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其制备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1175947发布日期:2020-06-20 17:2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其制备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其制备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单层导电层结构的触控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接收电极设置为同一层中且相互绝缘。其中,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一通过架桥(bridge)方式绕过这二者中的另一个,从而在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接收电极的交叉位置处形成互电容。

然而,该种结构的触控面板在制程中,由于基材的涨缩及图案化过程中多次曝光造成的累积误差等,形成架桥结构时容易发生对位偏移,影响电极之间搭接的良率,使得架桥结构需要放宽,且触控驱动电极和相邻的触控感应电极之间也必须设置间隔,以进行绝缘。如此,造成架桥结构及触控感测层图案的可视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

基板;

多个第一桥接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多个绝缘串列,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每一所述绝缘串列沿第一方向延伸覆盖多个所述第一桥接部,多个所述绝缘串列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多个第一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桥接部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串列;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串列,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列位于一个所述绝缘串列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上;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列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之间通过一个所述绝缘串列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为上述的触控面板。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提供一基板,所述基板的一表面上具有导电层;

分别形成图案化的第一光阻层和图案化的第二光阻层于所述导电层上和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导电层的表面上;

以所述图案化的第一光阻层为遮罩,图案化所述导电层形成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桥接部;

以所述图案化的第二光阻层为遮罩,于所述基板上形成多个绝缘串列,每一所述绝缘串列沿第一方向延伸覆盖多个所述第一桥接部,多个所述绝缘串列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以及

于所述基板上形成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串列,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桥接部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串列,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列位于一个所述绝缘串列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列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之间通过一个所述绝缘串列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

该触控面板、该触控显示装置及该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中,由于第一电极串列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之间通过一个所述绝缘串列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使得第一电极和相邻的第二电极之间在平行于基板表面方向上,无需设置间隔以进行绝缘。另,该种结构,无需考虑第一电极和第一桥接部之间的对位问题,使得第一桥接部的尺寸减小。如此,改善了架桥结构(第一桥接部)和触控感测层(第一电极串列和第二电极串列)图案的可视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桥接部和绝缘串列在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3为图1沿剖面线iii-iii剖开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电极串列、第二电极串列及绝缘串列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第一电极串列、第二电极串列及绝缘串列的俯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一电极串列、第二电极串列及绝缘串列的仰视图。

图7至图10为制造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方法中不同步骤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触控面板100

触控区101

周边区102

基板12

基材层122

保护层124

第一表面12a

第二表面12b

第一方向d1

第二方向d2

第二电极串列14

第二电极142

第二桥接部144

第一电极串列16

第一电极162

第一桥接部164

间隙166

走线18

第一走线182

第二走线184

绝缘串列22

绝缘块222

绝缘桥224

导电层30

第一光阻层40

第二光阻层50

第一光罩60

第二光罩70

图案化的第二光阻层80

显示面板200

触控显示装置30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100定义有用于感测触控操作的触控区101以及围绕触控区101的周边区102。

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2、间隔设置于基板12上的多个第一桥接部164、间隔设置于基板12上的多个第一电极162以及间隔设置于基板12上的多个第二电极串列14。

每一第二电极串列14沿第一方向d1延伸。每一第二电极串列14包括多个第二电极142以及电性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42之间的第二桥接部144。沿所述第二方向d2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162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桥接部164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串列16。沿第一方向d1上,多个第一电极串列16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桥接部164横跨(或者说部分重叠于)一个第二桥接部144。沿所述基板12的厚度方向上,每一个所述第一电极162在所述基板12上的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之间。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交叉。

第一电极串列16和第二电极串列14位于触控区101。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其中之一为触控驱动电极(tx),另一为触控感应电极(rx)。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62与多个第二电极142形成互容式的触控感应结构。当触控发生时,对应于触摸点附近的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之间的电容耦合将会受到影响,导致与互容相关的感应信号(例如电压值)发生变化,进而可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

请继续参阅图1,触控面板100还包括位于周边区102的多条第一走线182和多条第二走线184。每一条所述第一走线182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第一电极162串,每一所述第二走线184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走线18的材料为导电油墨、导电金属(如,银)等。

图2为图1中第一桥接部164和绝缘串列22在基板12上的投影示意图。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触控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基板12上的多个绝缘串列22。多个所述绝缘串列22沿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绝缘串列22的图案和第二电极串列14的图案完全相同。沿所述基板12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在所述基板12上投影与一个所述绝缘串列22的投影完全重合。每一所述绝缘串列22沿第一方向d1延伸覆盖多个所述第一桥接部164。其中,每一绝缘串列22沿第一方向d1延伸。每一绝缘串列22包括多个绝缘块222以及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绝缘块222之间的绝缘桥224。每一绝缘串列22位于一个第二电极串列14的下方(靠近基板12的一侧)。其中,每一个绝缘块222对应一个第二电极142,每一个绝缘条对应一个第二桥接部144。

于一实施例中,绝缘块222、第一电极162及第二电极142大致呈菱形。绝缘桥224、第一桥接部164、第二桥接部144大致呈矩形条状。绝缘块222和绝缘桥224为同一绝缘层同时图案化形成。第一电极162、第二电极142、第二桥接部144为同一导电层同时图案化形成。

图3为图1沿剖面线iii-iii剖开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基板12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2a和第二表面12b。多个第一桥接部164间隔设置于第一表面12a。多个第一电极162间隔设置于第一表面12a。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162通过一个第一桥接部164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位于一个所述绝缘串列22远离所述基板12的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列16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之间通过一个所述绝缘串列22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

图4至图6分别为第一电极串列16、第二电极串列14及绝缘串列22的侧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请结合参阅图3至图6,每一第一电极162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电极142通过一个绝缘块222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第一桥接部164和第二桥接部144通过一个绝缘桥224得以绝缘间隔。

如图3和图4所示,定义所述绝缘串列22垂直于所述基板12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所述绝缘串列22的横截面。沿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指向所述基板12的方向,每一所述绝缘串列22的横截面的尺寸不变或逐渐变小。其中,沿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指向所述基板12的方向,绝缘块222的侧面或绝缘条的侧面大致垂直于第一表面12a,呈矩形或倒梯形。即,绝缘串列22具有一高度,使得相邻的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串列14得以间隔设置。相较于通过多次曝光形成架桥结构的方式,该种结构绝缘串列22具有与第二电极串列14相同的图案,相邻的第一电极串列16和第二电极串列14通过二者之间的绝缘串列22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可解决对位精度问题。

请再次参阅图1,沿所述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162之间具有一间隙166,所述间隙166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不大于10微米。第一桥接部164大致为30微米宽,50微米长的矩形条状。即,第一桥接部164和相邻第一电极162之间的间隙166的宽度皆为肉眼皆不可视的。

另,由于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之间因绝缘串列22的高度得以绝缘间隔,第一电极162与相邻的第二电极142之间在平行于第一表面12a的方向上,无需设置间隔(spacing),使得在垂直于基板12的厚度方向上,多个第一电极串列16和多个第二电极串列14的在基板12上的投影基本布满整个触控区101,如此可有效改善色差视效问题。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串列16和第二电极串列14为透光的,其材料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导电高分子(pedot)、碳纳米管、纳米银线或者纳米铜线等。

于一实施例中,基板12可以为单一的基材层122或者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材层122和保护层124,其材例如为聚酰亚胺(polymide,pi)、聚酰胺(polyamide,p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ric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glycolterephthalate,pet)或环烯烃共聚物(cycloolefincopolymer,coc)等。

于一实施例中,绝缘串列22选用倾斜角(taper)较陡(大于90度)的材料,使第一电极162和多个第二电极142存在垂直于基板12表面的高度断差,进而无需再在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之间设置间隔,可改善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的可视问题。另外,由于绝缘串列22的图案与第二电极串列14的图案完全相同,第一桥接部164和第一电极162之间搭接对位仅需考虑第一桥接部164和绝缘串列22对位关系,使得第一桥接部164的设计可极小化,改善第一桥接部164的可视问题。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上述触控面板100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下面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10。

s1:提供一基板12,所述基板12的一表面上具有导电层30。

如图7所示,基板12可以包括基材层122和保护层124,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2a和第二表面12b。导电层30可以通过溅射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形成于第一表面12a上。于其他实施例中,基板12也可以包括单一的基材层122。

s2:分别形成图案化的第一光阻层(图未示)和图案化的第二光阻层80于所述导电层30上和所述基板12远离所述导电层30的表面上。

如图7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可分别形成第一光阻层40和第二光阻层50于导电层30和第二表面12b上。

如图8所示,使用具有第一预定图案的第一光罩60和具有第二预定图案的第二光罩70,分别对第一光阻层40和第二光阻层50进行曝光及显影制程。

s3:以所述图案化的第一光阻层为遮罩,图案化所述导电层30形成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桥接部164。

如图9所示,所述导电层30经图案化后形成的多个第一桥接部164间隔设置于基板12的第一表面12a上。其中,图案化的第二光阻层80位于基板12的第二表面12b(背面)。

s4:以所述图案化的第二光阻层80为遮罩,于所述基板12上形成多个绝缘串列22。如图2所示,每一所述绝缘串列22沿第一方向d1延伸覆盖多个所述第一桥接部164,多个所述绝缘串列22沿与所述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间隔排布。

s5:于所述基板12上形成多个第一电极162和多个第二电极串列14。

如图10所示,沿所述第二方向d2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162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桥接部164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串列16。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位于一个所述绝缘串列22远离所述基板12的表面上。

如图3至图图6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列16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串列14之间通过一个所述绝缘串列22的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

于一实施例中,步骤s5包括于所述基板12形成有多个绝缘串列22的一侧形成一透明导电层(图未示)并对所述透明导电层进行图案化。其中,形成的透明导电层位于绝缘串列22上的部分形成第二电极串列14,其他部分被图案化形成第一电极162。沿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第一电极162之间具有间隙166。沿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第一电极162之间通过位于第一表面12a上的第一桥接部164电性连接。

由于绝缘串列22的图案同时兼具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串列14的图案,使得第一电极162和第一桥接部164搭接对位时,仅需考量第一桥接部164和绝缘串列22之间的对位。而第一桥接部164和绝缘串列22的制程为双面曝光制程,使得第一桥接部164的结构可以极小化,改善了第一桥接部164的可视问题。

另外,绝缘串列22选用倾斜角(taper)较陡的材料,使得透明导电层无法爬坡,进而透明导电层形成于绝缘串列22上时,即同时完成了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的图形。并且,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之间存在高度断差得以绝缘间隔,使得第一电极162和相邻的第二电极142之间无需设置间隔(spacing),可改善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42的图案整体的可视问题。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桥接部164、绝缘串列22、感测层(第一电极162、第二电极串列14)整体的搭接精度位于10微米以内。另,由于第一桥接部164的尺寸缩小,可在改善可视问题同时降低第一桥接部164的阻抗,改善触控面板100的性能。

于一实施例中,各图案化步骤湿式光阻和干式光阻均适用。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之后还包括形成多条第一走线182和多条第二走线184的步骤。其中,走线18可以通过印刷或印刷结合激光工艺形成。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300包括显示面板200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200一侧的触控面板100。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00为液晶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30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