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6300发布日期:2021-11-06 06:3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的制作方法
一种应用于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充电站能量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


背景技术:

2.ess(energy storage system)能量存储系统:一种电能存储设备,可进行充放电操作;cp(charging pile)充电桩:一种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设备;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能量管理系统:一套保护动力电池使用安全的控制系统,时刻监控电池的使用状态,通过必要措施缓解电池组的不一致性,为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安全提供保障。
3.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汽车领域面临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ev因其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等特点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一致认可。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与推广,电动汽车的国民保有量迅速增加,预计至2040年,我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或将超过2亿辆。因此,能源补充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建设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刻不容缓。此外,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将大幅增加电力配网的压力,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5月,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充电电量约3.6亿千瓦时,随着电动汽车国民保有量的进一步上升,现有配电网难以承载如此大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配网改造的投资成本高昂,时间成本巨大,如何利用有限的充电站满足大规模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需求,并尽可能降低对电力系统的负面影响,是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能量管理技术领域一大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在考虑bms系统对能量管理系统的影响的基础上,为储能电站制定最优的充放电策略,为电动汽车提供最优的有序充电策略,利用有限的充电站满足大规模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需求,同时大大提高了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经济性,抑制了负荷波动率,降低了负荷峰谷差。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应用于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基于bp神经网络,根据光伏发电的历史功率建立起物理模型,预测未来1个完整调度周期的光伏出力,并基于气象因素和短期光伏功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修正短期内预测的光伏出力;
8.s2:在每个调度周期的开始时刻,基于步骤1的预测光伏出力数据以及系统内的用户负荷信息,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系统运行能量存储系统ess日前能量调度算法,优化未来1个完整调度周期ess的能量分布方案;
9.s3:基于预测的光伏出力与优化ess的能量分布方案,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
理系统运行ess实时能量调度算法,以5分钟为一个调度时隙,优化未来1小时ess的最优充放电方案;
10.s4:充电桩通过与电动汽车ev间的握手操作进行信息交互,获取ev电池当前电池电量信息、汽车型号等信息并记录ev的开始充电时间,将以上信息以zigbee通信方式上传至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
11.s5: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识别ev厂商和型号并与数据库中记录的车辆电池能量管理系统bms信息比对,若比对成功,则成功获取该ev的bms充电特性曲线数据,比对失败则默认该ev的bms充电特性曲线为典型曲线,同时记录该ev充电数据,更新数据库中该类型车辆的bms信息;
12.s6:基于预测的光伏出力数据、ev的电池电量信息、ev的bms充电特性曲线数据、以及ess能量分布方案和最优充放电方案,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运行充电桩cp实时能量调度算法,以5分钟为一个调度时隙,以计算得出的最优的ev有序充电策略进行充电。
13.进一步地,所述s2中ess日前能量调度算法的具体过程为:
14.s21:能量管理系统根据历史负荷、光伏出力信息预测cp负荷、站内其他负荷以及光伏出力状况;
15.s22:根据cp负荷、站内其他负荷以及光伏出力状况以及分时ess充放电功率计算光



充一体化电站等效负荷p
eq

16.s23:根据等效负荷计算ess日前能量管理函数值,同时,ess从电力系统获取分时电价信息;
17.s24:根据分时电价信息优化ess日前能量管理函数,得到优化的ess能量分布方案,进而估算出分时的ess充放电功率;
18.s25:根据cp负荷、站内其他负荷、光伏出力状况以及分时ess充放电功率重新计算等效负荷;
19.s26:根据等效负荷重新计算ess日前能量管理函数值,若该值与步骤s23中所得目标函数值间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阈值t
th1
,则跳转s22;若该值与步骤s23中所得目标函数值间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阈值t
th1
,则终止迭代,得到调度间隔为1个完整调度周期的最优日前ess的能量分布方案。
20.进一步地,所述s22在首次计算等效负荷时无需考虑分时ess充放电功率。
21.进一步地,所述s3中ess实时能量调度算法的具体过程为:
22.s31:基于优化的ess的能量分布方案、实时的ess的能量数据、分时电价信息、系统内用户负荷数据以及光伏机组出力信息来优化ess的实时能量调度函数,从而得到以5分钟为调度间隔的实时储能充放电功率p
ess
的优化策略,进而计算等效负荷;
23.s32:根据等效负荷计算ess实时能量调度函数值;
24.s32:再次按s31与s32计算ess实时能量调度函数值,若该值与步骤s32中所得目标函数值间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阈值t
th2
,则跳转s31;若该值与步骤s32中所得目标函数值间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阈值t
th2
,则终止迭代,得到最优的ess充放电方案。
25.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计一种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算法,将ess日前能量调度以及ess、cp实时能量调度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储能电站日前、实时能量分布
方案以及ev的有序充电策略,利用有限的充电站满足大规模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需求。此外,所设计算法能够大大提高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经济性,抑制了负荷波动率,降低了负荷峰谷差,降低了对电力系统的负面影响。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流程框图。
2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bms充电特性曲线图。
2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ess日前能量调度效果图。
29.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ess、cp实时能量调度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31.实施例。
32.基于山东省某光



充一体化电站系统数据以及实时电价信息,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验证。该光



充一体化电站系统配置29组光伏发电装置,每组装置配置3块光伏板;配置储能电站一座,容量为368kw
·
h,额定功率350kw;实验配置北汽新能源eu500电动汽车一台;能量路由器额定功率为2mw,功率因数可在四象限内任意调节;该充电站内含直流充电桩29座,额定功率120kw。
33.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34.s1:基于bp神经网络,根据光伏发电的历史功率建立起物理模型,预测未来1个完整调度周期的光伏出力,并基于气象因素和短期光伏功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修正短期内预测的光伏出力;
35.s2:在每个调度周期的开始时刻,基于步骤1的预测光伏出力数据以及系统内的用户负荷信息,光



充一体化电站的能量管理系统运行能量存储系统ess日前能量调度算法,优化未来1个完整调度周期ess的能量分布方案;
36.s3:基于预测的光伏出力与优化ess的能量分布方案,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运行ess实时能量调度算法,以5分钟为一个调度时隙,优化未来1小时ess的最优充放电方案;
37.s4:充电桩通过与电动汽车ev间的握手操作进行信息交互,获取ev电池当前电池电量信息、汽车型号等信息并记录ev的开始充电时间,将以上信息以zigbee通信方式上传至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
38.s5: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识别ev厂商和型号并与数据库中记录的车辆电池能量管理系统bms信息比对,实施例中,比对失败,则默认该ev的bms充电特性曲线为典型曲线,同时记录该ev充电数据,更新数据库中该类型车辆的bms信息,充电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39.s6:基于预测的光伏出力数据、ev的电池电量信息、ev的bms充电特性曲线数据、以及ess能量分布方案和最优充放电方案,光



充一体化电站能量管理系统运行充电桩cp
实时能量调度算法,以5分钟为一个调度时隙,以计算得出的最优的ev有序充电策略进行充电。
40.如图3所示,使用ess日前调度算法后,在电价低谷时段,如1:00

5:00、7:00

8:00,ess储存低价电能,而在电价峰时,如11:00

13:00、17:00

20:00,ess释放电能,为电站系统供给能量,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同时,负荷波动率、峰谷差均下降,降低了对电力系统的负面影响。
41.使用ess、cp实时调度后,为了配合光伏出力随时间的变化状况,ess、cp负荷功率发生了变化,cp负荷从光伏出力较小时间段转移至光伏出力较大时间段,而ess负荷每5分钟调度一次。如图4所示,实时优化前后综合负荷变化较大,负荷波动率与峰谷差大幅下降,降低了对电力系统的负面影响。
42.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做出各种变换和变化以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归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