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连通性的3D建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23956发布日期:2020-01-18 03:11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连通性的3D建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油气地质与油气勘探开发的评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连通性的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储层连通性变化大是油水关系复杂的重要因素,的研究是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难题,储层连通性是油藏地质与开发地质研究的前沿发展领域(sneddenetal.,2007;hovadikandlarue,2007,2010)。复杂储层的连通性通常需要结合静态与动态的多学科资料综合分析(chonetal.,1996;ballinetal.,2002;杜宗君和姜萍,2005;马永强,2008;hovadikandlarue,2010),近年来通过储层预测、流体特征、测试与开发等资料研究储层连通性,以及连通性的模拟等方面取得很多新进展(larueandlegarre,2004;何丽萍和李跃刚,2005;larueandhovadik,2006;曹辉等,2008;mankiewiczetal.,2009;elshahawietal.,2010;labourdette,2011;guoetal.,2019),并开展了4d地震的监测与地震预测(huangetal.,2006;snedden,2013;benguiguietal.,2014;yinetal.,2016)。

沉积盆地中,碳酸盐岩在长期埋深过程中会丧失大部分孔隙,可能形成以次生孔隙为主的具有强烈非均质性的储层,其中碳酸盐岩大规模的缝洞储层是主要储集空间。这类缝洞储层具有复杂的连通关系,并造成其中的油水关系异常复杂,油气产出不同于常规孔隙型储层。因此,通常利用压力分析、干扰试井、流体性质等动态资料进行井间连通性的判识(闫长辉等,2008;易小燕和陈青,2010;王曦莎等,2010;康志宏等,2012;周子浩,2014;韩剑发等,2016;夏镇等,2018;杨静雅等,2019)。也有利用地震正演与反演、储层预测、缝洞雕刻等静态地质特征进行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预测(李小波等,2014;wangetal.,2016;韩剑发等,2016;杨静雅等,2019;liuetal.,2019)。由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洞、缝,具有强烈非均质性(杜金虎,2010),构成复杂的连通网络系统,造成缝洞储层准确预测困难,裂缝与洞穴的空间关系难以判识,目前研究局限于连通性的判识与连通性二维模式,缺少三维空间缝洞储层连通关系的建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体空间结构与连通关系复杂多样,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需求的缺陷,提出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连通性的一种3d建模方法(图1)。本发明在钻井动静态资料进行井间连通性判识的基础上,分别开展缝洞储层的洞穴、裂缝带的地震刻画,并通过3d可视化技术进行井间缝洞储层连通关系分析,实现缝洞储层连通性立体建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连通性的一种3d建模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连通性的一种3d建模方法的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1)建立缝洞储层的动静态资料库

优选资料丰富、3d地震资料品质好、类型多样的碳酸盐岩井区作为评价解剖区,收集相关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相关的地质、地震、油气生产的动静态资料,建立缝洞体储层的资料库。

(2)碳酸盐岩井间缝洞体连通性判识

利用已有的成熟的方法技术,开展资料丰富、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井间缝洞体连通性判识。井间连通性的判识已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方法技术,主要根据动静态资料,尤其是试井压力资料与井间干扰生产资料判识连通井组。在此基础上,可以初步判识井间缝洞储层是洞穴连通或裂缝连通,以及连通性的强弱。

(3)典型连通井组缝洞储层的地震预测与刻画

在井间连通性判识基础上,并通过已知钻井的标定,开展缝洞储层地震识别。目前已有很多适用的振幅属性、储层反演等方法技术,可供大型缝洞储层预测与刻画。结合钻井资料的标定与检验,通过优选地震方法技术进行缝洞体储层的地震预测与刻画。

(4)典型连通井组洞穴3d可视化与连通性分析

不同于已有文献的二维连通性分析,通过3d可视化技术进行洞穴的空间关系分析,可以建立洞穴储层3d空间的连通关系。在井间洞穴储层的空间分布与3d可视化显示基础上(图2a),通过洞穴3d空间的旋转,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测与分析,判识大型井间洞穴的连通关系。结合钻井资料验证与校对,并划分洞穴连通与洞穴不连通井组。实例中,由于已有成熟的大型洞穴的空间雕刻方法技术,直接择优应用。但在复杂储层与构造部位,需要针对性的调整洞穴刻画的参数,进行连通井组洞穴分类刻画。

(5)典型连通井组裂缝带的地震描述与3d可视化

由于地下深处裂缝难以识别,通常地震预测与识别的是裂缝带或小断层。但裂缝、断层的自相似性,通过精细识别的裂缝方位与强度可能代表实际地下裂缝分布状况。通过排除洞穴影响,结合岩心与测井裂缝信息的标定与验证,开展不同连通洞穴间的裂缝识别。本发明以蚂蚁体技术井间裂缝的识别为例,在蚂蚁体追踪前地震数据体处理基础上,通过钻井标定与蚂蚁体追踪,判识裂缝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进行裂缝空间分布的3d可视化,判识裂缝与洞穴的连通关系(图2b)。

(6)缝洞储层连通性的三维模型

在井-震缝洞储层连通关系分析基础上,以地震刻画的3d缝洞体建立连通模型。利用3d数据体,结合钻井分析,制作缝洞体空间3d连通模式图(图3),清晰显示缝洞储层的空间连通关系。⑤结合动、静态分析连通井组间缝洞储层的连通关系,建立不同类型的3d模式图,进行验证与校正。

(7)方法与结果的验证与校对,方法技术的实际推广应用。

本发明在钻井、测井资料的标定与验证基础上,通过分别刻画洞穴与裂缝带的空间分布并进行融合分析,进行缝洞储层分类的3d可视化建模,克服了2d连通性分析不能满足缝洞型油气藏评价与开发需要的缺陷,实现了连通性的3d建模,为缝洞型油气藏的评价提供了基础。本发明适用于大型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并在钻井标定下可以实现洞穴与裂缝带的地震预测与雕刻。

附图说明

图1缝洞储层连通性3d建模的流程

图2(a)洞穴储层的空间3d可视化图;(b)叠加裂缝的缝洞体3d可视化图

图3缝洞储层三维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空间连通性复杂,本发明在钻井动静态资料进行井间连通性判识的基础上,分别开展缝洞储层的洞穴、裂缝带空间刻画,并通过3d可视化技术实现缝洞储层连通性立体建模。以下结合研究实例,具体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流程见图1)。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方法和设备。

(1)建立缝洞储层动静态资料库

具体实施程序:①确定工作工区;②优选钻井资料丰富、3d地震资料品质好、类型多样的碳酸盐岩井区;③收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相关的地质、地震、油气生产的动静态资料;④建立缝洞体储层的资料库。

(2)井间缝洞体连通性判识

具体实施程序:①井间连通性相关的动静态资料整理;②优选有利连通性判识的井组;③连通井组的判识,根据动静态资料,主要是试井压力资料与井间干扰生产资料判识连通井组;④根据动态生产特征初步判识井间洞穴连通或裂缝连通类型。

(3)典型连通井组缝洞储层的地震预测与刻画

具体实施程序:①优选连通井组,优选适用的振幅属性、储层反演等方法技术;②进行缝洞体储层的地震预测与刻画,刻画连通井组缝洞储层的空间分布;③结合钻井进行缝洞体预测的检验与校正。

(4)典型连通井组洞穴3d可视化与连通性分析

具体实施程序:①典型连通井组的选择;②井间洞穴储层的空间分布与3d可视化显示(图2a);③通过洞穴3d空间的旋转,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测与判识大型井间洞穴的连通关系;④划分洞穴连通与洞穴不连通井组;⑤进行钻井验证与校对。实例显示在地震分辨率范围内大型洞穴的空间分布复杂,两口井间的洞穴不连通。

(5)典型连通井组裂缝带的地震描述与3d可视化

具体实施程序:①优选不以洞穴连通的井组,收集裂缝连通的关系资料;②开展裂缝预测的地震资料分析,实例蚂蚁体追踪前地震数据体处理;③钻井标定与裂缝预测,判识裂缝带的空间分布;④测井与岩心裂缝产状、密度的验证,检校与调整数据体获得裂缝带、小断层分布;⑤裂缝空间分布3d可视化,判识裂缝与洞穴的连通关系;⑥3d可视化显示裂缝连通的空间位置、方向及其组合关系(图2b)。

(6)缝洞储层连通性的三维模型

具体实施程序:①缝洞连通的3d模型分类;②优选钻井资料较多的、连通性关系清楚的洞穴连通、裂缝连通井组;③利用3d数据体,结合钻井分析,制作缝洞体空间3d连通模式图(图3),清晰显示缝洞储层的空间连通关系;④标注钻井深度与轨迹、油水界面,结合动、静态分析连通井组间缝洞储层的连通关系,建立3d模式图;⑤建立不同类型的连通性3d模型。

(7)方法与结果的验证与校对,方法技术的实际推广应用。

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地质条件与技术的适用性,以本发明的思路与流程为基础,优化不同地质条件下连通性建模的方法技术及流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