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629588发布日期:2021-11-29 15:54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智慧城市管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2.智慧城市管理,是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手段之一。环保作为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方面,对环保采取智慧化管控,势在必行。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垃圾堆放在环保站点。城市环卫车,采取定天、定时的方式转移垃圾,不能将堆积的垃圾临时处理和及时转移。若遇到垃圾积累过多,产生的恶臭气味,会二次污染环境。甚至有些情况下,垃圾意外燃烧,又会导致一些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用于解决对城市环保站点智慧化管理的技术问题。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环保处理系统监控环保站点状态,并与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传输监控数据;
7.s2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收集的大数据信息,对相应环保处理系统调配处理物质和人员;
8.s3环保处理系统配合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调配的物质和人员,将收集的物料转移,消除工作负载。
9.优选的,环保处理系统的容纳箱内通过烟雾探测器监测是否有火情,火情发生后,容纳箱内喷头喷水灭火;同时环保处理系统将火情发送至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
10.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中,环保处理系统的容纳箱上端通过进污油缸驱动进污门体,对容纳箱的进污口开启或闭合;通过进污门体上的进污接近开关,检测进污门体是否需要开启。
11.通过其内部从前至后设置的多个光幕传感器监测内部垃圾高度是否满足卸载要求。
12.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中,容纳箱内的推送转移螺杆通过推送转移架带动推送架上的推送展板,将容纳箱内的垃圾从前至后逐步摊平。
13.优选的,通过展板油缸带动推送展板展开以及收拢动作。
14.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中,容纳箱内的压实转移螺杆通过压实转移架带动压实液压缸动力输出端上的压实板,沿容纳箱从前至后移动,对下方垃圾压实。
15.优选的,通过压实液压缸动力输出端压实弹簧杆上的压实压力传感器,监测是否对下方垃圾压实。
16.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3中,通过卸载油缸驱动卸载排污板对容纳箱上的卸污窗开
启或闭合;并通过卸载排污板上的卸载光电检测开关,监测是否有卸载物体经过卸载排污板。
17.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3中,推送展板交接在推送转向架上,并通过推送转向马达驱动相对推送转移架调节转动角度,实现推送展板插入容纳箱内垃圾中。
18.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3中,容纳箱通过侧翻底支撑架底部的底升油缸抬升卸载高度,并通过底升高度传感器监测抬升的高度;通过侧翻底支撑架上的侧翻油缸侧翻卸载角度,并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侧翻的角度。
19.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20.1、通过远程管理系统、控制监测系统和环保处理系统的联动,可以实现环保站点的智能化监控和调节,能够快速有效的处理环保站点的状况。
21.2、环保处理系统的环保箱机构中设置压实机构和推送机构,能够将垃圾平铺压紧在环保箱机构内增加环保箱机构的容量。
22.3、环保箱机构以及其设置的卸载门体机构,与推送机构的配合监控,能够保证垃圾的可靠卸载转移。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环保处理系统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25.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2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环保处理系统卸载垃圾状态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推送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28.图中:1、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2、控制器;3、数据存储器;4、无线发射模块;5、无线接收模块;6、操控板;7、底升板;8、底升油缸;9、底升导向筒;10、底升高度传感器;11、侧翻底支撑架;12、侧翻油缸;13、角度传感器;14、侧翻转轴;15、侧翻高度传感器;16、进污接近开关;17、进污门体;18、进污油缸;19、压实转移液压马达;20、压实转移螺杆;21、压实转移架;22、压实液压缸;23、压实板;24、压实弹簧杆;25、压实压力传感器;26、推送架;27、推送转向马达;28、推送转向架;29、推送转移架;30、推送升降油缸;31、推送转移螺杆;32、推送转移马达;33、推送展板;34、展板油缸;35、第一光幕传感器;36、第二光幕传感器;37、第三光幕传感器;38、卸载排污板;39、卸载油缸;40、卸载光电检测开关;41、烟雾探测器;42、喷头;43、容纳箱。
具体实施方式
29.如图1

5所示,一种实现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的系统,包括远程管理系统、控制监测系统和环保处理系统。环保处理系统用于收集处理城市垃圾,控制监控系统用于监测以及调控环保处理系统的处理状态,并将监测数据信息传递至远程管理系统;远程管理系统根据控制监控系统反馈的数据信息、以及管理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调配车辆、人力等工作资源。
30.远程管理系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1(如北斗智慧物联)。控制监控系统设置在环保处理系统站点,与环保处理系统电连接;包括控制器2(plc)、数据
存储器3、无线发射模块4、无线接收模块5、操控板6等,控制器2分别与相应的各控制功能模块电连接。所述的环保处理系统包括环保箱机构、压实机构、推送机构、卸载门体机构以及消防机构;环保箱机构用于收集以及转移垃圾;压实机构对环保箱机构内的垃圾压实,以提高存储量;在存储垃圾过程中,推送机构用于将垃圾均匀推送至环保箱机构内,以及转运垃圾时,辅助将环保箱机构内的垃圾卸载至环卫车内;卸载门体机构设置在环保箱机构的卸料端口处,用于辅助实现环保箱机构内的垃圾向环保车内转移;消防机构设置在环保箱机构上方,当垃圾意外燃烧时,进行灭火处理。
31.所述环保箱机构在复位状态下,位于地面以下的深坑中,包括容纳箱43、底升机构和侧翻机构。在将容纳箱43内的垃圾向环卫车卸载过程中,底升机构用于驱动容纳箱43机构伸出地面以上,侧翻机构用于驱动容纳箱43向前端翻转。底升机构包括底升板7、底升油缸8、底升导向筒9和底升高度传感器10(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底升油缸8和底升导向筒9分别竖向设置在底升板7上,底升高度传感器10通过支架设置在底升导向筒9的外侧。所述侧翻机构包括侧翻底支撑架11、侧翻油缸12、角度传感器13、侧翻转轴14和侧翻高度传感器15,侧翻底支撑架11的下端与底升油缸8的升降移动动力输出端连接;侧翻底支撑架11的下端设有底升导向杆,低升导向杆升降移动的插接在底升导向筒9内。所述容纳箱43位于所述侧翻底支撑架11上方,容纳箱43的前端通过侧翻转轴14与侧翻底支撑架11交接,容纳箱43的后端通过侧翻油缸12与侧翻底支撑架11连接。所述侧翻高度传感器15设有多个,分别依次前后设置在容纳箱43的上方,以监测容纳箱43内相应位置下方垃圾的存储高度。所述角度传感器13设置在侧翻底支撑架11前端一侧,角度传感器13与侧翻转轴14传动连接,以监测容纳箱43转过的角度。所述容纳箱43的前端上方设有进污口,进污口处可开合的设有进污阀门机构。进污阀门机构包括进污接近开关16、进污门体17和进污油缸18;进污油缸18设置在容纳箱43上,进污门体17可开合的滑动匹配在进污口处,进污油缸18的动力输出端与进污门体17连接。
32.所述压实机构包括压实转移液压马达19、压实转移螺杆20、压实转移架21、压实液压缸22、压实板23、压实弹簧杆24和压实压力传感器25;压实转移螺杆20可转动的纵向设置在容纳箱43内的上方一侧,压实转移液压马达19设置在容纳箱43的后端,压实转移液压马达19的旋转动力输出端与压实转移螺杆20的旋转动力输入端连接,压实转移液压马达19设有绝对值编码器。所述压实转移架21通过螺母匹配螺接在压实转移螺杆20上,压实转移架21的一侧通过导向滑块与容纳箱43内的导向滑槽匹配滑动连接;压实液压缸22竖向设置在压实转移架21上,压实液压缸22的下方动力输出端通过压实弹簧杆24连接下方的压实板23;所述的压实压力传感器25设置在压实弹簧杆24的下端与压实板23上端之间。
33.所述的推送机构包括推送架26、推送转向马达27、推送转向架28,推送转移架29、推送升降油缸30,推送转移螺杆31、推送转移马达32,推送展板33,展板油缸34、第一光幕传感器35、第二光幕传感器36和第三光幕传感器37。推送转移螺杆31可转动的纵向设置在容纳箱43内的上部一侧,推送转移马达32设置在容纳箱43的前端,推送转移马达32的旋转动力输出端与推送转移螺杆31的旋转动力输入端连接。推送转移架29匹配螺接在推送转移螺杆31上并通过滑块与容纳箱43的侧壁滑槽滑动连接,推送升降油缸30竖向设置在推送转移架29上,推送架26横向设置在推送升降油缸30的升降移动动力输出端上;推送转向架28设有两只,分别通过推送转向马达27转动设置在推送架26上。所述推送展板33设有两只,两只
推送展板33的外端分别与推送转向架28的外端铰接;所述展板油缸34设置在推送转向架28与推送展板33之间,展板油缸34的动力输送端通过滑靴与展板油缸34交接。第一光幕传感器35、第二光幕传感器36和第三光幕传感器37分别前后连续的纵向设置在容纳箱43内上部,用于监测容纳箱43内垃圾的高度。
34.当进污阀门机构监测到需要倾倒垃圾时,对容纳箱43的前端上方进污口打开。当第一光幕传感器35局部被容纳箱43内堆积的垃圾遮挡后,推送转移螺杆31带动推送转移架29前后移动,同时展板油缸34驱动推送展板33开合移动,使垃圾大致均铺在容纳箱43内第一光幕传感器35纵向设置位置,推送转移架29的位置不超过第一光幕传感器35纵向设置位置。当第一光幕传感器35被全部遮挡后,证明容纳箱43内第一光幕传感器35纵向设置范围内的空间已经存储足量垃圾,这时推送转移螺杆31带动推送转移架29从容纳箱43的前端向第二光幕传感器36纵向设置范围内移动,当第二光幕传感器36被垃圾全部遮挡后,依照上述步骤推送转移螺杆31带动推送转移架29从容纳箱43的前端向第三光幕传感器37纵向设置范围内移动;当第三光幕传感器37被垃圾全部遮挡后,开启压实机构对容纳箱43内的垃圾从前至后进行压实。即先将第一光幕传感器35纵向设置范围内的垃圾压实,当第一光幕传感器35再次被全部遮挡后,压实机构对第二光幕传感器36纵向设置范围内的垃圾压实,当第二光幕传感器36再次被全部遮挡后,压实机构对第三光幕传感器37纵向设置范围内的垃圾压实,当第三光幕传感器37再次被全部遮挡后,证明容纳箱43内垃圾盛满。该情况下,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1调度环卫车转移容纳箱43内垃圾。
35.在向环卫车转移容纳箱43内垃圾过程中,所述的卸载门体机构开启。所述容纳箱43的前端设有卸污窗,卸载门体机构设置在卸污窗处;卸载门体机构包括卸载排污板38、卸载油缸39和卸载光电检测开关40。卸载排污板38设置在卸污窗处,卸载排污板38的下端与容纳箱43铰接,卸载排污板38的两侧通过卸载油缸39与容纳箱43可开合的连接,卸载光电检测开关40镶嵌在卸载排污板38的上端面处。在需要将容纳箱43内垃圾向环卫车内卸载垃圾过程中,底升机构在底升高度传感器10监控下分阶段逐步带动容纳箱43升起,侧翻机构根据底升机构驱动的高度在角度传感器13监控下分阶段驱动容纳箱43侧翻一定角度。卸载门体机构打开卸污窗,垃圾逐步通过卸载排污板38移动至环卫车内。当侧翻高度传感器15检测到容纳箱43内相应位置垃圾还存储一定高度,但卸载光电检测开关40未监测到有垃圾通过卸载排污板38时,底升机构和和侧翻机构配合使容纳箱43改变侧翻角度;在一定高度下侧翻机构调整至一定侧翻角度后,仍未有垃圾通过卸载排污板38情况下,推送架26在推送转移螺杆31作用下移动至相应位置,推送转向马达27带动推送转向架28调整倾斜角度,在推送转移螺杆31带动下,推送展板33带动垃圾向卸污窗处移动。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容纳向内垃圾卸载完毕。
36.所述消防机构包括烟雾探测器41、喷头42、消防泵、消防软管以及消防电控开关,烟雾探测器41以及多个喷头42分别设置在容纳箱43内的上方;消防泵的一端通过消防软管与喷头42连通,消防泵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水源连通;所述消防电控开关安装在消防泵的电源线路上,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当烟雾探测器41检测到火情后,一方面控制器2开启消防泵灭火处理,另一方面数据信号传递至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1;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1协调人员以及设备,抵达现场进行处理。
37.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式智慧化城市环保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8.s1环保处理系统监控环保站点状态,并与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传输监控数据;
39.s2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收集的大数据信息,对相应环保处理系统调配处理物质和人员;
40.s3环保处理系统配合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调配的物质和人员,将收集的物料转移,消除工作负载。
41.优选的,环保处理系统的容纳箱内通过烟雾探测器监测是否有火情,火情发生后,容纳箱内喷头喷水灭火;同时环保处理系统将火情发送至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
42.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中,环保处理系统的容纳箱上端通过进污油缸驱动进污门体,对容纳箱的进污口开启或闭合;通过进污门体上的进污接近开关,检测进污门体是否需要开启。
43.通过其内部从前至后设置的多个光幕传感器监测内部垃圾高度是否满足卸载要求。
44.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中,容纳箱内的推送转移螺杆通过推送转移架带动推送架上的推送展板,将容纳箱内的垃圾从前至后逐步摊平。
45.优选的,通过展板油缸带动推送展板展开以及收拢动作。
46.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中,容纳箱内的压实转移螺杆通过压实转移架带动压实液压缸动力输出端上的压实板,沿容纳箱从前至后移动,对下方垃圾压实。
47.优选的,通过压实液压缸动力输出端压实弹簧杆上的压实压力传感器,监测是否对下方垃圾压实。
48.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3中,通过卸载油缸驱动卸载排污板对容纳箱上的卸污窗开启或闭合;并通过卸载排污板上的卸载光电检测开关,监测是否有卸载物体经过卸载排污板。
49.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3中,推送展板交接在推送转向架上,并通过推送转向马达驱动相对推送转移架调节转动角度,实现推送展板插入容纳箱内垃圾中。
50.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3中,容纳箱通过侧翻底支撑架底部的底升油缸抬升卸载高度,并通过底升高度传感器监测抬升的高度;通过侧翻底支撑架上的侧翻油缸侧翻卸载角度,并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侧翻的角度。
51.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