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

文档序号:32009227发布日期:2022-11-02 15:4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骤:(1)获取电网每个时段的新能源发电量,包括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2)获取电力用户的基本数据:包括用户每个时段负荷需求量、电力用户的价格弹性、愿意提供灵活充放电服务的储能系统充放电的功率限制,以及储能电池的总容量限制;(3)根据步骤(1)和步骤(2)所获取的数据,建立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4)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得到优化结果,按照优化结果设置深谷电价的时段划分和各个时段电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式中,q0(t)和q1(t)分别为实施深谷电价机制前、后在时段t的用户负荷,δp(t)=p1(t)-p0(t)为在时段t电价变化量,p0(t)和p1(t)为实施深谷电价机制前、后在时段t的电价,a和b均为价格弹性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是指:根据步骤(1)和步骤(2)所获取的数据,利用聚类方法对负荷隶属度进行深谷电价机制时段划分,所述的深谷电价机制时段划分包括峰时段、平时段、谷时段和深谷时段;通过深谷电价机制时段划分结果和电力用户的价格弹性,建立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所述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价格约束和储能系统充放电约束,其中,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的价格约束为:其中,p
vl
、p
low
、p
mid
和p
high
分别为深谷电价、低谷电价、平时电价和高峰电价;四种电价都有各自的上下限制,深谷电价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和p
vl
;低谷电价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和p
low
;平时电价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和p
mid
;高峰电价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和p
high
;储能系统充放电约束为:q
ess,min
≤q
ess
(t)≤q
ess,max
q
ess,dis
(t)q
ess,char
(t)=0
式中,q
ess,min
和q
ess,max
分别为电池在安全运行下能量约束上、下限,和分别为储能系统放电、充电的上限;第二个公式即第二约束表示储能系统在时段t不可以同时进行充电和放电,第三个公式即第三约束表示储能系统在时段t的放电限制条件,其中(q
ess
(t-1)-q
ess,min

dis
表示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不低于q
ess,min
;第四个公式即第四约束表示储能系统在时段t的充电限制条件,其中,(q
ess,max-q
ess
(t-1))/η
char
表示为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不高于q
ess,max
;η
dis
为电池储能充电效率;η
char
为电池储能放电效率;储能系统在时段t的荷电状态q
ess
(t)的计算公式为:q
ess
(t)=q
ess
(t-1)+q
ess,char
(t)
·
η
char-q
ess,dis
(t)/η
dis
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的优化目标如下:最大化用户满意度指数:用户满意度指数为用电习惯满意度指数和电费支出习惯满意度指数的加权累加;式中,α为权重系数,p1(t)q1(t)和p0(t)q0(t)分别为实施深谷电价前后在时段t电费支出;最小化弃风弃光率:式中,q
pv
(t)和q
wind
(t)分别为在时段t光伏发电量和风能发电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类方法为模糊均值c聚类。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隶属度包括峰值隶属度和谷值隶属度,计算公式如下:述负荷隶属度包括峰值隶属度和谷值隶属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a
pti
为峰值隶属度,a
lti
为谷值隶属度,l
ti
为谷时段这一时段的负荷,pti为峰时段这一时段的负荷,和q0(t)分别为负荷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的设计方法,包括:获取电网每个时段的新能源发电量;获取电力用户的基本数据:包括用户每个时段负荷需求量、电力用户的价格弹性、愿意提供灵活充放电服务的储能系统充放电的功率限制,以及储能电池的总容量限制;建立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深谷电价机制设计优化模型,得到优化结果,按照优化结果设置深谷电价的时段划分和各个时段电价。本发明提出了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的情况下,深谷电价机制的设置方式;给出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发挥了电价的价格激励作用,增加了新能源消纳的方法;给出具有通用性的计算策略,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以得到广泛应用。以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任曦骏 叶钰童 邵筱宇 王宝 张理 宋竹萌 吕龙彪 韩冬 赵晨 任恒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7.27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