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8084发布日期:2019-08-27 20:3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标签识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的接触。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的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

一些工厂需要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对生产产品进行识别确认信息,一些识别装置通常是一块正方形的方块状识别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方便拿去及携带,且容易在使用过后随处放置造成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以解决上述方便拿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包括识别装置本体,识别装置本体的下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口,所述螺纹连接口的内侧螺纹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下端焊接有把柄,所述把柄的表面设置有四指口,所述把柄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一端通过卡接扣连接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活动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动板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与第一活动板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二活动板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定位磁铁。

优选的,所述识别装置本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定位磁铁。

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的内侧插接有卡接块,所述第一定位磁铁的表面连接有第二定位磁铁,所述识别装置本体的侧面抵接有第二活动板的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在识别装置本体下表面通过螺纹连接口螺纹连接把柄,这样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把柄方便了识别装置本体的拿去,并且把柄的一端通过该连接环利用连接绳连第二活动板,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卡接在腰带表面通过卡接块插接到定位槽的内侧方便了使用者的随身携带,能够有效的防止使用者使用过后随处防止避免了丢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把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连接示意图。

图中:1识别装置本体、11螺纹连接口、12定位槽、13第二定位磁铁、2把柄、21四指口、22连接环、23螺纹柱、3连接绳、4第一活动板、5弹簧、6第二活动板、7卡接块、8第一定位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与图2,一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包括识别装置本体1,识别装置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口11,螺纹连接口11的内侧螺纹连接有螺纹柱23,螺纹柱23的下端焊接有把柄2,把柄2的表面设置有四指口21,把柄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环22,连接环22的一端通过卡接扣连接有连接绳3,连接绳3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活动板6。

请参阅图4,第二活动板6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一活动板4,第二活动板6与第一活动板4之间连接有弹簧5,通过弹簧5的拉力将第二活动板6及第一活动板4固定在腰带之间,第二活动板6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块7,卡接块7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定位磁铁8。

请参阅图2,识别装置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定位槽12,定位槽1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定位磁铁13。

请参阅图2,定位槽12的内侧插接有卡接块7,第一定位磁铁8的表面连接有第二定位磁铁13,识别装置本体1的侧面抵接有第二活动板6的表面,通过卡接块7卡接到定位槽12的内侧、第一定位磁铁8吸附第二定位磁铁13及识别装置本体1抵接第二活动板6表面将识别装置本体1定位到第二活动板6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该种便于拿持的电子标签识别装置在识别装置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螺纹连接口11,通过螺纹连接口11螺纹连接把柄2,这样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把柄2方便了识别装置本体1的拿去使用,并且把柄2的一端通过把柄2下端设置的连接环22利用连接绳3连第二活动板6,因为第二活动板6转轴连接第一活动板4且两者之间连接有弹簧5,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第一活动板4与第二活动板6卡接在腰带表面通过弹簧5的弹力进行定位,检查人员在识别装置本体1部使用时,通过第二活动板6表面卡接块7插接到识别装置本体1下表的定位槽12的内侧,方便了使用者将识别装置本体1的随身携带,能够有效的防止使用者在识别装置本体1使用过后随处放置避免了丢失。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