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储存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把手锁附装置及机箱。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对空间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服务器要求简洁、小巧,导致对服务器内部的空间要求更为严苛,大量的硬盘储存在储存节点内,并将储存节点储存放置于服务器的机箱内,当需要更换硬盘时,需要将储存节点旋转一定角度才可将硬盘取出,为适应服务器更高的空间利用率的要求,用于旋转储存节点的结构需要简洁小巧。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简洁、小巧的把手锁附装置及机箱。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把手锁附装置。把手锁附装置包括底座、储存箱和转动组件。储存箱转动地设置于底座上。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包括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储存箱上设置有转动轴,连接部与转动轴转动连接。连接部绕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与储存箱相对于底座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上,另一端向连接部的一侧延伸至抵持于底座上。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上,另一端向连接部背离第一延伸部的一侧延伸。第二把手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延伸部上,且能够移至第二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的外侧。
5.显然,上述设计中,把手锁附装置采用杠杆原理使储存箱相对于底座转动设定的角度。其中第二把手背离连接部的一端为动力点;第一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与底座接触,该接触点为支点;连接部与转动轴的连接处为阻力点。因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分别向连接部的两侧延伸,使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第二把手滑动至第二延伸部外,进一步增加了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节省驱动储存箱转动的力,当无需驱动储存箱转动时,第二把手能够沿第二延伸部朝向连接部的方向移动,减小了转动组件的外尺寸。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转动组件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置于储存箱上,且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卡持部,卡持部设置有卡槽,第一把手上设置有卡轴,当储存箱相对于底座无转动时,卡轴能够卡持于卡槽内。
7.显然,上述设计中,在没有外部实施力的作用下,卡轴能够稳定地卡持于卡槽内,当储存箱相对于底座无转动时,转动组件相对于底座和储存箱固定。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转动组件还包括定位件,定位件包括本体部和定位部,定位部设置于本体部上。本体部设置于第二把手上,第二延伸部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本体部能够弹性变形,使定位部沿第二延伸部滑动并能够分别卡入两个定位槽内。
9.显然,上述设计中,通过定位部滑动至卡入两个间隔的定位槽内,使第二把手相对于第一把手滑动的距离固定。当储存箱位于转动前后的两个位置时,第二把手的位置相对
于第一把手静止,便于操作第二把手。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把手上设置有滑槽,第二延伸部上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滑动地设置于滑槽内。
11.显然,上述设计中,第二把手与第一把手滑动连接,而不脱出于第一把手。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储存箱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柱,储存箱相对于底座转动的转轴与第一限位柱分别位于转动轴的两侧,第二延伸部背离第一延伸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柱卡入第一限位槽,能够支撑第二延伸部,使储存箱与底座之间保持在一设定的角度。
13.显然,上述设计中,第一限位柱卡入第一限位槽,使储存箱保持在相对于底座转动的设定角度的位置。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储存箱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柱,储存箱相对于底座转动的转轴与第二限位柱位于转动轴的同侧,第二延伸部或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柱卡入第二限位槽,能够当储存箱相对于底座无转动时止挡第一把手,使第一把手固定。
15.显然,上述设计中,储存箱上设置的第二限位柱卡入第二限位槽,以分担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实施在限位件上的力。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把手包括主体、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主体位于第一把手背离储存箱的一侧,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分别设置于主体的相对两侧,且均弯折延伸至第一把手与储存箱之间。
17.显然,上述设计中,当转动第二把手时,第二把手沿转动方向的两侧均包覆在第一把手上,增大了第二把手的强度,避免在凸出部与滑槽的槽壁上产生过大的局部应力。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把手还包括滚轮,滚轮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
19.显然,上述设计中,滚轮抵接在底座上。进而使第一把手在底座上滚动,减小第一把手与底座的摩擦力,进而减小实施在第二把手驱使储存箱转动的外力。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分别与连接部的夹角为钝角。
21.显然,上述设计中,当无需转动储存箱时,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平行于底座的底壁,减小了转动组件在垂直于底座的底壁的方向上的尺寸。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机箱,机箱包括硬盘模组和把手锁附装置。把手锁附装置包括底座、储存箱和转动组件。储存箱转动地设置于底座上。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包括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储存箱上设置有转动轴,连接部与转动轴转动连接。连接部绕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与储存箱相对于底座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上,另一端向连接部的一侧延伸至抵持于底座上。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上,另一端向连接部背离第一延伸部的一侧延伸。第二把手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延伸部上,且能够移至第二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的外侧。硬盘模组设置于储存箱内。
23.显然,上述设计中,把手锁附装置采用杠杆原理使储存箱相对于底座转动设定的角度。其中第二把手背离连接部的一端为动力点;第一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与底座接触,该接触点为支点;连接部与转动轴的连接处为阻力点。因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分别
向连接部的两侧延伸,使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第二把手滑动至第二延伸部外,进一步增加了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节省驱动储存箱转动的力,当无需驱动储存箱转动时,第二把手能够沿第二延伸部朝向连接部的方向移动,减小了转动组件的外尺寸,适应机箱更高的空间利用率的要求。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箱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机箱中把手锁附装置取放硬盘时的部分分解的示意图。
26.图3为图1所示机箱中转动组件与储存箱连接的示意图。
27.图4为图3所示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8.图5为图4所示把手锁附装置的部分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0.机箱
ꢀꢀꢀꢀꢀꢀꢀꢀꢀꢀꢀꢀꢀꢀꢀꢀ
200
31.硬盘组件
ꢀꢀꢀꢀꢀꢀꢀꢀꢀꢀꢀꢀ
201
32.硬盘
ꢀꢀꢀꢀꢀꢀꢀꢀꢀꢀꢀꢀꢀꢀꢀꢀ
2011
33.铰链
ꢀꢀꢀꢀꢀꢀꢀꢀꢀꢀꢀꢀꢀꢀꢀꢀ
203
34.把手锁附装置
ꢀꢀꢀꢀꢀꢀꢀꢀ
100
35.底座
ꢀꢀꢀꢀꢀꢀꢀꢀꢀꢀꢀꢀꢀꢀꢀꢀ
10
36.储存箱
ꢀꢀꢀꢀꢀꢀꢀꢀꢀꢀꢀꢀꢀꢀ
20
37.转动轴
ꢀꢀꢀꢀꢀꢀꢀꢀꢀꢀꢀꢀꢀꢀ
21
38.第一限位柱
ꢀꢀꢀꢀꢀꢀꢀꢀꢀꢀ
23
39.第二限位柱
ꢀꢀꢀꢀꢀꢀꢀꢀꢀꢀ
25
40.转动组件
ꢀꢀꢀꢀꢀꢀꢀꢀꢀꢀꢀꢀ
30
41.第一把手
ꢀꢀꢀꢀꢀꢀꢀꢀꢀꢀꢀꢀ
31
42.连接部
ꢀꢀꢀꢀꢀꢀꢀꢀꢀꢀꢀꢀꢀꢀ
311
43.第二限位槽
ꢀꢀꢀꢀꢀꢀꢀꢀꢀꢀ
3111
44.第一延伸部
ꢀꢀꢀꢀꢀꢀꢀꢀꢀꢀ
313
45.第二延伸部
ꢀꢀꢀꢀꢀꢀꢀꢀꢀꢀ
315
46.凸出部
ꢀꢀꢀꢀꢀꢀꢀꢀꢀꢀꢀꢀꢀꢀ
3151
47.卡轴
ꢀꢀꢀꢀꢀꢀꢀꢀꢀꢀꢀꢀꢀꢀꢀ
3153
48.定位槽
ꢀꢀꢀꢀꢀꢀꢀꢀꢀꢀꢀꢀꢀ
3155
49.第一限位槽
ꢀꢀꢀꢀꢀꢀꢀꢀꢀ
3157
50.第二把手
ꢀꢀꢀꢀꢀꢀꢀꢀꢀꢀꢀ
33
51.滑槽
ꢀꢀꢀꢀꢀꢀꢀꢀꢀꢀꢀꢀꢀꢀꢀ
3301
52.主体
ꢀꢀꢀꢀꢀꢀꢀꢀꢀꢀꢀꢀꢀꢀꢀ
331
53.第一滑动部
ꢀꢀꢀꢀꢀꢀꢀꢀꢀ
333
54.第二滑动部
ꢀꢀꢀꢀꢀꢀꢀꢀꢀ
335
55.限位件
ꢀꢀꢀꢀꢀꢀꢀꢀꢀꢀꢀꢀꢀ
35
56.卡持部
ꢀꢀꢀꢀꢀꢀꢀꢀꢀꢀꢀꢀꢀ
351
57.卡槽
ꢀꢀꢀꢀꢀꢀꢀꢀꢀꢀꢀꢀꢀꢀꢀ
353
58.滚轮
ꢀꢀꢀꢀꢀꢀꢀꢀꢀꢀꢀꢀꢀꢀꢀ
36
59.定位件
ꢀꢀꢀꢀꢀꢀꢀꢀꢀꢀꢀꢀꢀ
37
60.本体部
ꢀꢀꢀꢀꢀꢀꢀꢀꢀꢀꢀꢀꢀ
371
61.定位部
ꢀꢀꢀꢀꢀꢀꢀꢀꢀꢀꢀꢀꢀ
373
62.紧固件
ꢀꢀꢀꢀꢀꢀꢀꢀꢀꢀꢀꢀꢀ
38
6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能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达成预定申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6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66.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出一种把手锁附装置。把手锁附装置包括底座、储存箱和转动组件。储存箱转动地设置于底座上。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包括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储存箱上设置有转动轴,连接部与转动轴转动连接。连接部绕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与储存箱相对于底座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上,另一端向连接部的一侧延伸至抵持于底座上。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上,另一端向连接部背离第一延伸部的一侧延伸。第二把手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延伸部上,且能够移至第二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的外侧。
67.上述把手锁附装置采用杠杆原理使储存箱相对于底座转动设定的角度。其中第二把手背离连接部的一端为动力点;第一延伸部背离连接部的一端与底座接触,该接触点为支点;连接部与转动轴的连接处为阻力点。因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分别向连接部的两侧延伸,使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第二把手滑动至第二延伸部外,进一步增加了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节省驱动储存箱转动的力,当无需驱动储存箱转动时,第二把手能够沿第二延伸部朝向连接部的方向移动,减小了转动组件的外尺寸。
6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9.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机箱200。机箱200可以为服务器或储存设备等设备的机箱200。机箱200包括硬盘组件201和把手锁附装置100。把手锁附装置100包括底座10、储存箱20和转动组件30。硬盘组件201包括多个硬盘2011。多个硬盘2011排列储存放置于储存箱20内。储存箱20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0上。转动组件30用于实现将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一设定的角度,以便于从储存箱20取放硬盘2011。转动组件30包括第一把手31和第二把手33。第一把手31包括连接部311、第一延伸部313和第二延伸部315。储存箱20上设置有转动轴21,连接部311与转动轴21转动连接。连接部311绕转动轴21的转动方向与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延伸部313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311上,另一端向连接部311的一侧延伸至抵持于底座10上。第二延伸部315的一端设置于连接部311上,另一端向连接部311背离第一延伸部313的一侧延伸。第二把手33滑动地设
置于第二延伸部315上,且能够移至第二延伸部315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的外侧。
70.第二把手33沿第二延伸部315滑动至第二延伸部315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的外侧,转动第二把手33使第一把手31绕转动轴21转动,并通过杠杆原理使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该设定的角度。其中第二把手3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为动力点;第一延伸部31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与底座10接触,该接触点为支点;连接部311与转动轴21转动连接,储存箱20及其上的结构的重力作用于连接部311上,连接部311与转动轴21的连接处为阻力点。因第一延伸部313和第二延伸部315分别向连接部311的两侧延伸,使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进一步地,第二把手33使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节省驱动储存箱20转动的力,且当无需驱动储存箱20转动时,第二把手33能够沿第二延伸部315朝向连接部311的方向移动,减小了转动组件30的外尺寸,适应机箱200更高的空间利用率的要求。
71.可以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储存箱20也可以储存除硬盘2011外的其他物品。把手锁附装置10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旋转储存箱20,将储存箱20内储存的物品取放的装置、设备中。
72.一实施例中,储存箱20通过铰链203转动连接在底座10上,但不限于此。具体地,储存箱20的底壁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储存箱20底壁上,另一端能够通转动组件30驱使而脱离底座10。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储存箱20也可以通过其他可转动的结构连接在底座10上。
73.一实施例中,当储存箱20与底座10无相对转动时,储存箱20的底部抵接在底座10上,底座10用于支撑储存箱20。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储存箱20也可以仅在与底座10转动连接处接触,无其他区域接触。储存箱20通过与底座10转动连接、且与第一把手31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一把手31抵接在底座10上,使第一把手31与底座10共同支撑储存箱20。
74.为便于后续描述清晰,设定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无转动时,储存箱20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定位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至该设定的角度时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75.请同时参阅图3、图4和图5,转动组件30还包括限位件35。限位件35设置于储存箱20上。限位件35上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卡持部351。卡持部351设置有卡槽353。第一把手31上设置有卡轴3153。当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无转动时,即储存箱20位于第一位置时,卡轴3153能够卡持于卡槽353内。卡持部351大致为一包括开口的圆弧形结构。在卡轴3153进入卡槽353的过程中,卡持部351弹性变形使卡槽353的开口变大以允许卡持部351进入,卡轴3153的整体进入卡槽353后,卡持部351恢复原形,卡槽353的开口变小以止挡卡轴3153,在没有外部实施力的作用下,卡轴3153能够稳定地卡持于卡槽353内。
76.可以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限位件35上的卡持部351也可以为其他可弹性变形的结构,只要其上设置有一卡槽353,即可使卡轴3153借助外力卡入或脱出。
77.在无需转动储存箱20时,卡轴3153卡持于卡槽353内,转动组件30与底座10和储存箱20的位置相对固定。当需要转动储存箱20时,向卡轴3153实施力,使卡轴3153脱出于卡槽353,并向第二把手33实施力,使第二把手33带动第一把手31绕转动轴21转动,第一延伸部31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相对于底座10移动,进而使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至第二位置。
78.一实施例中,第一把手31还包括滚轮36。滚轮36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1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滚轮36抵接在底座10上。进而使第一把手31在底座10上滚动,减小第一
把手31与底座10的摩擦力,进而减小实施在第二把手33驱使储存箱20转动的外力。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滚轮36也可以省略。第一延伸部31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侧也可以沿底座10的底壁滑动。
79.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13和第二延伸部315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分别与所述连接部311的夹角为钝角。当无需转动储存箱20时,第一延伸部313与第二延伸部315平行于底座10的底壁,减小了转动组件30在垂直于底座10的底壁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13与连接部311的夹角,也可以与第二延伸部315与连接的夹角不同。只要第一延伸部313和第二延伸部315分别向连接部311的两侧延伸,增大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即可。
80.第二把手33与第一把手31滑动连接,而不脱出于第一把手31。具体地,第二把手33上设置有滑槽3301,第二延伸部315上设置有凸出部3151,凸出部3151滑动地设置于滑槽3301内,且止挡第二把手33,使第二把手33与第一把手31滑动连接。
81.为增大第二把手33的强度,第二把手33包覆第一把手31的部分。具体地,第二把手33包括主体331、第一滑动部333和第二滑动部335。主体331位于第一把手31背离储存箱20的一侧。第一滑动部333和第二滑动部335分别设置于主体331的相对两侧,且均弯折延伸至第一把手31与储存箱20之间。当转动第二把手33时,第二把手33沿转动方向的两侧均包覆在第一把手31上,增大了第二把手33的强度,避免在凸出部3151与滑槽3301的槽壁上产生过大的局部应力。
82.第二把手33相对于第一把手31滑动的距离固定,当储存箱2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二把手33相对于第一把手31静止,便于操作第二把手33。具体地,转动组件30还包括定位件37。定位件37包括本体部371和定位部373。定位部373通过紧固件38设置于本体部371上。本体部371设置于第二把手33上。第二延伸部315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3155。本体部371能够弹性变形,使定位部373沿第二延伸部315滑动并能够分别卡入两个定位槽3155内。
83.具体地,定位件37大致为一弹性片状结构,其中定位部373为本体部371的部分折弯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部373也可以为一软胶材质制成的柱状结构,并粘接在本体部371上,本体部371弹性变形,使定位部373能够卡入定位槽3155内。
84.为使储存箱20保持在第二位置,储存箱2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柱23。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的转轴与第一限位柱23分别位于转动轴21的两侧。第二延伸部315背离第一延伸部3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槽3157。第一限位柱23卡入第一限位槽3157,能够支撑第二延伸部315,使储存箱20与底座10之间保持在该设定的角度,即实现无需外力即可使储存箱20保持在第二位置,便于储存箱20内的物品取放。
85.为减小第一把手31和第二把手33实施在限位件35上的力,在储存箱20上设置第二限位柱25以分担该力。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的转轴与第二限位柱25位于转动轴21的同侧。连接部31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3111。当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无转动时,即储存箱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限位柱25能够卡入第二限位槽3111,以止挡并支撑第一把手31,使第一把手31固定。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槽311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延伸部315上。
86.上述机箱200及把手锁附装置100采用杠杆原理使储存箱20相对于底座10转动设
定的角度。其中第二把手3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为动力点;第一延伸部313背离连接部311的一端与底座10接触,该接触点为支点;连接部311与转动轴21的连接处为阻力点。因第一延伸部313和第二延伸部315分别向连接部311的两侧延伸,使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第二把手33滑动至第二延伸部315外,进一步增加了动力点与支点的距离,节省驱动储存箱20转动的力,当无需驱动储存箱20转动时,第二把手33能够沿第二延伸部315朝向连接部311的方向移动,减小了转动组件30的外尺寸,适应机箱200更高的空间利用率的要求。
8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