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19992发布日期:2022-07-29 22:46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工业视觉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图像检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例如,可以应用在列车关键部位的故障检测中。首先,通过采集列车关键部位的图像,将采集到的图像输入到训练好的图像检测模型中,由训练好的图像检测模型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结果判断列车关键部位是否存在故障、以及是什么样的故障。
3.在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由于工业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故障形式的多样性,工业设备的故障图像数据非常稀有,很难获得完备的故障图像数据集。所以在实际的工业视觉检测工作中,很可能遇到故障图像样本集中未包含的新型未知类故障。所以需要一种图像检测模型,能够实现对目标域中未知类别图像的识别,即实现开放数据集的图像检测。
4.目前,能够实现开放数据集检测的图像检测模型由特征提取器和分类器组成,其中,特征提取器提取已知类和未知类的高层隐含特征,分类器根据通过所述高层隐含特征输出对应的属于目标类别的概率。通过分类器在在已知类和未知类之间绘制一个固定阈值边界,以实现目标域已知类数图像和未知类图像的分离。但是由于构造的固定阈值边界仅依赖于分类器的概率输出,在对抗训练中缺乏目标域图像属于已知类或者未知类的可能性指标,容易造成图像检测模型负迁移。
5.因此,目前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在面对实际工业视觉检测场景中存在未知类图像检测时,适应性不强,导致检测准确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目前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在面对实际工业视觉检测场景中存在未知类图像时,适应性不强,导致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
7.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特征提取器以及第一分类器;其中,第一特征提取器用于提取输入的待检测图像的目标特征向量,并将目标特征向量输出至第一分类器;第一分类器用于根据目标特征向量,输出对应的目标类别;其中,第一特征提取器和第一分类器通过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按照预设训练方法训练得到,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包括第二特征提取器、梯度翻转层、第二分类器、第三分类器、第一域判别器以及第二域判别器;预设训练方法包括:获取源域训练数据集、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其中,源域训练数据集包括第一数量类
的源域训练图像和对应的类别标签,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包括第一数量类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和未知类的目标域训练图像;第二特征提取器提取源域训练图像或者目标域训练图像的训练特征向量;梯度翻转层翻转训练特征向量的梯度,得到中间特征向量;第二分类器根据中间特征向量,输出第二数量维度的类别预测概率,其中,第二数量等于第一数量加一,第二分类器的对抗训练损失函数为将目标域训练图像识别为已知类或者未知类的二值交叉熵,第二分类器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为对源域训练图像的预测标签的标准交叉熵;第三分类器根据训练特征向量,输出第一数量维度的类别预测概率,第三分类器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为对源域训练图像预测标签的标准交叉熵;第一域判别器根据训练特征向量,输出对应的域类别,域类别为源域或者目标域,第一域判别器的域判别损失函数为第一域判别器对源域训练图像和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的二值交叉熵;第二域判别器根据训练特征向量,输出对应的域类别和对目标域训练图像施加的集成权重,第二域判别器的域判别损失函数为第二域判别器对源域训练图像和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的二值交叉熵;根据第二分类器的对抗损失函数、第二分类器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第三分类器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第一域判别器的域判别损失函数、第二域判别器的域判别损失函数以及预设优化算法训练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得到训练后的第二特征提取器和训练后的第二分类器,其中,第一特征提取器为训练后的第二特征提取器,第一分类器为训练后的第二分类器。
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分类器的对抗损失函数为:;其中,表示目标域训练图像,c1表示第二分类器,f表示第二特征提取器,e表示期望,为目标域训练数据集的概率分布,为施加到目标域训练图像上的集成权重,是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第c+1维未知类的概率,c是所述源域训练数据集中的已知类别的数量;所述集成权重,其中,为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从目标域训练图像中提取的训练特征向量,是所述第二域判别器输出的针对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概率。
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照下述公式约束集成权重:,
其中,,其中,为第二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1类的预测概率,为第二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2类的预测概率,为第二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c类的预测概率;,其中,为第三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1类的预测概率,为第三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2类的预测概率,为第三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c类的预测概率;,其中,为第一域判别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源域的预测概率。
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特征提取器包括深度置信网络、深度卷积网络、深度残差网络、第一全连接网络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分类器包括第二全连接网络,第二分类器包括第三全连接网络;其中,第二全连接网络的输出为第二数量维度的向量,第三全连接网络的输出为第一数量维度的向量。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域判别器和第二域判别器均包括第四全连接网络。
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设优化算法为自适应矩估计算法或者随机梯度下降法或者均方根传递算法。
14.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图像;将待检测图像输入至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中,得到待检测图像的目标类别标签。
1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待检测图像,包括:获取初始图像;对初始图像按照预设像素压缩,得到压缩后的图像;将压缩后的图像按照预设尺寸裁剪,得到待检测图像。
16.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使终端装置执行如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所述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方法。
17.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包括通过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按照预设训练方法得到的第一特征提取器以及第一标签分类器。所述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包括第二特征提取器、梯度翻转层、第二分类器、第一域判别器、第二域判别器。其中,第二特征提取器、梯度翻转层、第二分类器组成对抗模
块,第二分类器、第三分类器、第一域判别器、第二域判别器组成加权模块,所述对抗模块用于分离目标域中的已知类和新型未知类图像,所述加权模块为目标域故障样本添加权重来促进样本分离,避免图像检测模型负迁移现象。因此,训练得到的图像检测模型,在面对实际工业视觉检测场景中存在未知类图像时,能保持较好的图像检测性能,检测准率高,且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中用于训练使用的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不同状态下的齿轮箱螺栓防松动铁丝图像示例;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和对比模型的可视化聚类结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和对比模型输出结果的混淆矩阵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在示例实验中对目标域测试数据集输出的各类别权重和标准差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解决目前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在面对实际工业视觉检测场景中存在未知类图像时,适应性不强,导致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
21.参见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特征提取器以及第一分类器。
22.其中,所述第一特征提取器用于提取输入的待检测图像的目标特征向量,并将所述目标特征向量输出至所述第一分类器。
23.所述第一分类器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特征向量,输出对应的目标类别。
24.其中,所述第一特征提取器和所述第一分类器通过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按照预设训练方法训练得到。参见图2,所述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包括第二特征提取器、梯度翻转层、第二分类器、第三分类器、第一域判别器以及第二域判别器。
25.所述预设训练方法包括:步骤301,获取源域训练数据集、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其中,所述源域训练数据集包括第一数量类的源域训练图像和对应的类别标签,所述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包括第一数量类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和未知类的目标域训练图像。
2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获取图像数据集时,先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压缩裁剪,统一图像尺寸,将图像数据集划分为源域训练数据集、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和目标域测试数据集。其
中,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和目标域测试数据集中图像均含有源域训练数据集中包含的所有类别图像以及未包含的新型未知类图像,且目标域中类别标签不参与模型训练,仅用于检验训练后的图像检测模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7.步骤302,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提取所述源域训练图像或者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的训练特征向量。
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特征提取器f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深度置信网络、深度卷积网络、深度残差网络、全连接网络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来构建。第二特征提取器f用于将数据映射到特定的特征空间,即以图像样本作为输入,输出图像样本对应的高层隐含特征。
29.步骤303,所述梯度翻转层翻转所述训练特征向量的梯度,得到中间特征向量。
30.步骤304,所述第二分类器c1根据所述中间特征向量,输出第二数量维度的类别预测概率,其中,所述第二数量等于所述第一数量加一。所述第二分类器的对抗训练损失函数为将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识别为已知类或者未知类的二值交叉熵l
adv
。所述第二分类器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为对所述源域训练图像的预测标签的标准叉熵l
c1

31.为便于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量用c表示,对应的第二数量为c+1。
3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类器的对抗训练损失函数为:;其中,表示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c1表示所述第二分类器,f表示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e表示期望,为所述目标域训练数据集的概率分布,为施加到目标域训练图像上的集成权重,是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第c+1维未知类的概率,c是所述源域训练数据集中的已知类别的数量;所述集成权重,其中,为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从目标域训练图像中提取的训练特征向量,是所述第二域判别器输出的针对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概率。
33.所述第二分类器c1以梯度翻转层输出的中间特征向量作为输入,输出一个c+1维度的类别预测概率,其中包含c维已知类概率和第c+1维新型未知类概率。
34.其中,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所述梯度翻转层以及所述第二分类器组成一个对抗模块,用于对源域和目标域中的已知类进行分类,并分离出目标域中的未知类。
35.第二特征提取器和第二分类器之间进行最小-最大对抗训练。其中,对抗训练损失函数为将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识别为已知类或者未知类的二值交叉熵l
adv

36.步骤305,所述第三分类器c2根据所述训练特征向量,输出第一数量维度的类别预测概率,所述第三分类器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为对所述源域训练图像预测标签的标准交叉熵l
c2

37.所述第三分类器c3以第二特征提取器f输出的训练特征向量作为输入,输出一个c
维度的类别预测概率。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类器c1包括第二全连接网络,所述第二分类器c2包括第三全连接网络;其中,所述第二全连接网络的输出为第二数量维度的向量,所述第三全连接网络的输出为第一数量维度的向量。
39.示例性的,源域训练数据集中包含3类图像,目标域训练数据集中除了前面3类图像,还包括未知类别的图像。第一分类器c1采用一层的第二全连接网络,隐含层维数分别为4,在全连接层后连接softmax激活函数,输出一个四维向量来表示输入的训练特征向量的类别,即属于3个已知类中的一类或者未知类。第二分类器c2也采用一层的第三全连接网络,隐含层维数分别为3,在全连接层后连接leaky softmax激活函数,第三全连接网络最终输出一个三维向量表示输入的训练特征向量的类别,即3个已知类中的一类。
40.步骤306,所述第一域判别器d1根据所述训练特征向量,输出对应的域类别,所述域类别为源域或者目标域,所述第一域判别器的域判别损失函数为所述第一域判别器对源域训练图像和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的二值交叉熵l
d1

41.步骤307,所述第二域判别器d2根据所述训练特征向量,输出对应的域类别和对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施加的集成权重,所述第二域判别器的域判别损失函数为所述第二域判别器对源域训练图像和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的二值交叉熵l
d2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域判别器d1和所述第二域判别器d2均包括第四全连接网络。示例性的,第四全连接网络设计一层,其中,隐含层维数分别为1,在全连接层后连接sigmoid激活函数。第四全连接网络最后输出一个一维向量表示输入的训练特征向量的类别。
4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域类别可以用概率表示,即所述第一域判别器d1和所述第二域判别器d2的输出均为输入的训练特征向量为源域的预测概率。根据训练特征向量为源域的预测概率来标识所述训练特征向量为源域还是目标域。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权重,其中,为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f从目标域训练图像中提取的训练特征向量,是所述第二域判别器输出的针对目标域训练图像的域类别预测概率。
45.所述第二分类器c1、第三分类器c2、第一域判别器d1和第二域判别器d2组成加权模块,用于度量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相似性,从而为目标域训练数据集属于已知类和未知类的概率施加不同的权重。
46.步骤308,根据所述第二分类器c1的对抗损失函数、所述第二分类器c12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所述第三分类器c2的标签分类损失函数、所述第一域判别器d1的域判别损失函数、所述第二域判别器d2的域判别损失函数以及预设优化算法训练所述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得到训练后的第二特征提取器和训练后的第二分类器,其中,所述第一特征提取器为所述训练后的第二特征提取器,所述第一分类器为所述训练后的第二分类器。
47.使用所述图像检测模型进行检测时,所述第一分类器在代码层面输出的是一个多维向量,向量中的值表示待检测图像属于某一类的预测概率,值最大的那一类就是所述待检测图像的预测类别。
48.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f分别与所述第二分类器c1、
所述第三分类器c2、所述第一域判别器d1、所述第二域判别器d2连接,构成前馈神经网络,其中,需要在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f和所述第二分类器c1之间增加一个梯度翻转层以翻转梯度,使得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f和所述第二分类器c1之间形成对抗关系,以促使目标域中的已知类和未知类分离。在检测过程中,训练后的第二特征提取器和训练后的第二分类器直接连接,无需添加梯度翻转层。
49.将集成权重作为对抗模块训练中目标域训练图像的施加权重来促进目标域中已知类样本和新型未知类样本的分离。在本实施例中,按照下述公式约束所述集成权重:,其中,,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1类的预测概率,为所述第二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2类的预测概率,为所述第二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c类的预测概率;,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三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1类的预测概率,为所述第三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2类的预测概率,为所述第三分类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已知类中第c类的预测概率;,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域判别器输出的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源域的预测概率。
50.第二特征提取器f和第二分类器c1之间的最小-最大对抗等价于将目标域样本对准源域的已知类或未知类。第二特征提取器f和第二分类器c1的训练目标函数为:;;其中,表示所述源域训练图像,表示所述目标域训练图像,c1表示所述第二分类器,f表示所述第二特征提取器,e表示期望,为源域训练图像与类别标签的概率分布,为所述目标域训练数据集的概率分布,为施加到目标域训练图像上的集成权重,是目标域训练图像属于第c+1维未知类的概率,c是所述源域训练数据集中的已知类别的数量。
51.在训练过程中,对来自源域带标签的训练数据,不断最小化第二分类器c1和第三
分类器c2的标准交叉熵损失l
c1
和l
c2
;对来自源域和目标域的全部训练数据,不断最大化第一域判别器d1和第二域判别器d2的二值交叉熵损失l
d1
和l
d2
;对来自目标域的训练数据,不断最大化第二分类器c1的二值交叉熵损失l
adv
。其中,第三分类器c2、第一域判别器d1和第二域判别器d2的优化只是为了获得目标域样本的权重,它们是在未加权样本上学习的,这不是减少分布差异的优良指标,因此它们的梯度不用于反向传播和更新第二特征提取器。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优化算法包括但不限于自适应矩估计算法或者随机梯度下降法或者均方根传递算法中的一种。
5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包括通过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按照预设训练方法得到的第一特征提取器以及第一标签分类器。所述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包括第二特征提取器、梯度翻转层、第二分类器、第一域判别器、第二域判别器。其中,第二特征提取器、梯度翻转层、第二分类器组成对抗模块,第二分类器、第三分类器、第一域判别器、第二域判别器组成加权模块,所述对抗模块用于分离目标域中的已知类和新型未知类图像,所述加权模块为目标域故障样本添加权重来促进样本分离,避免图像检测模型负迁移现象。因此,训练得到的图像检测模型,在面对实际工业视觉检测场景中存在未知类图像时,能保持较好的图像检测性能,检测准率高,且应用范围广。
54.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401,获取待检测图像。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先对摄像机获取的初始图像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图像作为待检测图像。进一步的,步骤401可以包括步骤4011-4013。
56.步骤4011,获取初始图像。
57.步骤4012,对所述初始图像按照预设像素压缩,得到压缩后的图像。
58.步骤4013,将所述压缩后的图像按照预设尺寸裁剪,得到待检测图像。
59.步骤402,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至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中,得到待检测图像的目标类别标签。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方法是使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实施图像检测。
60.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方法应用在工业视觉检测领域时的作用效果可参见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61.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效果,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62.以列车车底齿轮箱螺栓防松动铁丝故障的图像检测为例,由车底检测机器人拍摄防松动铁丝图像。如图3所示,图像类别包含正常(n)、绷断_位置1(b1)、绷断_位置2(b2)和缺失(l)状态,类别标签分别用0、1、2和3来表示。本示例中,将图像数据集划分为源域和目标域,域类别标签分别用1和0表示。源域和目标域中有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角度下的铁丝图像。
63.源域中包含n、b1和b2三种铁丝不同健康状态的图像,目标域中包含n、b1、b2和l四种铁丝不同健康状态的图像,即将目标域中l健康状态图像作为新型未知类健康状态。源域
和目标域中各类训练图像的数量均为100,其中源域中的所有带标签数据和目标域中50%的无标签数据参与模型训练,目标域中剩余50%的无标签数据用来测试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的检测效果。
64.先对车底检测机器人拍摄的铁丝图像压缩为512
×
512,然后从图像中心裁剪出像素为400
×
400的图像,得到训练数据集。再将数据集划分成上述源域训练数据集、目标域训练数据集、目标域测试数据集。
65.建立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其中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包括第二特征提取器f、第二分类器c1、第三分类器c2、第一域判别器d1和第二域判别器d2。
66.在本示例中,第二特征提取器f采用深度卷积网络和第一全连接网络相结合的结构,以预处理后的rgb三通道图像作为训练输入,输出长度为512的高层隐含特征向量,即训练特征向量。在本示例中,第二特征提取器f共设计五层,第一、二层为卷积层,第三、四、五层为全连接层。第一层输入通道为3,输出通道为6,卷积核尺寸为3,步长为2;第二层输入通道为6,输出通道为16,卷积核尺寸为5,步长为2;第一、二层后进行最大池化,池化窗口大小为2,步长为2。第三、四、五层的隐含层维数分别为1024、2048、512,第三、四层后连接relu激活函数。
67.第二分类器c1采用第二全连接网络。在本示例中,第二全连接网络设计一层,其中隐含层维数分别为4,在全连接层后连接softmax激活函数,输出一个四维向量来表示输入数据的类别。
68.第二特征提取器f和第二分类器c1之间通过梯度翻转层连接,组成对抗模块。根据第二分类器c1的输出计算对抗训练损失函数。
69.第三分类器c2采用第三全连接网络。在本示例中,第三全连接网络设计一层,其中隐含层维数分别为3,在全连接层后连接leak softmax激活函数,输出一个三维向量表述输入数据的类别。
70.第一域判别器d1和第二域判别器d2均采用第四全连接网络。在本示例中,第四全连接网络设计一层,其中隐含层维数分别为1,在全连接层后连接sigmoid激活函数,输出一个一维向量表示输入数据的域类别。
71.第二分类器c1、第三分类器c2、第一域判别器d1和第二域判别器d2组成一个加权模块,用于度量目标域训练图像和源域训练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从而为目标域样本属于已知类和未知类的概率施加不同的权重。
72.训练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将带有标签的源域训练数据集和无标签的目标域训练数据集输入到构建的预设图像检测训练模型中,根据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训练模型参数。
73.在本示例中,优化算法采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学习率为0.001,动量为0.9,迭代200次后模型目标函数损失趋于平衡,结束模型训练。
74.使用训练后的第二特征提取器和训练后的第二分类器,组成图像检测模型。将目标域测试数据集输入到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在线输出对应的类别标签。
75.为了验证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的有效性,分别使用本技术的图像检测模型和对比模型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模型选择无加权模块且采用固定边界阈值的开
放集域适应网络模型训练得到的检测模型。在本对比实验中,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和对比模型利用t-sne进行各类训练图像的特征聚类结果可视化。可视化聚类结果分别如图4中的(a)以及图4中的(b)所示,其中s和t分别为源域训练样本和目标域测试样本。在图4中,目标域新型未知类健康图像数据的特征可视化聚类结果由椭圆标记,由此可以看出,与对比模型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目标域中已知类和新型未知类健康状态图像进行分离,且只有少部分新型未知类图像与已知类图像产生混淆。
76.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和对比模型输出结果的混淆矩阵分别如图5中的(a)以及图5中的(b)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图像障检测模型的检测结果中只有2个b2状态图像和9个l状态图像被错误分类,总体识别准确率为94.5%,新型未知类图像(l状态图像)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2%。对比模型的总体识别准确率为83.5%,新型未知类图像(l状态图像)的识别准确率仅为56%。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图像检测模型的对目标域测试数据集输出的各类别权重和标准差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已知类图像,所述图像检测模型对新型未知类图像施加较低的权重,有利于新型未知类图像与已知类图像的分离。
77.从上述示例及实验可以看出,通过设计对抗模块对目标域已知类和新型未知类进行分离,并通过添加额外的加权模块为目标域各类样本施加不同的权重,提高图像检测模型对待检测图像可迁移特征的提取能力,改善图像检测模型的负迁移现象。训练得到的图像检测模型在目标域中有新型未知类图像时,检测的准确率高。
78.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使终端装置执行如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图像检测模型及方法。
79.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8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似相同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