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会议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9458发布日期:2020-12-25 12:0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会议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会议一体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采用电脑显示屏与话筒来演说,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议室、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场所。目前,普遍有以下三种情形:

(1)将电脑显示屏与话筒长期摆放在桌面上使用,使用后,不会收起来,不但会在电脑显示屏与话筒上积灰,使用寿命减短,而且占用桌面位置,影响桌面整齐与美观;

(2)在墙上直接挂上投影幕布进行显示,手持话筒使用,不但会在投影幕布上积灰,而且话筒使用后随意放置,不但占用桌面位置,影响桌面整齐与美观,而且影响话筒寿命;

(3)每次携带笔记本电脑来使用,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会议一体机,不但兼具显示屏与话筒功能,而且可实现显示屏与话筒自动上升伸出外部使用,使用后,自动下降收藏的功能,整个升降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实用性强,使用后不占用桌面位置,可保持桌面整齐美观,可对显示屏与话筒进行保护,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会议一体机,包括一机箱,在该机箱上端分别开设有一显示屏伸出口与一话筒伸出口,在该显示屏伸出口上设置有一显示屏翻盖,在该话筒伸出口上设置有一话筒翻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机箱内的一显示屏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及一话筒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屏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包括设置于机箱内的一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设置于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上且可从显示屏伸出口伸出的一显示屏、设置于机箱内且连接于显示屏翻盖的至少一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该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包括设置于机箱内侧下部的一第一固定座、转动连接于显示屏翻盖的一第一拉杆、滑动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上且连接于第一拉杆的一第一定位滑动件、形成于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的显示屏升降支架上的一上推动块、转动设置于上推动块上且位于第一定位滑动件上方的一复位推块、及连接于复位推块与上推动块之间的一第一缓冲弹簧;所述话筒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包括设置于机箱内的一话筒自动升降机构、设置于话筒自动升降机构上且可从话筒伸出口伸出的一话筒、及连接于话筒翻盖的至少一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该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包括设置于机箱内侧下部的一第二固定座、转动连接于话筒翻盖的一第二拉杆、滑动设置于第二固定座上且连接于第二拉杆的一第二定位滑动件、连接于话筒自动升降机构的话筒升降支架上且作用于第二定位滑动件的一推动件、滑动设置于第二固定座上且位于第二定位滑动件下方的一上推块、及连接于上推块与机箱内侧之间的一第三缓冲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形成有供第一定位滑动件滑动的一第一纵向滑孔,该第一纵向滑孔主要由一第一竖直滑孔、及由第一竖直滑孔上部向内侧弯折形成的一第一斜向滑孔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推动块端部具有一上钩部;所述复位推块端部具有一下钩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复位推块上设置有一上连接轴,在所述上推动块上设置有一下连接轴,所述第一缓冲弹簧连接于上连接轴与下连接轴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机箱内壁与第一拉杆之间连接有一第二缓冲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显示屏翻盖两端分别通过一连接板转动设置于机箱内壁上,该第一拉杆上端与连接板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包括分别竖直设置于机箱内的一显示屏升降齿条与至少一升降导向杆、设置于机箱内且滑动设置于升降导向杆上的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设置于机箱内且与显示屏升降支架连接的一显示屏升降驱动电机、及设置于显示屏升降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显示屏升降齿条相啮合的一显示屏升降传动齿轮,其中,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上;在所述升降导向杆上活动套设有至少一升降导向滑座,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背面与升降导向滑座固定连接;在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该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端部的一摆角连动板、及连接于摆角连动板与显示屏升降支架侧边之间的至少一第一复位弹簧,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两端的摆角连动板上;同时,在所述机箱内壁上设置有用于顶出摆角连动板下部的一摆动顶出件;所述摆角连动板上部转动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上,该摆角连动板下部形成有一横向滑孔,在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侧边上设置有插入横向滑孔内的一滑轴;同时,在该摆角连动板下部凸设有朝向摆动顶出件一侧的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于摆角连动板上部,另一端连接于显示屏升降支架侧边下部;所述摆动顶出件主要由设置于机箱内壁上的一轴承座、及转动设置于轴承座上的至少一轴承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形成有供第二定位滑动件滑动的一第二纵向滑孔,该第二纵向滑孔主要由一第二竖直滑孔、及由第二竖直滑孔上部向机箱内侧弯折形成的一第二斜向滑孔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推动件上形成有一开口,在该开口上部形成有一上钩体,且在该上钩体内侧边形成有一上导向斜面,该上导向斜面由上至下向机箱内侧倾斜;在该开口下部形成有一下钩体,且在该下钩体内侧边形成有一下导向斜面,该下导向斜面由上至下向机箱内侧倾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上推块上端面形成有一限位导向斜面,该限位导向斜面由上至下向机箱内侧倾斜;在所述上推块上形成有一第三纵向滑孔,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设置有至少一定位件,该定位件嵌入第三纵向滑孔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上推块上设置有一连接件,所述第三缓冲弹簧连接于连接件与第二固定座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机箱内壁与第二拉杆之间连接有一第四缓冲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话筒翻盖通过一连接块转动设置于机箱内壁上,该第二拉杆上端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话筒自动升降机构包括竖直设置于机箱内的一话筒升降齿条、滑动设置于机箱内的所述话筒升降支架、设置于机箱内且与话筒升降支架连接的一话筒升降驱动电机、及设置于话筒升降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话筒升降齿条相啮合的一话筒升降传动齿轮,所述话筒设置于话筒升降支架上;在所述话筒升降支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至少一升降导向滑块,在所述机箱内壁上形成有供升降导向滑块嵌入并升降滑动的升降导向滑槽;在所述机箱内设置有一话筒升降定位机构,该话筒升降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机箱内壁上的一升降滑板、设置于升降滑板上端的一话筒定位架、及连接于升降滑板下端与机箱内壁之间的一第二复位弹簧,其中,在该话筒定位架上形成有供话筒穿过的一话筒穿孔,在该升降滑板下端设置有位于话筒升降支架正下方的一推动连块;在所述话筒定位架的话筒穿孔上设置有与话筒伸出口相匹配的一胶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机箱内侧形成有至少一卡线槽,该卡线槽主要由形成于机箱内侧的一条形卡槽、及形成于条形卡槽上方的一限位条块组成,其中,该条形卡槽一侧与限位条块一侧之间形成一条形进线槽口;在所述条形卡槽一侧且位于条形进线槽口位置处形成有一进线导向斜面,且该进线导向斜面沿条形卡槽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条形卡槽远离条形进线槽口的内侧壁上具有一弧形部,该弧形部沿条形卡槽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条块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弧形内凹边;所述卡线槽形成于机箱的至少一内侧壁底部上;所述条形卡槽形成于机箱内底部边缘上,且该限位条块设置于机箱内侧壁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显示屏与话筒集成于机箱上,并通过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与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及话筒自动升降机构与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相结合,以控制显示屏翻盖与话筒翻盖自动开合、及显示屏与话筒自动升降,实现显示屏与话筒自动上升伸出机箱外部使用,使用后,自动下降收回机箱内收藏。由此,不但可同时兼具显示屏与话筒功能,使用方便,实用性强,而且使用后将显示屏与话筒收藏于机箱内,不占用桌面位置,可保持桌面整齐美观,同时,可实现对显示屏与话筒的收藏与保护作用,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2)通过由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与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的特殊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合理,精度高,可实现显示屏翻盖与话筒翻盖的自动开合,以配合显示屏与话筒的伸出使用与收回收藏,自动化程度高。同时,起到防夹手的作用。

(3)通过由具有特殊结构设计的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与话筒自动升降机构带动显示屏与话筒自动升降,结构设计合理,精度高,在整个升降过程中,运行稳定、平稳,噪音小,使用寿命长。

(4)通过由显示屏升降支架两端的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可实现对显示屏进行自动摆角,达到倾斜显示屏的目的,便于使用者获得最适宜观看显示屏上所显示内容的观看角度。

(5)通过增设话筒升降定位机构,在话筒上升与下降的过程中,均由话筒升降定位机构的话筒定位架对话筒进行定位,防止话筒出现乱摆动现象,使得话筒能够稳定、平稳的上升与下降。

(6)通过机箱内由条形卡槽与限位条块相结合组成的卡线槽结构,实现对机箱内部的线路进行排布、定位与隐藏,通过对线路进行排布与隐藏,使得机箱内部线路排布更加整齐,占用机箱内部较少空间,为机箱内部其他结构腾出空间,对机箱内部结构不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对线路进行稳定定位,不会出现线路移位晃动现象,减少线路故障的出现。

上述是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多功能会议一体机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多功能会议一体机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翻盖处于闭合状态下,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与显示屏升降支架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翻盖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固定座、上推动块、复位推块与第一定位滑动件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上推动块与复位推块相结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上推动块与复位推块相结合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翻盖处于半打开状态下,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翻盖处于半打开状态下,第一固定座、上推动块、复位推块与第一定位滑动件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翻盖处于打开状态下,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翻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一固定座、上推动块、复位推块与第一定位滑动件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与显示屏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二中显示屏处于竖直状态下,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中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带动显示屏摆动的一状态图;

图14为实施例二中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带动显示屏摆动的另一状态图;

图15为实施例三中话筒翻盖处于闭合状态下,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三中第二固定座、上推块与第二定位滑动件相结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第二固定座、上推块与第二定位滑动件相结合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三中第二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三中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三中话筒翻盖处于半打开状态下,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三中话筒翻盖处于打开状态下,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四中话筒自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五中在机箱内设置卡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五中在机箱内设置卡线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与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会议一体机,包括一机箱1,在该机箱1上端分别开设有一显示屏伸出口11与一话筒伸出口12,在该显示屏伸出口11上设置有一显示屏翻盖2,在该话筒伸出口12上设置有一话筒翻盖3。本实施例多功能会议一体机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机箱1内的一显示屏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4及一话筒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5,其中,所述显示屏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4包括设置于机箱1内的一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设置于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上且可从显示屏伸出口11伸出的一显示屏42、设置于机箱1内且连接于显示屏翻盖2的至少一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43。所述话筒自动伸出与收回装置5包括设置于机箱1内的一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设置于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上且可从话筒伸出口12伸出的一话筒52、及连接于话筒翻盖3的至少一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53。

由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可带动显示屏42做升降运动,并由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43对显示屏翻盖2的开合进行控制,以便于显示屏42可以从显示屏伸出口11伸出使用,使用后,可自动收回;同时,由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可带动话筒52做升降运动,并由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53对话筒翻盖3的开合进行控制,以便于话筒52可以从话筒伸出口12伸出使用,使用后,可自动收回。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43包括设置于机箱1内侧下部的一第一固定座431、转动连接于显示屏翻盖2的一第一拉杆432、滑动设置于第一固定座431上且连接于第一拉杆432的一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形成于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的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上的一上推动块434、转动设置于上推动块434上且位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上方的一复位推块435、及连接于复位推块435与上推动块434之间的一第一缓冲弹簧436,其中,在该第一固定座431上形成有供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滑动的一第一纵向滑孔4311,该第一纵向滑孔4311主要由一第一竖直滑孔43111、及由第一竖直滑孔43111上部向内侧弯折形成的一第一斜向滑孔43112组成,如图4所示。

具体的,在第一竖直滑孔43111与第一斜向滑孔43112的弯折处,为平滑的弧形结构,以便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在第一竖直滑孔43111与第一斜向滑孔43112之间平滑顺畅的移动。

由第一纵向滑孔4311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相结合的特殊结构设计,不但可以为第一拉杆432的上下移动提供导向作用,还可以对第一拉杆432的上下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保证显示屏翻盖2的每次开合动作行程相同。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上推动块434端部具有一上钩部4340。在显示屏升降支架410带动上推动块434上移的过程中,上钩部4340对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在第一竖直滑孔43111内向上移动,直到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滑入第一斜向滑孔43112中;接着,上钩部4340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脱离开,上推动块434继续上移。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复位推块435端部具有一下钩部4350。在显示屏升降支架410带动复位推块435下移的过程中,下钩部4350向下作用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使得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沿着第一斜向滑孔43112的倾斜内壁滑出第一斜向滑孔43112,直到进入第一竖直滑孔43111;接着,随着复位推块435的下移,带动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在第一竖直滑孔43111内向下移动。

具体的,如图6所示,在所述复位推块435上设置有一上连接轴4351,在所述上推动块434上设置有一下连接轴4101,所述第一缓冲弹簧436连接于上连接轴4351与下连接轴4101之间。对于第一缓冲弹簧436的作用,在将显示屏翻盖2合到显示屏伸出口11上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缓冲弹簧436的存在,在复位推块435对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由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对复位推块435存在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得复位推块435发生转动,从而导致第一缓冲弹簧436发生弹性形变,则第一缓冲弹簧436起到缓冲防夹手的作用。具体的,在显示屏42由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带动下降收纳于机箱1内之后,需要将显示屏翻盖2合上;因此,由第一拉杆432带动显示屏翻盖2往显示屏伸出口11方向摆动,而此时,若人手放到显示屏伸出口11中,若没有第一缓冲弹簧436的存在,则显示屏翻盖2的摆动合上动作,会对人手施加很大的作用力,发生夹手现象,人手受伤较严重。而由于本实施例第一缓冲弹簧436的存在,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弱了显示屏翻盖2碰到人手时的作用力,并减缓了显示屏翻盖2碰到人手时的时间,从而减小人手受伤程度。

具体的,对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可以为螺丝或螺栓。

为了进一步起到缓冲防夹手的作用,本实施例在所述机箱1内壁与第一拉杆432之间连接有一第二缓冲弹簧437。在第一拉杆43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缓冲弹簧437发生弹性形变,由第二缓冲弹簧437提供缓冲作用,防止第一拉杆432受力移动过快,起到缓冲防夹手的目的。

为了便于第一拉杆432能够顺畅的开合显示屏翻盖2,本实施例所述显示屏翻盖2两端分别通过一连接板21转动设置于机箱1内壁上,该第一拉杆432上端与连接板21转动连接。由于第一拉杆432、连接板21与显示屏翻盖2三者之间发生适应性转动,便于第一拉杆432能够顺畅的开合显示屏翻盖2。因此,本实施例显示屏翻盖自动开合机构4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连接显示屏翻盖2两端的连接板21。

当需要打开显示屏翻盖2,使得显示屏42可以从显示屏伸出口11伸出使用时,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带动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上移,则显示屏升降支架410带动上推动块434上移,上推动块434的上钩部4340对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如图7与图8所示,使得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在第一竖直滑孔43111内向上移动,直到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滑入第一斜向滑孔43112中,即第一定位滑动件433限位于第一斜向滑孔43112中,如图9与图10所示;在此过程中,第一拉杆432随着上移,使得第一拉杆432、连接板21与显示屏翻盖2三者之间发生适应性转动,从而促使显示屏翻盖2从显示屏伸出口11上移开,则显示屏伸出口11完全打开;接着,由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滑入第一斜向滑孔43112中,上推动块434的上钩部4340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脱离开,显示屏升降支架410继续上移,最终带动显示屏42从显示屏伸出口11伸出使用。

当显示屏42使用后,需要收回机箱1内时,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带动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与显示屏42下移,直到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上的复位推块435的下钩部4350下移到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接触时,下钩部4350向下作用于第一定位滑动件433,使得第一定位滑动件433沿着第一斜向滑孔43112的倾斜内壁滑出第一斜向滑孔43112,直到进入第一竖直滑孔43111,即由图9与图10状态变为图7与图8状态;接着,随着复位推块435的下移,带动第一定位滑动件433在第一竖直滑孔43111内向下移动;在第一定位滑动件433下移的过程中,显示屏42完全收回到了机箱1内,同时,第一拉杆432随着下移,则第一拉杆432向下拉动连接板21,使得第一拉杆432、连接板21与显示屏翻盖2三者之间发生适应性转动,从而促使显示屏翻盖2移动至显示屏伸出口11上,将显示屏伸出口11盖住,如图3与图4所示,完成显示屏42收回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显示屏自动升降机构41包括分别竖直设置于机箱1内的一显示屏升降齿条411与至少一升降导向杆412、设置于机箱1内且滑动设置于升降导向杆412上的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410、设置于机箱1内且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连接的一显示屏升降驱动电机413、及设置于显示屏升降驱动电机413的输出轴上且与显示屏升降齿条411相啮合的一显示屏升降传动齿轮414,其中,所述显示屏42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上。由显示屏升降驱动电机413提供驱动力,驱动显示屏升降传动齿轮414转动,由于显示屏升降齿条411固定于机箱1内,则显示屏升降传动齿轮414发生转动时,必将沿着显示屏升降齿条411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与显示屏42做升降运动。例如,在显示屏升降传动齿轮414顺时针转动时,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与显示屏42做上升运动,反之,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与显示屏42做下降运动。

本实施例采用显示屏升降齿条411与显示屏升降传动齿轮414相啮合,实现升降运动,噪音小,运行稳定、平稳、使用寿命长。

同时,为了提高显示屏升降支架410在做升降运动时,不会发生倾斜,本实施例在所述升降导向杆412上活动套设有至少一升降导向滑座415,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410背面与升降导向滑座415固定连接,使得显示屏升降支架410在显示屏升降驱动电机413的驱动下,沿着升降导向杆412做竖直运动,不会出现倾斜现象,提高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与显示屏42做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与精确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会议一体机,特别适合安装于会议室、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场所,实现无纸化办公演说。在具体安装时,可将多功能会议一体机整体嵌入桌子里面,只要机箱1上端面与桌面相齐平即可,不占用桌面位置,整体整齐美观,每次使用无需另外携带,使用方便,实用性强。通过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会议一体机,可实现无纸化办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1与图12所示,在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416,具体的,该显示屏自动摆角组件416包括转动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端部的一摆角连动板4161、及连接于摆角连动板4161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侧边之间的至少一第一复位弹簧4162,所述显示屏42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两端的摆角连动板4161上;同时,在所述机箱1内壁上设置有用于顶出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的一摆动顶出件4162。

在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上升的过程中,摆角连动板4161随着上升,而在摆角连动板4161未上升至摆动顶出件4162侧边时,摆角连动板4161带动显示屏42随着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一起垂直上升并伸出显示屏伸出口11;而当摆角连动板4161上升至摆动顶出件4162正侧边时,如图12所示,摆动顶出件4162与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接触,随着摆角连动板4161继续上升,则摆动顶出件4162向外推动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使摆角连动板4161上部向内摆动一定的角度,并带动显示屏42摆动相应的角度,达到倾斜显示屏42的目的,如图13与图14所示,便于使用者观看显示屏42上显示的内容,此时第一复位弹簧4162发生形变。在摆角连动板4161带动显示屏42随着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一起下降并收回箱体1的过程中,摆角连动板4161不断下降,当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逐渐脱离摆动顶出件4162后,则摆动顶出件4162释放对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的作用力,则在第一复位弹簧4162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摆动顶出件4162带动显示屏42反向摆动复位,最后竖直下降收回机箱1内。

具体的,所述摆角连动板4161上部转动设置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上,该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形成有一横向滑孔41611,在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侧边上设置有插入横向滑孔41611内的一滑轴4101;同时,在该摆角连动板4161下部凸设有朝向摆动顶出件4162一侧的一凸出部41610。同时,在所述显示屏升降支架410端部向上设置有一安装块417,所述摆角连动板4161上部通过一螺栓418与安装块417转动连接。

当摆角连动板4161上升至摆动顶出件4162正侧边时,摆动顶出件4162与摆角连动板4161的凸出部41610接触,并由摆动顶出件4162向外推动凸出部41610,则以摆角连动板4161上部的螺栓418为中心点,摆角连动板4161上的横向滑孔41611沿着滑轴4101滑动,由此摆动一定的角度,如图14所示。通过由横向滑孔41611与滑轴4101相结合,为摆角连动板4161的摆动路径与角度作限定,从而提高摆角连动板4161摆动时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不会出现乱摆动现象。

具体的,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162一端连接于摆角连动板4161上部,另一端连接于显示屏升降支架410侧边下部。在摆角连动板4161以上部的螺栓418为中心点摆动的过程中,摆角连动板4161上部带动显示屏42做相应角度的摆动,则第一复位弹簧4162被拉伸,发生相应的形变,在促使摆动动作发生的作用力消失后,由第一复位弹簧4162提供恢复作用力来复位。

具体的,所述摆动顶出件4162主要由设置于机箱1内壁上的一轴承座41621、及转动设置于轴承座41621上的至少一轴承41622组成。在摆角连动板4161上升到其下部的凸出部41610与轴承41622下边缘接触时,摆角连动板4161继续上升,凸出部41610与轴承41622发生相对作用力,由凸出部41610带动轴承41622发生转动,直到摆角连动板4161上升至凸出部41610正侧边,在此过程中,轴承41622向外推动凸出部41610使摆角连动板4161发生转动。因此,由可转动的轴承41622发生转动为摆角连动板4161上升到位提供辅助作用,防止在凸出部41610与轴承41622刚接触时,受到的阻力过大,影响摆角连动板4161继续上升到位。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5与图16所示,所述话筒翻盖自动开合机构53包括设置于机箱1内侧下部的一第二固定座531、转动连接于话筒翻盖3的一第二拉杆532、滑动设置于第二固定座531上且连接于第二拉杆532的一第二定位滑动件533、连接于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的话筒升降支架510上且作用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的一推动件534、滑动设置于第二固定座531上且位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下方的一上推块535、及连接于上推块535与机箱1内侧之间的一第三缓冲弹簧536,其中,在该第二固定座531上形成有供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滑动的一第二纵向滑孔5311,该第二纵向滑孔5311主要由一第二竖直滑孔53111、及由第二竖直滑孔53111上部向机箱1内侧弯折形成的一第二斜向滑孔53112组成,如图18所示。

具体的,在第二竖直滑孔53111与第二斜向滑孔53112的弯折处,为平滑的弧形结构,以便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在第二竖直滑孔53111与第二斜向滑孔53112之间平滑顺畅的移动。

由第二纵向滑孔5311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相结合的特殊结构设计,不但可以为第二拉杆532的上下移动提供导向作用,还可以对第二拉杆532的上下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保证话筒翻盖3的每次开合动作行程相同。

具体的,如图19所示,在所述推动件534上形成有一开口5340,在该开口5340上部形成有一上钩体5341,在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推动件534下移的过程中,上钩体5341向下作用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使得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沿着第二斜向滑孔53112的倾斜内壁滑出第二斜向滑孔53112,直到进入第二竖直滑孔53111;接着,随着推动件534的下移,带动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在第二竖直滑孔53111内向下移动。同时,在该上钩体5341内侧边形成有一上导向斜面53411,该上导向斜面53411由上至下向机箱1内侧倾斜。由于上导向斜面53411的特殊设计,在推动件534下移的过程中,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在上钩体5341的上导向斜面53411的导向作用下,向外滑动,从而滑出第二斜向滑孔53112,进入到第二竖直滑孔53111。由此,便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能够顺畅的从第二斜向滑孔53112滑出并进入到第二竖直滑孔53111中,提高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滑动的稳定性。

同时,如图19所示,在该开口5340下部形成有一下钩体5342,在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推动件534上移的过程中,下钩体5342向上作用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使得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沿着第二竖直滑孔53111竖直上移,直到进入第二斜向滑孔53112,使得第二定位滑动件533限位于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同时,在该下钩体5342内侧边形成有一下导向斜面53421,该下导向斜面53421由上至下向机箱内侧倾斜。由于下导向斜面53421的特殊设计,在推动件534推动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上移至第二竖直滑孔53111与第二斜向滑孔53112的连接处时,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在下钩体5342的下导向斜面53421的导向作用下,向第二斜向滑孔53112方向滑动,从而滑入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由此,便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能够顺畅的从第二竖直滑孔53111滑入到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提高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滑动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16所示,在所述上推块535上端面形成有一限位导向斜面5350,该限位导向斜面5350由上至下向机箱内侧倾斜。由限位导向斜面5350的设置,便于对滑入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的第二定位滑动件533进行限位,防止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滑出。

对于上推块535与第二固定座531的结合方式,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上推块535上形成有一第三纵向滑孔5351,在所述第二固定座531上设置有至少一定位件5312,优选的,定位件5312的数量为两个,该定位件5312嵌入第三纵向滑孔5351中。由此,在定位件5312与第三纵向滑孔5351的配合作用下,上推块535可沿着定位件5312在第二固定座531上竖直滑动。

具体的,如图17所示,在所述上推块535上设置有一连接件5352,所述第三缓冲弹簧536连接于连接件5352与第二固定座531之间。由此,在上推块535沿着第二固定座531上下滑动时,便于第三缓冲弹簧536能够提供弹性恢复力。

同时,对于第三缓冲弹簧536的作用,在将话筒翻盖3合到话筒伸出口12上的过程中,由于第三缓冲弹簧536的存在,在推动件534对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同时对上推块53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三缓冲弹簧536发生弹性形变被拉伸,则第三缓冲弹簧536起到缓冲防夹手的作用。具体的,在话筒52由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带动下降收纳于机箱1内之后,需要将话筒翻盖3合上;因此,由第二拉杆532带动话筒翻盖3往话筒伸出口12方向摆动,而此时,若人手放到话筒伸出口12中,若没有第三缓冲弹簧536的存在,则话筒翻盖3的摆动合上动作,会对人手施加很大的作用力,发生夹手现象,人手受伤较严重。而由于本实施例第三缓冲弹簧536的存在,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弱了话筒翻盖3碰到人手时的作用力,并减缓了话筒翻盖3碰到人手时的时间,从而减小人手受伤程度。

具体的,对于所述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定位件5312与连接件5352,均可以为螺丝或螺栓。

为了进一步起到缓冲防夹手的作用,本实施例在所述机箱1内壁与第二拉杆532之间连接有一第四缓冲弹簧537。在第二拉杆53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四缓冲弹簧537发生弹性形变,由第四缓冲弹簧537提供缓冲作用,防止第二拉杆532受力移动过快,起到缓冲防夹手的目的。

为了便于第二拉杆532能够顺畅的开合话筒翻盖3,本实施例所述话筒翻盖3通过一连接块31转动设置于机箱1内壁上,该第二拉杆532上端与连接块31转动连接。由于第二拉杆532、连接块31与话筒翻盖3三者之间发生适应性转动,便于第二拉杆532能够顺畅的开合话筒翻盖3。

当需要打开话筒翻盖3,使得话筒52可以从话筒伸出口12伸出使用时,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带动话筒升降支架510上移,则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推动件534上移,推动件534的下钩体5342对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如图15、图16与图20所示,使得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在第二竖直滑孔53111内向上移动,直到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滑入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在此过程中,推动件534的不断上移,使得上推块535在第三缓冲弹簧536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不断上移复位;接着,由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滑入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推动件534的下钩体5342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脱离开;上推块535上移复位顶住第二定位滑动件533,防止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从第二斜向滑孔53112滑出,则第二定位滑动件533限位于第二斜向滑孔53112中,如图21所示。

在此过程中,第二拉杆532随着上移,使得第二拉杆532、连接块31与话筒翻盖3三者之间发生适应性转动,从而促使话筒翻盖3从话筒伸出口12上移开,则话筒伸出口12完全打开;接着,话筒升降支架510继续上移,最终带动话筒52从话筒伸出口12伸出使用。

当话筒52使用后,需要收回机箱1内时,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带动话筒升降支架510与话筒52下移,直到话筒升降支架510上的推动件534的上钩体5341下移到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接触时,上钩体5341向下作用于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使得第二定位滑动件533沿着第二斜向滑孔53112的倾斜内壁滑出第二斜向滑孔53112,直到进入第二竖直滑孔53111,即由图21状态变为图20状态;接着,随着推动件534的下移,带动第二定位滑动件533在第二竖直滑孔53111内向下移动;与此同时,推动件534向下推动上推块535,使得上推块535沿着第二固定座531上的定位件5312竖直下移,则第三缓冲弹簧536被拉伸,如图15所示。在第二定位滑动件533下移的过程中,话筒52完全收回到了机箱1内,同时,第二拉杆532随着下移,则第二拉杆532向下拉动连接块31,使得第二拉杆532、连接块31与话筒翻盖3三者之间发生适应性转动,从而促使话筒翻盖3移动至话筒伸出口12上,将话筒伸出口12住,如图15所示,完成话筒52收回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话筒自动升降机构51包括竖直设置于机箱1内的一话筒升降齿条5111、滑动设置于机箱1内的所述话筒升降支架510、设置于机箱1内且与话筒升降支架510连接的一话筒升降驱动电机512、及设置于话筒升降驱动电机512的输出轴上且与话筒升降齿条5111相啮合的一话筒升降传动齿轮513,所述话筒52设置于话筒升降支架510上。由话筒升降驱动电机512提供驱动力,驱动话筒升降传动齿轮513转动,由于话筒升降齿条511固定于机箱1内,则话筒升降传动齿轮513发生转动时,必将沿着话筒升降齿条511上下移动,从而带动话筒升降支架510与话筒52做升降运动。例如,在话筒升降传动齿轮513顺时针转动时,话筒升降支架510与话筒52做上升运动,反之,话筒升降支架510与话筒52做下降运动。

本实施例采用话筒升降齿条511与话筒升降传动齿轮513相啮合,实现升降运动,噪音小,运行稳定、平稳、使用寿命长。

同时,为了提高话筒升降支架510在做升降运动时,不会发生倾斜,本实施例在所述话筒升降支架51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至少一升降导向滑块514,在所述机箱1内壁上形成有供升降导向滑块514嵌入并升降滑动的升降导向滑槽(图中未视出),使得话筒升降支架510在话筒升降驱动电机512的驱动下,沿着升降导向滑槽做竖直运动,不会出现倾斜现象,提高话筒升降支架510与话筒52做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与精确度。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主要区别在于,如图22所示,在所述机箱1内设置有一话筒升降定位机构54,该话筒升降定位机构54包括设置于机箱1内壁上的一升降滑板541、设置于升降滑板541上端的一话筒定位架542、及连接于升降滑板541下端与机箱1内壁之间的一第二复位弹簧543,其中,在该话筒定位架542上形成有供话筒52穿过的一话筒穿孔5420,在该升降滑板541下端设置有位于话筒升降支架510正下方的一推动连块5410;在所述话筒定位架542的话筒穿孔5420上设置有与话筒伸出口12相匹配的一胶塞5421。胶塞5421具有一定的弹性与柔软性,对话筒5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话筒52上升到位后,胶塞5421与话筒伸出口12相匹配,将话筒伸出口12封住,达到机箱1内部粉尘防水的作用。

在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话筒52做升降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话筒52限位于话筒穿孔5420中,不会出现乱摆动的现象,使得话筒52能够平稳的上升与下降。

具体的,在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话筒52下降的过程中,话筒升降支架510同步向下推动升降滑板541下端的推动连块5410,使得升降滑板541带动话筒定位架542同步下移,第二复位弹簧543被拉伸发生形变;而当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话筒52上升的过程中,话筒升降支架510释放对升降滑板541的作用力,则在第二复位弹簧54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升降滑板541带动话筒定位架542复位上移,即具有自动回位功能;则不管是在话筒升降支架510带动话筒52上升还是下降的过程中,均由话筒升降定位机构54的话筒定位架542对话筒52进行定位,防止话筒52出现乱摆动现象,提高话筒52上升与下降的稳定性与精确度。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如图23与图24所示,在所述机箱1内侧形成有至少一卡线槽14,用于将机箱1内部的线路卡到卡线槽14内,起到对线路的排布、定位与隐藏作用。具体的,该卡线槽14主要由形成于机箱1内侧的一条形卡槽141、及形成于条形卡槽141上方的一限位条块142组成,其中,该条形卡槽141一侧与限位条块142一侧之间形成一条形进线槽口140。线路由条形进线槽口140卡入卡线槽14中,并由条形卡槽141与限位条块142相结合,实现对线路进行排布、定位与隐藏。通过对线路进行排布与隐藏,使得机箱1内部线路排布更加整齐,占用机箱1内部较少空间,为机箱1内部其他结构腾出空间,对机箱1内部结构不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对线路进行稳定定位,不会出现线路移位晃动现象。

为了便于将线路由条形进线槽口140卡入卡线槽14中,本实施例在所述条形卡槽141一侧且位于条形进线槽口140位置处形成有一进线导向斜面1411,且该进线导向斜面1411沿条形卡槽141长度方向延伸。由进线导向斜面1411的导向作用,使得线路很容易进入到卡线槽14的条形卡槽141内,操作方便快捷。

由于导线都是条形的圆弧状,为了使数根导线组成的线路组能够与条形卡槽141内壁紧密贴合,本实施例在所述条形卡槽141远离条形进线槽口140的内侧壁上具有一弧形部1413,该弧形部1413沿条形卡槽141长度方向延伸。在将线路卡到卡线槽14的条形卡槽141中时,弧形部1413的设置,使得圆弧状线路能够与弧形部1413能够更好的紧密贴合,则条形卡槽141内能够卡入更多的线路,合理利用条形卡槽141内部空间,防止出现过大缝隙,由此对线路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提高线路排布定位的稳定性。

同时,所述限位条块142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弧形内凹边1421,弧形内凹边1421对线路起到让位作用,便于线路从弧形内凹边1421处引出连接至机箱1内部的其他结构上。

对于卡线槽14的位置设置,本实施例所述卡线槽14形成于机箱1的至少一内侧壁底部上。具体的,所述条形卡槽141形成于机箱1内底部边缘上,且该限位条块142设置于机箱1内侧壁上。具体的,可以在机箱1相对的两内侧壁底部上分别设置一个卡线槽14,以实现对更多线路的排布定位,具体设计,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