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电源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便于组装的电脑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基本每家每户都会配置有电脑,电脑电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散热风扇上容易积累灰尘,灰尘会降低风扇的转速,同时也让电脑电源的散热效率降低,现有的电脑电源的风扇安装过程复杂,因此影响清洗散热风扇的效率,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以及,不管家用或者办公用的常规电脑电源其具有较大的辐射,辐射主要通过电脑电源发出,长期使用会对人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的电脑,也有些考虑到防辐射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仍存在防辐射效果不理想等不足。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脑电源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电脑电源,其散热风扇安装与拆卸方便,有利于在散热风扇的清洗,提高清洗的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组装的电脑电源,包括有外壳、位于外壳内的支撑座、集成电路板;其中:
所述支撑座具有塑料支撑层以及包覆于该塑料支撑层外的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所述集成电路板固定于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的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至少遮挡于集成电路板的底部和部分侧面;
所述外壳顶部向下凹设有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安装腔底面具有朝向集成电路板的通风口,所述外壳顶部设置有铰接式的顶盖,所述顶盖上具有连通安装腔的进风口,以及,所述外壳的侧面设置有出风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有上下组装的上壳和下壳,二者之间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集成电路板安装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通风口连通容置空间和安装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壳具有底板和分别连接于底板两端的前侧板、后侧板;所述上壳具有顶框和分别连接于顶框左、右侧的左侧板、右侧板,所述顶框的四周一体向下延伸有周侧板,以及,周侧板的下端连接有网板,使得周侧板和网板围构形成前述安装腔,所述顶盖铰接于顶框;
所述前侧板、后侧板相应拼装于左侧板、右侧板的前、后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遮挡于集成电路板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前侧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周侧板与左侧板或右侧板之间保持间隙;所述周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散热风扇设置有第二风扇插接座,所述散热风扇通过风扇线缆可拆卸式电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风扇线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头以可拆卸式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第二风扇插接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盖的开合端卡扣拆卸式定位于顶框,或者所述顶盖的开合端磁吸拆卸式定位于顶框。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防腐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一侧面为交流输入面,所述交流输入面上设有交流输入插座、开关和多排散热孔,所述交流输入插座和开关与集成电路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成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至少包括有电容、电感、变压器;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还包括有若干组导热鳍片,所述导热鳍片隔离于变压器的两侧,以及,所述导热鳍片的顶部齐平或凸露于电子元件的顶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风口为网状开口,其于顶盖上冲孔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其主要是,通过在外壳的顶部向下凹设有一用于安装散热风扇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底部具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朝向集成电路板,并配合在外壳顶部设置有铰接式的顶盖,使得散热风扇安装与拆卸方便,有利于在散热风扇的清洗,提高清洗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通过于周侧板与左侧板或右侧板之间保持间隙;所述周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散热风扇设置有第二风扇插接座,所述散热风扇通过风扇线缆可拆卸式电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风扇线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头以可拆卸式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第二风扇插接座,如此,实现散热风扇的简易电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散热风扇的拆装方便性,实用性强;同时,所述顶盖的开合端卡扣拆卸式定位于顶框,或者所述顶盖的开合端磁吸拆卸式定位于顶框,顶盖打开、闭合操作均十分方便;
再者是,集成电路板的支撑座是由塑料支撑层以及包覆于该塑料支撑层外的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组成,所述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遮挡于集成电路板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前侧面,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朝向使用者的侧面均具有防辐射的效果,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以及,通过在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防腐层,在潮湿的环境下,进一步对电脑电源进行保护,防止电动电源腐蚀,提高电脑电源的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外壳101、安装腔
102、通风口103、进风口
104、出风口105、容置空间
11、顶盖12、上壳
121、顶框122、左侧板
123、右侧板124、周侧板
13、下壳131、底板
132、前侧板133、后侧板
20、支撑座30、集成电路板
31、电容32、电感
33、变压器34、导热鳍片
40、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外壳10、位于外壳10内的支撑座20、集成电路板30。
所述支撑座20具有塑料支撑层以及包覆于该塑料支撑层外的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所述集成电路板30固定于支撑座20上,所述支撑座20的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至少遮挡于集成电路板30的底部和部分侧面;
所述外壳10顶部向下凹设有一安装腔101,所述安装腔101内设置有散热风扇40,所述安装腔101底面具有朝向集成电路板30的通风口102,所述外壳10顶部设置有铰接式的顶盖11,所述顶盖11上具有连通安装腔101的进风口103,以及,所述外壳101的侧面设置有出风口104。
具体而言,所述外壳101包括有上下组装的上壳12和下壳13,二者之间围合形成容置空间105,所述集成电路板30安装于该容置空间105内,所述通风口102连通容置空间105和安装腔101;
所述集成电路板30上的电子元件至少包括有电容31、电感32、变压器33;所述集成电路板30上还包括有若干组导热鳍片34,所述导热鳍片34隔离于变压器33的两侧,以及,所述导热鳍片34的顶部齐平或凸露于电子元件的顶部;
以及,外壳10的外表面设置有防腐层,即通过在外壳10的外表面涂上防腐涂料,以使得外壳10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隔水性、减小空气中水汽对外壳10的影响,提升了电脑电源整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13具有底板131和分别连接于底板131两端的前侧板132、后侧板133,所述支撑座20设置于底板131上,如图3所示,所述后侧板133为交流输入面,所述交流输入面上设有交流输入插座、开关和多排散热孔,散热孔即为电脑电源的出风口104,散热风扇40的风吹向集成电路板30后,带着集成电路板30散发的热量经散热孔排出外壳10,所述交流输入插座和开关与集成电路板30连接;
所述上壳12具有顶框121和分别连接于顶框121左、右侧的左侧板122、右侧板123,所述顶框121的四周一体向下延伸有周侧板124,以及,周侧板124的下端连接有网板,使得周侧板124和网板围构形成前述安装腔101,网板为散热风扇40提供通风口102所述顶盖11铰接于顶框121;
所述前侧板132、后侧板133相应拼装于左侧板122、右侧板123的前、后端;
以及,所述周侧板124与左侧板122或右侧板123之间保持间隙,所述周侧板124上还设置有第一风扇插接座(图中未示),所述散热风扇40设置有第二风扇插接座(图中未示),所述散热风扇40通过风扇线缆可拆卸式电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风扇线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头以可拆卸式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第二风扇插接座。实现散热风扇40的简易拆装,方便对风扇的清洗,提高清洗的效率、实用性强。
优选的,所述顶盖11的开合端卡扣拆卸式定位于顶框121,或者所述顶盖11的开合端磁吸拆卸式定位于顶框121;
所述进风口103为网状开口,其于顶盖11上冲孔而成,制作简单、加工方便;
所述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遮挡于集成电路板30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前侧面。在电脑电源使用时,放在使用者的左侧或者右侧均能起到防辐射的作用,提高的电脑电源在使用时的灵活变通,不局限于单侧防辐射,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其主要是,通过在外壳的顶部向下凹设有一用于安装散热风扇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底部具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朝向集成电路板,并配合在外壳顶部设置有铰接式的顶盖,使得散热风扇安装与拆卸方便,有利于在散热风扇的清洗,提高清洗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通过于周侧板与左侧板或右侧板之间保持间隙;所述周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散热风扇设置有第二风扇插接座,所述散热风扇通过风扇线缆可拆卸式电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所述风扇线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头以可拆卸式连接于第一风扇插接座、第二风扇插接座,如此,实现散热风扇的简易电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散热风扇的拆装方便性,实用性强;同时,所述顶盖的开合端卡扣拆卸式定位于顶框,或者所述顶盖的开合端磁吸拆卸式定位于顶框,顶盖打开、闭合操作均十分方便;
再者是,集成电路板的支撑座是由塑料支撑层以及包覆于该塑料支撑层外的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组成,所述半银纤维混纺面料层遮挡于集成电路板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前侧面,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朝向使用者的侧面均具有防辐射的效果,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以及,通过在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防腐层,在潮湿的环境下,进一步对电脑电源进行保护,防止电动电源腐蚀,提高电脑电源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