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及冷链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25969发布日期:2021-12-07 20:3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及冷链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冷链物流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及冷链物流车。


背景技术:

2.冷链物流车作为专用汽车的一种,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冷链物流车主要用于牛羊肉卷、鲜奶、海鲜、水果等易变形、易发酵、易腐烂、易变质的货物长途运输和短途门店配送,具有机动灵活、方便快捷、适应性强,中间环节少,能够实现门对门,库到库,库到点运输等优点,冷链物流运输已成为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冷链物流车在运输货物途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出现车辆碰撞,一般遇到车辆碰撞情况需要将车开至维修点维修,由于维修点的条件和维修师父的专业限制使得维修点除了更换零部件外就只能确保车的驾驶性能,不能对经过维修的冷箱和动力系统做检修,这样会影响货物运输效率或者发生碰撞后车辆制冷出现故障易造成货物损坏。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及时提供配件更换的售后服务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及冷链物流车,用以解决现有冷链物流车货物出现碰撞影响货物运输效率或者发生碰撞后车辆制冷出现故障易造成货物损坏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包括:
6.采集端,用于获取用户身份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碰撞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通过tbox发送至服务端;
7.服务端,用于根据获取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并反馈至售后端;
8.售后端,用于根据碰撞部位准备好备份配件,并将备份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
9.进一步地,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包括当前定位信息、车主信息以及联系方式。
10.进一步地,所述碰撞信息包括视频碰撞信息,所述视频碰撞信息由行车记录仪记录碰撞时的视频。
11.进一步地,所述服务端在所述视频碰撞信息基础上根据车辆的车重、车辆碰撞时的状态、碰撞时的行驶速度、碰撞位置以及碰撞时车辆的行驶路径分析车辆受损情况。
12.进一步地,根据碰撞位置分析车辆涉及的碰撞部位,所述碰撞位置分为正面碰撞、左侧碰撞、右侧碰撞以及追尾碰撞;
13.当碰撞位置为正面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大灯或者前保险杆;
14.当碰撞位置为左侧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排气管;
15.当碰撞位置为右侧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电池包;
16.当碰撞位置为追尾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车辆油箱、ftiv隔离阀、尾灯以及后
保险杆。
17.进一步地,根据车辆碰撞时的状态分析车辆涉及的碰撞部位,所述车辆碰撞时的状态包括车辆碰撞时侧翻;
18.当车辆碰撞时侧翻,涉及的碰撞部位为冷机外机风扇以及冷凝水管。
19.进一步地,在车辆关键位置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检测车辆关键位置数据并反馈至服务端;
20.车辆关键位置包括制冷车厢以及增程发电装置;
21.所述制冷车厢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以及冷媒压力传感器;
22.所述增程发电装置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以及流量传感器。
23.进一步地,当传感器检测车辆关键位置数据不符合预设指标时,服务端进一步分析车辆具体碰撞部位是否为车辆关键位置数据不符合预设指标的部位,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售后端;
24.售后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备货种类。
25.进一步地,提醒模块、订单模块、付款模块、维修模块以及进度显示模块;
26.所述提醒模块用于通知用户更换备份配件;
27.所述订单模块用于生成订单;
28.所述付款模块用于进行对所述订单模块付款;
29.所述维修模块用于指派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30.所述进度显示模块用于获取售后进度查询。
31.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了采集端、服务端以及售后端,通过采集端获取相关信息,特别是车辆发生碰撞的信息,再由服务端对采集端获取的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出车辆具体碰撞部位,最后,由售后端根据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将备用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这样,在冷链车发生碰撞后不需要将车开至维修点,通过装配备用配件保障车辆基本功能正常运作,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并且由于及时维修保障了货物的安全性。
32.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冷链物流车,包括发明人上述提供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
33.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了采集端、服务端以及售后端,通过采集端获取相关信息,特别是车辆发生碰撞的信息,再由服务端对采集端获取的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出车辆具体碰撞部位,最后,由售后端根据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将备用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这样,在冷链车发生碰撞后不需要将车开至维修点,通过装配备用配件保障车辆基本功能正常运作,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并且由于及时维修保障了货物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34.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冷链物流车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冷链物流车的模块示意图;
36.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冷链物流车货物安全运输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驱动电池;
39.2、增程发电装置;
40.3、驱动电机;
41.4、低温车厢;
42.5、制冷机组;
43.6、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6.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47.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链物流车,包括所述的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通过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能在冷链物流车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分析发生故障的具体碰撞部位,通过碰撞部位准备好备份配件。通过配置备份配件保障车辆基本功能正常运作,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并且由于及时维修保障了货物的安全性。
48.冷链物流车的车厢内设置有低温车厢4以及制冷机组5,制冷机组5用于为对所述低温储物空间制冷;所述制冷机组5设置于所述车厢的顶部,所述制冷机组5的顶部探出所述车厢的顶部。为了安装所述制冷机组5,在所述车厢的顶部开设有比制冷机组5略大的开口,然后将制冷机组5安装于开口内,并制冷机组5的底部通过开口伸入车厢内部。所述制冷机组5可以为热泵制冷机组5,并且在结构上所述制冷机组5采用整体式结构,所述制冷机组5包括壳体、压缩机、散热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散热器和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压缩机、散热器和冷凝器通过金属管道连接,并且内部循环有冷媒,冷媒通过压缩机压缩,并在散热器散热后在蒸发器中进行膨胀吸热,从而对低温车厢4制冷。制冷机组5的顶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机组5的底部对低温车厢4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为了防止低温车厢4内的冷气向外扩散,所述低温车厢4的内壁设置有隔热保温层。
49.优选的,冷链物流车的车体长度可以为4.5米

5.99米,制冷机组5用于给低温车厢4内部空间制冷,使低温车厢4在运输物品在保持在设定的低温范围内(例如

70度至5度)。
50.如图2所示,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该冷链物流车为增程式冷链物流车,设置有驱动电池1、驱动电机3和增程发电装置2。驱动电机3与车轮6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物流车行驶,所述驱动电池1与驱动电机3电连接,驱动电池1用于为驱动电机3供电。所述制冷机组5也与所述驱动电池1电连接,由驱动电池1为制冷机组5供电。所述增程发电装置2与驱动电池1电
连接,用于为驱动电池1补电,从而提高冷链物流车的续航里程。该物流车设置了增程发电装置2,该增程发电装置2能够发电并为驱动电池1充电,从而提高冷链物流车的续航里程。所述增程发电装置2除了给驱动电池1补电,还可直接驱动驱动电机3工作,而不需要通过驱动电池1直接驱动驱动电机3。
5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增程发电装置2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发动机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发电,所述发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池电连接,所述发电机用于为所述驱动电池补电。其中,所述发动机用于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通过机械能驱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动机为汽油发动机,优选的,所述发动机为1.5l排量的阿特金森发动机。
52.tbox称为车载智能终端,作为车身唯一可以联网的控制单元,肩负着监控和控制车身状态的使命,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与网络的连接性。tbox主要用于采集车辆相关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姿态信息、车辆状态信息(通过连接车上can总线)等。用户可以使用手机app和web客户端通过tsp平台下发指令给tbox终端,对车辆进行控制操作。
53.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冷链物流车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包括:采集端,用于获取用户身份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碰撞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通过tbox发送至服务端;服务端,用于根据获取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并反馈至售后端;售后端,用于根据碰撞部位准备好备份配件,并将备份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其中,用户身份信息包括当前定位信息、车主信息以及联系方式;车辆信息包括车辆车型信息、年代款式信息以及行驶距离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身份信息可以通过车辆识别号码进行对应,每辆车都有对应的车辆识别号码。通过车辆识别号码就能知道车辆车主相关信息以及车辆相关信息。碰撞信息包括视频碰撞信息,所述视频碰撞信息由行车记录仪记录碰撞时的视频。另外,系统还具备检查备份配件是否可以满足事故快速复原需求功能。
54.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了采集端、服务端以及售后端,通过采集端获取相关信息,特别是车辆发生碰撞的信息,其中,碰撞信息主要是行车记录仪记录碰撞时的视频。再由服务端对采集端获取的视频碰撞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从而判断车辆具体碰撞部位,最后,由售后端根据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将备用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这样,在冷链车发生碰撞后不需要将车开至维修点,通过装配备用配件保障车辆基本功能正常运作,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并且由于及时维修保障了货物的安全性。
55.进一步地,所述售后端还包括提醒模块、订单模块、付款模块、维修模块以及进度显示模块;所述提醒模块用于通知用户更换备份配件;所述订单模块用于生成订单;所述付款模块用于进行对所述订单模块付款;所述维修模块用于指派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所述进度显示模块用于获取售后进度查询。实际使用时,售后端记录有相关客户的信息,当记录在其中的客户发生碰撞后,会自动地将行车记录仪实时记录的视频通过tbox发送至服务端,再由服务端对获取的视频碰撞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同时,通过tbox通知客户是否需要更换配件,用户确认需要更换后生成订单并由用户进行付款。用户付款成功后,售后端通过付款结果进行备货并将备份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用户可以通过进度显示模块获取售后进度,比如,正在备货中、已备货成功、货物运输中、货物运输成功、维修人员维修中以及维修完毕等。进度显示模块可以通过手机、ipad或者电脑进行查询具体进度。
56.进一步地,根据车辆的车重(包括货物重量)、车辆碰撞时的状态(侧翻、整个车翻车)、碰撞时的行驶速度(高速、低速)、碰撞位置(正面、侧面、追尾)以及碰撞时车辆的行驶路径(拐弯、直线)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分析时,综合各项指标即可判断出具体碰撞部位。优选的,根据碰撞位置分析车辆涉及的碰撞部位,当碰撞位置为正面碰撞时,由于车辆正面主要安装有大灯以及前保险杆,因此,涉及的碰撞部位为大灯或者前保险杆。同理,当碰撞位置为左侧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排气管。当碰撞位置为右侧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电池包。当碰撞位置为追尾碰撞时,涉及的碰撞部位为车辆油箱、ftiv隔离阀、尾灯以及后保险杆。根据车辆碰撞时的状态分析车辆涉及的碰撞部位,所述车辆碰撞时的状态包括车辆碰撞时侧翻;当车辆碰撞时侧翻,涉及的碰撞部位为冷机外机风扇以及冷凝水管。优选地,当车辆碰撞时侧翻,冷箱密封性能也会有所影响,需要重新打冷和检测冷媒压力,通过fat表标定制冷参数,如1小时30分可从室温25度打冷到

18度。由服务端分析外部分机停止工作依然能够保持15分钟不掉冷,则确定侧翻对冷箱无影响。如果碰撞后冷箱制冷出现问题则应远程通知车主启动冷箱模式。冷箱模式为在冷链车车厢供电充足的前提下,增程发电装置2给驱动电机供电,同时关闭对车辆其他附件的供电。其中,soc值的第三预设范围为20%

25%。冷箱模式下,能够满足车厢供电,但是车辆电池剩余能量不多,因此,为了保证车辆能行驶到目的地,关闭车辆对其他附件的供电,而保证剩余车辆电池的电量全部提供到冷箱,由增程发电装置2驱动车辆行驶。司机可以在等待售后服务系统的反馈的时间段保障货物的安全,避免车辆货物的损坏。
57.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车辆关键位置受损无法保证货物的安全性。在车辆关键位置设置有传感器,车辆关键位置主要是制冷车厢以及增程发电装置。在制冷车厢上设置有传感器,主要是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以及冷媒压力传感器。其中,制冷车厢内设置有低温车厢4以及制冷机组5,制冷机组5又包括压缩机、散热器以及冷凝器。为了保证制冷车厢货物的安全性,一方面需要在放货物的低温车厢4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确定车厢温度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另一方面,需要在制冷机组相关制冷部件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以及冷媒压力传感器。同理,在增程发电装置2上设置有传感器,主要是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以及流量传感器。增程发电装置2涉及油箱、水箱、油泵、发动机、发电机以及车辆电池,为了保证车辆电池能正常供给,需要在发电装置相关发电供电部件上设置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以及流量传感器。其中,水箱设置在车架中间,在车架一侧的梁上设置有凸型槽,所述凸型槽内设置有弹簧以及压力传感器,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梁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压力传感器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水箱的压力值;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判断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是否符合车辆正常行驶时检测的压力值,从而判断水箱是否出现故障。
58.当车辆发生故障时,通过视频故障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同时,为了保证车辆关键位置不受影响,需要传感器检测相关部件的指标是否超过预设指标,检测结果会反馈至服务端。其中,预设指标可以通过fat表导入,fat表的参数为车辆正常运作时的指标。当传感器检测车辆关键位置数据不符合预设指标时,服务端进一步分析车辆具体碰撞部位是否为车辆关键位置数据不符合预设指标的部位,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售后端;售后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备货种类。若分析结果为是,售后端则按照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备份配件即可。若分析结果为否,则售后端除了要备好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备份配件
还需备好车辆关键位置数据不符合预设指标的部位的备份配件。
59.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了采集端、服务端以及售后端,通过采集端获取相关信息,特别是车辆发生碰撞的信息,再由服务端对采集端获取的信息分析车辆受损情况判断出车辆具体碰撞部位,最后,由售后端根据车辆具体碰撞部位将备用配件运送至用户所处位置。这样,在冷链车发生碰撞后不需要将车开至维修点,通过装配备用配件保障车辆基本功能正常运作,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并且由于及时维修保障了货物的安全性。
60.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