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6945发布日期:2022-03-16 11:2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主要包括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displaypanel,pdp)、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显示面板等几种类型,在车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等产品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3.目前,触控功能已成为大多数电子装置的标配,其中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应用较为广泛,基本原理是使用手指或触控笔等工具与触控显示面板产生电容,并利用触控前后电容变化所形成的电信号来确认面板是否被触摸并确认触摸点的坐标。
4.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互容式,可以通过单层或双层金属电极实现触控功能,单层互容式触控技术通过将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信号线通过同一层金属制备实现。然而,将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信号线设置于同一膜层上,不仅会压缩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设计空间,还会使得用于将触控信号线与触控驱动集成电路绑定连接的触控垫块的数量增加,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增加以及绑定工艺的良率降低。
5.综上所述,现有采用单层式互容触控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存在触控垫块较多导致绑定工艺良率降低的问题。故,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来改善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用于解决现有采用单层式互容触控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存在的由于触控垫块较多导致绑定工艺良率降低的问题。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8.多个触控驱动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行,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9.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行,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列;以及
10.多个触控垫块;
11.其中,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或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
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触控驱动信号线;
13.其中,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电性连接于同一行所述触控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
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的不同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之间通过转换线电性连接,所述转换线与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设置于不同膜层。
1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触控感应信号线;
16.其中,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电性连接于同一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
1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的不同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之间通过转换线电性连接,所述转换线与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设置于不同膜层。
1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和栅极;
19.其中,所述转换线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栅极设置于同一膜层。
2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第一触控感应电极和第二触控感应电极;
21.其中,所述第一触控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替排布于同一列,多个所述第一触控感应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成行;
22.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触控感应电极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和/或,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
2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设置于同一膜层。
2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触控垫块包括:
25.多个触控驱动垫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以及
26.多个触控感应垫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
27.其中,多个所述触控感应垫块设置于多个所述触控驱动垫块的相对侧或者任意一侧。
2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29.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所述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多个触控感应电极以及多个触控垫块,多个触控驱动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并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列,通过将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或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电性连接至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以此减少触控垫块的数量,并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从而可以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并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制程工艺的良率。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信号转换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信号转换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信号转换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003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40]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功能已成为大多数电子装置的标配,但是现有采用单层互容式触控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将触控感应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信号线设置于同一膜层上,以此降低触控层的厚度,但是这样不仅会压缩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还会使得用于将触控信号线与触控驱动集成电路绑定连接的触控垫块的数量增加,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增加以及绑定工艺的良率降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垫块的数量,并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并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制程工艺的良率。
[0041]
如图1所述,图1为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1、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2、多条触控驱动信号线13、多条触控感应信号线14、多个触控垫块15、触控集成电路16以及显示集成电路17,触控驱动信号线13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触控驱动电极11,触控驱动信号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触控垫块15,触控感应信号线14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触控感应电极12,触控感应信号线14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触控垫块15,触控集成电路16可以通过柔性印刷电路板与触控垫块15绑定连接,以向触控驱动电极11和触控感应电极12提供或接收相应的触控驱动信号或触控感应信号。
[0042]
将触控驱动电极11、触控感应电极12以及触控信号线13设置于同一膜层会使得位于同一膜层中的触控信号线13以及触控垫块15的数量过多,压缩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增加以及绑定制程工艺的良率下降。
[0043]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用于承载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用于驱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实现画面显示功能的处理器、电源等组件。所述电子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装置也可以是可穿戴式终端,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
环、智能眼镜、增强现实设备等,电子装置还可以是固定终端,例如台式电脑、电视等。
[0044]
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na,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内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20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30,多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方向y不同。
[0045]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x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y。
[0046]
多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沿所述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设置成列,每一列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的一侧设置有相邻的一列触控感应电极30。每一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相对设置,以耦合形成多个互电容感测节点,通过感测互电容感测节点的电荷变化来确定用户触摸的位置信息。
[0047]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设置于同一膜层,并且可以采用同一金属成膜工艺制备形成,如此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膜层厚度,并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的制程,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0048]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意了4列及7行触控驱动电极20、以及4列及6行触控感应电极30,图2中所展示出来的触控驱动电极20和触控感应电极30的数量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触控驱动电极20和触控感应电极30的数量。
[0049]
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绑定区ba,绑定区ba位于非显示区na内,并且设置于显示区aa的下侧。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垫块40,触控垫块40设置于绑定区ba内。
[0050]
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集成电路tic,所述触控集成电路tic与触控垫块40绑定连接,以向触控驱动电极20输出触控驱动信号,并接收由触控感应电极30检测到的触控感应信号。
[0051]
进一步的,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或触控感应电极30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40。
[0052]
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触控驱动信号线50,多条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均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每条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20,每条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触控垫块40,以用于将触控集成电路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传递至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
[0053]
具体的,所述触控垫块40包括多个触控驱动垫块41,每条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所述触控驱动垫块41,以用于将触控集成电路tic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传递至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
[0054]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包括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和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多个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多个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设置成行,所述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按照奇数行排列,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按照偶数行排列。所述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布于同一列。
[0055]
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触控感应信号线60,多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均沿所
述第二方向y延伸。每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触控感应电极30,每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触控垫块40,以用于将触控感应电极30检测到的触控感应信号传递至所述触控集成电路。位于同一列的多个所述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连接于同一条触控感应信号线60,位于同一列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连接于同一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
[0056]
具体的,所述触控垫块40包括多个触控感应垫块42,每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一个所述触控感应垫块42,以用于将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检测到的触控感应信号传递至所述触控集成电路tic。
[0057]
进一步的,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20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驱动垫块41。
[0058]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驱动电极20包括呈7行以及4列分布的tx1_1、tx1_2、tx1_3
……
tx4_5、tx4_6以及tx4_7,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包括rx1_1、rx1_3、rx1_5
……
rx4_1、rx4_3、rx4_5,所述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包括rx1_2、rx1_4、rx1_6
……
rx4_2、rx4_4、rx4_6,其中,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中的rx1_1的上部分与触控驱动电极20中的tx1_1相对设置,rx1_1的下部分以及rx1_2的上部分与tx1_2相对设置,rx1_2的下部分以及rx1_3的上部分与tx1_3相对设置,以此类推,其他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的排布方式可参考上述方式,此处不做赘述。
[0059]
如图2所示,以第一行触控驱动电极20为例,位于第一行第一列的tx1_1与位于第一行第二列的tx2_1通过不同的触控驱动信号线50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感应垫块42,位于第一行第三列的tx1_3与位于第一行第四列的tx1_4通过不同的触控驱动信号线50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
[0060]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转换线70,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40的不同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之间通过转换线70电性连接。
[0061]
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信号转换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信号转换区ta,所述信号转换区t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aa与所述绑定区ba之间,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转换线70,所述转换线70设置于所述转换区ta内。
[0062]
下面以第一触控驱动电极20中的tx1_1和tx2_1为例进行说明,tx1_1与tx2_1通过两条的触控驱动信号线50连接于同一个触控驱动垫块41,该两条触控驱动信号线50在转换区ta内通过转换线70电性连接,然后通过该两条触控驱动信号线50中的任意一条触控信号线50与对应的一个触控驱动垫块41电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需要利用两个触控驱动垫块41通过不同的触控驱动信号线分别电性连接至tx1_1和tx2_1,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利用一个触控驱动垫块41将触控驱动信号分别传递至tx1_1和tx2_1,如此可以有效减少绑定区ba内触控驱动垫块41的数量,并让出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从而可以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并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绑定工艺的良率。
[006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仅以触控驱动电极20中的tx1_1和tx2_1为例进行说明,其他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驱动垫块41电性连接的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做赘述。
[0064]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位于同一行的相邻3个、4个或者4个以上的触控驱动电极
20连接于同一个触控驱动垫块41,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少绑定区ba内触控驱动垫块41的数量,对于连接于同一个触控驱动垫块41的触控驱动电极20的数量则不做限制。
[0065]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线70与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设置于不同膜层。
[0066]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与触控感应信号线60、触控驱动电极20以及触控感应电极30设置于同一膜层,转换线70与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50设置于不同膜层,可以避开该两条触控驱动信号线50之间的其他触控驱动信号线50或者触控感应信号线60。
[0067]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源极、漏极以及栅极,所述转换线可以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设置于同一膜层,并且可以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采用同一金属成膜工艺制备形成,触控驱动信号线50可以通过过孔vh与位于不同膜层的转换线70进行连接,图3中黑点所示的即为过孔vh。
[0068]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转换线70也可以与所述栅极设置于同一膜层,并且可以与所述栅极采用同一金属成膜工艺制备形成。
[0069]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触控感应垫块42设置于多个所述触控驱动垫块41的相对侧或者任意一侧。
[0070]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感应垫块42可以设置于多个所述触控驱动垫块41的相对侧,即多个所述触控驱动垫块4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触控感应垫块42。
[0071]
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信号转换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所示的第二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图4所示的第二种触控显示面板中的多个触控感应垫块42可以设置于多个触控驱动垫块41的一侧。通过将触控驱动垫块41与触控感应垫块42分开排布,可以减少触控驱动垫块41与触控感应垫块42之间的信号干扰。
[0072]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信号转换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第三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每个触控驱动垫块41仅通过一条触控驱动信号线50与对应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20电性连接,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触控感应电极30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40。
[0073]
如图6所示,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中的位于同一行的rx1_1与rx2_1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rx3_1与rx4_1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中位于同一行的rx1_2与rx2_2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rx3_2与rx4_2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以此类推,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和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中的其他触控感应电极与触控感应垫块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方式,此处不做赘述。
[0074]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电性连接于同一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30的至少两条所述触控感应信号线60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触控感应垫块42。
[0075]
下面以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中的rx1_1、rx1_3为例进行说明,rx1_1、rx1_3通过两条触控感应信号线60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该两条触控感应信号线60在转换区ta内通过转换线70电性连接,然后通过该两条触控感应信号线60中的任意一条触控感应信号线60与对应的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电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需要利用两个触控感应垫块42通过不同的触控感应信号线分别电性连接至rx1_1、rx1_3,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利用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同时电性连接于两个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如此可以有效减少绑定区ba内触控感应垫块42的数量,并让出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从而可以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并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绑定工艺的良率。
[0076]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让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位于同一行的多个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则分别连接至不同的触控感应垫块42;或者,也可以仅让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位于同一行的多个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则分别连接至不同的触控感应垫块42。
[0077]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位于同一行的相邻3个、4个或者4个以上的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或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少绑定区ba内触控感应垫块42的数量,对于连接于同一个触控感应垫块42的第一触控感应电极31或第二触控感应电极32的数量则不做限制。
[0078]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绑定区ba1还包括第一绑定区ba1和第二绑定区ba2,触控集成电路tic包括第一触控集成电路tic1和第二触控集成电路tic2,第一触控集成电路tic1与位于第一绑定区ba1内的触控衬垫40绑定连接,第二触控集成电路tic2与位于第二绑定区ba2内的触控衬垫40绑定连接。
[0079]
位于所述显示区aa左半部分的触控驱动电极20和触控感应电极30均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绑定区ba1内的触控垫块40,位于所述显示区aa右半部分的触控驱动电极20和触控感应电极30均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绑定区ba2内的触控垫块4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集成电路dic,所述显示集成电路dic绑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绑定区ba1与所述第二绑定区ba2之间,所述第一绑定区ba1与所述第二绑定区ba2关于所述显示集成电路dic对称设置,如此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的触控信号延迟,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0080]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所述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多个触控感应电极以及多个触控垫块,多个触控驱动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并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行,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设置成列,通过将位于同一行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或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电性连接至同一个所述触控垫块,以此减少触控垫块的数量,并增加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空间,从而可以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难度,并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制程工艺的良率。
[0081]
综上所述,虽然本技术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