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483358发布日期:2022-12-09 23:57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灾害设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灾害设防能力反映了应急管理体系利用工程、经济及社会资源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尤其是巨灾带来的损失,降低脆弱性、提高恢复力的能力,包括灾前降低风险或提前准备以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灾害发生时迅速作出反应和科学处置,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灾后迅速重建并尽快恢复灾前的稳定和繁荣。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非煤矿山为低于自然灾害所采用的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
3.但是,关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主要根据以下几大类指标进行分析:非煤矿山现场基础信息、现场设防信息、应急管理信息;但是,由于这些信息的来源不同,且分析时的评判标准和分析方法也不同,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系统或者连贯的分析方法从上述多个指标对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进行准确分析,并将基于多个指标分析出结果进行自动整合,获得既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设防能力的综合结果,也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设防缺陷的分析结果。
4.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用以通过将按照多个指标获取的灾害设防能力相关信息按照灾害发生时发挥防御作用的防御阶段,将其整合,获得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并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实现从多个指标对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进行综合精确评价,使得获得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结果既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设防能力的综合结果,也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设防缺陷的分析结果。
6.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包括:
7.s1:获取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8.s2:基于灾害种类,将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划分及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
9.s3: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
10.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1:获取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包括:
11.s101:获取所述非煤矿山现场的基础信息和现场设防信息;
12.s102:从应急资源管理库中调取出所述非煤矿山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13.s103:将所述基础信息和所述现场设防信息以及所述应急资源管理信息汇总,获
得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14.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2:基于灾害种类,将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划分及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包括:
15.s201:基于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和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16.s202:对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
17.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201:基于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和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包括:
18.基于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搭建出所述非煤矿山的非煤矿山三维模型;
19.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
20.基于所述所需设防位置和所述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现场设防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现场设防信息;
21.基于所述设防计划信息,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22.将所述子现场设防信息和所述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当作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23.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包括:
24.基于所述灾害种类确定出现场评估数据种类,基于所述现场评估数据种类的评估位置列表,对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进行评估位置识别,确定出多个现场评估位置;
25.基于每种评估位置的评估规则,对对应现场评估位置应对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的防御能力进行初始评估,获得初始评估分值;
26.将所述现场评估位置标记于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的评估标记模型,基于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所有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评估影响关系;
27.基于所述现场评估位置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的分布位置和所有评估影响关系,构建出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
28.基于所述分布位置确定出每两个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间隔距离,基于所述间隔距离和对应评估影响关系,确定出每个现场评估位置的综合影响程度;
29.将最大综合影响程度对应的现场评估位置作为中心评估位置,以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为起点,以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相邻的现场评估位置为终点,构建出所述中心评估位置的影响指向向量;
30.当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只有一个影响指向向量时,则基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和所述
影响指向向量,将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
31.当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不止一个影响指向向量时,则基于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每个指向向量的终点对应的现场评估位置和所述中心评估位置的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基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和所述影响指向向量以及所述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将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
32.基于所述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所有初始评估值,构建出三个维度的评估值矩阵,基于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除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以外剩余的每个现场评估位置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之间的第二相互影响程度,基于所述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所有第二相互影响程度,构建出三个维度的影响演变矩阵;
33.确定迭代次数n,将所述评估值矩阵与所述影响演变矩阵进行n次累乘后开n次方,获得最终评估演变矩阵,将三个维度的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低于评估阈值的位置作为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所需设防位置,基于所述所需设防位置在对应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的数值和所述评估阈值的差值以及所述所需设防位置的种类,确定出所需设防计划信息。
34.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202:对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包括:
35.基于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子现场设防信息中每个设防信息的设防位置和对应的灾害种类,确定出每个设防信息对应的第一防御阶段;
36.基于所述所需设防计划信息,确定出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每个资源管理信息的第二防御阶段;
37.基于所述第一防御阶段和所述第二防御阶段,对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每个设防信息和每个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
38.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3: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包括:
39.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
40.基于所述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记录线程;
41.对所述设防能力缺陷记录线程进行整合汇总,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
42.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包括:
43.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等级划分规则,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的每个灾害等级的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并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的每个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规则;
44.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和所述灾害演变规则,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进行灾害演变模拟,并记录获得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模拟线程;
45.基于所述灾害演变模拟线程,生成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动态数据;
46.将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和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以及所述设防演变线程对齐,获得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第一对齐线程;
47.基于所述第一对齐线程确定出对应的设防缺陷位置,将所述设防缺陷位置标记于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获得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确定出设防缺陷系数;
48.基于所述设防缺陷系数,确定出所述第一对齐线程中每个演变时间点的危险系数,基于所述危险系数和预设危险系数梯度,将所述第一对齐线程划分,获得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
49.基于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所述最大灾害发生数据,确定出所述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同时,基于所述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生成对应的第一灾害攻击值演变曲线,将所述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所述第一攻击值演变曲线对齐,获得第一对齐演变曲线,基于所述第一对齐演变曲线分析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并基于所述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设防演变损坏系数;
50.基于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所述设防演变损坏系数,确定出所述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基于所述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对应的第二攻击值演变曲线,获得第二对齐演变曲线,基于所述第二对齐演变曲线分析出新的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直至遍历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后,将所有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连接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
51.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3: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之后,还包括:
52.获取所述非煤矿山的实时现场信息,基于所述实时现场信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目标灾害种类和灾害相关信息;
53.基于所述灾害相关信息和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若是,则基于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生成对应的实时补救方案,否则,保留对应判断结果。
54.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基于所述灾害相关信息和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包括:
55.基于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最高可防御等级列表,确定出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对应的最高可防御等级;
56.基于所述灾害相关信息确定出预测灾害等级,判断所述最高可防御等级是否不低于所述预测灾害等级,若是,则判定无需进行实时补救,否则,判定需要进行补救。
5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5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5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6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流程图;
6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流程图;
6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再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64.实施例1:
6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参考图1,包括:
66.s1:获取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67.s2:基于灾害种类,将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划分及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
68.s3: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
69.该实施例中,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包括:非煤矿山的基础信息和现场设防信息以及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70.该实施例中,灾害种类例如:地震、洪灾等。
71.该实施例中,将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划分即为将灾害设防相关信息按照灾害种类划分获得每个灾害种类对应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72.该实施例中,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即为将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划分并时序整合后获得的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随时序变化的信息。
73.该实施例中,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即为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后获得的用于评价非煤矿山对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的评价值。
74.该实施例中,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即为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后获得的用于评价非煤矿山对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的缺陷分析结果。
75.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按照多个指标获取的灾害设防能力相关信息按照灾害发生时发挥防御作用的防御阶段,将其整合,获得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并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实现从多个指标对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进行综合精确评价,使得获得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结果既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设防能力的综合结果,也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设防缺陷的分析结果。
76.实施例2:
7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1:获取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参考图2,包括:
78.s101:获取所述非煤矿山现场的基础信息和现场设防信息;
79.s102:从应急资源管理库中调取出所述非煤矿山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80.s103:将所述基础信息和所述现场设防信息以及所述应急资源管理信息汇总,获得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81.该实施例中,基础信息即为非煤矿山的所在位置信息和三维结构信息。
82.该实施例中,现场设防信息即为非煤矿山现场的设防信息,例如:在非煤矿山某处的防震加固装置。
83.该实施例中,应急资源管理库即为存储非煤矿山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的信息库。
84.该实施例中,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即为在应急资源管理库中调取出的当非煤矿山发生灾害时可调度的应急资源的相关信息。
85.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获取非煤矿山的基础信息和现场设防信息以及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实现从多个维度获取与分析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相关的信息,为后续实现从多个指标对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进行综合精确评价提供了基础。
86.实施例3:
87.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2:基于灾害种类,将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划分及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参考图3,包括:
88.s201:基于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和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89.s202:对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
90.该实施例中,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即为基于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和灾害种类,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划分出的对应灾害种类的部分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91.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灾害种类将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划分后进行时序整合,为后续针对不同灾害种类对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进行分析提供了基础。
92.实施例4:
93.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201:基于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和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包括:
94.基于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搭建出所述非煤矿山的非煤矿山三维模型;
95.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
96.基于所述所需设防位置和所述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现场设防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现场设防信息;
97.基于所述设防计划信息,在所述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98.将所述子现场设防信息和所述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当作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99.该实施例中,非煤矿山三维模型即为基于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搭建出
的非煤矿山的三维结构模型。
100.该实施例中,所需设防位置即为基于灾害种类确定出的需要在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进行设防的位置。
101.该实施例中,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即为在所需设防位置需要设防的具体计划的相关信息,例如需要的加固装置的规则或者雨水引流的渠道的规格,又或者时可调度的应急资源。
102.该实施例中,子现场设防信即为基于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在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现场设防信息中划分出的对应灾害种类的部分现场设防信息。
103.该实施例中,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即为基于设防计划信息在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划分出的对应灾害种类的部分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104.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的基础信息搭建出非煤矿山三维结构,为后续准确确定出对应灾害种类的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提供了基础,基于非煤矿山三维结果可以准确地确定出对应灾害种类的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基于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实现了从灾害设防相关信息的现场设防信息和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精准地划分出对应灾害种类的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
105.实施例5:
106.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包括:
107.基于所述灾害种类确定出现场评估数据种类,基于所述现场评估数据种类的评估位置列表,对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进行评估位置识别,确定出多个现场评估位置;
108.基于每种评估位置的评估规则,对对应现场评估位置应对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的防御能力进行初始评估,获得初始评估分值;
109.将所述现场评估位置标记于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的评估标记模型,基于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所有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评估影响关系;
110.基于所述现场评估位置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的分布位置和所有评估影响关系,构建出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
111.基于所述分布位置确定出每两个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间隔距离,基于所述间隔距离和对应评估影响关系,确定出每个现场评估位置的综合影响程度;
112.将最大综合影响程度对应的现场评估位置作为中心评估位置,以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为起点,以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相邻的现场评估位置为终点,构建出所述中心评估位置的影响指向向量;
113.当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只有一个影响指向向量时,则基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和所述影响指向向量,将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
114.当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不止一个影响指向向量时,则基于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每个指向向量的终点对应的现场评估位置和所述中心评估位置的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基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和所述影响指向向量以及所述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将所述评
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
115.基于所述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所有初始评估值,构建出三个维度的评估值矩阵,基于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除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以外剩余的每个现场评估位置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之间的第二相互影响程度,基于所述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所有第二相互影响程度,构建出三个维度的影响演变矩阵;
116.确定迭代次数n,将所述评估值矩阵与所述影响演变矩阵进行n次累乘后开n次方,获得最终评估演变矩阵,将三个维度的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低于评估阈值的位置作为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所需设防位置,基于所述所需设防位置在对应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的数值和所述评估阈值的差值以及所述所需设防位置的种类,确定出所需设防计划信息。
117.该实施例中,现场评估数据种类即为基于灾害种类确定出的非煤矿山现场需要评估的数据种类,例如:当灾害种类为洪灾时,对应的现场评估数据种类可以是非煤矿山表面的凹陷渠道相关的数据和地面凹陷渠道相关的数据。
118.该实施例中,评估位置列表即为现场评估数据种类对应的多有评估位置构成的列表,评估位置例如非煤矿山表面的凹陷渠道或者地面凹陷渠道。
119.该实施例中,现场评估位置基于现场评估数据种类的评估位置列表对非煤矿山三维模型进行评估位置识别后确定出的非煤矿山中的多个需要进行设防能力评估的位置。
120.该实施例中,评估规则即为对应评估位置的评估规则,例如:非煤矿山表面的凹陷渠道的斜度是否大于斜度阈值和深度是否大于深度阈值等。
121.该实施例中,初始评估分值即为基于每种评估位置的评估规则对对应现场评估位置应对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的防御能力进行初始评估后获得的分值。
122.该实施例中,评估标记模型即为将现场评估位置标记于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后获得的新的三维模型。
123.该实施例中,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即为包含不同评估位置之间评估影响关系的列表。
124.该实施例中,评估影响关系即为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不同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对设防能力评估结果存在影响的关系,例如非煤矿山表面的凹陷渠道对地面凹陷渠道的防御评估结果的评估影响关系。
125.该实施例中,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即为基于现场评估位置在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的分布位置和所有评估影响关系,构建出的表征评估位置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三维网结构。
126.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间隔距离和对应评估影响关系,确定出每个现场评估位置的综合影响程度,包括:
[0127][0128]
式中,δ为当前计算的现场评估位置的综合影响程度,j为与当前计算的现场评估位置存在评估影响关系的第j个现场评估位置,m为与当前计算的现场评估位置存在评估影响关系的现场评估位置的总个数,xj为与当前计算的现场评估位置存在评估影响关系的第j个现场评估位置与当前计算的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间隔距离,δj为与当前计算的现场评
估位置存在评估影响关系的第j个现场评估位置与当前计算的现场评估位置之间的评估影响关系对应的评估影响程度;
[0129]
例如,m为3,x1为1,x2为2,x3为3,δ1为0.1,δ2为0.2,δ3为0.3,则δ为0.13。
[0130]
该实施例中,中心评估位置即为最大综合影响程度对应的现场评估位置。
[0131]
该实施例中,影响指向向量即为以中心评估位置为起点,以与中心评估位置相邻的现场评估位置为终点,构建出的向量。
[0132]
该实施例中,当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只有一个影响指向向量时,则基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和所述影响指向向量,将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即为:
[0133]
将中心评估位置与预设坐标系的原点重合,将唯一一个影响指向向量对应的方向与横坐标轴的正方向重合,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
[0134]
该实施例中,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即为基于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的每个指向向量的终点对应的现场评估位置和中心评估位置的相互影响程度。
[0135]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中心评估位置和所述影响指向向量以及所述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将所述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即为:
[0136]
将中心评估位置与预设坐标系的原点重合,将最大第一互相影响程度对应的影响指向向量对应的方向与横坐标轴的正方向重合,获得标准坐标统一结果。
[0137]
该实施例中,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即为基于中心评估位置和影响指向向量以及第一相互影响程度,将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后获得的结果。
[0138]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所有初始评估值,构建出三个维度的评估值矩阵,包括:
[0139]
在x轴维度看标准坐标统一结果,获得评估位置平面图,基于评估位置平面图中所有横向评估位置容量和所有纵向评估位置容量确定出对应维度的评估值矩阵容量,基于评估值矩阵容量构建出空矩阵(即为矩阵里的数值都为0,矩阵的行数和列数与评估值矩阵容量相等),将评估位置平面图中对应评估位置的初始评估值作为空矩阵中对应位置的数值,获得对应维度的评估值矩阵。
[0140]
该实施例中,第二相互影响程度即为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的除中心评估位置以外剩余的每个现场评估位置与述中心评估位置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0141]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所有第二相互影响程度,构建出三个维度的影响演变矩阵,包括:
[0142]
在x轴维度看标准坐标统一结果,获得评估位置平面图,基于评估位置平面图中所有横向评估位置容量和所有纵向评估位置容量确定出对应维度的评估值矩阵容量,基于评估值矩阵容量构建出空矩阵(即为矩阵里的数值都为0,矩阵的行数和列数与评估值矩阵容量相等),将评估位置平面图中对应评估位置的第二相关影响程度作为空矩阵中对应位置的数值,获得对应维度的影响演变矩阵。
[0143]
该实施例中,确定迭代次数n根据预先设置确定,与预设的灾害演变时间有关。
[0144]
该实施例中,最终评估演变矩阵即为将评估值矩阵与影响演变矩阵进行n次累乘后开n次方后获得的矩阵。
[0145]
该实施例中,所需设防位置即为将三个维度的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低于评估阈值的位置。
[0146]
该实施例中,评估阈值即为判定对应评估位置为所需设防位置时在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对应位置的最大数值。
[0147]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所需设防位置在对应最终评估演变矩阵中的数值和所述评估阈值的差值以及所述所需设防位置的种类,确定出所需设防计划信息,即为:
[0148]
基于对应所需设防位置的种类对应的差值列表,确定出对应的设防计划补救信息,将设防计划补救信息作为对应的所需设防计划信息。
[0149]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灾害种类在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确定出多个现场评估位置,为后续确定出所需设防位置和所需设防计划信息提供了初步的筛选基础,基于确定出的现场评估位置和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构建出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基于现场评估位置和评估位置影响关系列表确定出每个现场评估位置的综合影响程度,基于综合影响程度确定出中心评估位置,并基于中心评估位置的影响指向向量实现将评估位置影响关系三维网统一在预设坐标系下,奠定可后续设防演变过程的演变维度,确保后续确定出的所需设防位置的准确性,基于标准坐标统一结果和基于对应评估规则确定出的初始评估值以及每个现场评估位置与中心评估位置之间的第二相互影响程度,确定出了可以表征非煤矿山在初始状态对灾害的局部防御能力的评估值矩阵和表征不同评估位置在灾害演变过程中设防能力相互影响关系的影响演变矩阵,再通过累趁迭代,获得了对评估位置的防御能力经过演变后的结果,进而实现了考虑到灾害发生时,不同位置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灾害的防御能力的影响,使得最终确定出的所需设防位置更加准确。
[0150]
实施例6:
[0151]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202:对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进行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包括:
[0152]
基于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子现场设防信息中每个设防信息的设防位置和对应的灾害种类,确定出每个设防信息对应的第一防御阶段;
[0153]
基于所述所需设防计划信息,确定出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每个资源管理信息的第二防御阶段;
[0154]
基于所述第一防御阶段和所述第二防御阶段,对所述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每个设防信息和每个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时序整合,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
[0155]
该实施例中,设防信息即为子现场设防信息中包含的单位设防信息。
[0156]
该实施例中,设防位置即为对应设防信息中的设防位置。
[0157]
该实施例中,第一防御阶段即为基于对应设防信息的设防位置和对应的灾害种类,确定出的非煤矿山发生对应灾害种类时对应设防信息中的设防装置对灾害的防御阶段。
[0158]
该实施例中,第二防御阶段即为基于对应资源管理信息和对应的灾害种类,确定出的非煤矿山发生对应灾害种类时对应资源管理信息中的应急资源对灾害的防御阶段。
[0159]
该实施例中,资源管理信息即为子应急资源管理信息中包含的单位应急资源管理信息。
[0160]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确定出的子现场设防信息中每个设防信息的第一防御阶段和每个资源管理信息的第二防御阶段,对子灾害设防相关信息中所有设防信息和所有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时序整合后,不仅确定出了设防信息和资源管理信息的防御功能发挥阶段,也实现了对灾害设防相关信息的时序整合,为后续针对不同灾害种类对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进行分析提供了基础。
[0161]
实施例7:
[016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3: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包括:
[0163]
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
[0164]
基于所述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记录线程;
[0165]
对所述设防能力缺陷记录线程进行整合汇总,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
[0166]
该实施例中,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即为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后生成的对应灾害种类的用于记录灾害设防能力分析结果演变过程的线程。
[0167]
该实施例中,设防能力缺陷记录线程即为基于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的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缺陷的记录线程。
[0168]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再基于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实现了基于灾害设防时序信息评价出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且确定出了现有设防中的设防缺陷,为后续完善灾害设防提供了参考信息。
[0169]
实施例8:
[0170]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包括:
[0171]
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的等级划分规则,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的每个灾害等级的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并确定出所述灾害种类的每个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规则;
[0172]
基于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和所述灾害演变规则,在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进行灾害演变模拟,并记录获得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模拟线程;
[0173]
基于所述灾害演变模拟线程,生成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动态数据;
[0174]
将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和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以及所述设防演变线程对齐,获得所述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第一对齐线程;
[0175]
基于所述第一对齐线程确定出对应的设防缺陷位置,将所述设防缺陷位置标记于
所述非煤矿山三维模型,获得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确定出设防缺陷系数;
[0176]
基于所述设防缺陷系数,确定出所述第一对齐线程中每个演变时间点的危险系数,基于所述危险系数和预设危险系数梯度,将所述第一对齐线程划分,获得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
[0177]
基于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所述最大灾害发生数据,确定出所述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同时,基于所述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生成对应的第一灾害攻击值演变曲线,将所述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所述第一攻击值演变曲线对齐,获得第一对齐演变曲线,基于所述第一对齐演变曲线分析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并基于所述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设防演变损坏系数;
[0178]
基于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所述设防演变损坏系数,确定出所述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基于所述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对应的第二攻击值演变曲线,获得第二对齐演变曲线,基于所述第二对齐演变曲线分析出新的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直至遍历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后,将所有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连接生成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
[0179]
该实施例中,等级划分规则即为灾害等级划分的规则。
[0180]
该实施例中,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即为对应灾害等级的可发生的最大灾害数据,例如:例如泄洪量小于十万立方米时为三级洪灾,则三级洪灾对应的最大灾害数据为十万立方米。
[0181]
该实施例中,灾害演变规则即为对应灾害种类的演变规则,例如降雨量为50mm时,将以每小时升高一级为洪灾的演变速度。
[0182]
该实施例中,灾害演变模拟线程即为基于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和灾害演变规则,在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进行灾害演变模拟,并记录对应模拟过程后获得的线程记录。
[0183]
该实施例中,灾害演变动态数据即为在灾害演变模拟线程中提取出的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在非煤矿山中的灾害演变过程的动态数据。
[0184]
该实施例中,第一对齐线程即为将非煤矿山三维模型和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对齐后获得的对齐线程。
[0185]
该实施例中,第二对齐线程即为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和设防演变线程对齐后获得的对齐线程。
[0186]
该实施例中,设防缺陷位置即为基于第二对齐线程确定出非煤矿山中存在设防缺陷的位置。
[0187]
该实施例中,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即为将设防缺陷位置标记于非煤矿山三维模型后获得的模型。
[0188]
该实施例中,设防缺陷系数即为基于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分析出的表征设防缺陷程度的系数。
[0189]
该实施例中,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缺陷标记模型,确定出设防缺陷系数,包括:
[0190]
基于所述第一对齐线程确定出设防缺陷位置的缺陷系数,将所有缺陷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设防缺陷系数。
[0191]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设防缺陷系数,确定出所述第一对齐线程中每个演变时间点的危险系数,即为:
[0192]
基于灾害演变动态数据拟合出对应的灾害演变曲线,将灾害演变曲线中每个演变时间点的斜率作为对应的演变系数,将演变系数和设防缺陷系数的乘积作为对应演变时间点的危险系数。
[0193]
该实施例中,演变时间点即为第一对齐线程中的时间点。
[0194]
该实施例中,预设危险系数梯度即为预先设置的危险系数划分梯度。
[0195]
该实施例中,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即为基于危险系数和预设危险系数梯度,将第一对齐线程划分后获得的子对齐演变线程构成的序列。
[0196]
该实施例中,子对齐演变线程即为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的部分对齐演变线程,
[0197]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所述最大灾害发生数据,确定出所述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即为:
[0198]
基于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确定出实时可抵御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将最大灾害发生数据和可抵御最大灾害发生数据的比值作为第一防御评估值,基于每个时间点的第一防御评估值拟合出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
[0199]
该实施例中,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即为基于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最大灾害发生数据,确定出的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第一防御评估值的演变曲线。
[0200]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生成对应的第一灾害攻击值演变曲线,即为:
[0201]
基于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和预设转换系数(即为表征灾害数据和灾害攻击值之间的转换系数),确定出第一灾害攻击值演变曲线。
[0202]
该实施例中,第一灾害攻击值演变曲线即为基于第一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生成的表征灾害攻击值的演变曲线。
[0203]
该实施例中,第一对齐演变曲线即为将第一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第一攻击值演变曲线对齐后获得的曲线。
[0204]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一对齐演变曲线分析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包括:
[0205]
当第一对齐演变曲线中对应时间点的第一防御评估值不低于第一攻击值,则表示设防能力合格,否则,表示设防能力不合格,将对应时间点的设防能力是否合格的判断结果拟合成记录线程,获得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
[0206]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确定出设防演变损坏系数,即为:
[0207]
确定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中每个设防能力不合格的第一时间点和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的终点时间点,基于所有第一时间点构成对应的第一时间点序列,并确定出每个第一时间点在第一时间点序列中的排序序数,基于第一时间点和对应的
排序序数以及终点时间点,计算出设防演变损坏系数:
[0208][0209]
式中,h为设防演变损坏系数,n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中包含的设防能力不合格的第一时间点总个数,i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中包含的当前计算的设防能力不合格的第一时间点,t
1i
为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中包含的第i个设防能力不合格的第一时间点,t
end
为终点时间点;
[0210]
例如,n为3,t
end
为5,t
11
为1,t
13
为3,t
13
为5,则h为0.49。
[0211]
基于上述公式可以准确的计算出表征对应子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的设防演变损坏程度的系数。
[0212]
该实施例中,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即为基于基于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中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设防演变线程和设防演变损坏系数,确定出的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的防御评估值的演变曲线。
[0213]
该实施例中,第二对齐演变曲线即为将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对应的第二攻击值演变曲线对齐后获得的对齐演变曲线。
[0214]
该实施例中,第二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即为基于第二个子对齐演变线程中的部分灾害演变动态数据生成对应的灾害攻击值的演变曲线。
[0215]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灾害种类和灾害等级以及对应的灾害演变规则在非煤矿山三维模型中进行灾害演变模拟,获得灾害种类对应灾害等级的灾害演变动态数据,将非煤矿山三维模型和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时序信息以及设防演变线程对齐,实现了设防时序信息和灾害演变过程的对齐,为后续确定出每个演变时间点的危险系数提供了基础,也为第二对齐线程的划分提供了划分标准,使得对灾害设防能力在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更加准确,进一步保证了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记录线程精准地表现出灾害设防能力分析过程,基于划分后获得的子对齐演变线程序列,将基于前一子对齐演变线程确定出的设防演变损坏系数对当前子对齐演变线程的设防能力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了在灾害演变过程中灾害对设防装置的设防能力的演变影响,且通过生成每个子对齐演变线程对应的防御评估值演变曲线和攻击值演变曲线,可以精准获得设防是否合格的判断结果。
[0216]
实施例9:
[021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s3:基于所述灾害设防时序信息分析所述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获得对应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和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之后,还包括:
[0218]
获取所述非煤矿山的实时现场信息,基于所述实时现场信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目标灾害种类和灾害相关信息;
[0219]
基于所述灾害相关信息和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若是,则基于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生成对应的实时补救方案,否则,保留对应判断结果。
[0220]
该实施例中,实时现场信息即为实时获取的非煤矿山的与灾害有关的现场信息,例如:降雨量、地震等级等。
[0221]
该实施例中,目标灾害种类即为基于实时现场信息预测出的可能发生的灾害种
类。
[0222]
该实施例中,灾害相关信息即为基于实时现场信息预测出的与可能发生的灾害种类相关的信息。
[0223]
该实施例中,实时补救方案即为当基于灾害相关信息和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判定需要进行实时补救时,基于对应灾害种类的设防能力缺陷分析结果生成的设防补救方案。
[0224]
该实施例中,判断结果即为基于灾害相关信息和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的结果。
[0225]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基于非煤矿山的实时现场信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目标灾害种类和灾害相关信息,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实现了基于实时现场信息对非煤矿山的现场设防进行实时判断,减少了因灾害可能发生的损失。
[0226]
实施例10:
[0227]
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用于非煤矿山的灾害设防能力的分析方法,基于所述灾害相关信息和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包括:
[0228]
基于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最高可防御等级列表,确定出所述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对应的最高可防御等级;
[0229]
基于所述灾害相关信息确定出预测灾害等级,判断所述最高可防御等级是否不低于所述预测灾害等级,若是,则判定无需进行实时补救,否则,判定需要进行补救。
[0230]
该实施例中,最高可防御等级列表即为包含目标灾害种类的不同防御等级对应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范围的列表。
[0231]
该实施例中,最高可防御等级即为基于目标灾害种类的最高可防御等级列表确定出的目标灾害种类的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对应的可防御的最高灾害等级。
[0232]
该实施例中,预测灾害等级即为基于灾害相关信息预测出的可能发生的灾害等级。
[0233]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将灾害设防能力评价值对应的最高可防御等级与基于灾害相关信息确定出的预测灾害等级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非煤矿山的设防计划是否需要进行实时补救,进一步减少了因灾害可能发生的损失。
[0234]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