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网格化派发的抢修全流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304548发布日期:2022-06-05 03:5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网格化派发的抢修全流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配网故障抢修,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网格化派发的抢修全流程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电网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造成的配电故障也在逐年的增多。配网的故障抢修作为运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对于电力的及时抢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行配网管理过程中,科学、有效、及时的进行抢修是保证配电网可以稳定运行以及保证配电服务的重要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抢修人员在故障抢修,快速恢复电力供应以及现场安全防护上存在诸多的困难,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解决,保证配电抢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3.目前故障报修多数是通过电话报修的形式开展,电力坐席人员需查看故障所在,依据经验判断故障所属区域并人工将工单信息发送至制定的抢修人员,需抢修人员回复至坐席人员,坐席人员再回复至保修人员,这种方式对人工的依赖性较大,效率不高,容易影响抢修时间,并且回单效率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抢修流程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网格化派发的抢修全流程方法,通过事先构建的网格化模型,提高工单派发的效率和合理性,帮助提高抢修效率和效果。
5.以下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6.一种基于网格化派发的抢修全流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系统收到工单后,对工单中的故障位置进行地址解析,将解析后的经纬度坐标导入事先构建的网格化模型中,将工单派发给经纬度坐标所在的单元网格;根据工单的故障位置和故障内容生成抢修方案,选择单元网格内的服务人员执行抢修方案。
7.本发明采用网格化派发的方式来实现工单自动派发,派发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提高抢修效率,缩短抢修复电时间。
8.作为优选,所述网格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供电客户为基本单位,将供电辖区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并填充服务人员,完成网络化模型的构建。划分为单元网格可以细分故障区域的归属,便于最短时间内锁定工单应该派发的目标。
9.作为优选,所述单元网格的划分依据为:每个单元网格由一组中压线路供电,并以设置的供电距离为界限,以供电客户为基本单位,将供电距离小于界限的区域划分至同一个单元网格;并根据客户重要程度单独划出重点管理网格,重点管理网格具有抢修顺序的最高优先级。划分单元网格的原则是尽量缩短供电半径,减少供电损耗和运行风险的原则。
10.作为优选,所述填充服务人员,包括:根据服务人员的地理位置将服务人员填充至对应单元网格内;并为服务人员增加标签属性,根据标签属性,将同一单元网格内的服务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网格。其中,单元网格作为大型区域网格,是地理位置的区分,功能网
格作为小型区域网网格,是服务人员工种或类型的区分,多层次的划分,可以便于故障抢修人员的确定。
11.作为优选,所述地址解析的过程包括:根据详细到街道的结构化地址,从地图中进行搜索匹配,得到经纬度信息。
12.作为优选,所述抢修方案的生成过程包括:在工单所在的单元网格内,根据故障内容搜索对应的服务人员标签,得到符合条件的功能网格;将功能网络中的服务人员作为预备服务人员。
13.作为优选,所述工单派发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进行加密和解密,加密及解密采用rsa加密算法。r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是一种使用不同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由已知加密密钥推导出解密密钥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密码体制。
14.本发明的实质性效果包括:采用网格化派发的方式来实现工单自动派发,派发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提高抢修效率,缩短抢修复电时间。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18.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9.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20.实施例:一种基于网格化派发的抢修全流程方法,包括如图1所示的以下步骤:系统收到工单后,对工单中的故障位置进行地址解析,将解析后的经纬度坐标导入事先构建的网格化模型中,将工单派发给经纬度坐标所在的单元网格;根据工单的故障位置和故障内容生成抢修方案,选择单元网格内的服务人员执行抢修方案。
21.本实施例采用网格化派发的方式来实现工单自动派发,派发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提高抢修效率,缩短抢修复电时间。
22.本实施例中,网格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供电客户为基本单位,将供电辖区划
分成为单元网格,并填充服务人员,完成网络化模型的构建。划分为单元网格可以细分故障区域的归属,便于最短时间内锁定工单应该派发的目标。
23.本实施例中,单元网格的划分依据为:每个单元网格由一组中压线路供电,并以设置的供电距离为界限,以供电客户为基本单位,将供电距离小于界限的区域划分至同一个单元网格;并根据客户重要程度单独划出重点管理网格,重点管理网格具有抢修顺序的最高优先级。划分单元网格的原则是尽量缩短供电半径,减少供电损耗和运行风险的原则。
24.本实施例中,填充服务人员,包括:根据服务人员的地理位置将服务人员填充至对应单元网格内;并为服务人员增加标签属性,根据标签属性,将同一单元网格内的服务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网格。其中,单元网格作为大型区域网格,是地理位置的区分,功能网格作为小型区域网网格,是服务人员工种或类型的区分,多层次的划分,可以便于故障抢修人员的确定。
25.本实施例中,地址解析的过程包括:根据详细到街道的结构化地址,从地图中进行搜索匹配,得到经纬度信息。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地址解析的结果是“lng:116.31985,lat:39.959836”。
26.本实施例中,抢修方案的生成过程包括:在工单所在的单元网格内,根据故障内容搜索对应的服务人员标签,得到符合条件的功能网格;将功能网络中的服务人员作为预备服务人员。
27.本实施例中,工单派发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进行加密和解密,加密及解密采用rsa加密算法。r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是一种使用不同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由已知加密密钥推导出解密密钥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密码体制。
28.本实施例对每个故障工单生成两种抢修方案,方案一:基于故障位置信息,生成相应的服务人员,方案二:根据故障内容检索服务人员标签属性,综合方案一和方案二寻找匹配度最高的服务人员前往抢修。
29.对所管辖的地理区域范围进行网格化划分,每个网格规定抢修队伍及不同时间段的抢修值班人员;对报修的工单自定识别故障位置,基于地址解析模型及网格化模型判断故障属于划分的哪个网格内,找到对应的网格后以及故障发生时间,自动将工单派发至网格对应时间段的抢修值班人员;抢修人员可进行接单,导航前往故障位置;报修人员可通过报修的小程序实时查看到抢修人员地理位置及联系方式,可随时询问进度;抢修人员处理完成后可直接在小程序中进行语音回单,报修人员可进行查看,免去了坐席人员传达的步骤。
30.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具体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31.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结构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关于结构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
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结构,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结构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32.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33.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34.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35.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