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49171发布日期:2021-07-20 17:0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点位布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发生后,震区人员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受困、失联人员位置是辅助地震应急、搜救、减灾的直接依据,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地震应急人口统计方法主要依赖于户籍统计信息和地面手工调查,无法满足地震黑箱期救灾决策的时效性要求。而且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幅度加大,震区实际人口情况与户籍统计信息可能存在较大出入。随着移动通信、空间定位、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真实的ip地址定位用户的地理方位已成为热门应用,但其定位精度受限于通讯网络密度和覆盖情况、终端功能是否开启和数据采样率的影响。例如,一般情况下,互联网ip地址获取并不是实时更新的,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更新,如1小时更新一次,其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对于地震应急这种特殊环境来说,精度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要求。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以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作为位置探测器,以“gps+通信基站”的定位数据互相补充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并以地震应急救援关注热点为约束条件,构建面向地震应急特定应用场景的震区人口分布计算方法,实现准实时、业务级的地震人口热力图,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实时、准确、有效的研判支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以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作为位置探测器,以“gps+通信基站”的定位数据互相补充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并以地震应急救援关注热点为约束条件,构建面向地震应急特定应用场景的震区人口分布计算方法,实现准实时、业务级的地震人口热力图,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实时、准确、有效的研判支持。

一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获取地震引起的不同破坏程度等级的灾区范围;

s2、通过地震应急救援灾备数据库抽取灾区所属行政区划人口户籍统计数据、通信基站定位数据、全员移动终端gps定位数据、互联网ip地址定位数据,作为地震灾区人员空间分布的初始数据;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地震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及人员当前状态;

s3、基于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和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建立检索围栏,通过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和状态属性检索条件的求交运算抽取指定空间范围内指定状态人员的位置数据;

s4、以电子地图为底图,以不同颜色渲染单元空间范围内人口分布密度,并在图上标注震情基本要素;根据地震应急需要,持续统计并更新灾区人口数据、生成各类应急人口热力图图件和相应的统计报告。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1中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s101、基于震级、烈度、余震和最小行政区划级别确定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其中,地震烈度包括vi度、vii度、viii度、ix度、x度和xi度;

s102、以震中为圆心,基于地震影响场等级设置相应的缓冲半径,形成由圆心向外逐渐扩展的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

s103、以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的圆心为端点,水平向左延伸一条射线,以圆心为旋转点,逆时针旋转射线,旋转角度为a,获取射线与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的交点;

s104、基于旋转角度a、地震影响场各等级对应的缓冲半径以及震中经纬度计算各交点的经纬度序列,进而获得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上任意位置的经纬度。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101中具体步骤为:

若3.0级≤震级<5.0级,设置一级影响场,一级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镇或乡,即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5.0级≤震级<6.0级,设置两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县,即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6.0级≤震级<6.3级,设置三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6.4级≤震级<6.7级,设置四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四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ix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村边界作为四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6.8级≤震级<7.7级,设置五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四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ix度,五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x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村边界作为四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五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由余震分布范围和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数据确定;

若震级≥7.8级,设置六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四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ix度,五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x度,六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x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村边界作为四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五级、六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由余震分布范围和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数据确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2中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地震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获取地震影响场区域内地震前最近一次通信基站定位数据、区域内全员移动终端gps定位数据和互联网ip地址定位数据,通过地震应急救援灾备数据库抽取最小行政区域内人口户籍信息,将获取的各类定位数据和人口户籍信息作为地震灾区人员空间分布的源数据,通过数据格式转换、清洗、规范化处理后形成初始震区人口数据库;

s202、以地震影响场区域内通信基站定位数据为震区人口数据的主键值,以通话记录情况为副键值,各类来源的位置数据的其他属性项均作为人员数据的属性项,形成包含位置、通话记录、状态属性标签的灾区人员宽表数据库。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2中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人员当前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基于地震影响场区域内地震前最近一次人员位置以及地震范围检索围栏,计算在地震区域围栏的人员,若无法获取人员实时位置,则进行s302,反之,进行s303;

s302、获取人员震后的通话记录,若当前人员没有震后通话记录,则判定人员状态为不确定态;反之,则进行s304;

s303、基于地震范围检索围栏以及避难所围栏计算人员所在的围栏列表,判断人员所在区域,若人员在避难所或者非地震范围,则判定人员状态为脱困态;反之,则进行s304;

s304、计算人员震后位置变化距离,若位置变化距离大于阈值,则判定人员状态为活动态;反之,则进行s305;

s305、获取人员震后的通话记录,若当前人员没有震后通话记录,则判定人员状态为失联态,反之,则判定为受困态。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3中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包括行政区划、地震影响场以及定制区域;

所述行政区划根据震情基本要素提取地名关键词;

所述地震影响场提供基于地震影响场的量化等级的检索模式;

所述定制区域提供基于用户绘制的任意区域进行区域检索和锁定模式。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3中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包括不确定态、活动态、受困态、失联态和脱困态。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s3中若检索条件为多个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则取其交集作为最终的计算检索空间条件;若检索条件为多个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则取其并集作为最终的计算检索条件。

本发明的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以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作为位置探测器,以“gps+通信基站”的定位数据互相补充,以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多个维度的位置数据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

(2)互联网ip地址、gps定位数据以及基站通信定位数据的更新频次更高,时间精细度更好,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更高,满足地震人口数据更新频率的要求。

(3)在地震应急初期,主要根据震级大小和行政区划级别预设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在地震应急中、后期,可根据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持续更新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实现基于地震实况情况动态调整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保证最大精度地获取到震区范围,以及震区受灾人员的人口户籍信息,并为实现精确定位受灾人员位置提供数据基础。

(4)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地震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及人员当前状态,可以准确获取受灾人员位置和活动状态;灾人员位置可以作为抽取震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范围约束条件,受灾人员的活动状态可以作为抽取震区特定场所覆盖人群的约束条件,实现准实时、业务级的地震人口抽取功能,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实时、准确、有效的研判支持。

(5)基于区域灾情概况、受困人群分布和特定场所覆盖人群三个关注热点,设置行政区划、地震影响场、定制区域以及人员状态属性四种热点检索模式,并根据电子围栏设置相应的热点检索模式和检索条件,作为抽取震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范围约束条件,生成特定空间范围内人口空间分布的人口热力图,可以实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震后应急救援部署,开展灾区人员救助和安置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中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框架;

图2为本发明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中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的计算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中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的计算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地震发生时,获取人员位置信息是实施救援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信息。虽然目前可以利用互联网真实的ip地址定位用户的地理方位,但其定位精度受限于通讯网络密度和覆盖情况、终端功能是否开启和数据采样率的影响。例如,一般情况下,互联网ip地址获取并不是实时更新的,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更新,如1小时更新一次,其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对于地震应急这种特殊环境来说,精度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地震人口热力图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获取地震引起的不同破坏程度等级的灾区范围;

s2、通过地震应急救援灾备数据库抽取灾区所属行政区划人口户籍统计数据、通信基站定位数据、全员移动终端gps定位数据、互联网ip地址定位数据,作为地震灾区人员空间分布的初始数据;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地震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及人员当前状态;

地震救援特殊应用环境下,常采用静态人口户籍统计数据粗略定位受灾人员位置,但是人口户籍信息表征的是个范围值,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强,造成人员定位精确度不高。目前使用互联网ip地址定位,但是地震发生时,通信链路有可能会断掉,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同时互联网ip地址不是实时更新的,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更新,在地震特殊应用环境下,位置更新频率要求达到秒级以上,因此,用互联网ip地址定位也无法保证获取到人员定位数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以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作为位置探测器,采用手机定位,其更新频率可达秒级,并且手机具备gps定位、无线网络终端以及与基站通信功能,会产生lbs定位数据、无线网络连接数据、通讯信令数据等数据,以“gps+通信基站的定位数据互相补充,以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多个维度的位置数据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相比于传统的人口普查、互联网ip地址等方式,其时间精细度更高,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实施例应用于地震救援这种特殊的应用环境,属于国家紧急事件,各级部门均应当协助和配合。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各级部门对外数据接口均开放,以便快速获取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信息。本实施例的位置数据来源均是通过合法并且通过可行的方式获得,并进行必要的脱敏脱密技术处理。

s3、基于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和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建立检索围栏,通过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和状态属性检索条件的求交运算抽取指定空间范围内指定状态人员的位置数据;

s4、以电子地图为底图,以不同颜色渲染单元空间范围内人口分布密度,并在图上标注震情基本要素;根据地震应急需要,持续统计并更新灾区人口数据、生成各类应急人口热力图图件和相应的统计报告。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以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作为位置探测器,以“gps+通信基站的定位数据互相补充,以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多个维度的位置数据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

互联网ip地址、gps定位数据以及基站通信定位数据的更新频次更高,时间精细度更好,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更高,可满足地震灾区人口数据更新频率的要求。

实施例2

由现有技术可知,地震影响场的定义是:基于震情基本要素和地震动参数计算现时地震的空间影响范围,并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其中,震情基本要素包括震中经纬度、震级、震源深度,震情基本要素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速报震情确定和更新。

为了获取灾区人口全员定位数据,首先要保证地震影响场的范围,进而确定在地震影响场范围内的受灾人员。若无法精确绘制地震影响场,则无法确定震区,以及确定震区人员,造成部门受灾人员不在本模型的计算范围内,会造成地震救援不及时,震情基本要素不精确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确定灾区范围的具体步骤。优选的,如图2所示,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s101、基于震级、烈度、余震和最小行政区划级别确定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

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中,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根据震级、烈度、余震和最小行政区划级别来确定。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仅考虑有感地震,因此所覆盖的地震烈度包括vi度、vii度、viii度、ix度、x度、xi度六个等级。行政区划级别从大到小分别为省、市、县、镇、村等。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中根据震级、烈度大小来确定最小行政区划级别。

在地震应急初期,主要根据震级大小和行政区划级别预设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在地震应急中、后期,可根据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持续更新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

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若3.0级≤震级<5.0级,设置一级影响场,一级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镇或乡,即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5.0级≤震级<6.0级,设置两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县,即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6.0级≤震级<6.3级,设置三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6.4级≤震级<6.7级,设置四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四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ix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村边界作为四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

若6.8级≤震级<7.7级,设置五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四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ix度,五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x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村边界作为四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五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由余震分布范围和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数据确定;

若震级≥7.8级,设置六级影响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度,二级地震影响场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度,三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viii度,四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ix度,五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x度,六级地震影响场的地震烈度对应xi度,最小行政区划级别为市,即以所在的市边界作为一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县边界作为二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乡镇边界作为三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以所在的村边界作为四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五级、六级地震影响场的边界由余震分布范围和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数据确定。

s102、以震中为圆心,基于地震影响场等级设置相应的缓冲半径,形成由圆心向外逐渐扩展的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

s103、以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的圆心为端点,水平向左延伸一条射线,以圆心为旋转点,逆时针旋转射线,旋转角度为a,获取射线与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的交点;

s104、基于旋转角度a、地震影响场各等级对应的缓冲半径以及震中经纬度计算各交点的经纬度序列,进而获得地震势力影响同心圆上任意位置的经纬度。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在地震应急初期,主要根据震级大小和行政区划级别预设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在地震应急中、后期,可根据实测地震烈度分布持续更新地震影响场的级别及其边界,实现基于地震实况情况动态调整地震影响场的边界,保证最大精度地获取到震区范围,以及震区受灾人员的人口户籍信息,并为实现精确定位受灾人员位置提供数据基础。

实施例3

地震发生时,获取人员位置信息是实施救援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本实施例中,以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作为位置探测器,以“gps+通信基站”的定位数据互相补充,以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多个维度的位置数据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由于人员流动性强,实现人员定位是本模型的第一个难题,并且人员定位后也需要根据受灾人员的活动状态进行相应的救援工作,而获取受灾人员的活动状态是本模型的第二个难题。为了准确获取受灾人员位置和活动状态,并基于活动状态实施相应的救援工作,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地震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及人员当前状态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两个大步骤,一是,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二是,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人员当前状态。

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包括以下步骤:

s201、获取地震影响场区域内地震前最近一次通信基站定位数据、区域内全员移动终端gps定位数据和互联网ip地址定位数据,通过地震应急救援灾备数据库抽取最小行政区域内人口户籍信息,将获取的各类定位数据和人口户籍信息作为地震灾区人员空间分布的源数据,通过数据格式转换、清洗、规范化处理后形成初始震区人口数据库;

由于地震发生时,通信塔可能会坍塌,数据网络也可能会中断,或者受灾人员没有使用手机或者手机终端没有开启的情况,因此会出现无法通过通讯信令、互联网ip以及gps定位数据获取人员位置数据的情况。为了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受灾人员定位数据,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多个维度的位置数据确保获取灾区全员定位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实施例应用于地震救援这种特殊的应用环境,属于国家紧急事件,各级部门均应当协助和配合。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各级部门对外数据接口均开放,以便快速获取人口户籍、gps、互联网、通讯信令等信息。本实施例的位置数据来源均是通过合法并且通过可行的方式获得。

s202、以地震影响场区域内通信基站定位数据为震区人口数据的主键值,以通话记录情况为副键值,各类来源的位置数据的其他属性项均作为人员数据的属性项,形成包含位置、通话记录、状态属性标签的灾区人员宽表数据库。

如图3所示,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人员当前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基于地震影响场区域内地震前最近一次人员位置以及地震范围检索围栏,计算在地震区域围栏的人员,若无法获取人员实时位置,则进行s302,反之,进行s303;

s302、获取人员震后的通话记录,若当前人员没有震后通话记录,则判定人员状态为不确定态;反之,则进行s304;

s303、基于地震范围检索围栏以及避难所围栏计算人员所在的围栏列表,判断人员所在区域,若人员在避难所或者非地震范围,则判定人员状态为脱困态;反之,则进行s304;

s304、计算人员震后位置变化距离,若位置变化距离大于阈值,则判定人员状态为活动态;反之,则进行s305;

s305、获取人员震后的通话记录,若当前人员没有震后通话记录,则判定人员状态为失联态,反之,则判定为受困态。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基于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模型获取地震灾区人员的分布情况及人员当前状态,可以准确获取受灾人员位置和活动状态;灾人员位置可以作为抽取震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范围约束条件,受灾人员的活动状态可以作为抽取震区特定场所覆盖人群的约束条件,实现准实时、业务级的地震人口抽取功能,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实时、准确、有效的研判支持。

实施例4

完成位置数据准备、灾区人员位置与状态计算后,需要针对震后应急救援特定的应用场景,设定相应的热点检索模式和检索条件,作为抽取震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范围约束条件。其中,为了实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震后应急救援部署,开展灾区人员救助和安置工作,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灾情概况、受困人群分布、特定场所覆盖人群。因此,本实施例的计算框架的检索条件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和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

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包括行政区划、地震影响场以及定制区域;其中,行政区划根据震情基本要素提取地名关键词,可以直接以各级行政区划为空间范围,进行该空间范围的人口热力图展示;地震影响场提供基于地震影响场的量化等级的检索模式,即根据地震应急救援任务“轻重缓急”的部署要求,提供基于不同级别地震影响场(如vi度、vii度、viii度、ix度、x度、xi度)的检索功能;定制区域提供基于用户绘制的任意区域进行区域检索和锁定模式。本实施例中,将行政区划的检索条件标记为a1,地震影响场的检索条件标记为a2,定制区域的检索条件标记为a3。

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包括不确定态、活动态、受困态、失联态和脱困态。当地震发生时,可以根据震后人员救援任务需求,以地震灾区人员状态属性为检索条件,抽取一定空间范围内全员人口(不指定人员状态属性时)的热力图或特定人员热力图。本实施例中,将全员人口的检索条件标记为b1,将受困人群的检索条件标记为b2,将失联人群的检索条件标记为b3,将安置人群的检索条件标记为b4,将不确定人群标记为b5。

在检索围栏求交运算时,可以分别设置空间范围和状态属性两个检索条件。若检索条件为多个空间范围检索条件,则取其交集作为最终的计算检索空间条件;若检索条件为多个人员状态属性检索条件,则取其并集作为最终的计算检索条件。

如图1所示,根据地震应急业务需求,常用到的应用场景有六种。(1)地震发生后3分钟以内,需要立即产出震区人口分布图,检索条件为a1+b1,其中b1的人口数据可由静态人口户籍信息产生,称之为第一版震区冷数据人口热力图。(2)地震发生后10分钟,除静态人口户籍信息外,震区其他人口数据不断获取和更新,可以产出第二版震区热数据人口热力图,即震区人口热力图,检索条件为a1+b1。(3)地震发生后30分钟,根据地震应急不同场景需要,可以设置检索条件为a1+b2,产出震区受困人口热力图;检索条件为a1+b3,产出震区失联人口热力图;检索条件为a1+b4,产出震区安置人口热力图;检索条件为a1+b5,产出震区不确定人口热力图。一般情况下,地震发生后,以1小时为间隔,需要持续更新震区人口数据,并相应产出更新后的c2~c6。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地震应急救援部署需要,设置其他检索条件并产出相应的图件,如检索条件为a3+b1,表示定制区域(如避难场所)内人口热力图;检索条件为a2+b2,表示不同地震势力影响场范围内受困人口分布情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基于区域灾情概况、受困人群分布和特定场所覆盖人群三个关注热点,设置行政区划、地震影响场、定制区域以及人员状态属性四种热点检索模式,并根据电子围栏设置相应的热点检索模式和检索条件,作为抽取震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范围约束条件,生成特定空间范围内人口空间分布的人口热力图,可以实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震后应急救援部署,开展灾区人员救助和安置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