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派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65087发布日期:2022-09-20 20:05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智能派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派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现有制造业领域,生产员工刷取上班卡后,自行到生产线签到,产线管理人员根据生产员工当天出勤状况,手动统计确认本生产线缺勤人员、离职人员状况,并以电话或邮件传达至生产部门,等待生产部门协调人力补齐当日产线空缺岗位。待派工人力到本生产线后,产线管理人员根据岗位实际空缺,及支持人力的实际情况(技能/年龄等)分配员工上岗。然而,上述派工方法不仅耗时、流程繁琐,而且派工是依据人的主观判断进行选择,使得派工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不精确,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智能派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提高派工效率及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派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5.获取出勤人员数据及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的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其中所述特性数据包括至少一特性因子,其中所述出勤人员数据包括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
6.获取生产排配数据及工站岗位数据,并根据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工站岗位数据、出勤人员数据及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进行预先排岗,并确定出空缺工位及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7.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8.根据公式计算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其中x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第i个特性因子的评分,a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第i个特性因子的权重,n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数量,y为所述评价分数;
9.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确定出所述空缺工位的派工人员。
10.可选地,所述获取生产排配数据及工站岗位数据,并根据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工站岗位数据、出勤人员数据及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进行预先排岗,并确定出空缺工位及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包括:
11.从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及所述工站岗位数据中获取待排配的工位;
12.从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的历史上岗信息;
13.根据所述历史上岗信息将连续预设天数都安排在同一工位的出勤人员作为目标排配人员,及将所述同一工位作为目标工位;
14.将所述目标排配人员排配到所述目标工位;
15.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所述目标排配人员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及
16.从所述待排配的工位中去除所述目标工位得到所述空缺工位。
17.可选地,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所述目标排配人员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包括:
18.去除预排上岗人员后的富裕人力及新进员工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19.可选地,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及所述空缺工位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包括:
20.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出与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21.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22.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特性因子的评分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与所述特性因子的预设标准范围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确定。
23.可选地,所述特性因子包括,年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所述用工类型包括正式工及非正式工。
24.可选地,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确定出所述空缺工位的派工人员包括:将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将评价分数最高的出勤人员作为所述空缺工位的出勤人员。
25.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派工装置,包括:
26.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出勤人员数据及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的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其中所述特性数据包括至少一特性因子,其中所述出勤人员数据包括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
27.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生产排配数据及工站岗位数据,并根据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工站岗位数据、出勤人员数据及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进行预先排岗,并确定出空缺工位及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28.权重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29.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公式计算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其中x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第i个特性因子的评分,a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第i个特性因子的权重,n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数量,y为所述评价分数;
30.人员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确定出所述空缺工位的派工人员。
31.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及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上述智能派工方法。
32.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智能派工方法。
33.利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能够根据计算得到的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来衡量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空缺空位的匹配度,从而根据出勤人员对于空缺空位的匹配度来进行派工,能够提高派工效率及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signal processor,dsp)、嵌入式设备等。
44.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与用户通过键盘、鼠标、遥控器、触摸板或声控设备等方式进行人机交互。
45.实施例1
4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智能派工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智能派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根据不同的需求,所述流程图中步骤的顺序可以改变,某些步骤可以省略。
47.参阅图1所示,所述智能派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8.步骤s11,获取出勤人员数据及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的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其中所述特性数据包括至少一特性因子。
49.本实施方式中,出勤人员通过考勤机进行考勤信息的录入,电子设备从考勤机记录的考勤信息中获取出勤人员数据。其中所述出勤人员数据包括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例如,出勤人员通过考勤机录入指纹信息、人脸信息、虹膜信息等表征人员身份的信息作为考勤信息,电子设备从考勤机记录的考勤信息中获取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出勤人员通过网上签到的方法录入签到信息作为考勤信息,电子设备从记录的签到中获取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
50.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从企业的考勤系统中直接获取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
51.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从第一数据库中获取每个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其中特性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基本信息、工作能力信息及历史工作内容信息。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特性数据的特性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用工类型包括正式工及非正式工。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中,所述电子设备访问所述服务器,并从所述服务器中获取每个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及所述特性数据的特性因子。
52.步骤s12,获取生产排配数据及工站岗位数据,并根据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工站岗位数据、出勤人员数据及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进行预先排岗,并确定出空缺工位及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5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包括生产任务量、排配的产线数量。工站岗位数据包括产线的工位。例如,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包括当天的生产任务量、为完成所述生产任务量所排配的产线数量。所述工站岗位数据包括每个产线上的工位。
5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生产排配数据及工站岗位数据,并根据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工站岗位数据、出勤人员数据及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进行预先排岗,并确定出空缺工位及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包括:从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及所述工站岗位数据中获取待排配的工位;从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的历史上岗信息;根据所述历史上岗信息将连续预设天数都安排在同一工位的出勤人员作为目标排配人员,及将所述同一工位作为目标工位;将所述目标排配人员排配到所述目标工位;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所述目标排配人员得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从所述待排配的工位中去除所述目标工位得到所述空缺工位。所述预设天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预先设定,例如,所述预设天数为5天。
55.本实施方式中,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所述目标排配人员得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包括:去除预排上岗人员后的富裕人力及新进员工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56.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所述目标排配人员得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包括:从第二数据库中获取请假人员,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请假人员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如此,本技术能够将请假人员从待排配的出勤人员中删除,及时更新可用的富余人力。
57.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能够从考勤系统中获取出勤人员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库中获取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从第二数据库中获取请假人员信息,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一体化访问及操作,提高派工效率。
58.步骤s13,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59.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及所述空缺工位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包括: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出与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6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存储有权重关系表,所述权重关系表包括不同的特性因子与不同的权重的对应关系,所述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及所述空缺工位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包括: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查找所述权重关系表确定出与所述特性因子相对应的权重。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特性因子的权重用于表示所述特性因子对于派工选择的重要程度,其中,所述特性因子的权重越大,与所述权重对应的特性因子对于派工选择越重要。
61.步骤s14,根据公式计算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其中x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第i个特性因子的评分,a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第i个特性因子的权重,n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数量,y为所述评价分数。
6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特性因子的评分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与特性因子的预设标准范围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电子设备预先存储不同空缺工位的特性因子的预设标准范围。例如,所述特性数据的特性因子包括年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所述空缺工位为点胶工位,所述电子设备定义的点胶工位的年龄的预设标准范围为18-24岁;点胶工位的性别的预设标准范围为男性;点胶工位的工龄的预设标准范围为一年;点胶工位的身高的预设标准范围为165-175cm;点胶工位的有/无上岗证的预设标准范围为有上岗证;点胶工位的用工类型的预设标准范围为正式工;点胶工位的历史派工次数的预设标准范围为3-5次;点胶工位的左手/右手熟练的预设标准范围为右手熟练。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点胶工位的年龄的评分为将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年龄与年龄的预设标准范围18-24进行匹配得到年龄的评分。同样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分别与性别的预设标准范围、工龄的预设标准范围、身高的预设标准范围、有/无上岗证的预设标准范围、用工类型的预设标准范围、历史派工次数的预设标准范围、左手/右手熟练的预设标准范围得到性别的评分、工龄的评分、身高的评分、有/无上岗证的评分、用工类型的评分、历史派工次
数的评分、左手/右手熟练的评分。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年龄的评分、性别的评分、工龄的评分、身高的评分、有/无上岗证的评分、用工类型的评分、历史派工次数的评分、左手/右手熟练的评分及对应的权重计算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
63.步骤s15,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确定出所述空缺工位的派工人员。
64.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确定出所述空缺工位的派工人员包括:将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将评价分数最高的出勤人员作为所述空缺工位的出勤人员。
6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的出勤工时;根据所述述出勤人员的出勤工时计算所述出勤人员的出勤率;显示所述出勤率。
6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生产或加工产品的良率;根据所述出勤人员的出勤率及所述良率确定所述出勤人员的绩效评价。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在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生产或加工产品的良率后还显示所述良率。
6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派工人员分配的岗位是否是目标工作岗位,若所述派工人员分配的岗位是目标工作岗位,则根据所述派工人员在目标工作岗位工作的工时计算得到岗位津贴。例如,所述目标工作岗位为无尘室工作岗位,若所述派工人员分配的岗位是无尘室工作岗位,则根据所述派工人员在无尘室工作岗位工作的工时计算得到岗位津贴。
68.本技术能够根据计算得到的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来衡量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空缺空位的匹配度,从而根据出勤人员对于空缺空位的匹配度来进行派工,能够提高派工效率及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69.实施例2
7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智能派工装置20的结构图。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派工装置20运行于电子设备中。所述智能派工装置20可以包括多个由程序代码段所组成的功能模块。所述智能派工装置20中的各个程序段的程序代码可以存储于存储器中,并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所执行。
72.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派工装置20根据其所执行的功能,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参阅图2所示,所述智能派工装置2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201、第二获取模块202、权重确定模块203、计算模块204、人员分配模块205及显示模块206。本技术所称的模块是指一种能够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所执行并且能够完成固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段,其存储在存储器中。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关于各模块的功能将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详述。
73.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获取出勤人员数据及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的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其中所述特性数据包括至少一特性因子。
74.本实施方式中,出勤人员通过考勤机进行考勤信息的录入,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从考勤机记录的考勤信息中获取出勤人员数据。其中所述出勤人员数据包括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例如,出勤人员通过考勤机录入指纹信息、人脸信息、虹膜信息等表征人员身份的信息作为考勤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从考勤机记录的考勤信息中获取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出勤人员
通过网上签到的方法录入签到信息作为考勤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从记录的签到中获取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
7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从企业的考勤系统中直接获取员工当天出勤数据及出勤人员的出勤采集数据。
7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从第一数据库中获取每个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其中特性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基本信息、工作能力信息及历史工作内容信息。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特性数据的特性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用工类型包括正式工及非正式工。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201访问所述服务器,并从所述服务器中获取每个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及所述特性数据的特性因子。
77.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02获取生产排配数据及工站岗位数据,并根据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工站岗位数据、出勤人员数据及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进行预先排岗,并确定出空缺工位及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7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包括生产任务量、排配的产线数量。工站岗位数据包括产线的工位。例如,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包括当天的生产任务量、为完成所述生产任务量所排配的产线数量。所述工站岗位数据包括每个产线上的工位。
79.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02从所述生产排配数据及所述工站岗位数据中获取待排配的工位;从所述出勤人员数据中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的历史上岗信息;根据所述历史上岗信息将连续预设天数都安排在同一工位的出勤人员作为目标排配人员,及将所述同一工位作为目标工位;将所述目标排配人员排配到所述目标工位;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所述目标排配人员得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从所述待排配的工位中去除所述目标工位得到所述空缺工位。所述预设天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预先设定,例如,所述预设天数为5天。
8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02去除预排上岗人员后的富裕人力及新进员工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
8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02从第二数据库中获取请假人员,从所述出勤人员中去除请假人员得到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如此,本技术能够将请假人员从待排配的出勤人员中删除,及时更新可用的富余人力。
8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202能够从考勤系统中获取出勤人员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库中获取出勤人员的特性数据,从第二数据库中获取请假人员信息,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一体化访问及操作,提高派工效率。
83.所述权重确定模块203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确定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8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权重确定模块203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出与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权重。
8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存储有权重关系表,所述权重关系表包括不同的特性因子与不同的权重的对应关系,所述权重确定模块203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查找所述权重关系表确定出与所述特性因子相对应的权重。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特性因子的权重用于表示所述特性因子对于派工选择的重要程度,其中,所述特性因子的权重越大,与所述权重对应的特性因子对于派工选择越重要。
86.所述计算模块204根据公式计算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其中x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第i个特性因子的评分,ai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第i个特性因子的权重,n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的数量,y为所述评价分数。
8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特性因子的评分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特性因子与特性因子的预设标准范围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电子设备预先存储不同空缺工位的特性因子的预设标准范围。例如,所述特性数据的特性因子包括年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所述空缺工位为点胶工位,所述点胶工位的年龄的预设标准范围为18-24岁;点胶工位的性别的预设标准范围为男性;点胶工位的工龄的预设标准范围为一年;点胶工位的身高的预设标准范围为165-175cm;点胶工位的有/无上岗证的预设标准范围为有上岗证;点胶工位的用工类型的预设标准范围为正式工;点胶工位的历史派工次数的预设标准范围为3-5次;点胶工位的左手/右手熟练的预设标准范围为右手熟练。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点胶工位的年龄的评分为将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年龄与年龄的预设标准范围18-24进行匹配得到年龄的评分。同样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的性别、工龄、身高、有/无上岗证、用工类型、历史派工次数、左手/右手熟练分别与性别的预设标准范围、工龄的预设标准范围、身高的预设标准范围、有/无上岗证的预设标准范围、用工类型的预设标准范围、历史派工次数的预设标准范围、左手/右手熟练的预设标准范围得到性别的评分、工龄的评分、身高的评分、有/无上岗证的评分、用工类型的评分、历史派工次数的评分、左手/右手熟练的评分。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计算模块204根据年龄的评分、性别的评分、工龄的评分、身高的评分、有/无上岗证的评分、用工类型的评分、历史派工次数的评分、左手/右手熟练的评分及对应的权重计算出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
88.所述人员分配模块205根据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确定出所述空缺工位的派工人员。
89.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人员分配模块205将所述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将评价分数最高的出勤人员作为所述空缺工位的出勤人员。
9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块206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的出勤工时;根据所述述出勤人员的出勤工时计算所述出勤人员的出勤率;显示所述出勤率。
9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块206还用于:获取所述出勤人员生产或加工产品的良率;根据所述出勤人员的出勤率及所述良率确定所述出勤人员的绩效评价;显示所述良率及所述出勤人员的绩效评价。
9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块206还用于:判断所述派工人员分配的岗位是否是目标工作岗位,若所述派工人员分配的岗位是目标工作岗位,则根据所述派工人员在目标工作岗位工作的工时计算得到岗位津贴。例如,所述目标工作岗位为无尘室工作岗位,若显示模块206确定所述派工人员分配的岗位是无尘室工作岗位,则根据所述派工人员在无尘室工作岗位工作的工时计算得到岗位津贴。
93.本技术能够根据计算得到的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所述空缺工位的评价分数来衡量待排配的出勤人员对于空缺空位的匹配度,从而根据出勤人员对于空缺空位的匹配度
来进行派工,能够提高派工效率及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94.实施例3
95.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6的示意图。
96.所述电子设备6包括存储器61、处理器62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63。所述处理器62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3时实现上述智能派工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s11~s15。或者,所述处理器62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3时实现上述智能派工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2中的模块201~206。
97.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63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62执行,以完成本技术。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所述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63在所述电子设备6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63可以被分割成图2中的第一获取模块201、第二获取模块202、权重确定模块203、计算模块204、人员分配模块205及显示模块206,各模块具体功能参见实施例2。
9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6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终端装置等计算设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示意图仅仅是电子设备6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6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电子设备6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99.所称处理器62可以是中央处理模块(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所述处理器62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处理器62是所述电子设备6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6的各个部分。
100.所述存储器61可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63和/或模块/单元,所述处理器62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1内的计算机程序和/或模块/单元,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1内的数据,实现所述电子设备6的各种功能。所述存储器6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6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6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101.所述电子设备6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
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
102.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103.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相同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相同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10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模块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电子设备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模块或电子设备也可以由同一个模块或电子设备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10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