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及其评估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1982738发布日期:2020-08-25 19:19阅读:1052来源:国知局
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及其评估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各类组织、企业都会举办各种线下活动,如群众性的公益活动、宣传活动、商场门店、展览会等商业营销活动。作为活动举办者通常希望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以及活动结束之后及时了解活动参与者的各种数据如活动参与的人数、参与者在活动现场的逗留时间等,以及时掌握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然而很多的线下活动由于参与人数众多、流动性大,活动的场地为开放式的场地等因素,获得活动参与者的各种数据无法通过人工的手段完成。所以,无法对活动的效果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估,从数据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影响活动效果的各种因素。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科学统计线下活动效果的方法,为活动组织者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为今后的线下活动提供数据分析和改进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摄像对线下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摄像对线下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向线下活动进行实时拍摄,将拍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可选择的,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10米-50米的区域;

可选择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技术手段实现;

第一区域,可以是一个活动柜台、一个站台、一个展区、一个店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意指定;

第二区域,则可以是包围在第一区域外围的根据实际情况任意指定的相邻区域;

其中,硬件技术手段包括,在设置摄像单元是即对摄像单元的设置划分区域,比如,摄像单元编号a01-a20为第一区域摄像单元,且设置在第一区域摄仅拍摄第一区域摄内人员图像;摄像单元编号b01-b20为第二区域摄像单元,且设置在第二区域摄仅拍摄第二区域摄内人员图像;

软件技术手段包括,首先对所有摄像单元并不划分区域,然后在接收端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手段再划分区域,例如,当拍摄范围同时覆盖活动区域和非活动区域时,划分视频图像中的活动区域和非活动区域;

s2,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摄像,并逐一对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可选择的,所述人脸识别数据至少包括: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和抓拍时间。

s3,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效果。

相应的,采用评分对线性活动效果进行评估,获得评分越高的线下活动其活动效果越好,获得评分越低的线下活动其活动效果越差。

可选的,步骤s2中,所述人脸识别数据至少包括: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和抓拍时间。

可选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一个维度:

a,同一线下活动不同指定区域之间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b,同一线下活动内容不同场次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c,不同线下活动之间数据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其中,a维度可以包括以下评分:

1、参与活动人数与未参与活动人数;

2、活动参与率与活动未参与率;

3、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实时非参与活动人数;

4、实时参与率与实时未参与率;

5、不同时段活动参与率与不同时段非未参与率;

6、人均参与活动时长与人均未参与活动时长;

7、活动有效驻留人数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有效驻留人数对比;

8、长时间驻留人数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长时间驻留人数对比;

其中,b维度可以包括以下评分:

1、参与活动人数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人数;

2、活动参与率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参与率;

3、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全店实时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人数;

4、实时参与率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参与率;

5、不同时段活动参与率与不同时段未参与率;

6、指定区域(比如第一区域)人均参与活动时长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人均未参与活动时长;

7、活动有效驻留人数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有效驻留人数对比;

8、长时间驻留人数与指定区域(比如第二区域)长时间驻留人数对比;

其中,c维度可以包括以下评分:

1、参与活动总人数与其他活动参与活动总人数;

2、活动参与率与其他活动活动参与率;

3、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其他活动实时参与活动人数;

4、实时参与率与其他活动实时参与率;

5、不同时段活动参与率与其他活动不同时段活动参与率;

6、人均参与时长与其他活动人均参与时长;

7、有效驻留人数与其他活动有效驻留人数;

8、长时间驻留人数与其他活动长时间驻留人数;

可选择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

其中,a是人员参与活动评分,r1是指定时间段参与活动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2是指定时间段经过的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人数;

b=r1×100%

b活动参与率,r2;

c是有效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一时长的人数;

d是长时间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二时长的人数,第一时长大于零且小于第二时长;

x1~x4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a=(r1×x1)+(b×x2)+(c×x3)+(d×x4)+(e×x5);

或,a=(r1×x1)+(b×x2)+(c×x3)+(d×x4)+(e×x5)-(f×x6);

其中,e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中第一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f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第二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x5和x6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其中,第一指定微表情是高兴,第二指定微表情是厌恶和或轻蔑。

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指定微表情可以自定义,例如只要摄像图片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出现嘴角上扬即判断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即,出现高兴微表情的任一特征即判断为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相应的,第二微表也可以采用相类似设计。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能表达出人们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人类主要拥有至少七种表情,每种表情都表达不一样的意思:

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高兴表示对事物感兴趣,产生愉悦。

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可选择的,第一指定微表情可以自定义,主要摄像图片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出现嘴角上扬即判断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

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中的人脸识别,可以在摄像图像中准确的捕捉到微表情(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进而可续的捕捉到人员对该线下活动(甚至某一商品)的真实感受,通过合理的指定权重系数能更准确评价人员对该线下活动(甚至某一商品)的参与度。

可选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g×x7];

其中,g是指定时间段参加活动人数与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但未参加活动人数的比值,x7是指定权重系数。

可选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h×x8);

其中,h是线下活动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线下活动实时非参与活动人数的比值,g=r1’-(r2’-r1’)=2r1’-r2’,r1’是实时参与活动人数即第一区域实时人数,r2’是第二区域实时人数,x8是指定权重系数。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系统,包括:

多个摄像单元,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用于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拍摄,检测所述视频图像中人员面部图像并将人员面部图像上传至服务器;

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其中,摄像单元拍摄的图像至少包括经过该摄像单元人员能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人脸识别的面部图像。

服务器,其用于将摄像单元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以及,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可选择的,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10米-50米的区域;

可选择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直接对摄像单元编号或软件技术手段实现。

比如,摄像单元编号a01-a20为安装在外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10米-50米的区域,则该摄像单元编号a01-a20第一区域摄像单元,且设置在第一区域摄仅拍摄第一区域摄内人员图像;摄像单元编号b01-b20安装在线下活动区域内为第二区域摄像单元,且设置在第二区域摄仅拍摄第二区域摄内人员图像;

当一个摄像单元同时拍摄到第一区域又拍摄到第二区域时,根据定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该摄像单元拍摄图像进行分割后分别采集人员面部数据。

软件技术手段包括,首先对所有摄像单元并不划分区域,然后在接收端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手段再划分区域;比如,利用摄像单元拍摄的图像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划分区域。

可选择的,服务器可以设置在云端通过无线技术与摄像单元进行数据交互(例如4g、5g等),也可以是设置在本地的服务器。

可选择的,服务器识别人员的技术手段包括,将拍摄人员图像中的人脸图像上传服务器,并与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在该人员的id账号中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新建该人员的id账号并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这样便于后续的活动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通过摄像单元拍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获得进行参与度评分的相关参数。

其中,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至少包括人员: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并自摄像单元获取该图像抓拍时间。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一个维度:

a,同一线下活动不同指定区域之间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b,同一线下活动内容不同场次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c,不同线下活动之间数据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关于上述各维度可以评估的具体情况,请参考上述方法的具体示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择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

其中,a是人员参与活动评分,r1是指定时间段参与活动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2是指定时间段经过的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人数;

b活动参与率,

c是有效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一时长的人数;

d是长时间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二时长的人数,第一时长大于零且小于第二时长;

x1~x4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可选择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e×x5);

或,a=(r1×x1)+(b×x2)+(c×x3)+(d×x4)+(e×x5)-(f×x6);

其中,e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中第一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f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第二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x5和x6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第一指定微表情是高兴,第二指定微表情是厌恶和或轻蔑。

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指定微表情可以自定义,例如只要摄像图片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出现嘴角上扬即判断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即,出现高兴微表情的任一特征即判断为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相应的,第二微表也可以采用相类似设计。

可选择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g×x7];

其中,g是指定时间段参加活动人数与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但未参加活动人数的比值,x7是指定权重系数。

可选择的,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h×x8);

其中,h是线下活动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线下活动实时非参与活动人数的比值,g=r1’-(r2’-r1’)=2r1’-r2’,r1’是实时参与活动人数即第一区域实时人数,r2’是第二区域实时人数,x8是指定权重系数。

本发明通过拍摄活动区域及相邻区域人员图像,经人脸识别技术识别人员,进而获得参与活动人数、活动参与率、有效驻留人数和长时间驻留人数并指定合理的权重系数,对线下门店人员参与效果进行评估。本发明可以对线下门店活动、室内外区域活动、室内展览活动等人员参与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评分,即能用于同一活动各子活动区域人员参与效果评估,也能用于不同活动之间的人员参与效果评估,能为活动组织者及活动参与者(商家、展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附图说明

本发明附图旨在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结构和/或材料的一般特性,对说明书中的描述进行补充。然而,本发明附图是未按比例绘制的示意图,因而可能未能够准确反映任何所给出的实施例的精确结构或性能特点,本发明附图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或限制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所涵盖的数值或属性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评估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发明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发明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需要明确的是,下述各实施例所有涉及判断、比较、识别、计算的技术手段均能通过计算机编程手段在具有数据库的服务器上实现。摄像单元采用高精度摄像机具有有线/无线传输图像数据至服务器功能,且能够集中或单独供电,均可以采用现有的硬件通过组网实现。以及,下述各实施例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同一参数,重复部分不再赘述。

第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向线下活动进行实时拍摄,将拍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10米的区域;

s2,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摄像,并逐一对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s3,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a=(r1×x1)+(b×x2)+(c×x3)+(d×x4);

其中,a是人员参与活动评分,r1是指定时间段参与活动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2是指定时间段经过的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人数;

b活动参与率,

c是有效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一时长的人数;

d是长时间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二时长的人数,第一时长大于零且小于第二时长;第一和第二时长的选择可以根据活动规模自行指定,比如10秒-10分钟;

x1~x4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其中,可选择的改进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评估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一个维度:

a,同一线下活动不同指定区域之间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b,同一线下活动内容不同场次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c,不同线下活动之间数据人员数据对比评分。

相应的,上述评估维度的选择可以应用于下述各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向线下活动进行实时拍摄,将拍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20米的区域;

s2,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摄像,并逐一对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s3,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e×x5);

或,a=(r1×x1)+(b×x2)+(c×x3)+(d×x4)+(e×x5)-(f×x6);

其中,e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中第一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f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第二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x5和x6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第三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向线下活动进行实时拍摄,将拍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30米的区域;

s2,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摄像,并逐一对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s3,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a=(r1×x1)+(b×x2)+(c×x3)+(d×x4)+[g×x7];

其中,g是指定时间段参加活动人数与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但未参加活动人数的比值,x7是指定权重系数。

第四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向线下活动进行实时拍摄,将拍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30米的区域;

s2,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摄像,并逐一对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s3,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a=(r1×x1)+(b×x2)+(c×x3)+(d×x4)+[g×x7];

其中,g是指定时间段参加活动人数与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但未参加活动人数的比值,x7是指定权重系数。

第五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线下活动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向线下活动进行实时拍摄,将拍摄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30米的区域;

s2,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摄像,并逐一对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s3,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h×x8);

其中,h是线下活动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线下活动实时非参与活动人数的比值,g=r1’-(r2’-r1’)=2r1’-r2’,r1’是实时参与活动人数即第一区域实时人数,r2’是第二区域实时人数,x8是指定权重系数。

第六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系统,包括:

多个摄像单元,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用于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拍摄,检测所述视频图像中人员面部图像并将人员面部图像上传至服务器;

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服务器,其用于将摄像单元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以及,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其中,摄像单元拍摄的图像至少包括经过该摄像单元人员能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人脸识别的面部图像。

可选择的,第二区域设置为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10米的区域;

可选择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直接对摄像单元编号或软件技术手段实现。

比如,摄像单元编号a01-a20为安装在外线下活动区域外围相邻10米-50米的区域,则该摄像单元编号a01-a20第一区域摄像单元,且设置在第一区域摄仅拍摄第一区域摄内人员图像;摄像单元编号b01-b20安装在线下活动区域内为第二区域摄像单元,且设置在第二区域摄仅拍摄第二区域摄内人员图像;

软件技术手段包括,首先对所有摄像单元并不划分区域,然后在接收端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手段再划分区域;比如,利用摄像单元拍摄的图像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划分区域。

可选择的,服务器识别人员的技术手段包括,将拍摄人员图像中的人脸图像上传服务器,并与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在该人员的id账号中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新建该人员的id账号并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这样便于后续的活动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通过摄像单元拍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获得进行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

参与度评分的相关参数至少包括人员: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并自摄像单元获取该图像抓拍时间。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a=(r1×x1)+(b×x2)+(c×x3)+(d×x4);

其中,a是人员参与活动评分,r1是指定时间段参与活动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2是指定时间段经过的人数即该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人数;

b活动参与率,

c是有效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一时长的人数;

d是长时间驻留人数,即活动期间进入第一区域人数r1中驻留时长超过第二时长的人数,第一时长大于零且小于第二时长;第一和第二时长的选择可以根据活动规模自行指定,比如10秒-10分钟;

x1~x4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

第七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系统,包括:

多个摄像单元,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用于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拍摄,检测所述视频图像中人员面部图像并将人员面部图像上传至服务器;

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服务器,其用于将摄像单元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以及,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可选择的,服务器识别人员的技术手段包括,将拍摄人员图像中的人脸图像上传服务器,并与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在该人员的id账号中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新建该人员的id账号并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这样便于后续的活动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通过摄像单元拍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获得进行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

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至少包括人员: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并自摄像单元获取该图像抓拍时间。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e×x5);

或,a=(r1×x1)+(b×x2)+(c×x3)+(d×x4)+(e×x5)-(f×x6);

其中,e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中第一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f是有效驻留人数人员第二指定微表情出现次数,x5和x6是不同的指定权重系数。第一指定微表情是高兴,第二指定微表情是厌恶和或轻蔑。

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指定微表情可以自定义,例如只要摄像图片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出现嘴角上扬即判断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即,出现高兴微表情的任一特征即判断为出现第一指定微表情。相应的,第二微表也可以采用相类似设计。

第八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系统,包括:

多个摄像单元,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用于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拍摄,检测所述视频图像中人员面部图像并将人员面部图像上传至服务器;

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服务器,其用于将摄像单元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以及,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可选择的,服务器识别人员的技术手段包括,将拍摄人员图像中的人脸图像上传服务器,并与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在该人员的id账号中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新建该人员的id账号并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这样便于后续的活动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通过摄像单元拍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获得进行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

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至少包括人员: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并自摄像单元获取该图像抓拍时间。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a=(r1×x1)+(b×x2)+(c×x3)+(d×x4)+[g×x7];

其中,g是指定时间段参加活动人数与指定时间段进入第二区域但未参加活动人数的比值,x7是指定权重系数。

第九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线下活动效果评估系统,包括:

多个摄像单元,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用于对进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员进行拍摄,检测所述视频图像中人员面部图像并将人员面部图像上传至服务器;

所述第一区域是线下活动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与线下活动区域相邻的指定区域,且第二区域必须包含进入第一区域所必须经过的区域;

服务器,其用于将摄像单元拍摄的人员图像进行人脸识别获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人脸识别数据;

以及,以所有人员的人脸识别数据根据评估规则评估人员参与该线下活动评分。

可选择的,服务器识别人员的技术手段包括,将拍摄人员图像中的人脸图像上传服务器,并与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在该人员的id账号中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若未在数据库中发现匹配的人脸图像则新建该人员的id账号并增加本次活动的记录,这样便于后续的活动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通过摄像单元拍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获得进行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

参与度评估的相关参数至少包括人员:性别、年龄、面部特征,并自摄像单元获取该图像抓拍时间。

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h×x8);

其中,h是线下活动实时参与活动人数与线下活动实时非参与活动人数的比值,g=r1’-(r2’-r1’)=2r1’-r2’,r1’是实时参与活动人数即第一区域实时人数,r2’是第二区域实时人数,x8是指定权重系数。

或,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i×x9];

其中,f是本次线下活动参与总人数与其他线下活动参与总人数的比值,r3是其他线下活动参与总人数,x9是指定权重系数。

或,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j×x10);

其中,j是线下活动实时参率与线下活动实时非参率的比值,

r1’是实时参与活动人数即第一区域实时人数,r2’是第二区域实时人数,x10是指定权重系数。

或,所述评估规则包括:

a=(r1×x1)+(b×x2)+(c×x3)+(d×x4)+(k×x11);

其中,k是线下活动人均参与时长与线下活动人均未参与时长的比值,t1~tn表示不同人员在第一区域内停留时间,t1’~tn’表示不同人员在第二区域内停留时间,x11是指定权重系数。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还将理解的是,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这类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语境中的意思相一致的意思,而不以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加以解释。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