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智能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73920发布日期:2021-07-16 17:14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智能卡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智能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体式智能卡。


背景技术:

2.ic卡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card)的英文简称,在有些国家也称之为智能卡、智慧卡、微芯片卡等。将一个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符合iso7816标准的pvc(或abs等)塑料基片中,封装成外形与磁卡类似的卡片形式,即制成一张ic卡,当然也可以封装成纽扣、钥匙、饰物等特殊形状。
3.相关技术中,传统的分体式智能卡,通常包括卡套和卡体,卡套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置槽,卡体与容置槽插接配合,将卡体插入至卡套内,用以实现对卡体的保护。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当卡体需要应用于开启存有私人财产等私密场所的门禁时,上述智能卡因使用者过失而掉落,并被他人拾取时,可能会造成使用者的私密场所被陌生人通过智能卡进入,因此,该智能卡存在使用安全性能不强的缺点,故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智能卡的使用安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分体式智能卡。
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分体式智能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分体式智能卡,包括卡体和卡套,所述卡套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卡体与容置槽插接配合,所述卡套的上表面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的下表面的一边缘铰接于卡套的上表面,所述盖体盖合于容置槽的槽口,所述卡套设置有用于控制盖体开合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拉杆和限位杆,所述卡套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卡套的上下表面,所述拉杆滑移设置于通槽内,所述拉杆的一端铰接于盖体上表面的一边缘,所述卡套的侧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通槽垂直且连通,所述限位杆沿容纳槽的长度方向滑移,所述拉杆的侧壁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杆可与限位孔插接配合;所述卡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限位杆运动的防盗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卡体进行保存时,通过破解防盗组件,以解除限位杆的限位,将限位杆从限位孔中抽出,拉动拉杆,拉杆沿通槽的长度方向以及通槽的宽度方向向远离盖体的一端运动,进而拉动了盖体上表面的边缘,进而使得盖体抬起,以使容置槽打开,将卡体放入容置槽后,将盖体盖合于容置槽的槽口,盖体转动的同时带动拉杆沿通槽的长度方向以及通槽的宽度方向向靠近盖体的一端运动,再将限位杆插入限位孔内,通过防盗组件限制限位杆的运动,减少陌生人轻易将盖体打开并取出容置槽内的卡体的情况发生,间接提高了智能卡的使用安全性。
8.优选的,所述防盗组件包括六根及以上的滑移杆、多根与滑移杆一一对应的控制弹簧、多根解锁杆以及多根上锁杆,多根所述滑移杆沿限位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根所述滑移杆均滑移设置于容纳槽内且一端活动贯穿卡套的外壁,所述控制弹簧的一端固定于
容纳槽的槽壁,所述控制弹簧的另一端与滑移杆的一端固定,所述解锁杆和上锁杆的数量总和与滑移杆的数量相同,所述解锁杆和上锁杆逐一固定于滑移杆上,所述解锁杆和上锁杆可随机分布,所述限位杆设置有与解锁杆和上锁杆一一对应的限位槽,当控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解锁杆与限位槽插接配合,所述上锁杆位于限位槽槽口的外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控制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滑移杆的位置保持不变,能够使得解锁杆保持稳定,以对限位杆进行限位,当需要对卡体进行保存时,将按压与解锁杆固定的滑移杆,控制弹簧收缩,解锁杆与限位槽脱离,由于解锁杆和上锁杆可随机分布,且滑移杆的数量设置为六根及以上;因此,解锁杆和上锁杆的组合方式有多种,在解锁时,仅能通过按压全部的与解锁杆固定的多根滑移杆才能进行解锁,若出现按压与上锁杆固定的滑移杆,则会使得上锁杆插入限位槽内,进而对限位杆进行限位,以使限位杆无法从限位孔中拔出,最终导致盖体无法打开,综上所述,该分体式智能卡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0.优选的,所述卡套设置有第一复位组件,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一复位环,所述第一复位环固定套设于拉杆的外壁,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安装于通槽内用于提供第一复位环沿通槽长度方向运动的作用力。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握持并转动盖体,拉杆做远离盖体运动,第一复位弹簧被拉伸,当使用者松开盖体时,第一复位弹簧复位,在第一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拉杆做靠近盖体运动,进而能够实现拉杆的自动复位。
12.优选的,所述卡套设置有第二复位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环,所述第二复位环固定套设于限位杆的外壁,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安装于容纳槽内用于提供第二复位环沿容纳槽长度方向运动的作用力。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握持并拉动限位杆,限位杆沿远离拉杆的方向运动,第二复位弹簧被挤压,当使用者松开限位杆时,第二复位弹簧复位,在第二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限位杆沿靠近拉杆的方向运动,进而能够实现限位杆的自动复位。
14.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穿出容纳槽的侧壁设置有拉环。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手部握持拉环,更加便于将限位杆从容纳槽内抽出。
16.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杆身尺寸与限位孔的尺寸相同,所述限位杆的端部呈圆角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的杆身尺寸与限位孔的尺寸相同,以提高限位杆的外壁和限位孔的孔壁的贴合程度,间接提高了限位杆对拉杆的限位作用,且限位杆的端部呈圆角设置,以起过渡作用,以使限位杆的端部更易插入限位孔,综上,上述对限位杆的进一步设置能够提高限位杆与拉杆连接的稳定度。
18.优选的,所述卡套还设置有弹出组件,所述弹出组件包括弹出弹簧和顶块,所述卡套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分别与容纳槽和容置槽连通,所述顶块滑移设置于放置槽内,所述顶块的顶部可与卡体抵接配合,所述顶块的侧壁开设有插孔,其中一根所述解锁杆的顶部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与插孔插接配合,所述弹出弹簧安装于放置槽内,所述弹出弹簧用于提供顶块朝向容置槽运动的作用力。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卡体从容置槽中取出时,按压与解锁杆固定的滑移杆,滑移杆带动解锁杆运动,以使插杆与插孔脱离,弹出弹簧弹出,在弹出弹簧的弹性
作用力下,带动顶块在放置槽内向上运动,以将卡体顶出,进而提高了操作人员取出卡体的便捷性。
20.优选的,所述盖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可与卡体的顶部抵接配合,所述压板用于按压卡体。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体放入容置槽后,转动盖体,盖体转动的同时带动压板压向卡体,以使卡体收入容置槽内,间接提高了使用者收纳卡体的便捷性。
22.优选的,所述卡套设置有观察视窗,所述观察视窗呈透明设置,所述观察视窗与卡体的位置对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察视窗以便于使用者能够直接得知卡体是否收纳于容置槽内,间接提高了该分体式智能卡的使用便捷性。
24.优选的,所述盖体的顶部设置有挂环。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体的顶部设置有挂环,以便于该分体式智能卡通过挂设的方式进行保存。
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该分体式智能卡具有良好的使用安全性;2.该分体式智能卡的解锁和上锁的操作简便;3.该分体式智能卡具有便于保存的优点。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卡套的部分剖视图。
2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防盗组件和弹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卡套;11、容置槽;12、观察视窗;13、盖体;131、挂环;132、压板;14、通槽;15、容纳槽;16、滑移槽;161、滑块;17、放置槽;2、卡体;3、控制组件;31、拉杆;311、限位孔;32、限位杆;321、拉环;322、插块;323、限位槽;4、防盗组件;41、滑移杆;411、按钮;42、控制弹簧;43、解锁杆;44、上锁杆;5、第一复位组件;51、第一复位弹簧;52、第一复位环;6、第二复位组件;61、第二复位弹簧;62、第二复位环;7、弹出组件;71、弹出弹簧;72、顶块;721、插孔;73、抵接环;74、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分体式智能卡。参照图1,一种分体式智能卡包括卡套1和卡体2,卡套1用于对卡体2起保护作用,卡体2用于开启门禁,卡套1和卡体2均呈长方体状设置,卡套1呈竖直设置,卡套1的顶部开设有容置槽11,容置槽11的尺寸大小与卡体2的尺寸大小相适配,且容置槽11的深度大于卡体2的长度,卡体2与容置槽11插接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卡体2至卡套1表面的距离大于卡体2与门禁的感应距离,即卡体2插入容置槽11后,卡体2无法与门禁进行感应。
33.进一步的,卡套1的表面设置有观察视窗12,在本实施例中,观察视窗12可由塑胶制成,观察视窗12呈透明设置,观察视窗12与卡体2的位置对应,观察视窗12以便于使用者
能够直接得知卡体2是否收纳于容置槽11内,间接提高了该分体式智能卡的使用便捷性。
34.此外,卡套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盖合容置槽11槽口的盖体13,盖体13呈长方体状设置,盖体13的下表面的一边缘铰接于卡套1的上表面,盖体13与卡套1的铰接点位于容置槽11槽口的一侧,同时,卡套1的顶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垂直固定有挂环131,挂环131以便于该分体式智能卡通过挂设的方式进行保存。此外,卡套1设置有用于控制盖体13开合的控制组件3。
35.参照图2和图3,具体的,控制组件3包括拉杆31和限位杆32,卡套1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14,通槽14贯穿卡套1的上下表面,通槽14位于容置槽11槽口的一侧,拉杆31沿通槽14的长度方向设置,拉杆31滑移设置于通槽14内,拉杆31的一端铰接于盖体13上表面的一边缘,拉杆31与盖体13的铰接端和盖体13与卡套1的铰接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36.同时,卡套1底部的侧壁开设有容纳槽15,容置槽11呈水平设置,容纳槽15与通槽14连通,限位杆32沿容纳槽15的长度方向滑移,拉杆31的侧壁开设有限位孔311,限位杆32位于限位孔311的一侧,限位杆32的截面为矩形设置,限位杆32穿出卡套1外壁的端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有拉环321,使用者通过手部握持拉环321,更加便于将限位杆32从容纳槽15内抽出。同时,限位杆32的另一端固定有插块322,插块322的端部呈圆角设置,限位杆32的杆身尺寸与限位孔311的尺寸相同,以提高限位杆32的外壁和限位孔311的孔壁的贴合程度,间接提高了插块322对拉杆31的限位作用,且插块322的端部呈圆角设置,以起过渡作用,以使插块322的端部更易插入限位孔311,综上,上述对限位杆32的进一步设置能够提高限位杆32与拉杆31连接的稳定度。
37.当盖体13处于盖合状态时,插块322与限位孔311插接配合,插块322的外壁与限位孔311的孔壁抵接配合,以限制拉杆31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此外,卡套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限位杆32运动的防盗组件4。
38.具体的,通槽14两个相对的槽壁开设有滑移槽16,滑移槽16沿水平方向设置,两个滑移槽16之间滑移设置有滑块161,滑块161沿滑移槽16的长度方向滑移,拉杆31的另一端活动贯穿滑块161,拉杆31和滑块161之间设置第一复位组件5,第一复位组件5包括第一复位弹簧51和第一复位环52,第一复位弹簧51呈竖直设置,第一复位弹簧51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滑块161的下表面,第一复位弹簧51套设于拉杆31的外侧。同时,第一复位环52调节于拉杆31的外壁,第一复位环52与拉杆31垂直,第一复位环52与拉杆31为一体成型设置,第一复位弹簧51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复位环52的上表面,当第一复位弹簧51处于自然状态时,盖体13盖合,拉杆31的底端位于通槽14内部。
39.当使用者握持并转动盖体13时,拉杆31做远离盖体13的运动,第一复位弹簧51被拉伸,同时,滑块161沿滑移槽16的长度方向做远离盖体13的运动;当使用者松开盖体13时,第一复位弹簧51复位,在第一复位弹簧51的弹性作用力下,拉杆31做靠近盖体13的运动,滑块161沿滑移槽16的长度方向做靠近盖体13的运动,进而能够实现拉杆31的自动复位。
40.此外,卡套1设置有第二复位组件6,第二复位组件6包括第二复位弹簧61和第二复位环62,第二复位环62固定套设于限位杆32的外壁,第二复位环62与限位杆32为一体成型设置,容纳槽15位于卡套1侧壁的槽口口径小于其与通槽14连通的槽口口径,第二复位弹簧61呈水平设置,第二复位弹簧61的一端固定于容纳槽15远离通槽14的槽壁,第二复位弹簧61套设于限位杆32的外侧,第二复位弹簧61的另一端与第二复位环62的侧壁固定,第二复
位弹簧61和第二复位环62均设置于容纳槽15内。
41.当使用者握持并拉动限位杆32,限位杆32沿远离拉杆31的方向运动,第二复位弹簧61被挤压,当使用者松开限位杆32时,第二复位弹簧61复位,在第二复位弹簧61的弹性作用力下,限位杆32沿靠近拉杆31的方向运动,进而能够实现限位杆32的自动复位。
42.具体的,防盗组件4包括六根及以上的滑移杆41、多根与滑移杆41一一对应的控制弹簧42、多根解锁杆43以及多根上锁杆44。在本实施例中,滑移杆41的数量设置为六根,六根滑移杆41沿容纳槽15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六根滑移杆41相互平行,六根滑移杆41的一端置于容纳槽15内,六根滑移杆41的另一端活动贯穿卡套1的表面,六根滑移杆41穿出的一端固定有按钮411,六根滑移杆41滑移设置于容纳槽15内且其滑移方向与容纳槽15的长度方向垂直。控制弹簧42的数量与滑移杆41的数量相适配,控制弹簧42的一端固定于容纳槽15的槽壁,控制弹簧42的另一端与滑移杆41置于容纳槽15内部的端部固定连接。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的截面均呈l型设置,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的数量总和与滑移杆41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解锁杆43的数量设置为两根,上锁杆44的数量设置为四根,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逐一固定于滑移杆41上,以容纳槽15较小的槽口作为始端,两根解锁杆43分别与第三根和第六根滑移杆41固定。本实施例中,仅介绍了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其中一种的组合方式,为提高防盗组件4的防盗效果,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之间的数量差设置为两根以内,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可随机分布。当控制弹簧42处于自然状态时,解锁杆43与限位槽323插接配合,上锁杆44位于限位槽323槽口的外侧。
43.进一步的,卡套1还设置有弹出组件7,弹出组件7包括弹出弹簧71、顶块72、抵接环73以及插杆74,卡套1设置有放置槽17,放置槽17分别与容纳槽15和容置槽11连通,顶块72呈竖直设置,顶块72滑移设置于放置槽17内。顶块72底端的侧壁开设有插孔721,同时,插杆74固定于第三根滑移杆41上的解锁杆43的顶部,抵接环73同轴固定于顶块72底端的侧壁,抵接环73位于插孔721和放置槽17底部的槽口之间,弹出弹簧71套设于顶块72外侧,弹出弹簧71的一端与放置槽17的侧壁固定连接,弹出弹簧71的另一端与抵接环7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弹出弹簧71和抵接环73均位于放置槽17内。当卡体2容置于容置槽11内时,顶块72的顶部与卡体2抵接配合,插杆74与插孔721插接配合,弹出弹簧71处于拉伸状态。
44.当需要将卡体2从容置槽11中取出时,按压与解锁杆43固定的滑移杆41,滑移杆41带动解锁杆43运动,以使解锁杆43与插孔721脱离,弹出弹簧71弹出,在弹出弹簧71的弹性作用力下,带动顶块72在放置槽17内向上运动,以将卡体2顶出,进而提高了操作人员取出卡体2的便捷性。
45.进一步的,盖体13的下表面一体成型有压板132,当盖体13处于盖合状态时,压板132与容置槽11插接配合,卡体2放入容置槽11后,转动盖体13,盖体13转动的同时带动压板132压向卡体2,以使卡体2收入容置槽11内,间接提高了使用者收纳卡体2的便捷性。
46.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分体式智能卡的实施原理为:在控制弹簧42的弹性作用力下,滑移杆41的位置保持不变,能够使得解锁杆43保持稳定,以对限位杆32进行限位,当需要对卡体2进行保存时,将按压与解锁杆43固定的滑移杆41,控制弹簧42收缩,解锁杆43与限位槽323脱离,由于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可随机分布,且滑移杆41的数量设置为六根及以上;因此,解锁杆43和上锁杆44的组合方式有多种,在解锁时,仅能通过按压全部的与解锁杆43固定的多根滑移杆41才能进行解锁,若出现按压与上锁杆44固定的滑移杆41,则会使得上
锁杆44插入限位槽323内,进而对限位杆32进行限位,以使插块322无法从限位孔311中拔出,最终导致盖体13无法打开,综上所述,该分体式智能卡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47.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