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4790694发布日期:2021-04-23 14:0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1.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还涉及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针对水利工程的工程造价等的调整,目前采用的调整方案主要是人工手动逐条调整工程量清单中的人材机的含量或价格,并在每次调整后手工计算工程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值,进而再参考偏差值再次进行手动调整。
3.然而,上述调整方案由于是人工手动逐条进行调整,并再每次调整后由人工计算工程造价,因此存在耗时费力、效率低、容易出错等缺陷。
4.有鉴于此,如何解决上述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调整效率,降低出错概率。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数据的调整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均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包括: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所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根据所述调整模式与所述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7.可选的,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当所述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所述调整类型为第一调整类型时,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当所述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所述调整类型为第二调整类型时,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当所述调整模式为第二调整模式时,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并当本次调整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后,若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 且若本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后,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
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对第二类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8.可选的,当判断出本次调整后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后,还包括:将所述调整对象的所述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
9.可选的,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包括:将第一类所述调整对象按照工程数据的大小进行排序;从工程数据最大的第一类所述调整对象开始,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
10.可选的,得到所述目标数量包括:计算当前所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的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值;计算所述偏差值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比值;将所述比值与所述调整对象的总数相乘得到所述目标数量。
11.可选的,调整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包括:根据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调整前所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以及所述工程量清单中的非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按照第一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一调整系数;将所述第一调整系数与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相乘。
12.可选的,调整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包括:当所述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时,根据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调整前所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以及所述工程量清单中非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按照第二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二调整系数,并将所述第二调整系数与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相乘;当所述调整模式为第二调整模式时,根据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调整前所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以及所述工程量清单中非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按照第一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二调整系数,并将所述第二调整系数与所述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相乘。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装置,包括:提取模块,用于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所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整模式与所述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调整模块,用于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工程数据调整方法的
步骤。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工程数据调整方法的步骤。
16.本申请所提供的工程数据调整方法,包括: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所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根据所述调整模式与所述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17.可见,较之人工手动进行调整与计算的现有方案,本申请所提供的工程数据调整方法,用户只需设置调整参数、调整对象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在用户设置好调整参数、调整对象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后,系统自动进行后续的调整、偏差计算等操作,而无需用于自己手动进行调整与计算,由此可以极大的节省调整时间,提高调整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出错概率。
18.本申请所提供的工程数据调整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均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调整效率,降低出错概率。本申请的另一个核心是提供一种工程数据的调整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均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22.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23.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工程数据调整方法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s101: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具体的,系统的界面展示工程量清单等,用户通过勾选而选择其中需要调整的对象即调整对象、调整模式与调整类型,以及输入希望工程数据达到的值即工程数据目标值。
勾选调整对象、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输入工程数据目标值为用户手动操作。
24.其中,为了确保工程数据调整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系统可以设置自检功能:当用户未选择调整对象时,提醒用户进行选择;当用户输入的工程数据目标值与当前的工程数据偏差浮动较大时,提醒用户重新设置工程数据目标值。
25.s102:根据调整模式与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s103:调用调整数学模型对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26.具体的,用户选择调整对象、调整模式与调整类型以及输入工程数据目标值后,系统内部自动进行后续的属性值调整、工程数据计算等操作。为此,在自动提取用户选择的调整参数并进行整理分析后,首先建立相应的调整数学模型。进而调用调整数学模型对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2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调用调整数学模型对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的方式包括:当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为第一调整类型时,调用调整数学模型对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每次对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后,系统自动计算本地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
28.如果偏差等于零,则表明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达到了工程数据目标值,此时保存本次调整后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等数据,并结束调整流程。
29.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小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进一步进行下一次调整。
30.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此时结束调整流程,并将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
31.当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为第二调整类型时,调用调整数学模型对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进行调整。每次对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进行调整后,系统自动计算本地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
32.如果偏差等于零,则表明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达到了工程数据目标值,此时保存本次调整后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等数据,并结束调整流程。
33.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小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进一步进行下一次调整。
34.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此时结束调整流程,并将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
35.当调整模式为第二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为第一调整类型时,调用调整数学模型对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每次对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后,系统自动计算本地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
36.如果偏差等于零,则表明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达到了工程数据目标值,此时保存本次调整后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等数据,并结束调整流程。
37.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小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进一步进行下一次调整。
38.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此时结束调整流程,并将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并在将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后,进入下一个调整流程,在此调整流程下,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
39.同样,每次对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进行调整后,系统自动计算本地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
40.如果偏差等于零,则表明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达到了工程数据目标值,此时保存本次调整后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等数据,并结束调整流程。
41.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小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进一步进行下一次调整。
42.例如,调整对象为10个,每次调整5个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当对调整对象1至5调整后,若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小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进一步对调整对象6至10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
43.如果偏差不等于零,且本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则此时将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并在将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还原为上一次调整后的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后,进入下一个调整流程,在此调整流程下,对第二类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达到工程数据目标值。
44.其中,为进一步提高调整速率,使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迅速向工程数据靠拢,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的方式为:将第一类调整对象按照工程数据的大小进行排序;从工程数据最大的第一类调整对象开始,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
45.调整对象自身的工程数据越大,其对整体的工程数据之和的影响越大,因此,本实施例首选根据第一类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的大小对第一类调整对象进行排序,并在排序后,从工程数据最大的第一类调整对象开始,每次对目标数量的第一类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
46.另外,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得到上述目标数量的方式为:计算当前工程量清单中所有的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值;计算偏差值与工程数据目标值的比值;将比值与调整对象的总数相乘得到目标数量。
47.当前工程量清单中所有的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是指每次对目标数量的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进行调整这一调整流程开始时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
48.进一步,调整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的方式可以为:根据工程数据目标值、调整前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以及工程量清单中的非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按照第一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一调整系数;将第一调整系数与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相乘。
49.本实施例中,无论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还是第二调整模式,均按照第一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一调整系数,并通过将第一调整系数与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相乘实现对调整对象的第一属性值的调整。
50.进一步,调整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的方式可以为:当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时,根据工程数据目标值、调整前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以及工程量清单中非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按照第二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二调整系数,并将第二调整系数与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相乘;当调整模式为第二调整模式时,根据工程数据目标值、调整前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以及工程量清单中非调整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按照第一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二调整系数,并将第二调整系数与调整对象的第二属性值相乘。
51.本实施例针对不同的调整模式,设置了不同的调整规则。当调整模式为第一调整模式时,系统自动按照第二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二调整系数。当调整模式为第二调整模式时,系统自动按照第一预设规则计算得到第二调整系数。
52.可以明白的是,第一调整系数是指用于调整第一属性值的系数,第二调整系数是指用于调整第二属性值的系数。非调整对象是指不需要调整的对象。第一预设规则以及第二预设规则是预先设定的计算规则,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相适应的设置。
53.综上所述,较之人工手动进行调整与计算的现有方案,本申请所提供的工程数据调整方法,用户只需设置调整参数、调整对象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在用户设置好调整参数、调整对象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后,系统自动进行后续的调整、偏差计算等操作,而无需用于自己手动进行调整与计算,由此可以极大的节省调整时间,提高调整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出错概率。
54.以下对工程数据具体为工程造价的应用场景进行阐述:该应用场景下,第一调整模式为多次调整模式,第二调整模式为精准调整模式。第一调整类型为定额消耗量调整,第二调整类型为定额市场价调整,工程数据目标值是指目标造价。
55.工程造价调整包括外部流程与内部流程。外部流程包括:选择需要调整的工程量清单定额;选择需要调整的人材机;选择调整模式以及调整类型;输入目标造价。
56.具体而言,用户基于系统界面所展示的工程量清单定额列表,对需要参与调整的字段列进行勾选确定需要进行调整的工程量清单定额。用户可以通过手动勾选最上级节点来自动勾选其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可以部分勾选、也可以按类型进行勾选。
57.用户基于系统界面所展示的材机设置列表,对需要参与调整字段列进行勾选确定需要进行调整的人材机。可手工勾选、也可通过界面左下角的选择材机项、和全选项进行勾选,确定需要进行调整的人材机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调整对象的设置。
58.用户基于系统界面选择工程造价的调整类型,定额消耗量调整和定额市场价调整二选一。
59.用户基于系统界面选择调整模式,包括多次调整与精准调整两种模式。用户还需要在系统界面设置想要调整到的工程造价即目标造价。
60.其中,为确保用户调整目标造价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当用户未选择需要调整的工程量清单定额时,系统会提醒用户回到相关界面进行选择。当用户未选择需要调整的人材机时,系统会提醒用户回到相关界面进行选择。当用户设置的目标造价和当前的工程总造价偏差浮动较大时,系统会提醒用户设置相对合理的目标造价。
61.外部流程完成,执行内部流程。内部流程包括:提取用户设置的调整参数;根据用户选择的调整模式建立调整数学模型;计算调整前的工程总造价;进入多次调整流程,利用多次调整流程进行调整;判断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是否达到目标造价;若是,则结束调整;若否,则进入精准调整流程一,利用精准调整流程一进行调整;判断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是否达到目标造价;若是,则结束调整;若否,则进入精准调整流程二,利用精准调整流程二进行调整。
62.具体而言,用户完成上述设置后,自动提取用户所设置的调整参数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调整数学模型。
63.计算当前工程的工程总造价,作为调价前的工程总造价。
64.当调整模式为多次调整时,利用多次调整流程进行调整。
65.多次调整流程包括:根据用户选择的调整类型建立调整类型数学模型;建立调整前数据缓存,用于调整过程中随时还原缓存中的数据,如果本次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值大于上一次调整后工程总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需要通过还缓存的方式还原到上一次调整的结果。
66.利用建立的调整类型数学模型进行调整,并计算每次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
67.计算工程总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p。如果p=0,说明本次调整已经达到目标造价,保存数据并结束调整流程。反之,如果本次调整后的偏差p小于上一次调整后的偏差值p,将本次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作为调整前的总造价,重复调整操作,无限循环调整,直到调整后的偏差值p=0或大于上一次的偏差值p时,结束调整流程。且如果调整后的偏差p大于上一次调整后的偏差值p,则自动将缓存数据还原到上一次调整的结果。
68.其中,利用建立的调整类型数学模型进行调整包括:当调整类型为定额消耗量调整时:计算不调整金额(没有勾选的清单、定额、材料的总价格);依据调整系数 =(目标造价
ꢀ‑ꢀ
不调整金额)/(调价前总造价
ꢀ‑ꢀ
不调整金额)计算得到调整系数;将计算所得调整系统乘到每一条勾选的材料消耗量上。
69.当调整类型为定额市场价调整时:
计算需下浮的金额=调整前的总造价 -目标造价计算有限价占金额;材料包括单价与限价,有限价占金额是指根据限价计算得到的造价;计算价差;价差 = 有限价占金额

调整前的总造价;计算无价差金额;无价差金额是指当材料的单价大于限价,让单价等于限价时,计算得到的造价;计算有价差部分金额 = 有限价占金额 -无价差金额;计算不调整金额(除打勾清单定额、材料以外的记录的总造价);计算中间累计造价;中间累计造价 = 有很价占金额 + 无限价占金额 -不调整金额;其中,无限价占金额=调整前的总造价

有限价占金额;计算下浮有限价占金额 ;下浮有限价占金额= 需下浮金额 * 有限价占金额 /中间累计造价;计算中间有限价占金额;中间有限价占金额 = 有限价占金额 - 需下浮有限价占金额;计算价差系数;价差系数 = (中间有限价占金额 - 无价差金额 )/(有限价占金额

无价差金额);计算有限价下浮系数;有限价下浮系数=中间有限价占金额 / 无价差金额;计算需下浮无限价占金额;需下浮无限价占金额=需下浮金额*(无限价占金额-不调整金额)/中间累计造价;计算中间无限价占金额;中间无限价占金额 = 无限价占金额 - 需下浮无限价占金额;计算无限价下浮系数 ;无限价下浮系数=(中间无限价占金额 - 不调整金额)/(无限价占金额 - 不调整金额);将有限价下浮系数乘到有限价的材料的价格中,将无限价下浮系数乘到无限价的材料的价格中。
70.当调整模式为精准调整时,此时在多次调整流程后进一步还进行精准调整:具体而言,首先进行如上所述的多次调整流程,经过多次调整流程后得出的工程总造价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目标造价或接近目标造价,如果已达到目标造价,则保存最后一次调整数据并退出,结束本次调整流程。如果只是接近目标造价,则进入到精准调整流程,最终达到目标造价。
71.精准调整流程包括精准调整流程一与精准调整流程二。
72.精准调整流程一包括:计算多次调整流程后工程总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p;将需要调整的清单、定额(带有材料)按造价从高到低进行分析排序;计算偏差p占目标造价的比例b;将比例b与调整的清单、定额(带有材料)的总条数相乘,得到每次参与调整的清单定额条数s;建立精准调整数学模型一;记录调整前工程总造价;
建立调整前数据缓存;利用精准调整数学模型一按照上述排序,每次对s条清单定额进行定额消耗量调整;其中,利用精准调整数学模型一按照上述排序,每次对s条清单定额进行定额消耗量调整包括:计算不调整金额;不调整金额是指除列表以外的清单定额以及列表以内没有勾选材料的所有记录的总造价;依据调整系数=(目标造价
ꢀ‑ꢀ
不调整金额)/(调价前总造价
ꢀ‑ꢀ
不调整金额)计算得到调整系数;将计算所得的此调整系数与s条清单定额中的数量相乘。
73.计算调整后工程总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值p,如果p=0,说明本次调整后已经达到目标造价,保存数据并结束本次调整。反之,如果本次调整后偏差值p小于上一次调整后的偏差值p,将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作为调价前总造价,对另外s条清单定额进行定额消耗量调整,无限循环调整直到偏差值p=0或大于上一次调整后的偏差值p时,结束精准调整流程一。且如果偏差值p大于上一次调整后的偏差值p,自动将缓存数据还原到上一次调整的结果,进入精准调整流程二。
74.精准调整流程二包括:计算精准调整流程一调整后的工程总造价;计算工程总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p;获取工程中所有清单、定额(不带材料)的列表;创建精准调整模型二;建立调整前数据缓存;利用精准调价流程二调价模型对列表中的清单、定额进行调整,直至目标造价。
75.其中,利用精准调价流程二调价模型对列表中的清单、定额进行调整包括:计算不调整金额(不在列表中的所有记录的总造价);调整系数=(目标造价
ꢀ‑ꢀ
不调整金额)/(调整前总造价
ꢀ‑ꢀ
不调整金额);将调整系数与s条记录中的价格相乘。
76.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数调整装置,下文描述的该装置可以与上文描述的方法相互对应参照。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装置示意图,结合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提取模块10,用于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所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构建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调整模式与所述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调整模块30,用于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77.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数据调整设备,参考图3所示,该设备包括存储器1和处理器2。
78.存储器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实现如下的步骤:
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所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根据所述调整模式与所述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79.对于本申请所提供的设备的介绍请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80.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下的步骤:提取调整对象以及调整参数;所述调整参数包括调整模式、调整类型以及工程数据目标值;根据所述调整模式与所述调整类型构建调整数学模型;调用所述调整数学模型对所述调整对象的属性值进行调整,直到工程量清单中所有对象的工程数据之和与所述工程数据目标值的偏差满足预设条件。
81.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 ,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82.对于本申请所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介绍请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83.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84.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85.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

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86.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