单元向第二驱单元的延伸方向为第一三维坐标系中x轴的正半轴;根据x轴和z轴的正半轴以及“右手原则”确定y轴的正半轴。导轨支架3根据第二指令改变人像输入模块4与导轨支架3的初始连接状态,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导轨支架3根据第二指令控制人像输入模块4只改变x轴、y轴或z轴的位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导轨支架3根据第二指令控制人像输入模块4同时改变x轴、y轴和z轴中任意2个轴的位置;在一实施方式中,导轨支架3根据第二指令控制人像输入模块4同时改变x轴、y轴以及z轴的位置。其中,第一运动方向为x轴所在的运动方向,第二运动方向为y轴所在的运动方向,第三运动方向为z轴所在的运动方向;第二指令为改变人像输入模块位置的控制指令,导轨支架3根据第二指令使人像输入模块4处于与上一时刻不相同的位置来改变人脸输入模块4输入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三指令,测试模块根据第三指令采集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输入的全部人脸数据,即采集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率。测试模块包括有第二驱动单元和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三指令时,第二驱动单元根据第三指令驱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直接采集或驱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沿着第四运动方向和/或第五运动方向和/或第六运动方向采集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其中,第二驱动单元为设备支架1,设备支架1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连接,并且设备支架1根据第三指令改变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人像输入模块4输入的人脸数据的角度。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为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内置的底库照片。识别判断过程如下:预先存储的数据库为底库照片,底库照片来源于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和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基于ip关系进行连接。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根据管理平台的部门类型及部门对应的人员列表,向管理平台发起对应部门下的人员同步的请求。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下载管理平台的照片后,保存照片,并且通过人脸算法模块对照片进行特征提取,将特征码保存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数据库表。比对识别流程:对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摄像头抓拍到的人脸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模块进行特征提取,形成抓拍照片的特征码,该特征码与数据库特征表进行1:n遍历比对,列出比对分数最高的特征码的照片,在屏幕弹出比对结果,比对流程结束。具体地,比如抓拍1000人,比对成功980人,则识别成功率为98%,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的抓拍人脸数据需要达到10万人次以上,方可判断其性能的真实性,完成性能测试。同时,稳定性测试需要被测终端不间断工作2万小时,期间需要间歇性抓拍人脸进行比对识别。第四运动方向与第五运动方向和第六运动方向同时构成一个第二三维坐标系(x1,y1,z1)。例如,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共线时,即导轨支架3与设备支架1共线时,以设备支架1垂直于导轨2所在平面并向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延伸的方向为第二三维坐标系中z1轴的正半轴;以第二驱动单元向第一驱单元的延伸方向为第二三维坐标系中x1轴的正半轴;根据x1轴和z1轴的正半轴以及“右手原则”确定y1轴的正半轴。设备支架1根据第三指令改变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与设备支架1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改变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的采集角度。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设备支架1根据第三指令控制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只改变x1轴、y1轴或z1轴的位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设备支架1根据第三指令控制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同时改变x1轴、y1轴和z1轴中任意2个轴的位置;在一实施方式中,设备支架1根据第三指令控制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同时改变x1轴、y1轴以及z1轴的位置。其中,第四运动方向为x1轴所在的运动方向,第五运动方向为y1轴所在的运动方向,第六运动方向为z1轴所在的运动方向;第三指令为改变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人脸数据角度的控制指令,设备支架1根据第三指令改变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的角度,从而采集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具体地,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再将人像输入模块4固定在导轨支架3上,导轨支架3下端与导轨2滑动连接。其中,导轨2可以为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可以位于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的内部区域或外部区域。其中,人脸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蜡像头像和打印照片,导轨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椭圆形导轨或者圆形导轨。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导轨2采用闭环椭圆形导轨,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且其位于椭圆形导轨的外部区域;将蜡像头像固定在导轨支架3上,控制导轨支架3沿着椭圆形导轨进行顺时针方向的循环转动,调整设备支架1的高度以及与蜡像头像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如表1所示,其中“”为无数据。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头可以采集到大量的用于进行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的人脸数据。表1人脸识别终端测试角度转头方向俯仰角偏头0°俯角10°0°侧脸±10°俯角20°±5°侧脸±20°俯角30°±10°侧脸±30°仰角10°±15°侧脸±45°仰角20°±20°侧脸±90°仰角30°±25°仰角45°±30°系统还包括有一用于提供不同光照强度的照明模块6,控制模块输出一第四指令,照明模块6根据第四指令提供一第一光照强度照明人像输入模块,人像输入模块根据第一光照强度生成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其中,第四指令为照明模块6给人像输入模块4开始提供光照环境、关闭光照环境或切换不同光照环境的控制指令。具体地,一实施例中,照明模块6根据第四指令开始提供一种正常光照强度照射人像输入模块4,从而使人像输入模块4输入的人脸数据不同于上一时刻。在另一实施例中,照明模块6根据第四指令将正常光照强度照射人像输入模块4的状态切换为暗光照射人像输入模块4,从而使人像输入模块4输入的人脸数据不同于上一时刻。照明模块可以模拟太阳光提供不同的光照强度照射人像输入模块4,包括但不限于正常光照、暗光、强逆光、弱逆光和阴阳脸。系统还包括有一显示模块5,控制模块输出一第五指令,显示模块根据第五指令给人像输入模块提供一第一场景,人像输入模块根据第一场景生成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其中,第五指令为控制显示模块5给人像输入模块4开始提供应用场景、关闭应用场景或切换应用场景。显示模块5为液晶面板,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屏。显示模块提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园区、社区、学校、医院、机场等出入口,以及单元楼、办公楼的出入口,以及候机、门诊、商场、银行大厅、公司、教室、单位、医院、住宿楼等走廊,以及人行道、酒店、网吧、银行前台、广场、城市制高点、银行高柜(防弹玻璃)、atm取款机(雅克力挡板)、安检口、公交、地铁、火车站台、地下通道和集市等。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结合人脸输入模块输入的人脸数据,模拟在真实环境中采集的真人数据,能够节约实际中采集真人人脸数据的成本。具体地,以采集10万张人脸数据为测试数据,本发明之前,10万人次的抓拍照全部需要真人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内置的摄像头前出现,100人需要循环测试1000次,耗时为5天,人均成本为150元/天,总成本为100*150*5=75000元。且按照行业测试标准,不同类型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以及同一人脸识别终端的不同算法版本均需要进行验证。假设某公司a中单个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包含有5个算法版本,则单个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需要付出的成本为:7.5*5=37.5万元。若同时研发多款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例如研发了13款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则总共需要付出的采集成本为:37.5*13=487.5万元。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通过将蜡像头像或者打印照片固定在导轨支架上,控制导轨支架沿着椭圆形导轨或圆形导轨进行循环转动,并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在设备支架上,通过调节设备支架的高度以及与导轨支架之间的水平距离,构造出不同的测试角度,并同时采用照明模块提供不同条件的光照环境,再通过显示模块切换出不同的场景,模拟真实环境,最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在导轨进行循环转动的人像输入模块上的蜡像头像或打印照片,并与内置底库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因此,本发明不需要人工在真实环境进行人脸数据采集,能够节约人脸识别终端测试过程中采集人脸数据的成本。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包括一用于提供人脸数据的人像输入模块、一导轨和一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在本实施例中,人像输入模块为人脸数据输入源,提供的人脸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蜡像头像和打印照片,打印照片包括二维照片和三维照片。在本实施例中,导轨可以为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导轨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椭圆形导轨和圆形导轨。人像输入模块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椭圆形或圆形导轨中循环转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在导轨进行循环转动的人像输入模块上的人脸数据,并与内置底库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识别判断过程如下:预先存储的数据库为底库照片,底库照片来源于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和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基于ip关系进行连接。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根据管理平台的部门类型及部门对应的人员列表,向管理平台发起对应部门下的人员同步的请求。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下载管理平台的照片后,保存照片,并且通过人脸算法模块对照片进行特征提取,将特征码保存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数据库表。比对识别流程:对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摄像头抓拍到的人脸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模块进行特征提取,形成抓拍照片的特征码,该特征码与数据库特征表进行1:n遍历比对,列出比对分数最高的特征码的照片,在屏幕弹出比对结果,比对流程结束。具体地,比如抓拍1000人,比对成功980人,则识别成功率为98%,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的抓拍人脸数据需要达到10万人次以上,方可判断其性能的真实性,完成性能测试。同时,稳定性测试需要被测终端不间断工作2万小时,期间需要间歇性抓拍人脸进行比对识别。在一实施例中,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于一高度可调节的设备支架上。设备支架可以承载不同形态、不同数量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并且可调节支架的高度,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在另一实施例中,人像输入模块固定于一导轨支架的上端,导轨支架下端与椭圆形或圆形导轨滑动连接。具体地,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再将人像输入模块4固定在导轨支架3上,导轨支架3下端与导轨2滑动连接。其中,导轨2可以为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可以位于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的内部区域或外部区域。其中,人脸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蜡像头像和打印照片,导轨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椭圆形导轨或者圆形导轨。在一具体实施中,导轨2采用闭环椭圆形导轨,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且其位于椭圆形导轨的外部区域;将蜡像头像固定在导轨支架3上,控制导轨支架3沿着椭圆形导轨进行顺时针方向的循环转动,调整设备支架1的高度以及与蜡像头像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如表1所示。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头可以采集到大量的用于进行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的人脸数据。在另一具体实施中,导轨2采用闭环圆形导轨,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7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且其位于圆形导轨的内部区域;将打印照片固定在导轨支架3上,控制导轨支架3沿着圆形导轨进行逆时针方向的循环转动,调整设备支架1的高度以及与打印照片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如表2所示。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头可以采集到大量的用于进行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的人脸数据。表2人脸识别终端测试角度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一用于提供不同光照条件照射人像输入模块的照明模块,通过照明模块来模拟太阳光不同光照强度照射人脸的光照环境,提供的光照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正常光照、暗光、强逆光、弱逆光和阴阳脸。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一用于给人脸输入模块切换不同场景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为背景液晶面板,为一液晶显示屏。显示模块提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园区、社区、学校、医院、机场等出入口,以及单元楼、办公楼的出入口,以及候机、门诊、商场、银行大厅、公司、教室、单位、医院、住宿楼等走廊,以及人行道、酒店、网吧、银行前台、广场、城市制高点、银行高柜(防弹玻璃)、atm取款机(雅克力挡板)、安检口、公交、地铁、火车站台、地下通道和集市等。通过显示模块提供上述应用场景,结合人脸输入模块输入的人脸数据,模拟在真实环境中采集的真人数据,能够节约实际中采集真人人脸数据的成本。具体地,以采集10万张人脸数据为测试数据,本发明之前,10万人次的抓拍照全部需要真人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内置的摄像头前出现,100人需要循环测试1000次,耗时为5天,人均成本为150元/天,总成本为100*150*5=75000元。且按照行业测试标准,不同类型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以及同一人脸识别终端的不同算法版本均需要进行验证。假设某公司a中单个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包含有5个算法版本,则单个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需要付出的成本为:7.5*5=37.5万元。若同时研发多款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例如研发了13款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则总共需要付出的采集成本为:37.5*13=487.5万元。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通过将蜡像头像或者打印照片固定在导轨支架上,控制导轨支架沿着椭圆形导轨或圆形导轨进行循环转动,并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在设备支架上,通过调节设备支架的高度以及与导轨支架之间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并同时采用照明模块提供不同条件的光照环境,再通过显示模块切换出不同的场景,模拟真实环境,最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在导轨进行循环转动的人像输入模块上的人脸数据,即蜡像头像或打印照片,并与内置底库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因此,本发明不需要人工在真实环境进行人脸数据采集,能够节约人脸识别终端测试过程中采集人脸数据的成本。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实施例3,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人像输入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指令输入一不同于上一时刻的人脸数据;人脸数据包括有二维平面图形或照片、三维立体图片、照片或三维人脸模型。转动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二指令使人像输入模块沿着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在转动模块中循环转动;其中,第一转动方向可为顺时针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可为逆时针转动方向。测试模块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三指令采集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输入的全部人脸数据,即采集人像输入模块循环转动过程中每一时刻输入的人脸数据,并与存储模块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其中,人像输入模块、转动模块、控制模块、测试模块和存储模块的设置与连接参见实施例1中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s1,通过人像输入模块提供人脸数据;s2,将人像输入模块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椭圆形或圆形导轨中循环转动;s3,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在椭圆形或圆形导轨中循环转动的人像输入模块上的人脸数据,并与内置底库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识别判断过程如下:预先存储的数据库为底库照片,底库照片来源于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和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基于ip关系进行连接。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根据管理平台的部门类型及部门对应的人员列表,向管理平台发起对应部门下的人员同步的请求。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下载管理平台的照片后,保存照片,并且通过人脸算法模块对照片进行特征提取,将特征码保存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数据库表。比对识别流程:对待测人脸识别终端摄像头抓拍到的人脸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模块进行特征提取,形成抓拍照片的特征码,该特征码与数据库特征表进行1:n遍历比对,列出比对分数最高的特征码的照片,在屏幕弹出比对结果,比对流程结束。具体地,比如抓拍1000人,比对成功980人,则识别成功率为98%,待测人脸识别终端的抓拍人脸数据需要达到10万人次以上,方可判断其性能的真实性,完成性能测试。同时,稳定性测试需要被测终端不间断工作2万小时,期间需要间歇性抓拍人脸进行比对识别。在一实施例中,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于一高度可调节的设备支架上。设备支架可以承载不同形态、不同数量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并且可调节支架的高度,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构造的测试角度如上述表1或表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人像输入模块固定于一导轨支架的上端,导轨支架下端与椭圆形或圆形导轨滑动连接。具体地,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在设备支架上,再将人像输入模块固定在导轨支架上,导轨支架下端与导轨滑动连接。其中,导轨可以为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可以位于开环导轨或闭环导轨的内部区域或外部区域。其中,人脸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蜡像头像和打印照片,导轨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椭圆形导轨或者圆形导轨。在一具体实施中,导轨采用闭环椭圆形导轨,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且其位于椭圆形导轨的外部区域;将蜡像头像固定在导轨支架上,控制导轨支架沿着椭圆形导轨进行顺时针方向的循环转动,调整设备支架的高度以及与蜡像头像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如表1所示。固定在设备支架1上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头可以采集到大量的用于进行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的人脸数据。在另一具体实施中,导轨采用闭环圆形导轨,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在设备支架上,且其位于圆形导轨的内部区域;将打印照片固定在导轨支架上,控制导轨支架沿着圆形导轨进行逆时针方向的循环转动,调整设备支架的高度以及与打印照片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如表2所示。固定在设备支架上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头可以采集到大量的用于进行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的人脸数据。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一用于提供不同光照条件照射人像输入模块的照明模块,通过照明模块来模拟太阳光不同光照强度照射人脸的光照环境,提供的光照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正常光照、暗光、强逆光、弱逆光和阴阳脸。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有一用于给人脸输入模块切换不同场景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为背景液晶面板,为一液晶显示屏。显示模块提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园区、社区、学校、医院、机场等出入口,以及单元楼、办公楼的出入口,以及候机、门诊、商场、银行大厅、公司、教室、单位、医院、住宿楼等走廊,以及人行道、酒店、网吧、银行前台、广场、城市制高点、银行高柜(防弹玻璃)、atm取款机(雅克力挡板)、安检口、公交、地铁、火车站台、地下通道和集市等。通过显示模块提供上述应用场景,结合人脸输入模块输入的人脸数据,模拟在真实环境中采集的真人数据,能够节约实际中采集真人人脸数据的成本。具体地,以采集10万张人脸数据为测试数据,本发明之前,10万人次的抓拍照全部需要真人在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内置的摄像头前出现,100人需要循环测试1000次,耗时为5天,人均成本为150元/天,总成本为100*150*5=75000元。且按照行业测试标准,不同类型的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以及同一人脸识别终端的不同算法版本均需要进行验证。假设某公司a中单个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包含有5个算法版本,则单个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需要付出的成本为:7.5*5=37.5万元。若同时研发多款待测人脸识别终端,例如研发了13款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则总共需要付出的采集成本为:37.5*13=487.5万元。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终端自动化测试方法,通过人像输入模块提供蜡像头像或者打印照片,将蜡像头像或者打印照片固定在导轨支架上,控制导轨支架沿着椭圆形导轨或圆形导轨进行循环转动;将待测人脸识别终端固定在设备支架上,通过调节设备支架的高度以及与导轨支架之间的水平距离,构造不同的测试角度;同时采用照明模块提供不同条件的光照环境,再通过显示模块切换出不同的场景,模拟真实环境,最后待测人脸识别终端采集在导轨进行循环转动的人像输入模块上的人脸数据,即蜡像头像或打印照片,并与内置底库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判断识别成功率。因此,本发明不需要人工在真实环境进行人脸数据采集,能够节约人脸识别终端测试过程中采集人脸数据的成本。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技术领域: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