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

文档序号:26308891发布日期:2021-08-17 13:4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s1、在冰川泥石流预警建模研究区域内采集冰川泥石流相关数据;s2、构建预警阈值曲线模型:ss1、基于s1中采集的冰川泥石流相关数据,选取有效累积雨量re和有效正积温ate作为泥石流预警的关键气象因子,然后对冰川泥石流预警建模研究区域内的每个地理位置每次泥石流发生前一个月内的关键气象因子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泥石流事件和非泥石流事件的标签分类;ss2、构造泥石流事件关键气象因子的概念函数:ate=αreβ,----------公式(1),其中α和β为待定参数;ss3、获得参数α和β,形成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阈值曲线:利用随机函数,生成均匀分布的随机初始种子,作为α和β两个待定参数的初值,设定拟提出的泥石流事件出现的概率值,再将标签分类后的泥石流事件和非泥石流事件的有效正积温和有效累积降雨数据代入其中,通过至少50000次以上的循环迭代,获得满足条件的最优α和β的参数,最终形成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阈值曲线;ss4、根据ss3构建的预警阈值曲线,结合需预警区域监测或预报的气象条件是否落在预警阈值曲线上的位置关系,进行预警:若气象条件落在曲线及其上方区域内,则按照曲线及其以上的泥石流事件出现统计概率进行相应预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冰川泥石流预警建模研究区域的选择原则包括:(1)、冰川泥石流所处的研究区内多数流域上游物源区正处于冰川环境;(2)、气象观测数据或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覆盖的时间段内区域发生泥石流次数不少于20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有效累积降雨量re表示为:

其中re是有效降水量;右侧第一项为泥石流发生前n天的有效前期降水量,ri为第i天的累积降水量;r0为泥石流发生当天的日降水量;k是前期降雨作用的衰减因子,表明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大小,k和n可根据经验设置或实验测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冰雪区的有效正积温ate表示为:

右侧第一项为表示冰川泥石流预警建模研究区域内的每个地理位置每次泥石流发生前n天大于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部分,ti为第i天的正积温,而泥石流发生当天的正积温,通过天气预报获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ss3中随机函数为python的random.uniform函数,参数α和β在既定预警概率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蒙特卡洛采样与筛选方法进行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标签分类的分类标准是:有历史泥石流记录对应的气象条件标记为泥石流事件样本,每次泥石流暴发前随机抽取的多次非泥石流对应的气象条件标记为非泥石流事件样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热组合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S1、在冰川泥石流预警建模研究区域内采集冰川泥石流相关数据;S2、构建预警阈值曲线模型;S4、根据S3构建的预警阈值曲线,结合需预警地的气象条件是否落在预警阈值曲线上的位置关系,进行预警:若气象条件落在曲线及其以上区域,则按照曲线及其以上的泥石流事件出现统计概率进行相应预警。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一直未能解决的冰川泥石流地区定量预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随着泥石流数据的增多持续有效性提升预警结果的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曲线和预警方法,为今后对冰川泥石流区域预警提供了量化指导和理论基础,具有普适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刘双;胡凯衡;王璋;张晓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5.17
技术公布日:2021.08.1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