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射频识别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物品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479438发布日期:2022-04-02 08:0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用于射频识别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物品的方法与流程
用于射频识别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物品的方法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享有在2019年7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2/874,180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用于在射频识别通道(rfid tunnel)环境中重获遗漏物品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补充式读取解决方案以拾取包装在指定(specific)外箱(carton)或容器内其他嵌体之间的难以读取的rfid嵌体、从而使rfid通道系统优化的设备和方法。本发明的所述方法利用独特的软件过滤技术和智能决策过程,以便利用二次rfid通道读取来实现更高的rfid嵌体成功读取率。因此,本说明书中具体涉及此方面。然而,应领会,本发明的诸方面也同样适于其他类似的应用和设备。


背景技术:

4.一般而言,射频识别是使用电磁能量激发响应设备(称为rfid“标签(tag)”或应答器(transponder))来识别自身、并在一些情况下提供存储在所述标签中的额外信息和/或数据。rfid标签通常包括一个普遍称作“芯片(chip)”的半导体器件,该半导体器件上形成有存储器和工作电路,该工作电路与天线相连。通常,rfid标签用作应答器,从而响应于从读取器(也称为询问器(interrogator))收到的射频询问信号而提供存储在所述芯片存储器中的信息。在无源rfid器件的情况下,询问信号的能量也提供必要的能量来使rfid标签器件工作。
5.rfid标签可被纳入或附接在用户希望以后进行识别和/或追踪的物品上。在一些情况下,rfid标签可用夹子、粘合剂、胶带或其他方式附接在物品的外面,而在其他情况下,rfid标签可被插入物品内(比如被包括在包装内、位于物品或多个物品的容器内、或缝进服装中)。此外,rfid标签被制造成具有独特的识别码,所述识别码通常是占几个字节并附带校验位(check digit)的简单序列号。此识别码通常在rfid标签的制造过程中被纳入rfid标签中。对于这类rfid标签,用户无法改变此序列号/识别号,制造商保证每个rfid标签序列号只使用一次,因此每个rfid标签序列号是独特的。这种只读式(read-only)rfid标签通常被永久附接在要识别和/或追踪的物品上,并且一旦附接,标签的序列号就会与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托管物品(host article)相关联。替代地,可编程式(programmable)rfid标签也是可用的,其上的epc数据字符串可被传(imparted)入存储器中。
6.通常,物品可被贴上专属于该物品的指定rfid标签。然后,可用rfid读取器来读取该rfid标签,以确定特定物品是否在一大群物品之中。例如,在产品追踪情景中,独特的rfid标签可被贴在一大批产品上。寻找特定产品的用户可使用rfid读取器来与该产品的独特rfid标签进行通信。更具体地,该rfid读取器能够确定所寻找的产品是否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中,如外箱或其他容器内。
7.在rfid环境中,对初始rfid读取后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rfid tagged items)的
识别会既费时又令人头疼。更具体地,在初始rfid读取后,对外箱或容器中在其他rfid嵌体之间的遗漏的原本有效的rfid嵌体的捕捉和追踪,由于整个外箱或容器必须被手动检查其准确度和完整性,因而会导致生产和供应链的延误。此外,由于装有带rfid标签的产品的外箱以相对较高的速率和体积通过rfid通道,因此在其通过rfid通道时,完全受激发(energized)且可行的(viable)rfid嵌体可能会被遗漏。更具体地,rfid读取器通道通常被调至较低功率设定,以允许对指定外箱及其中容纳内容进行选择,而且,由于外箱以相对较高速度通过该rfid通道,rfid嵌体在离开该rfid通道内的射频场之前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来激发(energize)。此外,在自动化扫描环境中,以较高功率设定来运行rfid读取器也会导致不相干的(extraneous)和无意的(unintended)rfid读取,这也是不可取的。
8.减少无意的rfid读取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使用物理屏蔽或电磁屏蔽来防止不想要的rfid信号传输。更具体地,电磁屏蔽是通过用导电材料或磁性材料所制成的屏障阻挡电磁场来减少空间中的电磁场的做法。阻挡射频电磁辐射的电磁屏蔽也被称为射频屏蔽。射频屏蔽能减少射频波、电磁场和静电场的耦合。减少的量直接相关于所使用的屏蔽材料、其厚度、屏蔽体积的大小和感兴趣的场的频率以及屏蔽入射电磁场的屏蔽罩(shield)中的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取向。
9.典型的用于电磁屏蔽的材料包括金属板、金属网和金属泡沫,其中每一种材料的安装都很昂贵且费时。此外,屏蔽罩或屏蔽网中的任何孔或开口必须明显小于被阻挡的辐射波长,否则外壳将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或近似于不间断的(unbroken)导电表面。铜通常用于射频屏蔽,因为它能够吸收无线电波和电磁波。电磁屏蔽或物理屏蔽,如金属箔或金属涂料,可被安装或应用于传统的屏障。遗憾的是,如上所述,这些解决方案很昂贵,而且安装费时。此外,物理屏蔽的错误应用或不完全覆盖仍会允许射频信号通过物理屏障泄漏,从而使屏蔽失效。因此,这些屏蔽技术往往既不普遍可行,也不实际。因此,无论是使用更高功率、还是增添物理屏蔽或电磁屏蔽,都未被证明是解决上述与外箱或容器中的rfid标签遗漏有关的问题的可行方案。
10.此外,使用rfid通道系统的目标之一是为rfid通道系统处理过的每个指定外箱或容器提供粒度(granularity)和选择性(selectivity)。因此,无意中读取在受检外箱的上游或下游的外箱中所包含的邻近的rfid标贴物品,破坏了离散式rfid通道扫描的用意。此外,在自动化rfid读取环境中被确定为出错(in error)的外箱通常会被挪转(divert),以做进一步鉴证(forensic)分析来确定错误原因(例如,遗漏rfid标贴物品,物品计数不准确等)。虽已证明,将那些未达预期物品rfid读取数的外箱进行重新周转(recirculation),对减少被挪转至例外处理(例如,进行实物检查或手动检查)的外箱数量有积极效果,但是重新周转也有其自身缺点。更具体地,重新周转外箱或容器以进行第二rfid读取,会对rfid通道传送基础设施的总吞吐量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并有可能迫使已知的rfid传送带设计超过其峰值能力。因此,最好能减少:重新周转通过rfid通道以进行第二rfid读取或可能第三rfid读取的外箱或容器的数量。
11.因此,本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需要一种在rfid通道环境中提高rfid标签询问的准确度的方法。进一步,本领域还长期以来一直需要一种优化rfid通道系统的方法,该优化方法采用补充式读取解决方案以成功读取包装在指定外箱或容器内其他嵌体/标签之间的难以读取的rfid嵌体/标签,同时尽量减少必须重新周转以进行后续rfid读取的外箱/容器的数
量。最后,本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需要一种优化rfid通道系统的方法,该优化方法采用补充式读取解决方案以成功读取包装在指定外箱或容器内其他嵌体/标签之间的难以读取的rfid嵌体/标签,同时尽量减少必须手动检查的外箱/容器的数量。此外,长期以来还一直需要提高rfid嵌体/标签的读取准确度,同时确保不会因容纳密集包装的rfid嵌体/标签的每一个外箱或容器的方位不断变化而对任何rfid嵌体/标签造成损坏,甚至同时确保不会损失大量时间在确保100%的rfid嵌入物/标签的读取准确度方面。
12.本发明的方法允许附加利用软件过滤技术和智能决策过程,以便利用二次rfid通道读取来实现更高的射频读取百分率,而不出现重新周转在正常生产流程中所造成的影响。本方法特别适用于盘点(inventorying)容纳有较大数量的彼此间非常靠近的rfid标贴物品的容器(例如,放置于外箱中的、大数量的较小型的、其上附有rfid标签的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13.下面给出简化的发明内容汇总,以提供对本公开创新的一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本汇总并非广泛概述,也不是为了确定关键/至关重要的要素或划定其范围。本汇总的唯一目的是以简化形式介绍一些概念,作为后文给出的更详细描述的前言(prelude)。
14.本文所公开和要求保护的主题,在其一个方面,包括一种用于重获通过动态rfid通道环境的一个或多个外箱或容器中所含的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采用补充的软件过滤技术和智能决策过程,以利用读取来实现对位于一个或多个外箱或容器内的rfid嵌体/标签的rfid读取百分率方面的更高的成功率,而不出现因重新周转所述容器以进行后续rfid读取而造成对正常生产流程的负面影响。
1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盘点一个或多个容器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动态rfid通道系统,该动态rfid通道系统沿一传送装置布置并且包括第一rfid通道和第二rfid通道。为进行盘点,将一个或多个容器置于所述传送装置上,并移入第一rfid通道中,在该处对所述容器进行第一rfid读取。然后,将该第一rfid读取与包含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预期存量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所述第一rfid读取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沿传送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rfid通道并且然后离开所述传送装置,而无任何额外的或后续的读取。
16.相反,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一rfid读取不匹配存储在所述数据库中的所述预期存量数,则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沿传送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rfid通道,在那里可通过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以比它们进入所述第一rfid通道更慢的速度或以比所述第一rfid通道更高的rf读取功率来移动通过所述第二rfid通道从而进行第二rfid读取。然后,将该第二rfid读取与包含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所述预期存量的所述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二读取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并离开传送带,而无任何额外的或后续的读取。或者,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二rfid读取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可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重新周转通过所述rfid通道系统、或将其挪转以进行手动检查。
17.在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动态rfid通道系统盘点一个或多个容器的rfid标贴内容物的方法,所述动态rfid通道系统包括第一和第二通道。所述装有rfid标贴物品的一个或多个容器首先被移入所述第一通道,在那里进行第一rfid读取。该第一
rfid读取然后与包含在数据库中的所述容器内容物的预期存量进行比对。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一rfid读取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沿传送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并且然后离开所述传送带,而无任何额外的rfid读取。相反,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一rfid读取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在那里可以要么通过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以比它们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更慢的速度移动、要么通过使用高于所述第一通道所用的rf读取功率,从而进行第二rfid读取。该第二rfid读取然后与来自所述数据库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所述预期存量进行比对。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二rfid读取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并离开所述传送带。或者,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二rfid读取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可将这些容器重新周转通过所述动态rfid通道系统,以进行后续的rfid读取。如果在该重新周转后仍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挪转至例外审核(exceptions audit)区以进行手动检查。
18.在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使用rfid通道系统重获一个或多个容器中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的方法,所述动态rfid通道系统包括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容器被移入所述第一通道,在那里进行第一rfid读取。该第一rfid读取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预期存量进行比对。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一rfid读取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并且然后离开所述传送带,而无任何额外的读取。相反,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一rfid读取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或相比所述预期存量超出预定阈值数,则使所述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并被挪转至例外处理区以进行手动检查和/或验证。
19.相反,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一rfid读取相比所述预期存量少所述预定阈值数,则使所述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在那里要么通过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以比它们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更慢的速度移动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要么通过以比所述第一通道所用的更高的rf读取功率进行读取,从而进行第二rfid读取。该第二rfid读取然后与所述容器的所述预期存量进行比对。如果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该第二rfid读取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容器沿所述传送带移动并离开所述传送带。或者,如果所述容器的第二rfid读取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使所述容器重新周转通过所述动态rfid通道系统,以进行后续的读取。如果在该重新周转后仍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那么可将所述容器挪转至例外审核地点以进行手动检查和/或验证。
20.为了实现上述的和相关的目的,本文对本公开创新的一些例证(illustrative)方面结合以下描述和随附绘图进行了说明。然而,这些方面只是表明了本文所公开原理可得以运用的各种方式中的几种,并旨在包括所有此类方面及其等效方案。当结合附图考虑时,其他优点和新颖特征将从下文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21.图1示出一种动态rfid通道系统的俯视图,该系统根据本公开架构、用于在动态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
22.图2示出图1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的俯视图,该系统根据本公开架构、用于在动态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外箱2中遗漏了rfid标贴物品。
23.图3示出图1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的俯视图,该系统根据本公开架构、用于在动态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在第二通道中进行外箱2的后续读取。
24.图4示出图1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的俯视图,该系统根据本公开架构、用于在动态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外箱2被重新周转以进行后续的rfid读取。
25.图5示出图1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的俯视图,该系统根据本公开架构、用于在动态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外箱2被挪转至例外审核空间以进行手动检查。
26.图6示出一种使用根据本公开架构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在动态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的方法的一个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现在参照附图对本创新进行描述,附图中类似的参考标识在整个附图中用来指代类似的构件。在下文描述中,出于解释目的,载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创新的彻底理解。然而,显然,本创新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得以实践。而在其他情况下,众所周知的结构和器件以框图形式显示,以方便对其的描述。
28.当使用传送带和rfid读取器通道系统来盘点装有rfid标贴物品的外箱或其他容器时,由于待读取物品的大批量和/或传送带的高速率,rfid读取器常无法读取或遗漏经过rfid读取器通道的一个或多个rfid标贴物品或嵌体。例如,增大所述传送带的速度以提高产品吞吐量,往往不能为所述rfid读取器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对所有rfid嵌体在它们通过所述rfid读取器通道时进行激发。此外,具有较低功率系统的rfid读取器通常被利用来允许对指定容器或外箱进行选择,这也可能导致遗漏的rfid读取;而使用较高的功率设置会导致出错和无意的读取。此外,由于上文所述之原因,使用物理屏蔽或电磁屏蔽通常是不切实际的。
29.如上文所解释,当容器通过rfid通道读取器系统时,未能准确地识别和读取该容器中的所有rfid标贴物品往往会导致需要将该容器挪转至检查站以进行手动检查,这既费时低效、又会导致生产延误。因此,本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需要的是:当较大量的rfid标贴物品被置于狭窄空间中彼此之间很靠近时(比如被包装在容器中时)、并且其中该类容器沿生产线等所使用的传送装置周转的情况下,提高对rfid标贴物品的成功询问百分率。
30.通常,包含多个rfid标贴物品的基本货运外箱、容器或其他箱子或容积(volume)被呈递至读取器系统(例如,rfid读取器通道系统)以进行盘点。该容器可以是本领域内已知的用于容纳、储存和/或运输物品的任何合适容器,比如纸板箱或木箱。此外,所述外箱可以是如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合适尺寸、形状和/或配置的外箱,而不影响本发明的整体概念。所述外箱将容纳或包含相对大量和/或高密集度的、彼此间相对较靠近的rfid标贴物品,因此所述外箱可被称为高密度箱或其他这类专门用语(nomenclature)。显然,在扫描或询问外箱时,最好能检测到其所有内容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位于该外箱内的100%的rfid标贴物品。然而,使用任何rfid读取器系统的主要难题(challenge)是无法捕获施加于给定容器内各单件物品上的所有rfid嵌体/应答器。所述传送带上的容器间距、传送带设备的速度以及rfid读取器所提供的功率,在不造成过度读取(即目标容器的上游或下游的相邻容器中的嵌体也被读取)的情况下,很难达到100%的读取率。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更详细地描述的
那样,未能读取容器中所有的rfid标贴物品,也提出了本身的难题。
3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成功盘点一个或多个容器中带rfid嵌体标签的内容物的方法,所述容器通常在生产线中移动周转。通常情况下,所述容器经由传送装置或本领域已知的其他物料操纵机制而移动通过动态rfid通道系统。该动态rfid通道系统可包括多个串联的通道。每个通道都是被配置成与所述传送装置集成、包括rfid天线的机柜(enclosure)或装置,所述rfid天线投射射频能量来为rfid读取器创建读取区。特别是,每个通道被设计成扫描通过它的并在所述传送装置上移动的容器。外箱内的rfid标签当处于所述读取区时被激发并被rfid读取器读取,并且信号被传送回rfid读取器,该rfid读取器传送或传递存储在所述rfid标签中的信息。该方法允许用户盘点所述容器中的rfid标贴内容物,而无需用户亲自打开所述容器来验证内容物,这既费时低效又会导致不必要的生产延误。
32.现在转向附图,图1示出一种动态rfid通道系统100的俯视图,该通道系统用于扫描一个或多个容器或外箱116。该通道系统100包括:传送带102、具有rfid读取器113的第一rfid通道112、以及具有rfid读取器115的第二rfid通道114,其中所述第一rfid通道112和第二rfid通道114可沿传送带102串联定位,并能够询问通过所述通道112、114的rfid标签。更具体地,通道系统100是一种包括多个rf发射系统(呈rfid读取器113、115的形式)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所述rf发射系统通过下述途径执行第一rfid读取以及可能第二rfid读取:在一个或多个容器116通过所述rfid通道112、114时,以自动化方式扫描该一个或多个容器116以读取其标贴有rfid应答器的内容物。
33.传送带102包括:主路径104、重新周转路径106、例外审核路径108、和出口110。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116可以是可在任何给定时间置于传送带上的任何数量的容器,而图1中仅为示例目的而示出数量从一个至六个,分别标识为118、120、122、124、126和128。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116中的每一个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物品,且所述物品带有与之关联的相应rfid标签;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116经由主路径104进入动态rfid通道系统100,以便由rfid读取器113、115进行询问和/或评估。在图1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116中的所有rfid标签在第一rfid通道112中通过以下描述的方法被成功读取,而无需在第二rfid通道114中对该一个或多个外箱116进行第二rf询问或读取,也无需将该多个外箱116中的任何一个经由路径108而挪转至例外审核空间(未示出)以进行手动检查。
34.图6示出使用动态rfid通道系统100对一个或多个容器116中的任一个进行盘点的方法。更具体地,该方法200开始于步骤202,在该步骤中容器116被置于传送带102的主路径104上。在步骤204,容器116上的条形码可由条形码扫描仪111扫描。虽然这里以举例的方式具体提到了条形码/条形码扫描器,但设想了也可使用其他技术,比如但不限于qr码/扫描器、rfid标签/读取器等。该条形码扫描然后在步骤206中可用于识别容器116以及关于其内容物的信息。例如,条形码数据可与数据库交叉连接(crosslink),该数据库包含该容器116的rfid标贴内容物的描述和数量。该数据库还可包含其他信息,比如但不限于upc/asn或按类型、sku、颜色等标识rfid标贴物品的其他产品代号(designators)。
35.在容器116被链接到适当的数据库后,在步骤208中容器116经由传送带102进入第一rfid通道112,并且在步骤210中由rfid读取器113对容器116的内容物进行第一询问/读取。更具体地,一旦容器116经由传送带102进入第一rfid通道112,在理想情况下,容纳在容器116内的任何rfid标签将被激发,并在第一条通道112内由rfid读取器113读取。当所述
rfid标贴物品被读取时,rf信号被传送回rfid读取器113,以传送所述rfid标签可能包含的任何信息,比如不限于成功读取的rfid标签的数量。
36.在步骤212,将第一读取的结果然后与所述数据库进行比对,以确定来自第一读取的数据是否匹配如所述数据库中所记载的容器116的预期存量。如果该第一读取匹配所述数据库中所记载的预期存量数,则在步骤234通知用户存在匹配,并且在步骤236退出该过程。相反,如果该第一读取不匹配如所述数据库中所记载的容器116的预期存量,则在步骤214确定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差异。如果记载的数量与预期数量之差仅一个,则在步骤216,对位置紧挨容器116前后的容器进行条形码扫描,并在步骤218从所述数据库中获取有关所述容器的信息。
37.相反,如果记载的数量与预期数量的差异超过一个,则在步骤214a中确定从容器116“遗漏的”(即,未读出的)物品的数量是否在用户规定的阈值内。如果该差异在此阈值内,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216并相应地继续进行。相反,如果该遗漏的物品的数量多于用户规定的阈值,则在步骤232继而对容器116进行例外处理,以进行实物检查。尽管图6所示的实施例描绘了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用户规定了在容器116被送至例外处理前所须达到的遗漏物品的阈值,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用户可以不规定这样的阈值,而且如果在步骤214确定有超过一个物品遗漏,容器116将继而进入例外处理232。
38.然后在步骤220,由rfid读取器115在第二rfid通道114中对容器116进行第二读取,其中在第二rfid通道114中进行该第二读取是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以比进入第一rfid通道112的移动速度更慢的速度移入第二rfid通道时进行。或者,该第二读取可在第二rfid通道114中以比第一rfid通道112中更高的rf读取功率进行。在步骤222,然后将该第二读取的结果与所述数据库进行比对,以确定来自该第二读取的数据是否匹配如所述数据库中所记载的容器116的预期存量。如果该第二读取匹配所述数据库中记载的预期存量数,则在步骤234通知用户存在匹配,并且该过程在步骤236退出。允许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以比所述容器进入第一rfid通道的移动速度更慢的速度移入第二rfid通道,可确保rfid嵌体/标签有足够时间暴露于rfid读取器,藉此使读取器能够捡读出在第一读取时遗漏的物品。此外,通过确保所述容器进入第二rfid通道的移动速度仅在存在不匹配时才减慢,就有可能保持生产线的足够快节奏、而无需因对不同容器的内容物的盘点而被折中(compromising)。
39.然而,如果再次发生不匹配,则在步骤224确定该过程是否已被用户选择成使容器116重新周转。如果选择了重新周转,则在步骤226确定容器116先前是否已经被重新周转。如果容器116先前未被重新周转,则在步骤228,通过将容器重新递送到rfid通道系统100的起点并重复从步骤204开始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容器116进行重新周转。通过对容器116进行重新周转,容器116在传送带上的移动或另外不同地在整个设施中的移动,可能会使其中所含的内容物略有位移或颠簸(jostle)。因此,对该容器的后续读取可能会识别出以前遗漏的物品。有利的是,这避免了对容器116的内容物进行实物检查或盘点的需要。此外,由于重新周转是通过保持所述容器的稳定性和竖立方向而进行的,因此确保了不会对该容器内的物品造成损害。
40.然而,在步骤230,如果容器116的一次重新周转没有纠正所述不匹配(即,检测到的物品与预期的物品之间不匹配),则在步骤232容器116继而进入例外处理以进行实物检
查。尽管图6中所示的方法描绘了在一次重新周转后将容器116送至例外处理,但用户可以设定所述系统的参数,以使容器116重新周转任何次数。例如,容器在被送至例外处理以进行实物检查之前,可重新周转通过所述动态rfid通道系统两次或以上、三次或以上、四次或以上、五次或以上、或任何多次。
41.回到步骤224处的判断,如果在步骤224没有选择重新周转,则容器116直接继续进入步骤232的例外处理以进行实物检查。
42.综上所述,可以取得对容器116的第一读取/询问的结果,并确定是否因来自所述数据库检索到的信息与来自第一读取的数据之间不匹配而需要进行第二读取/询问。此外,还可以应用以下逻辑,即,如果容器116仅少了一个或两个物品(或其他用户规定的数量),则有很大可能性的是:容器116很可能是完整的,只不过未能读取出该指定容器116内的物品上的全部rfid嵌体。
43.相反,如果对容器116的第一读取表明有阈值数量的物品(例如5个或以上的物品)遗漏,则有非常大概率的是:容器116中有显著数量的物品根本没有rfid标签附接于这些物品上,并且该容器116将需在例外审计空间处对其内容物进行手动评估。然而,如果来自第一读取的数据匹配该容器116的预期存量,则在步骤234中,容器116被标记或标志(flagged)为“良好”或完整,并且随着容器116通过第二rfid通道114而不进行第二读取、并在出口110处离开传送带102,该过程在步骤236退出。
44.现在回到附图,图2示出图1的rfid通道系统100的俯视图,该通道系统100用于在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确定的是,外箱1(118)和3(122)中的rfid标贴物品的100%已被成功读取,并且其中,外箱2(120)遗漏一个rfid标贴物品。更具体地,外箱通过2第一rfid通道112,并被rfid读取器113询问。如果对外箱2的第一读取确定出物品计数在评估中少了一个rfid标贴物品,则外箱2在传送带102上沿主路径104继续行进至第二rfid通道114和rfid读取器115,如以上关于步骤214所描述。
45.如以上步骤216中所述,在第二rfid通道114处,由第二条形码扫描器111对容器条形码进行扫描。如以上步骤218中所述,该扫描用于:识别外箱2(120),并触发在第二通道114中由rfid读取器115执行的第二读取事件,以及检索紧挨外箱2前后的外箱的数据,即外箱1(118)和外箱3(122)的数据。该条形码扫描也被用来在第一读取结束时查询(look up)外箱2(120)的状态。
46.如果第一读取匹配外箱2(120)的预期存量,则外箱2被标志为“良好”并继续进行到出口110。相反,如果外箱2的第一读取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外箱2被标志为“出错”并在之后做进一步判断。例如,如果外箱2是已知数量遗漏(即,正确的产品被读取,但是为错误的数量),则外箱2可被标志为“次等(second)”并且然后将在第二通道114中由rfid读取器115进行第二读取(见例如图3)。通过比对,如果外箱2被标记为“不良”(即,该外箱包含正确的产品数量,但是为错误的产品),则该外箱2将经由例外审核路径108而被挪转至例外处理区以进行手动评估,而不进行第二rfid读取。通过进一步比对,如果外箱2的状态标志被设置成“挪转”(即,第一读取表明该外箱2中遗漏了明显数量的rfid标签产品),则该外箱2将经由例外审计路径108而被挪转至例外处理以进行手动评估,而不进行第二读取,如图5所示。
47.图3示出图1的rfid通道系统100的俯视图,该通道系统100用于在rfid通道环境中
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对外箱2的后续读取在第二通道中进行。更具体地,外箱2(120)移入第二rfid通道(如在以上步骤220中所述)并由rfid读取器115执行第二rfid读取,其中,若所述状态标志被设置成“次等”(由此表明第一读取发现一个或可能两个rfid标贴物品遗漏),则优选以比第一读取中更高的rf功率设定进行。替代地,该第二读取可以下述途径在第二通道114进行,所述途径即: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以比所述容器进入第一rfid通道的移动速度更慢的速度移入第二通道114。换句话说,第二rfid通道114中的所述更高功率设定,或所述容器进入第二rfid通道114的所述更慢速度,使得有可能将先前被rfid读取器113在第一读取中遗漏的任何rfid嵌体/标签激发。此途径与第一读取不同在于:所述更高的rf功率设定或更慢的移动设定不是该解决方案的初始理想属性,因为这要求非常离散的rf场来实现在所述容器持续按显著快节奏经由传送带移动的同时所述容器所需的容器粒度。虽然第二读取的更高读取器功率可能会激发不相干的和意外的嵌体,但此方法200克服了这个缺陷,如下文所讨论。
48.该第二读取在第二rfid通道114被触发,并力图捕获如来自所述数据库的预期存量所指示的所有rfid标签或嵌体。该第二读取然后与所述预期存量进行比对。如果所述预期存量匹配该第二rfid扫描,则所述标志被设置成“良好”,并且外箱2在步骤234将被标记为完整,并在步骤236离开通道系统100。如果外箱2在第二读取后未能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所述标志被设置为“重新周转”,并且外箱2(120)然后可按照重新周转路径106重新周转通过通道系统100,并且方法200重复进行。
49.相反,如果外箱2(120)在经过第一rfid通道112中的第一读取后有一个以上rfid标贴物品遗漏,则在步骤214,外箱2与步骤214a处的可配置的阈值数进行比对。该可配置的阈值数可以是用户选择的任何数字,并可取决于存量的数额和类型,但就本示例而言,为五个物品。因此,在步骤214a,如果第一读取低于该可配置的阈值数(例如,五个),则外箱2继续进行到步骤216,在步骤216,第二读取在第二rfid通道114中被触发。如果所述预期存量匹配第二扫描,则所述标志被重置为“良好”,并且外箱2(120)在步骤234被标记为完整,并在步骤236离开通道系统100。相反,如果外箱2(120)在第二读取后未能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外箱2可然后按照重新周转路径106重新周转通过通道系统100,并且方法200重复进行。或者,如果需要的话,外箱2可在步骤232被挪转至例外处理区。
50.如果在步骤214a,外箱2在第一读取后遗漏的数量多于该可配置的阈值数,则外箱2在步骤232沿例外审计路径108被挪转至例外处理区以进行手动评估。类似地,如果外箱2被标志为“不良”(例如,因为第一读取识别出正确的物品计数,但当与预期物品比对时,检测到错误物品),则外箱2在步骤232沿例外审核路径108被挪转至例外处理区以进行手动评估。
51.图4示出图1的动态rfid通道系统100的俯视图,该通道系统100用于在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外箱2被重新周转以进行后续的rfid读取。更具体地,如果外箱2(120)在第二读取后未能匹配所述预期存量,则它可重新周转通过通道系统100。外箱2被移至重新周转路径106,并且方法200重复进行。如果外箱2重新周转从而第二次通过通道系统100,并且在步骤222中第二读取仍不匹配所述预期存量,且在步骤224中所述标志被设置为“重新周转”,则外箱2在步骤232沿例外审核路径108被挪转至例外处理区以进行手动评估。
52.此技术承认,由于第二rfid读取器115在不同的功率水平(即比第一rfid读取器113更高的rf功率水平)下工作的性质,有可能发生过度读取(overread)当前受询问容器116的上游或下游的容器中的rfid标贴物品,这取决于各容器116之间的间距(即,容器之间越靠近,越可能发生过度读取)。然而,被认为是准确的基准(reference)与第一rfid通道112相比并没有改变。如果紧挨当前容器前后的容器被标记为“良好”,则它们从第一rfid通道扫描来看被认为是完整的。而且,在当前的外箱116在第二rfid通道114中由第二rfid读取器115第二次询问时,发现所有rfid标贴物品都符合使该容器完整的标准,则容器116也被认为是完整的,并将退出该系统而无需任何例外处理。
53.图5示出图1的rfid通道系统100的俯视图,该通道系统100用于在rfid通道环境中重获遗漏的rfid标贴物品,其中,外箱2(120)被挪转至例外审核空间以进行手动检查。如上所解释,如果,甚至在外箱2的一次重新周转之后,rfid通道114中的第二读取未能读取外箱2中的所有rfid标贴物品,就可能会导致这种结果。
54.以上所描述包括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示例。当然,为了描述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不可能对诸个组件或方法的每一种可设想的组合进行描述,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认识到,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许多进一步的组合和排列是可能的。因此,所要求保护的主题旨在涵盖落在随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类变更、修改和变化。此外,在术语“包括(includes)”用于具体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书中的条件范围内,该类术语旨在表示以类似于术语“包括(comprising)”的方式包含在内(inclusive),如术语“包括(comprising)”在权利要求书中用作过渡型词语时被解释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