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49465发布日期:2022-02-25 23:24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增强现实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媒体技术,在智能终端上可以将虚拟内容无缝地整合到真实场景显示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增强现实技术不仅继承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表现能力,而且还具备实时虚实结合的特点。目前,增强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类娱乐场景,例如,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趣味拍照效果。
3.另外,三维地图能够为用户呈现更接近真实景观的图像内容。但是,常规的三维地图只能实现实际景物的真实模拟,无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提供附加功能。由此可见,在地图场景中,尚无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地图场景中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的问题。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包括:
6.采集空间信息,构建与所述空间信息相对应的三维地图模型;
7.确定所述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的可交互地图元素,针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8.在检测到通过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触发的服务请求的情况下,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
9.可选的,所述针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包括:
10.确定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从服务模块库中获取与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相匹配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11.加载所述增强现实服务模块,通过所述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12.其中,所述服务模块库用于存储多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每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用于实现至少一种增强现实服务功能。
13.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交互功能的第一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14.所述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包括: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交互界面。
15.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拍照功能的第二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16.所述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包括: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拍照界面。
17.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导航功能的第三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18.所述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包括: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导航界面。
19.可选的,所述采集空间信息包括:采集环境基座数据以及多路地图数据;
20.其中,所述环境基座数据包括:建筑信息化模型数据、物联网数据、以及导视信息数据;所述多路地图数据包括:多视角图像数据、模拟评估数据、以及增量数据。
21.可选的,所述空间信息包括:文旅类空间信息;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包括:文旅类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并且,所述服务提供方法基于5g技术实现。
22.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系统,包括:
23.采集构建模块,适于采集空间信息,构建与所述空间信息相对应的三维地图模型;
24.设置模块,适于确定所述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的可交互地图元素,针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25.服务模块,适于在检测到通过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触发的服务请求的情况下,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
26.可选的,所述设置模块具体适于:
27.确定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从服务模块库中获取与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相匹配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28.加载所述增强现实服务模块,通过所述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29.其中,所述服务模块库用于存储多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每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用于实现至少一种增强现实服务功能。
30.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交互功能的第一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31.所述服务模块具体适于: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交互界面。
32.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拍照功能的第二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33.所述服务模块具体适于: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拍照界面。
34.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导航功能的第三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35.所述服务模块具体适于: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导航界面。
36.可选的,所述采集构建模块具体适于:采集环境基座数据以及多路地图数据;
37.其中,所述环境基座数据包括:建筑信息化模型数据、物联网数据、以及导视信息数据;所述多路地图数据包括:多视角图像数据、模拟评估数据、以及增量数据。
38.可选的,所述空间信息包括:文旅类空间信息;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包括:文旅类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并且,所述服务提供系统基于5g技术实现。
39.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40.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41.存储器,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评估方法;
42.一个或多个i/o接口,连接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43.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评估方法。
44.在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中,首先,采集空间信息,构建与空间信息相对应的三维地图模型;然后,确定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的可交互地图元素,针对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最后,在检测到通过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触发的服务请求的情况下,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由此可见,该方式能够针对三维地图模型中的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从而通过增强现实服务入口提供增强现实服务,从而实现了三维地图与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
附图说明
45.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的流程图;
46.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示例提供的ar文旅服务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服务器进行详细描述。
50.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发明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的范围。
51.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52.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发明。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
……
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53.本文所述实施例可借助本发明的理想示意图而参考平面图和/或截面图进行描述。因此,可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容限来修改示例图示。因此,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
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旨在是限制性的。
54.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发明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55.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步骤s110:采集空间信息,构建与空间信息相对应的三维地图模型。
57.其中,空间信息用于描述周围环境,包括周围的地面空间、非地面空间、以及高空空间。相应的,与空间信息相对应的三维地图模型用于以3d方式展示高精地图。
5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空间信息包括:文旅类空间信息,例如,与文旅服务相关的公园景点、博物馆等相关的信息。
59.可选的,在采集空间信息时,需要采集环境基座数据以及多路地图数据;其中,环境基座数据包括:建筑信息化模型数据、物联网数据、以及导视信息数据;多路地图数据包括:多视角图像数据、模拟评估数据、以及增量数据。其中,通过环境基座数据,能够较好地描述周边环境信息,从而以环境基座信息为基准,在环境基座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多路地图数据,从而实现地图的全面构建。由于多路地图数据包括多视角图像数据以及模拟评估数据,因而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取图像数据,并进行模拟评估,从而确保高精地图的准确性。并且,由于多路地图数据进一步包括增量数据,因而能够针对高精地图中的更新部分进行及时更新,且增量更新方式较之全量更新方式而言,更加节省计算资源,能够实现快速更新的目的。
60.步骤s120:确定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的可交互地图元素,针对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61.三维地图模型用于以3d方式展示高精地图。其中,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多个地图元素,如景点类地图元素、植被类地图元素、银行类地图元素、公共设施类地图元素。并且,地图元素还可能包括多个层级,例如,景点类地图元素为一级元素,其对应的二级元素包括:景点内的各个景观元素。总之,通过多个层级的地图元素,能够全面展示地图模型中的各个部分。
62.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的可交互地图元素是指:能够为用户提供交互服务功能的地图元素,例如,当用户点击某一景点类地图元素时,可通过交互服务功能展示对应于该景点类地图元素的虚拟关联信息,如景点的历史介绍、景点的历史原貌等。上述虚拟关联信息包括:文字类关联信息、音频类关联信息或视频类关联信息。
63.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首先,确定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然后,从服务模块库中获取与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相匹配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最后,加载增强现实服务模块,通过该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对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64.其中,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包括:景点类属性、植被类属性、银行类属性、公共设施类属性等。相应的,可以根据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筛选预设属性的地图元素作为可交互地图元素,例如,筛选景点类属性或公共设施类属性的地图元素作为可交互地图元素。
另外,服务模块库用于存储多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每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用于实现至少一种增强现实服务功能。其中,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与增强现实服务模块之间具有预设的对应关系。例如,景点类属性的可交互地图元素所对应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通常为用于提供景点导览、景点内容介绍等功能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公共设施类属性的可交互地图元素所对应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通常为用于提供设施功能说明等功能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总之,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所提供的具体功能与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相互对应。
65.另外,通过加载增强现实服务模块,能够对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其中,增强现实服务模块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具有预设对应关系。例如,提供第一功能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对应于提供第一功能的增强现实服务入口,提供第二功能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对应于提供第二功能的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
以此类推。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可以为软件形式的函数模块,也可以为硬件形式的芯片模块,只要能够提供对应功能即可,本发明对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可以为虚拟入口,如热区类入口、超链接类入口、虚拟按键类入口等;或者,也可以为实体按键类入口,只要能够触发对应的服务请求即可。
66.步骤s130:在检测到通过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触发的服务请求的情况下,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
67.其中,当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被点击时,将触发服务请求,该服务请求中包含与该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参数,该服务参数用于指示该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的入口类型,相应的,通过该服务参数调用对应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以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由此可见,当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被触发时,将调用与该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以实现对应的服务功能。
6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交互功能的第一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相应的,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包括: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交互界面。该方式主要通过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提供各类交互功能,如语音交互、屏幕交互、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互动等。
69.在又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拍照功能的第二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相应的,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包括: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拍照界面。该方式主要通过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提供与拍照相关的各类功能,如照片拍摄、照片打印、照片上传、照片下载或照片转发等。
70.在再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导航功能的第三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相应的,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包括:展示与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导航界面。该方式主要通过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提供各类导航功能,如导航地图、导航语音、导航互动等。
71.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的空间信息包括:文旅类空间信息;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包括:文旅类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并且,该服务提供方法能够基于5g技术实现,从而利用5g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访问。
72.综上可知,该方式能够针对三维地图模型中的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从而通过增强现实服务入口提供增强现实服务,从而实现了三维地图与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并且,该方式能够针对文旅类场景提供智慧服务,提升文旅体验。其中,通过服务模块库能够快速适配多种不同的文旅类场景,实现服务功能的快速加载。并且,由于服务模块库中的服务模块种类众多,因而能够灵活满足各类服务场景的需求。
73.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一个具体示例为例,详细描述上述实施例的实现方式:
74.当前,增强现实的相关技术已被运用到文旅行业的多个场景,并且获得良好效果,在全球掀起了增强现实在文旅服务应用研究的新浪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作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其商用化部署的加速,催化了数字信息流转以及物联规模的发展,为物理和数字世界的融合、以视觉为基础的人物交互机制实现,开辟了高速公路。随着人工智能、芯片、5g等相关基础技术与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以及相关产业链体系与技术的不断完善,曾经仅停留于影视特效中的ar技术,正迅速走进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已近在眼前。在这一轮大变革中,三维视觉数字孪生能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5g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将广泛影响各个行业,而三维视觉数字孪生将是5g网络连接物理空间与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是让ar技术突破现有瓶颈,进而能够大规模应用、成为手机下一代计算平台和交互方式的关键。ar与5g结合将为文旅服务的多个方面带来价值提升。
75.但是,由于文旅服务范围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不同产业部门大多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来满足增强现实在文旅服务模型中的应用需求,缺乏文化与技术结合的技术要求,在服务模型的概念、服务需求、参考体系结构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困难,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5g时代下文旅产业服务模型数据规范有其特点,目前现有ar技术标准未对其进行规范。
7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示例定义了基于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的文旅服务模型,包括服务模型的概念、服务需求、参考体系结构和应用场景。该示例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示文化场所,通过对场景的重建,不仅为参观者提供关于展品的简单文字信息,而且还对展品叠加了文字资料、图像资料、配乐、语音解说、视频和三维建模等信息,将传统以“静态”为主的参观方式,通过增强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能力,转变为多感官互动的“动态”参观方式,从而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了用户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及交互能力。文旅行业三维视觉服务使用ar技术结合5g技术在文旅服务中实现所有文旅数字信息三维场景化,并注册在真实的世界空间中,使游客像与真实世界交互一样自然方便的与数字世界交互。三维视觉服务是5g网络连接物理空间与数字世界的基础,通过与5g相结合,突破ar技术原有瓶颈,进而可以在文旅行业大规模应用。
7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服务提供方首先需要进行现实场景的高精度地图信息采集,即通过雷达、深度像机、颜色摄像机等对真实空间进行特征地图采集与重建,形成对物理世界的描述。第二步是在得到的通过真实场景构建的三维高精地图中进行内容的创建与编辑,将数字化信息三维化到真实场景中形成映射。最后,用户只需用增强现实眼镜或手机等能够支持三维感知与追踪的终端设备,利用5g网络读取地图以及其中的数字内容,即可进
行混合现实交互体验与信息访问。
78.本示例提供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文旅服务模型主要包括空间信息采集模块、三维高精度地图构建与管理模块、ar内容制作模块,文旅场景ar应用构建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空间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以下空间信息: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数据、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位置数据等建筑基座数据、多视角图像数据、模拟评估数据等,具体可通过摄像头进行采集。三维高精度地图构建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摄像头及其他传感器采集的空间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返回信息维度更多的六自由度位姿信息(包含三维位置信息和朝向信息),从而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化地图,然后基于视觉重定位技术可以实现连续的精准跟踪,可覆盖部分室内或室外场景的精准定位并支持虚拟内容的精准叠加显示。其中,地图构建操作可在中心云进行,并能够将特定区域地图下发到边缘云,为ar应用构建提供定位与交互服务。通过中心云与边缘云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地图构建和下发的效率。ar内容制作模块提供文旅场景所需要叠加的3d模型、动画、特效、音视频、文字等虚拟内容。文旅场景ar应用构建模块,应用三维高精度地图定位与服务接口,结合虚拟的ar内容构建面向文旅场景的ar应用,可以实现ar互动、ar交互、ar导航等功能,为用户提供生动的文旅体验。
79.下面介绍空间信息采集模块的具体功能:空间信息采集主要分为对环境基座数据的采集和多路地图数据采集两部分。其中环境基座数据主要包括对bim数据、iot数据、以及导视信息的采集。bim数据为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传感技术,诸如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传感器、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摄像机、激光扫描器
……
、各种通讯手段(有线、无线、长距、短距
……
),将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此方式采集iot位置信息。导视系统是用于连接环境与人的信息界面系统。很多情况下,它体现为标识的个体造型,导视系统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商业场所,公共设施,城市交通,社区等公共空间中,导视不再是孤立的单体设计或简单的标牌,而是整合品牌形象,建筑景观,交通节点,信息功能甚至媒体界面的系统化设计。
80.多路地图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多视角图像数据采集、模拟评估数据采集、变更/增量数据采集、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众包数据采集四部分。其中多视角图像数据采集、模拟评估数据采集主要为3d地图管理中的稀疏重建提供基础。利用多视角数据我们可以从不同视图中无缝集成信息,实现从2d到3d推理,以建立一个整体的3d地图。而变更/增量数据即地图中有变化的数据,为地图更新提供保证,增量更新的优势是目标数据量小,更新速度更快捷高效。sdk众包数据采集是由外部公司把地图sdk集成到app中,从而提供地图信息。作为交换,本示例也可以收集来自不同公司的更多用户的地图数据,更好地优化地图服务。其中,采集到的sdk众包数据也将被应用于地图健康监控,以便应对地图发生的变动及时做出反应。
81.下面介绍三维高精度地图构建与管理模块的工作原理:三维高精度地图构建与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地图优化、地图更新与地图健康状态监控功能。其中,采集到的多视图数据
与模拟评估数据经过稀疏重建后经过稠密重建和语义标注从而实现对整个地图优化的过程以用于定位服务。采集的变更/增量数据将被用于更新地图。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采集到的sdk众包数据实现对地图健康的监控,同时定位服务的反馈数据也能够帮助实现对地图健康状况的监控。地图健康监控所返回的结果也将服务于地图的更新。
82.文旅场景ar应用构建模块用于提供定位和交互服务,其是整个系统的服务输出集散地,将提供形成应用所需要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包含空间感知能力和对象感知能力。
83.下面介绍ar文旅服务模型的几种服务场景:
84.本示例提供的ar高精地图文旅服务模型可利用ar硬件在有限的空间中加入无限的ar内容,形成ar互动、ar拍照、ar导航、大屏互动、照片打印等应用被应用于主题公园特色小镇、博物馆、景区/历史景点/故居、展览展示、商场/体验馆等文旅场景中。
85.在一种服务场景中,可通过ar文旅服务模型重现历史场景。ar可以借助史料记载,在相关旅游地点还原鲜活场景、生动重现历史,赋予游客更加充实的信息、激发更具原真性的感受。例如,ar可助力上海新文旅发展,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化密度极高。通过ar应用,用户浦江夜游时能在两岸万国建筑的物理实景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历史变迁场景。
86.在又一种服务场景中,可通过ar文旅服务模型活化历史建筑。一些建筑既是历史的见者,也是传承的教科书,维护其历史面貌极其重要,绝不能为了方便游客而改变实体构造、覆盖原址原物,而以ar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既能提供相关信息,又无损建筑原貌。推行智慧导览,引导用户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图文、音视频信息,使建筑“可阅读”,通过ar应用,能够增加更多感官维度体验,进一步提升游览真实度、充实度和文明度。
87.在另一种服务场景中,可通过ar文旅服务模型实现ar与文旅的相互促进。ar与文旅的自然属性和相互作用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参考。增强现实,顾名思义,要有现实,而后进行增强。因此,ar难以独立存在,需要一定场景或物理实体,在此之上才能叠加、强化、渲染,营造出预期效果。文旅为ar提供了极为理想的物理依托。旅游行业是非常开放的综合性产业,空间维度上极其广袤,产业维度上各个链条纵横交错、衔接密度高,适合融合发展。用户在行程中能够见到数量、种类都十分丰富的实物和场景,从而赋予了ar恣意想象、尽情发挥、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88.图2示出了上述示例中的ar文旅服务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通过动态伸缩重建集群中包含的多个重建服务器,能够实现地图健康监控功能,从而动态维护高精地图。另外,通过定位与交互服务模块能够实现对边缘云的边缘定位服务,从而借助多个定位服务器实现高精地图的边缘存储。总之,本示例通过定义基于增强现实、5g、人工智能的文旅服务模型,能够实现增强现实与5g技术的融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文旅服务。
89.图3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提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90.采集构建模块31,适于采集空间信息,构建与所述空间信息相对应的三维地图模型;
91.设置模块32,适于确定所述三维地图模型中包含的可交互地图元素,针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92.服务模块33,适于在检测到通过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触发的服务请求的情况
下,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服务响应界面。
93.可选的,所述设置模块具体适于:
94.确定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从服务模块库中获取与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的属性信息相匹配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95.加载所述增强现实服务模块,通过所述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对所述可交互地图元素设置增强现实服务入口;
96.其中,所述服务模块库用于存储多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每个增强现实服务模块用于实现至少一种增强现实服务功能。
97.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交互功能的第一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98.所述服务模块具体适于: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交互界面。
99.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拍照功能的第二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100.所述服务模块具体适于: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拍照界面。
101.可选的,所述服务模块库中存储的增强现实服务模块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现实导航功能的第三增强现实服务模块;
102.所述服务模块具体适于:展示与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相对应的增强现实导航界面。
103.可选的,所述采集构建模块具体适于:采集环境基座数据以及多路地图数据;
104.其中,所述环境基座数据包括:建筑信息化模型数据、物联网数据、以及导视信息数据;所述多路地图数据包括:多视角图像数据、模拟评估数据、以及增量数据。
105.可选的,所述空间信息包括:文旅类空间信息;所述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包括:文旅类增强现实服务入口;并且,所述服务提供系统基于5g技术实现。
106.上述各个模块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可参照方法实施例中相应部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07.另外,参照图4,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108.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01;
109.存储器502,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意一项的评估方法;
110.一个或多个i/o接口503,连接在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111.其中,处理器501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502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i/o接口(读写接口)503连接在处理器501与存储器502间,能实现处理器501与存储器502的信息交互,其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总线(bus)等。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i/o接口503通过总线相互连接,进而与
计算设备的其它组件连接。
113.最后,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服务提供方法。
114.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发明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它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它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115.本文已经发明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