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482227发布日期:2021-06-15 21:4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同时也给数字政府的发展带来绝好契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在积极拥抱信息化浪潮,建立各自的信息化系统,极大方便了政府社会治理和人民工作生活。随着数字化政府的进一步深入,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系统随之而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共享数据,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数据也成为可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令人困扰:部门之间数据相互独立而无法一次获取所需,一些数据的获得需要多个前置步骤,接口之前耦合度太高需要频繁改动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目前技术发展的需求和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旨在解决调用者业务耦合度太高、开发难度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该实现方法基于web可视化服务编排和执行引擎,其过程包括:

用户通过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新建一个融合服务,对融合服务依次进行属性配置、节点添加、组件添加、输入输出格式定义、连线,并最终转换为执行引擎可读的融合服务数据;

执行引擎接收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输出的融合服务数据,并依次读取相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行变量替换、生成流程、按序启动任务、输出结果,并将结果返回至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

可选的,对融合服务依次进行属性配置、节点添加、组件添加、连线、输入输出格式定义,并最终转换为执行引擎可读的融合服务数据,具体操作内容包括:

(1.1)对融合服务配置名称、用途、调用地址三个服务属性;

(1.2)对融合服务添加节点,并为添加的节点选择已经注册的服务;

(1.3)对融合服务添加基于业务逻辑的流程组件;

(1.4)基于流程组件,对融合服务按照业务逻辑的流程绘制连接线;

(1.5)基于流程组件和连接线,定义融合服务的整个流程及各节点的输入输出格式。

进一步可选的,定义融合服务的整个流程及各节点的输入输出格式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包含所有节点运行结果类的上下文对象来自由引用,或者,通过支持的脚本引擎来执行输入脚本获得结果。

进一步可选的,执行引擎接收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输出的融合服务数据,并依次读取相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行变量替换、生成流程、按序启动任务、输出结果,具体操作内容包括:

(2.1)根据请求url,去数据库或缓存中找到所接收融合服务数据的记录,并读取其配置信息;

(2.2)将配置信息中的变量根据输入信息及设置的占位符格式来替换;

(2.3)根据变量替换完成的配置信息生成流程;

(2.4)按照流程包含的任务顺序依次启动任务,且任务具体执行前需要进行状态修改和变量替换;

(2.5)任务执行完毕或超时销毁后,根据定义的输出格式来从全局变量中组装输出结果,并将结果返回至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

进一步可选的,用户通过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对融合服务添加基于业务逻辑的流程组件时,需要设置每个流程的启动时间和运行状态;

执行引擎将配置信息中的变量根据输入信息及设置的占位符格式来替换时,根据每个流程的启动时间和运行状态,启动监控线程,来监控流程执行。

进一步可选的,用户通过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对融合服务添加基于业务逻辑的流程组件时,还需要设置每个流程执行的超时时间;

执行引擎按照定义的执行顺序来依次启动任务时,如果包含所有任务的流程发生超时,则会触发销毁机制,以逐个销毁该流程中正在运行的任务。

进一步可选的,执行引擎按照定义的执行顺序来依次启动任务,根据任务调用相应的任务实现方法,且每执行完毕一个任务,都将执行结果及状态存入全局变量中,供下一个任务或全局结果使用。

具体的,执行引擎按照定义的执行顺序来依次启动任务,任务包括http任务、数据服务任务、判断任务、循环任务、并行任务;

http任务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每一个政务代理服务的调用都是以此来实现的,其根据设置的接口信息和调用参数配置来执行http调用或webservice调用;

数据服务任务是模拟数据库访问的任务,通过设置的数据库配置信息来访问数据库,执行sql,返回结果;

判断任务由流程组件进行控制,判断任务的子任务是多个任务链,执行判断任务时,计算出判断条件的结果,随后按照结果选择一个任务链来执行;

循环任务由流程组件进行控制,循环任务的子任务是一个任务链,循环任务每次执行前先判断所给条件是否满足,满足就执行子任务链,不满足则退出;

并行任务由流程组件进行控制,并行任务的子任务是多个任务链,且不同任务链之间会创建多个线程并行执行。

本发明的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基于web可视化服务编排和执行引擎,可以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快速创建各种类型的融合服务,还可以准确快速的执行整个流程的所有任务,解决了原来信息需要多次重复调用的问题,提升了政务平台的开发和管理效率,使用户和管理者专注于所需信息和自身业务逻辑,摆脱了重复开发、灵活度不高的困扰;

(2)本发明旨在简化多种政务服务组合调用复杂不可控的问题,旨在解决调用者业务耦合度太高、开发难度增大的问题,旨在提升运营者使用体验,降低上手门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平台运营方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基于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的操作流程;

附图2是本发明基于执行引擎的操作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一:

结合附图1、2,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该实现方法基于web可视化服务编排和执行引擎,其过程包括:

(1)用户通过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新建一个融合服务,对融合服务依次进行属性配置、节点添加、组件添加、输入输出格式定义、连线,并最终转换为执行引擎可读的融合服务数据,具体操作内容包括:

(1.1)对融合服务配置名称、用途、调用地址三个服务属性;

(1.2)对融合服务添加节点,并为添加的节点选择已经注册的服务;

(1.3)对融合服务添加基于业务逻辑的流程组件;

(1.4)基于流程组件,对融合服务按照业务逻辑的流程绘制连接线;

(1.5)基于流程组件和连接线,定义融合服务的整个流程及各节点的输入输出格式,此格式为json,此时,可以通过一个包含所有节点运行结果类的上下文对象来自由引用,或者,通过支持的脚本引擎来执行输入脚本获得结果。

(2)执行引擎接收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输出的融合服务数据,并依次读取相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行变量替换、生成流程、按序启动任务、输出结果,并将结果返回至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具体操作内容包括:

(2.1)根据请求url,去数据库或缓存中找到所接收融合服务数据的记录,并读取其配置信息;

(2.2)将配置信息中的变量根据输入信息及设置的占位符格式来替换;

(2.3)根据变量替换完成的配置信息生成流程;

(2.4)按照流程包含的任务顺序依次启动任务,并根据任务调用相应的任务实现方法,且每执行完毕一个任务,都将执行结果及状态存入全局变量中,供下一个任务或全局结果使用,需要补充的是,任务具体执行前,都需要进行状态修改和变量替换;

(2.5)任务执行完毕或超时销毁后,根据定义的输出格式来从全局变量中组装输出结果,并将结果返回至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

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任务包括http任务、数据服务任务、判断任务、循环任务、并行任务五种。

(t1)http任务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每一个政务代理服务的调用都是以此来实现的,其根据设置的接口信息和调用参数配置来执行http调用或webservice调用;

(t2)数据服务任务是模拟数据库访问的任务,通过设置的数据库配置信息来访问数据库,执行sql,返回结果;

(t3)判断任务由流程组件进行控制,判断任务的子任务是多个任务链,执行判断任务时,计算出判断条件的结果,随后按照结果选择一个任务链来执行;

(t4)循环任务由流程组件进行控制,循环任务的子任务是一个任务链,循环任务每次执行前先判断所给条件是否满足,满足就执行子任务链,不满足则退出;

(t5)并行任务由流程组件进行控制,并行任务的子任务是多个任务链,且不同任务链之间会创建多个线程并行执行。

本实施例中,针对步骤(1)、(2),

(a)用户通过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对融合服务添加基于业务逻辑的流程组件时,需要设置每个流程的启动时间和运行状态,那么,执行引擎将配置信息中的变量根据输入信息及设置的占位符格式来替换时,就需要根据每个流程的启动时间和运行状态,启动监控线程,来监控流程执行。

(b)用户通过web可视化服务编排界面对融合服务添加基于业务逻辑的流程组件时,还需要设置每个流程执行的超时时间,那么,执行引擎按照定义的执行顺序来依次启动任务时,如果包含所有任务的流程发生超时,则会触发销毁机制,以逐个销毁该流程中正在运行的任务。

综上可知,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多个政务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可以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快速创建各种类型的融合服务,还可以准确快速的执行整个流程的所有任务,解决了原来信息需要多次重复调用的问题,摆脱了重复开发、灵活度不高的困扰。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技术内容。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出的任何改进和修饰,皆应落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