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106710发布日期:2020-06-16 21:21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鲜新零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6万亿。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数据,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整体交易额约913亿元,算下来,生鲜电商的渗透率还不到0.7%。生鲜是电商未攻占的市场里,规模最大的一个。属于高新科技项目,属于智慧城市项目,属于城市菜篮子项目,属于农村扶贫项目,属于农村电商项目,属于农副产品上行项目,以上内容,都在国家政策扶持范围内。现有的生鲜零售模式具备配送困难,配送成本高昂,蔬菜难以进行有效的保鲜,生鲜零售的电商难以吸引客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生鲜零售模式具备配送困难,配送成本高昂,蔬菜难以进行有效的保鲜,生鲜零售的电商难以吸引客户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包括智能终端群、冷链配送网和软件管理平台,所述智能终端群对接社区居民。具有无人自助,现场购买,直接提取,线上支付,线下提取,和冷藏保鲜功能;

所述冷链配送网对接社区智能终端群,负责智能设备产品的按时上下架,按照指令把产品送达指定终端;

所述软件管理平台负责终端群和配送网运营,远程管理社区终端设备动态变化,安排补货;接受线上订单,安排配送。

优选的,所述智能终端群包括由复数个箱体组成的保存柜本体,所述保存柜本体上设置有太阳能热电制冷系统,所述保存柜本体连接有地道风换气系统。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热电制冷系统包括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121),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21)电性连接有由p型及n型半导体组成电路的热电制冷片(122),所述热电制冷片(122)一侧为能够产生冷量的冷端(123),所述热电制冷片(122)另一侧为能够产生热量的覆石墨烯涂层热端(124)。

优选的,所述地道风换气系统包括与每个箱体相通的送风管,所述送风管(131)连接有位于地表下的地道管(132)的一端,所述地道管(132)的另一端连接有与外界相通的新风口(133)。

优选的,所述冷链配送网包括由车载配送终端设备、gprs通信网络和监测中心三部分构成,所述车载配送终端设备内设置有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所述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承担着货物标签信息和读取任务,定位接收卫星传来的导航电文。

优选的,中央处理器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和预处理,同时对定位数据进行解析与封装,车载配送终端通过无线传输装置定时向监测中心发送当前经纬度、车载配送速度、日期时间等信息,并显示在车载配送终端的显示装置上,监测中心无线接收和处理车载在途信息,并通过实时显示车辆位置及配送情况。

优选的,中央处理器内置电话簿,当车载速度超过设定的相应阈值,就通过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报警,同时驾驶室蜂鸣器响起,车载配送司机可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优选的,所述软件管理平台包括云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所述保存柜本体的每个箱体和商品箱格的箱门上都安装有电子锁和锁控板,所述电子锁和锁控板连接着带单片机的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带有用于连接云管理平台的通信模块,所述云管理平台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移动终端。

优选的,所述云管理平台具有用户系统、电子锁控制系统、箱格管理系统、存件系统、取件系统、物品寄存系统、商品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支付系统和监控系统,所述用户系统包括客户登入系统和配送员登入系统。

优选的,所述保存柜本体上安装有操作平板电脑或工控电脑,所述移动终端为用户的手机,所述商品箱格的箱门为透明的切换箱门。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智能终端群对接社区居民。具有无人自助,现场购买,直接提取,线上支付,线下提取,和冷藏保鲜功能;

冷链配送网对接社区智能终端群,负责智能设备产品的按时上下架,按照指令把产品送达指定终端;

软件管理平台负责终端群和配送网运营,远程管理社区终端设备动态变化,安排补货;接受线上订单,安排配送,该装置实现购物与配送的高契合对接,改高成本分投为生鲜集中配送,全程冷链,极致保鲜,置身居民中间,自带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本发明冷链配送网示意框图;

图3为本发明软件管理平台示意框图。

图中:1-智能终端群、11-保存柜本体、12-太阳能热电制冷系统、121-太阳能电池板、122-热电制冷片、123-冷端、124-覆石墨烯涂层热端、13-地道风换气系统、131-送风管、132-新风口、2-冷链配送网、21-车载配送终端设备、22-gprs通信网络、23-监测中心、3-软件管理平台、31-云管理平台、32-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智能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及其方法,包括智能终端群1、冷链配送网2和软件管理平台3,智能终端群1对接社区居民,具有无人自助,现场购买,直接提取,线上支付,线下提取,和冷藏保鲜功能;

冷链配送网2对接社区智能终端群1,负责智能设备产品的按时上下架,按照指令把产品送达指定终端;

软件管理平台3负责终端群和配送网运营,远程管理社区终端设备动态变化,安排补货;接受线上订单,安排配送。

智能终端群1包括由复数个箱体组成的保存柜本体11,保存柜本体11上设置有太阳能热电制冷系统12,保存柜本体11连接有地道风换气系统13。

太阳能热电制冷系统12包括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121,太阳能电池板121电性连接有由p型及n型半导体组成电路的热电制冷片122,热电制冷片122一侧为能够产生冷量的冷端123,热电制冷片122另一侧为能够产生热量的覆石墨烯涂层热端124。

地道风换气系统13包括与每个箱体相通的送风管131,送风管131连接有位于地表下的地道管与外界相通的新风口132。

冷链配送网2包括由车载配送终端设备21、gprs通信网络22和监测中心23三部分构成,车载配送终端设备21内设置有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承担着货物标签信息和读取任务,定位接收卫星传来的导航电文。

软件管理平台3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和预处理,同时对定位数据进行解析与封装,车载配送终端设备21通过无线传输装置定时向监测中心23发送当前经纬度、车载配送速度、日期时间等信息,并显示在车载配送终端的显示装置上,监测中心23无线接收和处理车载在途信息,并通过实时显示车辆位置及配送情况。

软件管理平台3内置电话簿,当车载速度超过设定的相应阈值,就通过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报警,同时驾驶室蜂鸣器响起,车载配送司机可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软件管理平台3包括云管理平台31和移动终端32,保存柜本体11的每个箱体和商品箱格的箱门上都安装有电子锁和锁控板,电子锁和锁控板连接着带单片机的主控板,主控板带有用于连接云管理平台的通信模块,云管理平台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移动终端。

云管理平台31具有用户系统、电子锁控制系统、箱格管理系统、存件系统、取件系统、物品寄存系统、商品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支付系统和监控系统,用户系统包括客户登入系统和配送员登入系统。

保存柜本体11上安装有操作平板电脑或工控电脑,移动终端32为用户的手机,商品箱格的箱门为透明的切换箱门。

该装置实现购物与配送的高契合对接,改高成本分投为生鲜集中配送,全程冷链,极致保鲜,置身居民中间,自带流量。

使用时,智能终端群1对接社区居民。具有无人自助,现场购买,直接提取,线上支付,线下提取,和冷藏保鲜功能;

冷链配送网2对接社区智能终端群1,负责智能设备产品的按时上下架,按照指令把产品送达指定终端;

软件管理平台3负责终端群和配送网运营,远程管理社区终端设备动态变化,安排补货;接受线上订单,安排配送。

为各类同城食品加工企业与社区实现对接,向社区输送农副产品私人订制式半成品、成品系列增值服务。

跨地域同时对若干个源产地农副产品提供立体式服务,通过智能终端群深入社区推广,通过平台线上接单,通过冷链配送体系高效低成本送达。

随着智能终端群密度的增加和冷链配送体系的完备,小柜子体系最终趋势将成为生鲜电商产品进入社区的共享冷链通道,为大量网上生鲜落地入户提供高速输送服务。

通过技术共享、系统共享、资本共享、资源共享、智能设备共享、冷藏车辆共享概念,融合生鲜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建立由社区终端和冷链通道带动的生鲜产品供应链。形成由小柜子主导的农副产品上行,生鲜供应品控,冷链配送网,社区终端群为整体的商业运营闭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