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如目前3d曲面显示屏被越来越多的旗舰智能手机所采用,相较于传统的2d平面设计方案,左右边框进一步减小,然而当采用3d曲面设计时,位于两侧的曲面区域的触控灵敏度相较于中间平面区劣化的状况。
由于窄边框的需求,对应触控设计采用1t1r的设计方案,驱动电极通道采取单边引线设计方案。感测电极采取单边引线时,在远离驱动通道的远端处对应的触控电极,由于rcdelay较大,在高频率触控的时候,往往远端的触控电极电容电量无法充满至额定的大小,因此驱动或/和感测远端出现触控不灵敏的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远端出现触控不灵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
显示面板;
触控控制模块,所述触控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以及
触控结构层,所述触控结构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结构层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
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三触控电极;
多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设置;多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着第二方向排列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结构;
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至少设置在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触控控制模块的一端;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并排设置在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末端,且每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形成互电容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与所述第三触控电极形成所述互电容结构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末端部分为第一凹凸结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为第二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与所述第二凹凸结构相互咬合且绝缘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凹凸结构的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的凸部的俯视形状均为三角形状或半圆状或矩形状。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过桥层,所述过桥层与所述触控层异层设置;
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过桥层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多条第一引线、多条第二引线和多条第三引线,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首端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一引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二引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每条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三引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引线、所述第二引线和所述第三引线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或过桥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引线设置在所述触控层和所述过桥层中的一层,所述第二引线和所述第三引线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和所述过桥层中的另一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绝缘层和保护层,所述过桥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过桥层上,所述触控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触控层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液晶显示面板或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三触控电极均为感测电极和驱动电极中的一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所述感测和所述驱动电极中的另一种。
本申请的显示模组通过在每条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的共同的远端区域增设一根与第一触控电极互电容的第三触控电极,进而提高了显示模组远离触控控制模块的部分的边缘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照图1和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其包括显示面板10、触控控制模块20和触控结构层30。
显示面板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液晶显示面板或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具体的,触控控制模块20为控制芯片,其可以直接绑定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绑定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控制模块20也可以通过电路板绑定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绑定区上。
所述触控结构层30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所述触控结构层10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
具体的,所述触控结构层30包括依次设置在显示面板10上的过桥层31、绝缘层32、触控层33和保护层34。也即,所述过桥层31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所述绝缘层32设置在所述过桥层31上,所述触控层33设置在所述绝缘层32上,所述保护层34设置在所述触控层3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桥层31和触控层33的层级位置互换设置。
其中,所述触控层33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331、多条第二触控电极332和多个第三触控电极333。
多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沿着第一方向排列设置。多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沿着第二方向排列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之间形成互电容结构。
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至少设置在所述触控层33远离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的一端。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一一对应地并排设置在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的末端,且每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形成互电容结构。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但并不限于此。
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的末端为每条第一触控电极331的自由端,也即,每条第一触控电极331的末端在触控信号传输上是距离触控控制模块20的最远端。
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通过在每条第一触控电极331和第二触控电极332通道的共同的远端区域增设一根与第一触控电极331互电容的第三触控电极333,进而提高了显示模组100远离触控控制模块20的部分的边缘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照图1和图2,与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形成所述互电容结构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的末端部分为第一凹凸结构33a。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为第二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33a与所述第二凹凸结构333相互咬合且绝缘设置。二者的相互咬合设置,以提高触控灵敏度。
可选的,第一凹凸结构33a的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333的凸部的俯视形状均为三角形状或半圆状或矩形状或t字型或梯形,但并不限于此。也即,第一凹凸结构33a和第三触控电极333的形状为锯齿状或波浪形状或类锯齿状。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100中,所述过桥层31与所述触控层33异层设置。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通过所述过桥层31电性连接。即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332相互电性连接呈条。
在本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100中,所述触控结构层33还包括多条第一引线334、多条第二引线335和多条第三引线336。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的首端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一引线334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二引线335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每条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三引线336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
其中,第二引线335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靠近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的一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线334的一部分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一侧连接显示面板10上区域的每条触控电极331;第一引线334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另一侧连接显示面板10下区域的每条触控电极331。以缩短布线宽度,进而实现显示模组100的窄边框需求。
其中显示面板10的上区域为远离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的区域;显示面板10的下区域为靠近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的区域。在触控信号的输送距离上,上区域中的触控电极的传输路途长于下区域中的触控电极的传输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触控电极333及与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互电容的第一触控电极331设置在所述上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上区域和下区域的数量均为一个,上区域位于所述下区域远离所述触控控制模块20的一端。但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区域和下区域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上区域和下区域交替设置,此时第一引线334和第三引线336异层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引线334、所述第二引线335和所述第三引线336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33或过桥层31。附图2仅示出各引线在过桥层31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比如,所述第一引线334设置在所述触控层33和所述过桥层31中的一层,所述第二引线335和所述第三引线336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33和所述过桥层31中的另一层。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100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332和所述第三触控电极333均为感测电极和驱动电极中的一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331为所述感测和所述驱动电极中的另一种。
也即,第二触控电极332和第三触控电极333为同种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331和第二触控电极332为不同种的触控电极。
本申请的显示模组通过在每条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的共同的远端区域增设一根与第一触控电极互电容的第三触控电极,进而提高了显示模组远离触控控制模块的部分的边缘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