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2181发布日期:2021-07-27 15:2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司法鉴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司法鉴定领域设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司法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其中,司法鉴定过程中相关材料,尤其是鉴定材料(以下简称检材),是影响司法鉴定结果的重要一环。根据cnas-cl08《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iso_iec_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等相关标准和行业法规的要求,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人、机、料、法、环”五个具体类别,其中“料”即材料,尤其是检材的受理、接收、入库、发样、领样、使用、归还、提取、销毁等程序流程,是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当严肃和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内司法鉴定机构的检材程序流程基本为手动流转、纸笔记录,带来了检材受损、遗失、错漏及记录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风险,甚至个别机构相关程序不规范、不完整,极大的影响着司法鉴定质量。

本发明基于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射频识别标签或芯片的唯一性uid编码,对材料进行标识和唯一化,通过接样数据库内部丰富的信息字段设计,充分涵盖材料从进到出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本发明同时设置由且仅能由射频识别标签或芯片激活工作状态的登记模块、送检模块、鉴定模块、复核模块和入库模块,强制性的完善材料的流转周期记录和控制;本发明同时设置监控模块,对未按流程和规范进行的操作进行阻止、提醒、警示、预警和记录,能充分实现对材料流转程序的管理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起到规范司法鉴定行业材料流转程序管理、完善材料流转记录等作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接样数据库,用于存储接样信息;登记模块,连接所述接样数据库,用于将材料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并将所登记的所述材料相关信息导入接样数据库和传达指令至送检模块;所述送检模块连接所述登记模块,受理来自登记模块的指令,用于完成所述材料的送检接样记录,并传达指令至鉴定模块;所述鉴定模块,连接所述送检模块,受理来自送检模块的指令,用于完成所述材料的取用记录,并传达指令至复核模块;所述复核模块,连接所述鉴定模块,受理来自鉴定模块的指令,用于完成所述材料的复核相关记录,并传达指令至入库模块;所述入库模块,连接所述复核模块,受理来自所述复核模块的指令,用于完成所述材料的入库相关记录,并传达指令至监控模块;所述监控模块,连接所述入库模块,受理来自所述入库模块的指令,用于完成所述材料的全部记录的监控管理。

优选地,所述登记模块、所述送检模块、所述鉴定模块、所述复核模块和所述入库模块分别具有一识读器;当所述识读器接收到射频标签或射频芯片传递来的信号时,与所述识读器对应的所述登记模块、或所述送检模块、或所述鉴定模块、或所述复核模块或所述入库模块开始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登记模块,内置记忆数据库,可以记忆已录入过的信息,在第二次需要录入相同信息时,可以直接弹出记忆内容,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登记模块,可以通过含网页、手机端小程序、其他数据库接口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录入,极大的拓展了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接样信息包括材料直属信息、材料相关信息;所述材料直属信息包括:材料名称、材料数量、材料包装、是否有双/多份;所述材料相关信息包括:即材料编号、材料原标记、材料来源方名称、材料来源方联系方式、材料受理时间、材料流转时间。

优选地,所述送检模块工作时,允许通过rfid标签、非接触式ic卡芯片、id卡芯片的uid绑定到相应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唯一性标识,极大的拓展了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鉴定模块工作时,根据接收自所述送检模块的选择信息,判断所述材料是否合规;当所述材料符合规范时,允许使用所述材料,所述鉴定模块记录所述材料的使用时间、使用人和使用情况;当所述材料不符合规范时,所述鉴定模块显示警示信息,并将所述警示信息发送至所述监控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鉴定模块提供通过正则表达式判断材料的可被使用状态功能,能实现合理、合规、计划性的使用和流转材料。

优选地,所述复核模块工作时,具备审核和反馈机制,并能记录审核、反馈的流程时间点、使用/审核人和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复核模块,提供自定义的多级审核机制,可以适用不同规模机构的审批机制或流程,极大的拓展了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入库模块记录并储存入库时间、入库人、入库及存放地点、移交时间、移交人、移交接收人、销毁时间、销毁人;所述入库模块还具备到期提醒、剩余量提醒功能。

优选地,所述监控模块工作时,具备监控、警示全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材料流转程序过程是否合规等警示功能。

优选地,所述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适配多种射频识别阅读器。

优选地,所述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下辖模块提供自定义功能,可以适配不同材料的管理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着重于利用现有公开的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基于符合司法鉴定行业管理要求的流程规范,形成了一套管理性强、适应性广、行业可以直接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应用示例一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应用示例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接样数据库115,用于存储接样信息;登记模块110,连接接样数据库115,用于将材料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并将所登记的材料相关信息导入接样数据库115和传达指令至送检模块111;送检模块111连接登记模块110,受理来自登记模块110的指令,用于完成材料的送检接样记录,并传达指令至鉴定模块112;鉴定模块112,连接送检模块111,受理来自送检模块111的指令,用于完成材料的取用记录,并传达指令至复核模块113;复核模块113,连接鉴定模块112,受理来自鉴定模块112的指令,用于完成材料的复核相关记录,并传达指令至入库模块114;入库模块114,连接复核模块113,受理来自复核模块113的指令,用于完成材料的入库相关记录,并传达指令至监控模块116;监控模块116,连接入库模块114,受理来自入库模块114的指令,用于完成材料的全部记录的监控管理。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登记模块110、送检模块111、鉴定模块112、复核模块113和入库模块114分别具有一识读器;当识读器接收到射频标签或射频芯片传递来的信号时,与识读器对应的登记模块110、或送检模块111、或鉴定模块112、或复核模块113或入库模块114开始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登记模块110,内置记忆数据库,可以记忆已录入过的信息,在第二次需要录入相同信息时,可以直接弹出记忆内容,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进一步地,登记模块110,可以通过含网页、手机端小程序、其他数据库接口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录入,极大的拓展了适用性。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接样信息包括材料直属信息、材料相关信息;材料直属信息包括:材料名称、材料数量、材料包装、是否有双/多份;材料相关信息包括:即材料编号、材料原标记、材料来源方名称、材料来源方联系方式、材料受理时间、材料流转时间。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送检模块111工作时,允许通过rfid标签、非接触式ic卡芯片、id卡芯片的uid绑定到相应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唯一性标识,极大的拓展了适用性。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鉴定模块112工作时,根据接收自送检模块的选择信息,判断材料是否合规;当材料符合规范时,允许使用材料,鉴定模块记录材料的使用时间、使用人和使用情况;当材料不符合规范时,鉴定模块112显示警示信息,并将警示信息发送至监控模块116。

需要说明的是,鉴定模块112提供通过正则表达式判断材料的可被使用状态功能,能实现合理、合规、计划性的使用和流转材料。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复核模块113工作时,具备审核和反馈机制,并能记录审核、反馈的流程时间点、使用/审核人和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复核模块113,提供自定义的多级审核机制,可以适用不同规模机构的审批机制或流程,极大的拓展了适用性。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入库模块记录并储存入库时间、入库人、入库及存放地点、移交时间、移交人、移交接收人、销毁时间、销毁人;入库模块还具备到期提醒、剩余量提醒功能。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监控模块116工作时,具备监控、警示全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材料流转程序过程是否合规等警示功能。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适配多种射频识别阅读器。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下辖的登记模块110、送检模块111、鉴定模块112、复核模块113入库模块114提供自定义功能,可以适配不同材料的管理需求。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首先委托人利用登记模块110预登记部分信息,之后工作人员利用登记模块110补全登记信息。

在下一步中,工作人员利用集成在外设硬件中控台中的送检模块111,完成信息核对、拍照或导入照片、绑定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或芯片并黏贴于检材。随后工作人员用已被绑定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或芯片激活送检模块111,完成检材分发。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送检模块提供了通过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非接触式ic卡芯片、id卡芯片等多种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标签或芯片的uid绑定渠道,

在下一步中,工作人员用已被绑定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或芯片激活复核模块113,由复核模块113识别检材为检测样(合规状态)时,检材分发科室鉴定。

工作人员用已被绑定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或芯片激活复核模块113,由复核模块113识别检材为复核样(不合规状态)时,检材留在样品室。

在下一步中,工作人员再次用已被绑定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或芯片激活鉴定模块112,并在鉴定模块112上完成使用流转和记录。

在下一步中,工作人员使用鉴定完毕的检材所绑定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或芯片激活置于库房的入库模块114,完成检材存储。

在下一步中,监控模块116会根据正则表达式完成到期提醒、销毁或申请提取、移交操作。

全过程通过射频信号识别检材并获取、反馈、记录、管理相关数据,自动捕捉判定检材状态、流程、位置,避免人工风险,提升记录监管的实时性和客观性。系统可以完整的实现鉴定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实现1.委托、2.受理/接样、3.分发、4.使用、5.归还、6.入库、7.销毁的全流程使用预警、管理和控制。

以流程计,每步具体的效果优势在于:

1、委托:通过系统,实现基于数据库、记忆和智能推送的功能,自动补全委托需要的各类信息,优化委托效率、减少人工消耗、同时减少因人为录入导致的差错。

委托人至业务大厅,在业务大厅预先填好相关信息,信息通过前台电脑安装的智能化管理软件,以向导式界面,引导委托人登记。信息包含:委托方(即单位,如:xx省xx市xx公安局xx派出所)、委托人姓名、委托人证件(警号、工作证、身份证等任选一项)、委托人联系方式(电话)、被鉴定人姓名、被鉴定人证件(身份证号、护照号)、勾选“是/否”是重新鉴定。

系统具有以下便捷功能:公安信息快捷录入;同一委托方多个被鉴定人批量登记功能。所填信息将通过局域网更新至服务器,并形成内部流水号(排队号),同时通知/提醒司法鉴定人或前台接待人员有新增委托要求。

2、受理/接样:实现电子化入库,有效降低错、漏、重等人为错误的发生,提高管理水平。

司法鉴定人完成司法鉴定的受理和合同评审工作后,由委托人携带检材及填写好的司法鉴定委托书,至样品室。样品管理员登陆个人账号,查找送样委托人在上一步中,于业务大厅填写的信息条目,与委托人核对信息,拍照记录送检检材的原始状态,通过高拍仪快速拍照或其他途径导入,点击“接样”,记录检材名称、检材包装、检材数量、是否有复核样,如有复核样,检测样及复核样数量各多少,通过输入检测样数量,复核样数量=总量-检测样,同时校验是否复核样≥检测样,形成新的案件,同时生成正式的案件编号,系列案件编号的首个编号,由系统自动控制,完成上述操作后信息上传至服务器留存,并及时打印标签。样品管理员与送样委托人共同完成黏贴并互相确认全部信息,确认无误后,送样委托人在电子签名板上签名,电子签名随案记录上传至服务器。复核样收纳,检测样放置在样品托盘待下一步骤。

3、分发:实现电子分发,实现鉴定材料的精准分发、分发到人;有效记录鉴定材料流转过程中的人、时、地等管理所需关键信息,如实反映鉴定材料流转过程,阻断记录材料被人为篡改的可能性。

放置于样品室样品托盘的检测样,由鉴定部门人员具有领用权限的人员负责领取。检材分发时,领用人使用证件开启领取权限,刷卡后10分钟内可以将样品托盘内的检测样取走,如未刷卡/超时/领取复核样等异常情况,立即报警,此时可将样品托盘内的检测样取走,高频rfid阅读器会自动识别样品托盘内rfid标签减少情况,如符合逻辑,系统自动生成领用记录,记录分发人即当前登陆的样品管理员,工作证号,部门,分发时间,接收人(刷卡人),工作证号,部门,接收时间,接收明细等。

4、使用:类似分发,实现鉴定材料的精准使用、

记录到人;有效记录鉴定材料流转、使用过程中的人、时、地等管理所需关键信息,如实反映鉴定材料流转、使用过程,阻断记录材料被人为篡改的可能性。

检测样的使用,基于手持rfid阅读器,检测样被领用至具体鉴定部门后,进入使用记录流程。使用人配备手持式rfid阅读器,使用前扫描rfid标签,要求较高精准度,在一堆检测样中应可以扫描具体某一检测样,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误扫率为0。扫描阅读成功后,核对标签外部打印信息与手持式rfid阅读器屏幕显示内容,如无误,输入使用量,自动记录操作人、工作证号、部门、取样时间、取样量、自动计算的余量。

5、归还:同分发,实现鉴定材料的精准归还、归还到人;有效记录鉴定材料流转过程中的人、时、地等管理所需关键信息,如实反映鉴定材料流转过程,阻断记录材料被人为篡改的可能性。

鉴定人员完成检测样的使用后,剩余样品归还至样品室。样品管理员登陆个人账号,将页面调至“样品归还”,还样人员或者鉴定人使用证件开启还样权限,刷卡后30分钟内可以向样品托盘内放置检测样,如界面非“样品归还”/未刷卡/超时/放置复核样等异常情况,立即报警。高频rfid阅读器会自动识别样品托盘内rfid标签增加情况,此时可向样品托盘内放置检测样,如符合逻辑,权限开启中,且增加的标签均为已被领取过的检测样,系统自动生成还样记录,记录归还人(刷卡人),工作证号,部门,归还时间,接收人(当前登陆的样品管理员),工作证号,部门,接收时间,接收明细等。

6、入库和出库:实现鉴定材料的电子化入库管理,有效做到余样记录、到期提醒等管理要求,极大节省人工,防止漏、错、忘等现象发生。

复核样或归还的检测样入库,进入库房,样品管理员使用配备的rfid阅读器记录存储地点,货架/冷柜位置,存储日期可手动调整,勾选是否长期保存,到期时间,保管人,存储环境包括低温或者常温,备注等。

鉴定人员完成检测样的使用后,剩余样品归还至样品室。样品管理员登陆个人账号,将页面调至“样品归还”,还样人员或者鉴定人使用证件开启还样权限。高频rfid阅读器会自动识别样品托盘内rfid标签增加情况,此时可向样品托盘内放置检测样,系统自动生成还样记录,

7、销毁:实现销毁的准确记录,做到易审批、有记录、无法篡改等。销毁到期预警,检材非法操作报警,检材流转程序错误报警。

8、查询统计:检材状态,复核样、待检、鉴定完成、存储位置、已销毁、已移交,数量、可生成报表、流转记录。

系统的管理权限包括系统管理员、样品管理员、司法鉴定人、委托人,系统管理员的职责为添加或者删除用户等、角色权限管理、日志查询(异常,报警,记录)、检材数据管理(所有信息查看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字典新增与编辑、流程设置与管理、模块编辑与管理,样品管理员的职责为检材标签打印、

检材室管理、检材交接分发、检材统计与报表,数据导出与打印、标签打印、新检材数据建立和检材数据打印,司法鉴定人的职责为检材交接、检材使用、检材统计与报表、数据导出打印,委托人的职责是部分信息录入。

数据维护:点击主页“数据维护”功能模块,进

入报表数据界面,共有十种数据报表形式,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可进行编辑。其中样品种类可提前填写默认数据或单位,待录入检测样时,相同种类的样品系统会自动跳转出默认数据,无需多次输入。

审批管理:用户可根据作业需求,提交申请即可,可从我的申请查看审核状态;审批人员可从“待我审批”模块进入进行审批;管理员可对相应人员进行权限分配。

版本更新:进入主页之后点击“版本管理”功能模块,进入之后点击“更新”按钮,即可尝试更新系统;在连接进入互联网的情况下,客户端会自动访问服务器寻找更新的软件版本,如果存在更新版本的软件的话,那么客户端会自动下载升级文件升级本系统。

请参阅图1和图3,在另一实施实例中,本发明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委托人(公安)可以使用公安自有的网络办公系统进行信息预登记,预登记信息通过专有信息接口传递至登记模块110。经工作人员登陆核验后,根据登记模块110中的已有数据开始接样并补全信息。

在下一步中,委托人携带检材送检,与接样员共同使用送检模块111完成rfid标签打印、绑定和剩余信息的录入。

在下一步中,经过复核模块113分拣的信息传递入鉴定模块112。鉴定模块112通过预留的通讯渠道通知鉴定员取样。经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鉴定员利用鉴定模块112取样。

在下一步中,鉴定员使用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鉴定模块112,开展并完成鉴定。

在下一步中,鉴定员使用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鉴定模块112,完成余量归还。

在另一步中,经过复核模块113分拣的信息传递入复核模块113。接样员使用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复核模块113,完成复核样入库。

在下一步中,委托方使用监控模块116申请提取检材。使用监控模块116完成审批后,接样员使用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监控模块116,完成检材移交。

在另一步中,接样员使用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入库模块114,完成鉴定余量交接、入库。

在下一步中,监控模块116自动实现检材存储到期提醒。使用监控模块116完成审批后,接样员使用被绑定的rfid标签激活监控模块116,完成检材销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材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着重于利用现有公开的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基于符合司法鉴定行业管理要求的流程规范,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实践测试,形成了一套行业可以直接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本申请的作用:

实现司法鉴定检材管理过程信息化,通过建设司法鉴定检材管理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录入、检材登记、检材存储管理、检材移交管理、检材使用管理、检材销毁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提升司法鉴定过程中检材管理的实时性和客观性,综合利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检材在机构内的及时信息化跟踪、电子记录和有效溯源,减少人员操作,提升效率的同时,增加记录等内容的实时性和客观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