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59393发布日期:2022-04-30 10:2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教育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教育数据报告是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各项发展进行评估打分,比如学生报告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五大类业务数据维度,教师报告涉及教师的德、能、勤、绩、廉五大发展业务维度,并依此制作各类教育数据报告,方便直观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方便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展示,从而方便学生和老师的同步提升。
3.发明人认为教育行业数据报告业务场景和分析指标维度众多,相关分析文案需要适配的各模块分析场景相对繁杂,且需要根据教育政策或客户需求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析数据建立不同的分析文案,加大了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便于根据不同类型的分析数据生成相应的分析文案,减少教育报告重新生成带来的工作量,本技术提供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及系统。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根据所述文案配置信息提取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并确定数据指标;基于所述数据指标和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对所述分析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取分析结果;基于所述分析结果和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取需要分析的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然后从数据源中提取需要分析的分析数据,根据分析数据的类别确定相应的数据指标,通过数据指标对每类分析数据进行判断赋值,并生成相应的分析结果,基于所述分析结果和对应的所述文案配置信息组合生成相应的分析文案,从而便于根据不同类型的分析数据生成相应的分析文案。
7.可选的,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包括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教育数据指标表、分析文案模板表和指标来源接口表,所述获取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获取文案通用接口获取文案配置信息;根据文案配置信息确定需要获取的数据源类型;根据所述数据源类型获取数据源,并确定所述数据源的项数。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文案配置信息确定需要获取的数据源类型,通过确定数据源的项数便于对数据源进行分析整理。
9.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文案配置信息提取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并确定数据指标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通过所述指标来源接口表获取数据指标,并将所述数据指标与所述分析数据一一关联,所述数据指标包括区块指标代码、指标名称和指标计算方式。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了教育数据报告的分析文案与教育主题数据指标的融合拉通,从而可灵活地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1.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数据指标和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对所述分析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取分析结果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数据指标确定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根据指标计算方式及所述数据类型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指标字段。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基于数据指标的逻辑计算条件支持分析文案指标字段的动态生成。
13.可选的,所述数据类型包括第一数据类型和第二数据类型,所述根据指标计算方式及所述数据类型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指标字段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获得指标字段;若为第一数据类型,则直接获取所述分析数据,并根据所述分析数据生成指标字段;若为第二数据类型,则将所述分析数据与预设的判断条件进行对比,获得对比结果,并根据所述对比结果生成指标字段。
14.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数据指标和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对所述分析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取分析结果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数据源项数判断所有所述数据源是否已经分析完成;若所述数据源已经分析完成,则基于所述分析结果和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若所述数据源未分析完成,则继续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其余所述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并进行分析。
15.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分析结果和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分析数据、所述数据指标以及对应的指标字段组合建立分析文案;将所述分析文案进行展示。
16.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系统,包括:获取子系统,所述获取子系统用于获取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 根据所述文案配置信息提取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并确定数据指标;分析子系统,所述分析子系统用于对所述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到分析结果;输出子系统,所述输出子系统用于将所述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组合建立分析
文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取子系统可获取保存需要分析的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根据所述文案配置信息提取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分析数据确定相应的数据指标,分析子系统通过数据指标对获取的分析数据进行分析赋值,并生成相应的分析结果,输出子系统将生成的分析结果与对应的文案配置信息结合建立相应的分析文案,从而便于对不同类型的分析数据生成相应的分析文案。
18.可选的,所述获取子系统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所述文案配置信息;调用模块,所述调用模块用于调用所述文案配置信息与所述文案配置信息对应的数据源;提取模块,所述提取模块用于提取与所述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对应的数据指标;关联模块,所述关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析数据关联对应的数据指标。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基于数据指标的逻辑计算条件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支持文案分析数据的动态参数配置,从而更便于数据的分析处理。
20.可选的,所述分析子系统包括:第一判断模块,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分析判断所述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并根据所述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生成相应的指标字段;第二判断模块,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数据源是否已经分析完成。若数据源已经分析完成,则将数据指标以及对应的指标字段组合建立分析文案;若数据源未完成分析,则继续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其余所述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并进行分析。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100-步骤s400的流程示意图。
22.图2是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110-步骤s130的流程示意图。
23.图3是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210-步骤s220的流程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310-步骤s320的流程示意图。
25.图5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321-步骤s323的流程示意图。
26.图6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330-步骤s350的流程示意图。
27.图7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中步骤s410-步骤s420的流程示意图。
28.图8是本技术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系统中整体模块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1、获取子系统;11、存储模块;12、调用模块;13、提取模块;14、关联模块;2、分析子系统;21、第一判断模块;22、第二判断模块;3、输出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00、获取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s200、根据文案配置信息提取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并确定数据指标;s300、基于数据指标和文案配置信息对分析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取分析结果;s400、基于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
32.具体地,步骤s100中,在本实施例中,文案配置信息包括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教育数据指标表、分析文案模板表和指标来源接口表,分析文案配置主表主要包括文案分类、分析区块和创建时间;教育数据指标表主要包括区块指标代码、指标名称、指标计算方式说明和创建时间;分析文案模板表主要包括区块指标代码、指标名称、模板文案显示条件、freemarker模板文案内容和创建时间;指标来源接口表主要包括区块指标代码、指标来源接口id、接口地址、请求头、查询条件参数、接口方法名称,创建时间。其中,分析文案配置主表如下图所示:其中,如图2所示,步骤s100包括以下步骤:s110、通过获取文案通用接口获取文案配置信息;s120、根据文案配置信息确定需要获取的数据源类型;s130、根据数据源类型获取数据源,并确定数据源的项数。
33.具体地,步骤s110中,在本实施例中,文案配置信息通过提交文案配置接口保存,并可以根据教育数据报告的业务可视化实际需求,设计分析文案的配置信息,支持以excel导入的方式提交文案配置信息。教育数据可视化门户通过获取文案通用接口调用分析文案接口和传参,比如,学生成长报告中,需要显示分析文案的页面区块,根据学生成长报告对应区块的要求传参,通过调用获取文案通用接口来获取相关分析文案,此处的传参包含对应的文案分类、分析区块、用户角色和归属报告类别信息。
34.具体地,步骤s120中,在本实施例中,教育数据指标表中的配置信息包括文案分类和分析区块,文案分类需要获取的数据源类型有学生总体情况、学生思想品德、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生体质健康;根据学生总体情况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学生思想品德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为学生荣誉称号、德育主题教育学习和德育活动参与分析;根据学生学业水平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考试成绩分析和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根据体质健康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体质监测成绩分析、历年体质监测得分趋势和基础体检分析。
35.具体地,步骤s130中,在本实施例中,教育数据指标表中文案分类中的有学生总体情况、学生思想品德、学生学业水平和体质健康四项数据源。学生思想品德中有学生荣誉称号、德育主题教育学习和德育活动参与分析三项数据源。其中数据源类型并不局限于现有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源的类型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36.其中,如图3所示,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s210、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s220、通过指标来源接口表获取数据指标,并将数据指标与分析数据一一关联,数据指标包括区块指标代码、指标名称和指标计算方式。
37.具体地,步骤s220中,在本实施中,通过指标来源接口表获取教育数据指标表中各类分析数据的数据指标。学生总体情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名称有总体评价、总体评价为a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和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总体评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总体评价为a人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4;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计算方式说明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中,学生个体的总体评价,其中计算示例:p3=p2+(总体评价为b+的人数),p4=p3+ p2+(总体评价为b的人数)。
3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学生荣誉称号的指标名称包括荣誉称号总数、市级荣誉称号和区级荣誉称号;荣誉称号总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市级荣誉称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区级荣誉称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荣誉称号总数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获得荣誉称号次数统计;市级荣誉称号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获得市级荣誉称号和次数展示;区级荣誉称号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获得区级荣誉称号名称和次数展示。
3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德育主题教育学习的指标名称包括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和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和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参加的德育主题教
育学习数据统计。
4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德育活动参与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德育活动参加次数和德育活动分类次数统计,德育活动参加次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德育活动分类次数统计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德育活动参加次数和德育活动分类次数统计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参加的德育活动数据统计。
4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学业水平中考试成绩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总得分率、总得分等级、本校p2率、全区p2率、科目名称、科目得分率和科目得分等级;总得分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总得分等级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本校p2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1,全区p2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2,科目名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科目得分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4,科目得分等级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5;总得分率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1=学生总得分/考试满分;总得分等级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1》=0.9时,p2=优秀;p1》=0.8时,p2=良好;p1》=0.6时,p2=及格;p1《0.6时,p2=不及格;本校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2=优秀,p21=本校优秀率;p2=良好,p21=本校优良率;p2=及格,p21=本校合格率;全区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与本校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相同;科目名称的对应的是考试的科目名称,科目得分率和科目得分等级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4》=0.9时,p5=优秀;p4》=0.8时,p5=良好;p4》=0.6时,p5=及格;p4《0.6时,p5=不及格。
4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学业水平中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科目名称、科目成绩和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科目名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科目成绩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科目本校平均成绩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科目名称的对应的是考试的科目名称,科目成绩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考试科目个人成绩得分,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考试科目本校成绩得分。
4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体质健康中体质监测成绩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学年总分、学年等级评价、本校p2率、全区p2率、体侧项目名称、体侧项目得分、体侧项目等级、本校p5率和全区p5率;学年总分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学年等级评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本校p2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1,全区p2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2,体侧项目名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体侧项目得分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4,体侧项目等级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5,本校p5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51,全区p5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学年总分和学年等级评价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体质成绩的学年总分和学年等级评价;本校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2=优秀,p21=本校优秀率;p2=良好,p21=本校优良率;p2=及格,p21=本校合格率;全区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与本校p2率相同;体侧项目名称、体侧项目得分和体侧项目等级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取对应体测项目的得分和等级;本校p5率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5=优秀,p51=本校优秀率;p5=良好,p51=本校优良率;p5=及格,p51=本校合格率;全区p5率的指标计算方式与本校p5率相同。
4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体质健康中历年体质监测得分趋势的指标名称包括体测项目名称、体测项目得分和体测项目同比增量;体测项目名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体测项目得分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体测项目同比增量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体测项目名称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项目名称,体测项目得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项目得分,体测项目同比增量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3=p2-上一年得分。
4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体质健康中基础体检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身高同比增量、
体重同比增量、bmi同比增量、bmi等级、视力评价、左眼视力增量和右眼视力增量;身高同比增量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体重同比增量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bmi同比增量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bmi等级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4,视力评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5,左眼视力增量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6,右眼视力增量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7;身高同比增量、体重同比增量和bmi同比增量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同比增加,显示“增长***”;同比不变,显示“持平”;同比较少,显示“降低***”; bmi等级对应的是学生体检bmi等级的数据;视力评价、左眼视力增量和右眼视力增量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同比增加,显示“增加***”;同比不变,显示“持平”;同比较少,显示“下降***”。
46.具体地,教育数据指标表对应的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其中,如图4所示,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s310、根据数据指标确定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s320、根据指标计算方式及数据类型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指标字段。
47.具体地,步骤s310中,在本实施例中,学生总体情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总体评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个体的总体评价;总体评价为a人数的分析数据是达到总体评价a的学生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分析数据是达到总体评价为b+以上的学生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分析数据是达到总体评价为b以上的学生人数。
4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学生荣誉称号的荣誉称号总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获得荣誉称号的次数;市级荣誉称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获得市级荣誉称号的名称和次数;区级荣誉称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获得区级荣誉称号的名称和次数。德育主题教育学习的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主题教育学习的次数;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的平均次数;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各类主题教育的次数。德育活动参与分析的德育活动参加次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德育活动参加的次数;德育活动分类次数统计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各类德育活动的次数。
4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学生学业水平中考试分析的总得分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考试成绩总得分所占考试满分的比率;总得分等级的分析数据是学生总得分率所对应的得分等级,得分等级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本校p2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各得分等级占全校的比率;全区p2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各得分等级占全区的比率;科目得分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各科目得分的比率;科目得分等级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各科目得分的比率对应的得分等级。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中科目成绩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考试科目的个人成绩得分;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考试科目成绩得分在本校的平均分值。
5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体质健康中体质监测成绩分析的学年总分和学年等级评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体质成绩的本学年总分和本学年的等级评价;本校p2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学年等级评价在本校所占的比率;全区p2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学年等级评价在全区所
占的比率;体测项目得分和体测项目等级的分析数据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对应项目的得分和所占等级;本校p5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所占本校的比率;全区p5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所占全区的比率。历年体质监测得分趋势的体测项目得分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的项目得分;体测项目同比增量的分析数据是本年体测项目得分与上一年体测项目得分之间的差值。基础体检分析的身高同比增重、体重同比增重和bmi同比增重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身高、体重和bmi增长、持平和降低情况;bmi等级的分析数据是学生体检bmi等级的数据信息;视力评价、左眼视力增量和右眼视力增量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左眼视力和右眼视力的度数增加、持平和下降的情况。
51.具体地,步骤s320中,将获取指标字段与指标名称项一一对应,指标字段加工逻辑来源于指标计算方式说明中的指标处理逻辑。在本实施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生荣誉称号模块中,荣誉称号总数的指标处理逻辑为计算学生获得的所有荣誉称号的总次数;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成绩分析模块中,学生的总得分率的指标处理逻辑为p1=学生总得分/考试满分,学生的总得分等级的指标处理逻辑为若p1》=0.9,则p2归类于优秀等级;若p1》=0.8时,则p2归类于良好等级;若p1》=0.6时,则p2归类于及格等级;若p1《0.6时,则p2归类于不及格等级。
52.其中,如图5所示,步骤s320包括以下步骤:s321、根据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获得指标字段;s322、若为第一数据类型,则直接获取分析数据,并根据分析数据生成指标字段;s323、若为第二数据类型,则将分析数据与预设的判断条件进行对比,获得对比结果,并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指标字段。
53.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数据类型包括第一数据类型和第二数据类型,若分析数据中涉及条件判断,则为第一数据类型,若分析数据中未涉及条件判断,则为第二数据类型。
54.更具体地,学生总体情况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某高中的总体评价为优秀,总体评价a人数为156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250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366个。因此,总体评价为a人数的指标字段为p2=156;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指标字段为p3=156+250=406;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指标字段为p3=156+250+366=772。
55.更具体地,学生思想品德的学生荣誉称号、德育主题教育学习和德育活动参与分析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学生获得市级先进个人奖2次、市级三好学生奖3次、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奖4次、区级优秀团干部奖2次,则区级荣誉称号的指标字段为p3=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6次;市级荣誉称号的指标字段为p2=先进个人、三好学生+5次;荣誉称号总次数的指标字段为p1=2+3+4+2=11次。在德育主题教育学习模块,学生参加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次数分别为行为规范主题教育4次、传统美德教育5次、礼仪教育5次和法制安全教育10次,同年级参加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均次数为6次;因此,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的指标字段为p1=24;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的指标字段为p2=6;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p3=行为规范主题教育4次、传统美德教育5次、礼仪教育5次和法制安全教育10次。
56.具体地,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成绩分析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一数据类型,学生学业水平的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在考试成绩分析模块中,某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王五某次的考试成绩为650分,750分为考试满分,则王五总
得分率的指标字段为p1=650/750=0.87,王五总得分等级的指标字段为p2=良好;某市第一高级中学全体人数为3680人,其中总得分等级为优秀的学生人数为680人,总得分等级为良好的学生人数为800人,总得分等级为及格的学生人数为1000人,总得分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人数为1200人,则本校p2率的指标字段为p21(本校优秀率)=680/3680=0.18,p21(本校良好率)=800/3680=0.22,p21(本校及格率)=1000/3680=0.27,p21(本校不及格率)=1200/3680=0.33;某市高中生得分等级为优秀的学生的总人数为2500人,高中生得分等级为良好的学生的总人数为3600人,高中生得分等级为及格的学生的总人数为5800人,高中生得分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的总人数为3660人,则全区p2率的指标字段为p22(本区优秀率)=680/2500=0.27, p22(本区良好率)=800/3600=0.22,p22(本区及格率)=1000/5800=0.17,p22(本区不及格率)=1200/3660=0.33;王五同学生物科目考试成绩为85分,生物单科满分为100分,则科目名称的指标字段为p3=生物,科目得分率的指标字段为p4=85/100=0.85,科目得分等级的指标字段为p5=良好。在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模块中,王五同学英语科目考试成绩为135分,英语单科满分为150分,本校英语平均成绩为98分,则科目名称的指标字段为p1=英语,科目成绩的指标字段为p2=135分,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的指标字段为p3=98分。
57.具体地,体质健康的体质监测成绩分析、历年体质监测得分趋势和基础体检分析模块中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王五同学体质学年总分为88分,总分为100分,学年等级评价为良好,则学年总分的指标字段为p1=88分,学年等级评级的指标字段为p2=良好;王五同学身高同比增长了1公分,体重同比不变,bmi同比降低了2.5,左眼视力同比升高了30度,右眼视力同比降低了60度,则身高同比增量的指标字段为p1=增长了1公分,体重同比增量的指标字段为p2=持平,bmi同比增量的指标字段为p3=降低了2.5kg/m
²
,左眼实力增量的指标字段为p6=增加了30度,右眼视力增量的指标字段为p7=下降了60度。
58.其中,如图6所示,步骤s300包括以下步骤:s330、根据数据源项数判断所有数据源是否已经分析完成;s340、若数据源已经分析完成,则基于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s350、若数据源未分析完成,则继续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其余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并进行分析。
59.具体地,步骤s330中,判断是否还存在未分析的数据源,各项分析数据都已经输出指标字段的数据源为已经分析完毕的数据源,反之则未被分析处理。
60.具体地,步骤s340中,在本实施例中,某高中的总体评价为优秀,总体评价a人数为156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250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366个。则输出的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为:总体评价p1=优秀,总体评价为a人数p2=156人,总体评价b+以上人数p3=406人,总体评价b以上人数p3=772人。
61.其中,如图7所示,步骤s400包括以下步骤:s411、根据分析数据、数据指标以及对应的指标字段组合建立分析文案;s412、将分析文案进行展示。
62.具体地,步骤s411中,在本实施例中,将输出以下分析文案:
本技术实施例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方法的实施原理为:文案配置信息通过提交文案配置接口保存,并支持以excel导入的方式提交文案配置信息。通过分析文案配置主表关联获取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通过指标来源接口表获取数据源中分析数据对应的指标集,根据各项具体指标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出分析结果,根据文案配置信息和分析结果组合建立相应的分析文案。
6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系统,如图8所示,包括获取子系统1,获取子系统1用于获取文案配置信息和数据源,根据文案配置信息提取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并确定数据指标;分析子系统2,分析子系统2用于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到分析结果;输出子系统3,输出子系统3用于将分析结果组合建立分析文案。
64.其中,如图8所示,获取子系统1包括存储模块11,存储模块11用于保存文案配置信息;调用模块12,调用模块12用于调用文案配置信息与文案信息对应的数据源;提取模块13,提取模块13用于提取与数据源对应的数据指标;14用于根据分析数据关联相应的数据指标。
6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存储模块11可以通过提交文案配置接口来保存文案配置信息,并可根据教育数据报告的业务可视化实际需求,设计分析文案的配置信息,支持以excel导入的方式提交文案配置信息,提交文案配置信息包括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教育数据指标表、分析文案模板表和指标来源接口表。
6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调用模块12可以设置为获取文案通用接口,教育数据可视化门户可通过获取文案通用接口根据文案配置信息调用需要分析的数据源。比如,教育数据指标表中的文案配置信息包括文案分类和分析区块,文案分类需要获取的数据源类型有学生总体情况、学生思想品德、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生体质健康;根据学生总体情况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学生思想品德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为学生荣誉称号、德育主题教育学习和德育活动参与分析;根据学生学业水平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为考试成绩分析和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根据体质健康需要获取分析区块的数据源类型有体质监测成绩分析、历年体质监测得分趋势和基础体检分析。
6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提取模块13可以通过根据指标来源接口表调用教育数据指标表中与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对应具体数据指标,数据指标包括区块指标代码、指标名称和指标计算方式。
68.更具体地,例如,学生总体情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总体评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个
体的总体评价;总体评价为a人数的分析数据是达到总体评价a的学生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分析数据是达到总体评价为b+以上的学生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分析数据是达到总体评价为b以上的学生人数。学生总体情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名称有总体评价、总体评价为a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和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总体评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总体评价为a人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4;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计算方式说明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中,学生个体的总体评价,其中计算示例:p3=p2+(总体评价为b+的人数),p4=p3+ p2+(总体评价为b的人数)。
69.更具体地,例如,学生思想品德中学生荣誉称号的荣誉称号总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获得荣誉称号的次数;市级荣誉称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获得市级荣誉称号的名称和次数;区级荣誉称号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获得区级荣誉称号的名称和次数。德育主题教育学习的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主题教育学习的次数;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的平均次数;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各类主题教育的次数。德育活动参与分析的德育活动参加次数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德育活动参加的次数;德育活动分类次数统计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参加各类德育活动的次数。学生思想品德中学生荣誉称号的指标名称包括荣誉称号总数、市级荣誉称号和区级荣誉称号;荣誉称号总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市级荣誉称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区级荣誉称号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荣誉称号总数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获得荣誉称号次数统计;市级荣誉称号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获得市级荣誉称号和次数展示;区级荣誉称号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获得区级荣誉称号名称和次数展示。学生思想品德中德育主题教育学习的指标名称包括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和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和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参加的德育主题教育学习数据统计。
70.更具体地,例如,学生学业水平中考试分析的总得分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考试成绩总得分所占考试满分的比率;总得分等级的分析数据是学生总得分率所对应的得分等级,得分等级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本校p2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各得分等级占全校的比率;全区p2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的各得分等级占全区的比率;科目得分率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各科目得分的比率;科目得分等级的分析数据是学生各科目得分的比率对应的得分等级。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中科目成绩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考试科目的个人成绩得分;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的分析数据是学生考试科目成绩得分在本校的平均分值。学生学业水平中考试成绩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总得分率、总得分等级、本校p2率、全区p2率、科目名称、科目得分率和科目得分等级;总得分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总得分等级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本校p2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1,全区p2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2,科目名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科目得分率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4,科目得分等级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5;总得分率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1=学生总得分/考试满分;总得分等级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1》=0.9时,p2=优秀;p1》=0.8时,p2=良好;p1》=0.6时,p2=及格;p1《
0.6时,p2=不及格;本校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2=优秀,p21=本校优秀率;p2=良好,p21=本校优良率;p2=及格,p21=本校合格率;全区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与本校p2率的指标计算方式相同;科目名称的对应的是考试的科目名称,科目得分率和科目得分等级的指标计算方式是p4》=0.9时,p5=优秀;p4》=0.8时,p5=良好;p4》=0.6时,p5=及格;p4《0.6时,p5=不及格。学生学业水平中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的指标名称包括科目名称、科目成绩和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科目名称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1,科目成绩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2,科目本校平均成绩对应的区块指标代码为p3;科目名称的对应的是考试的科目名称,科目成绩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考试科目个人成绩得分,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的指标计算方式是学生考试科目本校成绩得分。
7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关联模块14通过将提取的数据指标与对应的分析数据相关联。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学生荣誉称号分析数据与对应的荣誉称号总数、市级荣誉称号和区级荣誉称号指标名称相关联;荣誉称号总数的指标名称与学生获得荣誉称号次数统计的指标计算方式说明相关联,市级荣誉称号的指标名称与学生获得市级荣誉称号名称和次数展示的指标计算方式说明相关联,区级荣誉称号的指标名称与学生获得区级荣誉称号名称和次数展示相关联。
72.其中,如图8所示,分析子系统2包括第一判断模块21,第一判断模块21用于分析判断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数据类型包括第一数据类型和第二数据类型,若分析数据中涉及条件判断,则为第一数据类型,若分析数据中未涉及条件判断,则为第二数据类型,并根据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生成相应的指标字段;第二判断模块22,所述第二判断模块22用于判断所述数据源是否已经分析完成。若数据源已经分析完成,则将数据指标以及对应的指标字段组合建立分析文案;若数据源未完成分析,则继续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其余所述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并进行分析。
73.具体地,学生总体情况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某高中的总体评价为优秀,总体评价a人数为156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250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366个。因此,总体评价为a人数的指标字段为p2=156;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指标字段为p3=156+250=406;总体评价为b以上人数的指标字段为p3=156+250+366=772。
74.具体地,学生思想品德的学生荣誉称号、德育主题教育学习和德育活动参与分析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学生获得市级先进个人奖2次、市级三好学生奖3次、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奖4次、区级优秀团干部奖2次,则区级荣誉称号的指标字段为p3=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6次;市级荣誉称号的指标字段为p2=先进个人、三好学生+5次;荣誉称号总次数的指标字段为p1=2+3+4+2=11次。在德育主题教育学习模块,学生参加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次数分别为行为规范主题教育4次、传统美德教育5次、礼仪教育5次和法制安全教育10次,同年级参加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均次数为6次;因此,主题教育学习参加次数的指标字段为p1=24;本校同年级德育学习平均次数的指标字段为p2=6;主题教育分类次数统计p3=行为规范主题教育4次、传统美德教育5次、礼仪教育5次和法制安全教育10次。
75.具体地,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成绩分析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一数据类型,学生学业水平的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模块的分析数据为第二数据类型。例如,在考试成绩分析模块中,某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王五某次的考试成绩为650分,750分为考试满分,则王五总得分率的指标字段为p1=650/750=0.87,王五总得分等级的指标字段为p2=良好;某市第一
高级中学全体人数为3680人,其中总得分等级为优秀的学生人数为680人,总得分等级为良好的学生人数为800人,总得分等级为及格的学生人数为1000人,总得分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人数为1200人,则本校p2率的指标字段为p21(本校优秀率)=680/3680=0.18,p21(本校良好率)=800/3680=0.22,p21(本校及格率)=1000/3680=0.27,p21(本校不及格率)=1200/3680=0.33;某市高中生得分等级为优秀的学生的总人数为2500人,高中生得分等级为良好的学生的总人数为3600人,高中生得分等级为及格的学生的总人数为5800人,高中生得分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的总人数为3660人,则全区p2率的指标字段为p22(本区优秀率)=680/2500=0.27, p22(本区良好率)=800/3600=0.22,p22(本区及格率)=1000/5800=0.17,p22(本区不及格率)=1200/3660=0.33;王五同学生物科目考试成绩为85分,生物单科满分为100分,则科目名称的指标字段为p3=生物,科目得分率的指标字段为p4=85/100=0.85,科目得分等级的指标字段为p5=良好。在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分析模块中,王五同学英语科目考试成绩为135分,英语单科满分为150分,本校英语平均成绩为98分,则科目名称的指标字段为p1=英语,科目成绩的指标字段为p2=135分,科目本校平均成绩的指标字段为p3=98分。
76.具体地,判断是否还存在未分析的数据源,各项分析数据都已经输出指标字段的数据源为已经分析完毕的数据源,反之则未被分析处理。若数据源已经分析完成,则基于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若数据源未分析完成,则继续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其余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并进行分析。
77.其中,如图8所示,输出子系统3用于将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组合建立分析文案,并将建立后的分析文案通过教育可视化展示门户进行展示。在本实施例中,某高中的总体评价为优秀,总体评价a人数为156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250个,总体评价b的人数为366个。则输出的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为:总体评价p1=优秀,总体评价为a人数p2=156人,总体评价b+以上人数p3=406人,总体评价b以上人数p3=772人。
78.本技术实施例教育数据报告的动态分析文案生成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存储模块11保存文案配置信息。通过调用模块12从存储模块11中调用需要的文案配置信息和文案配置信息对应的数据源。通过提取模块13提取指标来源接口表中与数据源中的分析数据对应的数据指标。通过关联模块14将分析数据与对应的数据指标一一对应。通过第一判断模块21分析判断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并根据分析数据的数据类型生成相应的指标字段。通过第二判断模块22分析判断数据源是否已经分析完成。若数据源已经分析完成,则基于分析结果和文案配置信息建立分析文案;若数据源未分析完成,则继续根据分析文案配置主表提取其余数据源中对应的分析数据,并进行分析。
7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