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0444发布日期:2022-10-12 02:4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由于显示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触摸显示屏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触摸显示屏中主要涉及到的触摸技术分为自容式触摸与互容式触摸。
3.但现有技术的互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会存在不同位置的触控电极之间的信号有所差异(如,不同位置的驱动电极之间获得的信号存在差异,不同位置的感应电极之间获得的信号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同一触控面板不同位置触控性能有所差异的问题。
4.如图1所示,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线1设计存在边框宽、走线电阻差异大等缺点,现有设计中为了使触控线1电阻大小差异最小,尽量实现等电阻设计,采用方式为:最外围走线最宽,逐渐变窄,到靠近显示区aa的触控走线为最窄线宽。但是,该设计方式导致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变大,无法满足窄边框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用于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实现窄边框设计。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区和设置在所述触控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
7.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8.基板;
9.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在所述触控区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的触控电极和多条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边框区的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触控电极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10.其中,触控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走线主体,所述绕线部分与所述走线主体通过连接点连接,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触控走线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线的最外侧的交点处;
11.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在所述边框区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
12.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走线主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走线主体。
13.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长度相同。
14.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20%。
15.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在所述边框区处的宽度相同。
16.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组和第二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其中
17.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连接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和一所述第一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18.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连接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一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和一所述第二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19.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主体包括第一类走线主体,所述绕线部分包括第一类绕线部分,其中
20.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包括至少三条第一走线段、至少一条第二走线段和至少一条第三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走线段连接第k条和第(k+1)条第一走线段,所述第三走线段连接第(k+1)条和第(k+2)条第一走线段,其中,k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k+2)条第一走线段连接所述第一类走线主体。
21.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主体还包括第二类走线主体,所述绕线部分包括还包括第二类绕线部分,其中
22.所述第二类绕线部分包括至少三条第四走线段、至少一条第五走线段和至少一条第六走线段,所述第五走线段和所述第六走线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五走线段连接第m条和第(m+1)条第四走线段,所述第六走线段连接第(m+1)条和第(m+2)条第四走线段,其中,m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m+2)条第四走线段连所述第二类走线主体。
23.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主体还包括第三类走线主体,所述绕线部分还包括第三类绕线部分,其中
24.所述第三类绕线部分包括至少两条第七走线段和至少一条第八走线段,所述第七走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八走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延伸,所述第八走线段连接所述第n条第七走线段和第(n+1)条第七走线段,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n+1)条第七走线段连接所述第三类走线主体。
25.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走线段并排设置;所述第五走线段和所述第六走线段并排设置;多条所述第七走线段错开设置。
26.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主体还包括第四类走线主体,所述绕线部分还包括第四类绕线部分,其中
27.所述第四类绕线部分包括至少三条第九走线段、至少一条第十走线段、至少一条第十一走线段、连接走线段、至少两条第十二走线段以及至少一条第十三走线段,所述第九走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十走线段连接第g条和第(g+1)第九走线段,所述第十一走线段连接第(g+1)条和第(g+2)第九走线段,所述第十二走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十三走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走线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g+2)第九走线段,所述连接走线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a条第十二走线段,所述第十三走线段连接所述第a条走线段和第(a+1)条第十二走线段,其中,a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a+1)条第十二走线段连接所述第三类走线主体,连接走线段为连续弯折结构。
28.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区包括第一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连接所述第一触控区远离所述第二触控区一侧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二类绕线部分连接所述第一触控区靠近所述第二触控区的一侧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三类绕线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靠近所述第一触控区一侧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所述第四类绕线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远离所述第一触控区的一侧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
29.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主体包括第一类走线主体,所述绕线部分包括第一类绕线部分,其中
30.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包括至少两条第一走线段和至少一条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走线段连接第k条和第(k+1)条第一走线段,所述第(k+1)条第一走线段与所述第一类绕线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走线段错开设置。
31.可选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连接一部分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且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的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位于同一侧的所述边框区内,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的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位于另一同侧的所述边框区内。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区和设置在触控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触控层。触控层设置在基板的一侧。触控层包括多个在触控区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的触控电极和多条至少部分设置在边框区的触控走线,触控走线与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其中,触控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走线主体,绕线部分与走线主体通过连接点连接。连接点位于触控走线与触控走线连接的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线的最外侧的交点处。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在边框区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在边框区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使得位于边框区的多条触控走线的电阻值相同或大致相同。即,本技术通过增大触控走线的长度,减小触控走线的线宽,保持触控走线的电阻值相同或大致相同,并将触控走线的绕线部分弯折于边框区内,减小触控走线的占用空间,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对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平面示意图;
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一种平面示意图;
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一种示意图;
4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二种示意图;
4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三种示意图;
4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四种示意图;
4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示的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技术未在此详述的其他具体实施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实例、示例或例证。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区和设置在触控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触控层。触控层设置在基板的一侧。触控层包括多个在触控区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的触控电极和多条至少部分设置在边框区的触控走线,触控走线与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其中,触控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走线主体,绕线部分与走线主体通过连接点连接。连接点位于触控走线与触控走线连接的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线的最外侧的交点处。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在边框区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在边框区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
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的绕线部的长度,使得位于边框区的多条触控走线的电阻值相同或大致相同。即,本技术通过增大触控走线的长度,减小触控走线的线宽,保持触控走线的电阻值相同或大致相同,并将触控走线的绕线部分弯折于边框区内,减小触控走线的占用空间,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4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详细的阐述。
50.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对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线1设计存在边框宽、走线电阻差异大等缺点,如图1所示。现有设计中为了使触控线1电阻大小差异最小,尽量实现等电阻设计,采用方式为:最外围走线最宽,逐渐变窄,到靠近显示区aa的触控走线为最窄线宽。但是,该设计方式在窄边框需求且在不增加走线膜层数量的情况下无法设计出电阻小且电阻间差异较小的走线。触控走线宽度变化不一致,较难预测设计值与实际的差异,导致实际产品与设计差异无法对标,给设计以及制作工艺工作造成较大的麻烦和不准确性。
51.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平面示意图。为了改善上述设计弊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触控区ta和设置在触控区ta至少一侧的边框区na。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和触控层20。触控层20设置在基板10的一侧。触控层20包括多个在触控区ta且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设置的触控电极200和多条至少部分设置在边框区na的触控走线102,触控走线102与触控电极200对应连接。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其中,触控走线102包括连接的绕线部102b和走线主体102a,绕线部分102b与走线主体102a通过连接点p连接。连接点p位于触控走线102与触控走线102连接的触控电极200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线的最外侧的交点处。触控电极20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2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2。触控走线102包括第一触控走线1021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第一触控电极201和第一触控走线1021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202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电连接。第一触控走线1021与第二触控走线1022在边框区na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绕线部的长度。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1021与第二触控走线1022在边框区na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绕线部的长度,使得位于边框区na的多条触控走线102的电阻值相同或大致相同。即,本技术通过增大触控走线102的长度,减小触控走线的线宽,保持触控走线102的电阻值相同或大致相同,并将触控走线102的绕线部分弯折于边框区na内,减小触控走线102的占用空间,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一触控走线1021与第二触控走线1022在边框区na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指的是第一触控走线1021与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差值的绝对值和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比值。即,如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线宽为a,第二触控走线的线宽为b,则变化幅度x=[(|a-b|)/a]*100%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阈值为20%。或者,第一预设阈值还可以是18%、15%、10%、8%、5%、2%或0中的任意一者。
[0055]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第一预设阈值用于防止工艺误差。
[005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走线主体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走线主体。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绕线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绕线部的长度,第一触控走线1021的走线主体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走线主体,减小了第一触控走线1021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之间的差异,并且,由于第一触控走线1021与第二触控走线1022在边框区na处的宽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减小第一触控走线1021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电阻差异,改善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存在不同位置的触控电极组之间的信号有所差异,进而导致同一触控面板不同位置触控性能有所差异的问题。其中,绕线部分102b设置在走线主体102a和触控区ta之间。即,绕线部分102a限定于走线主体102a和触控区aa之间,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
[005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2沿第一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0058]
请继续参考图3,多条走线主体102a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排列,沿触控区ta指向边框区na的方向,多条走线主体102a的长度逐渐变大。由于沿触控区ta指向边框区na的方向,多条走线主体102a的长度逐渐变大,沿第一方向x,与走线主体102a连接的绕线部分102b的长度则越大。
[0059]
具体的,边框区na包括第一走线区wa1和第二走线区wa2,第一走线区wa1位于触控区ta的相对两侧,第二走线区wa2位于触控区ta的一侧。其中,第一触控走线1021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位于第一走线区wa1。走线主体102a包括弯折部分。弯折部分弯折至第二走线子区wa2内。
[006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是自容型触控,也可以是互容型触控。
[0061]
当触控显示面板100为自容型触控时,一触控电极200和一条触控走线102连接。
[0062]
当触控电极为互容型触控时,触控层20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第二触控电极组20b沿第一方向x排列。
[0063]
具体的,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200,一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一第一触控走线1021连接,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01。第二触控电极组20b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200,一第二触控电极组20b和一第二触控走线1022连接,第二触控电极组20b包括第二触控电极202。
[006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第二触控电极组20b沿第一方向x依次交替排列。
[0065]
触控层20还包括第三触控电极组20c,第三触控电极组20c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三触控电极组20c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200。其中,每一第三触控电极组20c通过一第三触控走线连接。第三触控走线位于第二走线区wa2。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第二触控电极组20b同层设置,第三触控电极组20c和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异层且绝缘设置。
[006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第二触控电极组20b为触控电极组,第三触控电极组20c为感应电极组。
[0068]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绕线部分102b为连续弯折结构,以增大绕线部分102b的长度,
使得在可以增大绕线部分102b长度的基础上,减少了第一走线子区wa1的布线空间,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006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一方向x为触控区ta指向第二走线子区wa2的方向,第二方向y为第一走线子区wa1指向触控区ta的方向。
[0070]
请结合图3和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一种平面示意图。其中,走线主体102a包括第一类走线主体102a1、第二类走线主体102a2、第三类走线主体102a3和第四类走线主体102a4。绕线部分102b包括第一类绕线部分102b1、第二类绕线部分102b2、第三类绕线部分102b4和第四类绕线部分102b4。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区ta包括第一触控区ta1和第二触控区ta2。第一类绕线部分102b1连接第一触控区ta1远离所述第二触控区ta2一侧的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第一类走线主体102a1设置在远离触控区ta的一侧。第二类绕线部分102b2连接第一触控区ta1靠近所述第二触控区ta2的一侧的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第二类走线主体102a2设置在靠近触控区ta的一侧。第三类绕线部分102b3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ta2靠近第一触控区ta1一侧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第三类走线主体102a3设置在远离触控区ta的一侧。第四类绕线部分102b4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ta2远离第一触控区ta1的一侧的第一触控电极组20a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第四类走线主体102a4设置在靠近触控区ta的一侧。
[0072]
请结合图4和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一种示意图。其中,第一类绕线部分102b1包括至少三条第一走线段a1、至少一条第二走线段a2和至少一条第三走线段a3。第一走线段a1沿与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走线段a2连接第k条和第(k+1)条第一走线段。第三走线段a2连接第(k+1)条和第(k+2)条第一走线段,k为大于0的整数。第(k+2)条第一走线段连接第一类走线主体102a1。其中,多条第一走线段并排设置,以减小第一类绕线部分102b1的布线空间,进一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0073]
请结合图4和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第二类绕线部分102b2包括至少三条第四走线段a4、至少一条第五走线段a5和至少一条第六走线段a6。第五走线段a5和第六走线段a6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中,第五走线段a5连接第m条和第(m+1)条第四走线段。第六走线段a6连接第(m+1)条和第(m+2)条第四走线段,其中,m为大于0的整数,且第(m+2)条第四走线段连第二类走线主体102a2。其中,第五走线段a5和第六走线段a6并排设置,以减小第二类绕线部分102b2的布线空间,进一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0074]
请结合图4和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第三类绕线部分102b3包括至少两条第七走线段a7和至少一条第八走线段a8。第七走线段a7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八走线段a8沿第一方向x相延伸。第八走线段a8连接第n条第七走线段和第(n+1)条第七走线段,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第(n+1)条第七走线段连接第三类走线主体102a3。第七走线段a7错开设置,且第1条第一走线段至第(n+1)条第七走线段沿远离触控区ta的方向排列,以延长对应的第三类绕线102b3的长度。
[0075]
请结合图4和图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走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第四类绕线部分102b4包括至少三条第九走线段a9、至少一条第十走线段a10、至少一条第十一
走线段a11、连接走线段c1、至少两条第十二走线段a12以及至少一条第十三走线段a13。第九走线段a8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十走线段a10连接第g条和第(g+1)第九走线段。第十一走线段a11连接第(g+1)条和第(g+2)第九走线段,第十二走线段a12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第二方向y延伸。第十三走线段a13沿第一方向x延伸。连接走线段的c1第一端连接所述第(g+2)第九走线段。连接走线段c1的第二端连接第a条第十二走线段a12。第十三走线段a13连接第a条走线段和第(a+1)条第十二走线段,a为大于0的整数。第(a+1)条第十二走线段连接第三类走线主体102a3。连接走线段为连续弯折结构。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1021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线宽相同。
[0077]
由于电阻r=k*线长/线宽,(k=电阻率/膜厚),从公式中可以得出,减小线宽、增加线长导致电阻变大的变化量是不变线长,变宽线宽导致电阻降低的变化量的多倍。因此,本技术例将触控走线102的线宽保持一致,尽量减小触控走线102的差异,减小不同的触控走线102的电阻差异,改善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存在不同位置的触控电极组之间的信号有所差异,进而导致同一触控面板不同位置触控性能有所差异的问题。另外,与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相比,触控走线的宽度减小,并做绕线设置,从而减小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幕的利用率。
[0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1021和第二触控走线1022的走线主体的间距相等,防止相邻的两条触控走线短接。
[0079]
请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平面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与图3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区别在于,走线主体102a包括第一类走线主体102a1和第二类走线主体102a2。绕线部分102b包括第一类绕线部分102b1和第二类绕线部分102b2。第一触控电极组20a连接一部分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且连接第一触控电极组20a的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位于同一侧的边框区na内。第二触控电极组20b连接另一部分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连接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的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位于另一同侧的边框区na内。其中,第一类绕线部分102b1包括至少两条第一走线段a1和至少一条第二走线段a2。第一走线段a1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二走线段连接第k条和第(k+1)条第一走线段。第(k+1)条第一走线段与第一类走线主体102a1连接。第一走线段a1错开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组20a连接一部分所述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且连接第一触控电极组20a的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位于同一侧的边框区na内。第二触控电极组20b连接另一部分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连接第二触控电极组20b的第一类绕线部分102a1位于另一同侧的边框区na内。使得第一走线子区wa1在第一方向x上具备足够的布线空间以容纳更多的绕线部分102b。
[0080]
综上所述,虽然本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