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307467发布日期:2022-06-05 07:1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互动大屏又称体感是集3d体感摄影机、体感互动软件以及三维数字内容为一体的控制系统平台,是人和显示屏之间,通过身体姿势手势如挥手示意摆头、转身、前进、后退、举手、跳跃、蹲下等简单姿势和特定的颜色等识别方式,和屏幕上的内容进行交互控制。
3.目前用户使用互动大屏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时,因为互动大屏大多为固定形式,不便对其角度进行调节,导致使用范围受限,以及互动大屏裸露外部,缺少保护效果,在进行安装时,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互动大屏不便对其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内壁上滑动卡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第一动力组件,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升降板通过第二滑槽滑动卡接有齿轮,所述第一动力组件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轮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动力组件,所述第二动力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侧壁上安装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互动设备,且所述互动设备与所述固定板相卡接,所述互动设备的内部设置有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单机片与手势识别模块,所述手势识别模块、所述红外发射模块与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分别和所述单机片电性连接。
6.优选的,所述防护壳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升降板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卡接,所述防护壳的底部外壁上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贯穿所述防护壳与所述升降板相连接。
7.优选的,所述防护壳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板。
8.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包括第一电机与蜗杆,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外壁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蜗杆相连接,所述蜗杆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二动力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皮带轮相连接,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与所述第二皮带轮相连接,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皮带轮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弧形板,所述连杆与所述弧形板滑动卡
接。
11.优选的,所述互动设备的一侧壁上安装有l形杆,所述l形杆的一侧壁上开设有圆形孔。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壁上安装有圆形筒,所述圆形筒的一端滑动卡接有卡接杆,所述卡接杆与所述圆形孔相卡接,所述卡接杆的侧壁上安装有圆形板,所述圆形板的一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圆形筒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防护壳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电动滑轨,所述电动滑轨的内壁上滑动卡接有防护板。
14.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s1:所述互动设备上的所述l形杆插入所述固定板内,所述卡接杆的一端卡入所述圆形孔,完成所述互动设备的安装;
16.s2:所述电动推杆带动所述升降板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带动所述齿轮旋转对所述互动设备进行旋转调节,所述第二动力组件带动所述连杆转动,对所述互动设备进行旋转角度调节;
17.s3:用户贴近所述互动设备位置,所述红外发射模块发射红外到手部位置,所述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手部信号,所述单机片控制所述手势识别模块对其进行识别,实现手势操作。
18.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9.1、通过设置的第一动力组件、齿轮、第二动力组件与连杆,第一动力组件驱动齿轮转动,对互动设备进行旋转调节,第二动力组件驱动连杆转动,对互动设备进行旋转角度调节,从而便于对互动设备进行多角度调节。
20.2、通过设置的电动推杆、第一滑槽、电动滑轨与防护板,电动推杆带动升降板通过第一滑槽向下移动,电动滑轨带动防护板移动关闭,从而起到保护互动设备的作用。
21.3、通过设置的l形杆、圆形孔与卡接杆,l形杆插入固定板内部,卡接杆的一端卡入圆形孔内部,对l形杆进行限位,从而起到便于安装有互动设备的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支撑架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整体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防护壳立体结构的剖视图。
25.图4为本发明互动设备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结构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电性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28.图中:1、防护壳;2、第一滑槽;3、升降板;4、电动推杆;5、第一弹簧;6、连接板;7、第一动力组件;71、第一电机;72、蜗杆;8、齿轮;9、第二滑槽;10、支撑柱;11、支撑架;12、第二动力组件;121、第二电机;122、第一皮带轮;123、第二皮带轮;13、传动轴;14、弧形板;15、连杆;16、固定板;17、互动设备;18、l形杆;19、圆形孔;20、圆形筒;21、卡接杆;22、圆形板;23、第二弹簧;24、电动滑轨;25、防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包括防护壳1,防护壳1内壁上滑动卡接有升降板3,升降板3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第一动力组件7,升降板3的顶部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9,升降板3通过第二滑槽9滑动卡接有齿轮8,第一动力组件7与齿轮8啮合连接,第一动力组件7包括第一电机71与蜗杆72,第一电机71位于升降板3的顶部外壁上,第一电机71的输出端与蜗杆72相连接,蜗杆72与齿轮8啮合连接,齿轮8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支撑柱10,第一电机71输出端带动蜗杆72进行转动,蜗杆72带动齿轮8通过第二滑槽9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柱10进行旋转;
31.支撑柱10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架11,支撑架11的一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动力组件12,第二动力组件12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13,第二动力组件12包括第二电机121、第一皮带轮122与第二皮带轮123,第二电机121位于支撑架11的一侧壁上,第二电机121的输出端与第一皮带轮122相连接,第一皮带轮122通过传动皮带与第二皮带轮123相连接,传动轴13的一端与第二皮带轮123相连接,传动轴13的侧壁上安装有连杆15,支撑架11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弧形板14,连杆15与弧形板14滑动卡接,第二电机121输出端带动第一皮带轮122转动,第一皮带轮122通过传动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123旋转,第二皮带轮123带动传动轴13与连杆15转动,连杆15通过弧形板14转动调节具有稳定性,连杆15的一端连接有固定板16,固定板16的一侧设置有互动设备17,且互动设备17与固定板16相卡接,连杆15带动固定板16与互动设备17进行旋转角度调节,互动设备17的内部设置有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单机片与手势识别模块,手势识别模块、红外发射模块与红外接收模块分别和单机片电性连接,红外发射模块发射红外,红外接收模块接收用户手势信息,通过单机片控制手势识别模块进行分析处理。
32.在本实施例中,防护壳1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升降板3与第一滑槽2滑动卡接,防护壳1的底部外壁上安装有电动推杆4,电动推杆4的输出端贯穿防护壳1与升降板3相连接,防护壳1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板6,电动推杆4带动升降板3通过第一滑槽2向下移动,升降板3底端接触连接板6压缩第一弹簧5起到缓冲向下效果,起到保护互动设备17的作用。
33.在本实施例中,互动设备17的一侧壁上安装有l形杆18,l形杆18的一侧壁上开设有圆形孔19,固定板16的一侧壁上安装有圆形筒20,圆形筒20的一端滑动卡接有卡接杆21,卡接杆21与圆形孔19相卡接,卡接杆21的侧壁上安装有圆形板22,圆形板22的一侧壁上安装有第二弹簧23,第二弹簧23的一端与圆形筒20相连接,拉动卡接杆21,将l形杆18插入固定板16内部,松开卡接杆21,第二弹簧23复位圆形板22与卡接杆21,卡接杆21卡入圆形孔19内部,便于对互动设备17进行安装。
34.在本实施例中,防护壳1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电动滑轨24,电动滑轨24的内壁上滑动卡接有防护板25,电动滑轨24带动防护板25进行关闭开合,对互动设备17进行保护。
35.采用互动大屏的智能控制反馈手势操作系统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s1:互动设备17上的l形杆18插入固定板16内,卡接杆21的一端卡入圆形孔19,完成互动设备17的安装,卡接杆21卡入圆形孔19内部,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安装互动设备17,起到便捷安装的作用;
37.s2:电动推杆4带动升降板3向上移动,第一动力组件7带动齿轮8旋转对互动设备17进行旋转调节,第二动力组件12带动连杆15转动,对互动设备17进行旋转角度调节,互动设备17旋转调节以及旋转角度调节增加使用便利性;
38.s3:用户贴近互动设备17位置,红外发射模块发射红外到手部位置,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手部信号,单机片控制手势识别模块对其进行识别,实现手势操作,便于用户体验反馈手势操作。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