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47877发布日期:2022-08-17 00:33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行业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在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触控技术包括in-cell技术,in-cell技术是指将触摸电极集成于液晶面板中的技术。
3.其中,触控电极与公共电极通常采用同一电极结构,对触控电极和公共电极的驱动采用的是分时驱动。由于触控芯片通道数量有限,而可分配的触控走线的数量较多,因此,会存在冗余的走线。由于冗余的走线仅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公共信号线连接,而不对显示区的公共电极产生作用,且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存在阻抗,由此导致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公共电压信号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公共电压信号不稳定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6.触控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
7.多条触控走线,每一所述触控走线分别连接一个所述触控电极,以传输所述触控电极的触控信号;以及
8.多个导线段,与多条所述触控走线同层设置,每一所述导线段与所述触控电极并联连接。
9.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10.间隔层,设置于所述触控层与多个所述导线段之间,所述间隔层对应每一所述导线段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每一所述第一过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导线,每一所述导线段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过孔内的第一连接导线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
11.可选的,每一所述触控电极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导线段,每一所述导线段位于两条所述触控走线之间。
12.可选的,相邻两条所述触控走线之间的多个所述导线段平行设置。
13.可选的,相邻两条所述触控走线之间的多个所述导线段设置在与所述触控走线平行的直线上。
14.可选的,所述导线段的宽度大于所述触控走线的宽度。
15.可选的,所述导线段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触控电极的长度。
16.可选的,所述间隔层还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内设置有第二连接导线,每一所述触控走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内的第二连接导线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
17.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18.触控芯片,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触控芯片包括多个触控引脚,每一所述触控引脚分别连接一条所述触控走线。
19.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20.阵列基板;
21.彩膜基板,叠设于所述阵列基板上;以及
22.液晶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
23.其中,所述触控层集成于所述阵列基板中。
24.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将冗余的走线设置为多个导线段的形式,且每一导线段与触控电极并联连接,也即是给每一触控电极并联阻抗,这样会减小触控电极和导线段整体所传输的阻抗,进而减小触控电极和导线段引起的电压降,由于公共电极与触控电极为分时驱动形式的共用电极,因此也即减小了公共电极和导线段引起的电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内传输的公共电压信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一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8.图4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二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9.图5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为了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公共电压信号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33.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1,终端设备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和壳体20,壳体20与显示面板10连接,以承载显示面板10。示例性的,终端设备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终端设备1还可以是计算机设备、视频播放设备、电视机、车载电脑等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设备。
34.其中,显示面板10是终端设备1中用于显示的部件,且用户可以在显示面板10上进行触控操作,以实现不同的播放效果。显示面板10可以是液晶面板,也即终端设备1可以是液晶显示器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lcd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设置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上基板玻璃上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tft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触摸面板和液晶面板
的一体化包括“in-cell”方法和“on-cell”方法,其中,in-cell方法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盒中,on-cell方法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间。本技术以in-cell方法制备的显示面板1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触控电极与公共电极通常采用同一电极结构,并采用分时驱动的方式进行驱动。由于触控芯片通道数量有限,而可分配的触控走线的数量较多,因此,会存在冗余的走线,可以将冗余的走线理解为辅助走线。由于辅助走线仅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公共信号线连接,而不对显示区的公共电极产生作用,且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存在电压降,由此导致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公共电压信号不稳定。
3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对显示面板10的布线方式进行了改进。
36.示例性的,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b-b,非显示区b-b围绕显示区a-a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非显示区b-b可以用来布线,同时,非显示区b-b可以用来与壳体20连接,也可以把非显示区b-b与壳体20连接的部分称为终端设备1的边框区。
37.示例性的,请结合图1和图2并参阅图3至图6,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一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二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触控层11、触控芯片12和走线层13。触控层11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110,多个触控电极110设置于显示区a-a。触控芯片12设置于非显示区b-b,触控芯片12可以包括多个触控引脚120。走线层13设置于触控层11的一侧,走线层13包括多条触控走线131和多个导线段132。多条触控走线131分别对应连接多个触控电极110和多个触控引脚120。也即是说,每一触控走线131分别连接一个触控电极110,以传输触控电极110的触控信号。多个导线段132与多条触控走线131同层设置,每一导线段132与触控电极110并联连接。通过将冗余的走线设置为多个导线段132的形式,且每一导线段132与触控电极110并联连接,也即是给每一触控电极110并联阻抗,这样会减小触控电极110和导线段132整体所传输的阻抗,进而减小触控电极110和导线段132引起的电压降,由于公共电极与触控电极110为分时驱动形式的共用电极,因此也即减小了公共电极和导线段132引起的电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内传输的公共电压信号的稳定性。
38.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像素层,像素层包括多个像素电极,多个像素电极在显示区a-a呈阵列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像素层与触控层11位于不同层,且层叠设置。像素电极的数量大于触控电极110的数量,比如,1个触控电极110所占的区域与64个像素电极所占的区域面积相同,也即1个触控电极110对应64个像素电极设置。当然64个像素电极的数量仅是举例说明,而不应理解为对像素电极数量的限制。
39.换一角度来说,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阵列基板30、彩膜基板40和液晶层50,彩膜基板40叠设于阵列基板30上,液晶层50设置于阵列基板30和彩膜基板40之间。触控层11也设置在阵列基板30和彩膜基板40之间,并且,触控层11可以集成于阵列基板30中。也即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是采用in-cell技术制成的触控显示一体的面板。
4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触控信号的传输过程或者作用原理可以为:当用户触碰某一区域的触控电极110时,用户的手指与触控电极110之间形成电容,且电容会发生变化,也即是使用电容的变化来表征用户的触控信号,然后将触控信号传输至终端设备1的主控板,主控板根据触控信号的位置信息作出相应的提前设定的显示控制方案。
41.触控层11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10,每一触控电极110的形状可以为方形片状,触控电极110的材料可以为透明材料,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ito通常为透明茶色或黄偏灰色。当然,触控电极110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透明材料,这里不作限制。在制作触控层11时,可以先铺设一层透明导电材料,然后将整面的导电材料进行分割以得到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110。
42.其中,每一触控电极110均与触控芯片12连接,以将每一触控电极110处的信号传输至触控芯片12,再由触控芯片12传输至终端设备1的主控板,从而获得每一触控电极110处的信号变化情况。触控芯片12可以理解为信号转换站,当然,触控芯片12也可以为信号处理单元。
43.示例性的,触控芯片12可以包括多个触控引脚120,多个触控电极110和多个触控引脚120分别通过多条触控走线13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一条触控走线131连接一个触控电极110和一个触控引脚120,这样设置可以较为方便的分辨出发生触控信号变化的触控电极110的位置,进而便于对其作出相应的显示控制方案。触控走线131与触控电极110设置于不同层,触控走线131与触控电极110的连接是通过设置过孔以及在过孔内设置连接导线而实现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间隔层18,间隔层18设置于触控层11和多个导线段132之间。比如,间隔层18可以设置第二过孔134,第二过孔134内设置有第二连接导线15。每一触控走线131通过第二过孔134内的第二连接导线15分别与触控电极110连接。
44.示例性的,间隔层18对应每一触控电极110的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134,每一触控走线131通过多个第二过孔134内的多条第二连接导线15与触控电极1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将触控电极110通过多个连接点与触控走线131连接,可以增加连接的可靠性。第二连接导线15可以与触控走线131一体成型。比如,底层的触控电极110以及第二过孔134可以均在触控走线131制作之前进行制作,在制作触控走线131时,可以直接铺设一层导线金属或者ito,导线金属或者ito可以流动到第二过孔134中,进而实现与触控电极110的连接,之后再根据需要分割出多条触控走线131。
45.需要说明的是,在制作触控走线131时,由于触控芯片12的通道数量有限,而可分配的触控走线131的数量较多,因此,会有一部分触控走线131用作与触控引脚120连接,而其余部分触控走线131作为辅助走线。现有技术中,辅助走线通常用作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公共信号线连接,也即辅助走线自显示区到非显示区两端延伸,在非显示区通过过孔与公共信号线连接,而对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公共电压信号没有作用,显示区的公共电压信号受显示区公共电极的阻抗影响,会存在公共电压信号不稳定的情况。
46.基于上述情况,本技术实施例对辅助走线的布置以及连接方式进行了改进。
47.示例性的,将每一辅助走线设置为包括多个导线段132,每一导线段132分别对应一个触控电极110设置,且每一导线段132与触控电极110并联连接。对每一触控电极110并联一个阻抗,可以使得触控电极110以及导线段132整体传输的阻抗减小,进而减小触控电极110与导线段132的电压降,由于触控电极110与公共电极是分时驱动的共用电极,因此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a-a内的公共电压信号稳定性提高。
48.示例性的,每一触控电极110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导线段132,每一导线段132位于两条触控走线131之间。每一触控电极110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以及更多数量的导线段132,进而可以使得每一触控电极110所并联的阻抗更多,从而使得每一触控电极110所传输
的阻抗减小,由此减小公共电极传输的阻抗,提高显示区a-a内的公共电压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其中,每一列多个导线段132可以平行设置。比如,相邻两条触控走线131之间的多个导线段132平行设置。再比如,相邻两条触控走线131之间的多个导线段132设置在与触控走线131平行的直线上。这样可以方便对导线段132的制作,比如,辅助走线可以与触控走线131一同制作,每一辅助走线设置于相邻两条触控走线131之间,然后将辅助走线分割为多个不连续的导线段132。
49.示例性的,导线段132的宽度可以大于触控走线131的宽度。这样可以使得导线段132和触控电极110所传输的阻抗更小,进而使得公共电极的信号传输稳定性更高。示例性的,导线段132的长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触控电极110的长度,触控电极110的长度可以理解为在导线段132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可以减小不同触控电极110上的导线段132之间的相互干扰。
50.对于每一导线段132与触控电极110的连接也是通过设置过孔以及在过孔内设置连接导线实现的。示例性的,间隔层18对应每一导线段132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133,每一第一过孔133内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导线14,导线段132通过第一过孔133内的第一连接导线14与触控电极110连接。第一连接导线14可以与导线段132一体成型。需要说明的是,导线段132通过多个第一过孔133与触控电极110并联连接,可以理解为触控电极110并联了多个阻抗,进而使得触控电极110所传输的阻抗更小,也即提高公共电压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更高。
51.示例性的,每一触控走线131的长度大于一条辅助走线的长度。可以理解的是,触控走线131为连续的线材,且在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b-b均有布置。而辅助走线为分段设置的,包括多个导线段132,因此,辅助走线的长度小于触控走线131的长度。
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中,通过将辅助走线设置为多个导线段132的形式,且每一导线段132与触控电极110并联连接,也即是给每一触控电极110并联阻抗,这样会减小触控电极110和导线段132整体所传输的阻抗,进而减小触控电极110和导线段132引起的电压降,由于公共电极与触控电极110为分时驱动形式的共用电极,因此也即减小了公共电极和导线段132引起的电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内传输的公共电压信号的稳定性。
5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5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