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2992880发布日期:2023-01-17 23:46阅读:46来源:国知局
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地理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短时强降雨造成的内涝是众多城市面临的多发性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淹没分析技术可以预测内涝发生时的积水区域和积水深度,从而为市政规划建设、防汛物资调配、人员疏散转移等提供决策依据。
3.现有的淹没分析一般可以分为无源淹没分析和有源淹没分析。无源淹没分析不考虑洪水的来源和地表的连通性,单纯设定一个洪水的水头高度,目标区域内地面高度低于水头高度的都是淹没区,地面高度高于水头高度的都是非淹没区。有源淹没分析考虑洪水的来源和地表连通性,适用于洪峰经过、堤坝决口等局部突发点状或线状洪水源依地势向周围蔓延淹没的情况。
4.对于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淹没分析,其洪水来源为面状,雨水降落地面后依地势向低洼处汇聚,是一种面状水源有源淹没分析。现有的城市内涝淹没分析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软件swmm结合起来,由gis提供详细的城市水文信息,以建立高精度的城市水动力模型,然后使用swmm软件模拟城市中管道、河道、地表等处的流量,计算出管点溢流数据,然后将管点溢流作为初始积水深度,使用“视窗法”对地表积水进行模拟,最终得到积水分布与积水深度。然而城市级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外部数据,除了数字高程模型外,还需要城市的下垫面信息、管网参数、水文数据、外围河网数据等,建模难度大、成本高,且各项数据的误差相互叠加,影像积水初值的计算精度。因此设计一种不依赖于数字高程模型以外的额外数据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是十分重要且意义非凡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城市降雨淹没分析,不依赖于数字高程模型以外的额外数据。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通过水动力模型对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基于所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
7.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包括:利用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生成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积水深度模型;利用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分布情况对所述积水深度模型进行初始化,得到所述目标区域对应
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
8.其中,所述通过水动力模型对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包括:对于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每个栅格,在其预设范围内建立所述水动力模型;利用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根据所述积水更新量对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9.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八连通区域范围或四连通区域范围。
10.其中,所述利用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包括:对于当前栅格,通过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根据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11.其中,所述对于当前栅格,通过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包括:对于所述当前栅格,计算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根据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根据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深度和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确定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
12.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包括:利用预设数量个卷积核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得到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图;所述预设数量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数量相同,所述水面高差图包括预设数量个通道对应的水面高差,每个通道对应所述当前栅格与一个周围栅格之间的方向;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深度和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确定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包括:基于所述水面高差图中每个通道对应的水面高差和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深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预设水流量因子,得到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图;所述水流量图包括预设数量个通道对应的水流量,每个通道对应所述当前栅格与一个周围栅格之间的方向;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包括:将所述预设数量个卷积核进行堆叠,利用堆叠后的卷积核对所述水流量图进行卷积运算,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装置,包括:初始化模块,所述初始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水动力模型对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获取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
1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声源方位的定位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
1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根据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然后通过水动力模型对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于是基于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可以得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通过不依赖于数字高程模型以外的额外数据,采用水动力模型模拟面状分布的雨水在数字高程模型所有栅格上的流动、汇聚过程,适用于面状有源淹没分析,更切合城市降雨造成内涝这一问题场景。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步骤s1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9.图3是图1中步骤s1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水动力模型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水动力模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2.图6是图3中步骤s12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3.图7是图6中步骤s122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卷积核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6.图10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7.图11是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是本技术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是本技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31.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
32.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
3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步骤s11: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
35.本技术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将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作为输入,
输出积水深度模型。具体地,数字高程模型是一张单通道的栅格图,每个栅格代表目标区域中一块特定形状的子区域,栅格的高程值代表该子区域的地面高度;积水深度模型是一张单通道的栅格图,其栅格的地理位置与数字高程模型一一对应,栅格的取值代表对应子区域的积水深度。
36.请结合图2,图2是图1中步骤s1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累计降雨量信息包括累计降雨量和累计降雨量分布情况;上述步骤s11具体包括:
37.步骤s111:利用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生成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积水深度模型。
38.步骤s112:利用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分布情况对所述积水深度模型进行初始化,得到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
39.可以理解的是,在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可以得到数字高程模型对应的每个栅格区域的积水深度,即可以生成目标区域对应的积水深度模型。然后根据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分布情况可以对积水深度模型进行初始化。其中,累计降雨量分布情况可根据模拟的需要设置为均匀分布或非均匀分布;对于均匀分布的情况,模拟的目标区域全域的累计降雨量相同,且均为r毫米,则将积水深度模型的每个栅格都初始化为r;对于非均匀分布的情况,每个栅格内的降雨量r(i,j)不同,将积水深度模型的对应栅格初始化为r(i,j)。
40.步骤s12:通过水动力模型对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41.步骤s13:基于所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
4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个栅格的地面高度叠加积水深度,就可以得到该栅格的水面高度,当某个栅格与其相邻栅格的水面高度不一致时,水就会从高水面栅格流向低水面栅格,于是,通过建立水动力模型来模拟积水深度模型的各栅格之间水的流动,基于水的流动可以对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于是可以得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以显示目标区域内各子区域的积水深度情况,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降雨淹没分析。
43.上述方案,根据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然后通过水动力模型对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于是基于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可以得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通过不依赖于数字高程模型以外的额外数据,采用水动力模型模拟面状分布的雨水在数字高程模型所有栅格上的流动、汇聚过程,适用于面状有源淹没分析,更切合城市降雨造成内涝这一问题场景。
44.请结合图3,图3是图1中步骤s1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2具体包括:
45.步骤s121:对于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每个栅格,在其预设范围内建立所述水动力模型。
46.对于每个栅格,以该栅格为中心栅格,在其预设范围内建立一个简化的水动力模型,来模拟中心栅格与其周围栅格之间水的流动,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计算,对于某个栅格及其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计算,仅考虑以该栅格为中心栅格,计算该中心栅格与预设范
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流动。
4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八连通区域范围。请结合图4,图4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水动力模型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对于每个栅格,在其八连通区域范围内建立一个简化的水动力模型,来模拟栅格之间水的流动,每个栅格的地面高度叠加积水深度,就可以得到该栅格的水面高度,当中心栅格与相邻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不一致,水就会从高水面栅格流向低水面栅格。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计算,可以对水动力模型做了如下限制:以栅格a为中心的八连通区域,只考虑中心栅格a与其周围栅格a1或a2之间的流动,而不考虑周围栅格a1与a2之间的流动,a1与a2的流动只在a1或a2作为中心栅格时才予以考虑;考虑栅格a、b之间的水流,由于对称性,a为中心视角下的流出等同于b为中心视角下的流入,因此只需要流出或流入两个流向其中的一项。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预设范围也可以为四连通区域范围。
48.步骤s122:利用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49.请结合图6,图6是图3中步骤s12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22具体包括:
50.步骤s1221:对于当前栅格,通过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
51.步骤s1222:根据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52.可以理解的是,在对所有栅格计算完水流量之后,对于每个栅格来说,可以确定从该栅格流出的水流量以及从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流入的水流量,从而可以得到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53.步骤s123:根据所述积水更新量对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54.在得到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后,可以根据积水更新量对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进行更新,积水深度更新之后,便得到了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55.请结合图7,图7是图6中步骤s122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221具体包括:
56.步骤s12211:对于所述当前栅格,计算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
57.步骤s12212:根据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
58.步骤s12213:根据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深度和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确定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
59.具体地,可以选择积水从中心栅格流出至周围栅格来说明上述方案,例如,以当前栅格为中心栅格,在计算栅格间水的流量时,可以逐个比较中心栅格与周围栅格当前的水面高度,计算中心栅格与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δh;若中心栅格水面较低,由于以积水从中心栅格流出至周围栅格来计算水流量,则中心栅格的水流量为0(即不会流出);若中心栅格水面较高,则中心栅格的水流量为s=min(δh,d)*α,其中δh为栅格水面高差,d为中
心栅格积水深度,α为流量因子,流量因子取值可以在(0,0.125)之间。而在对所有栅格计算完流出的水流量之后,可以更新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栅格积水深度变化量等于从栅格流出的水流量减去流入栅格的水流量。
60.可以理解的是,在栅格的积水深度更新之后,栅格的水面高度随之更新,从流量因子的取值可以看出,两个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无法通过一次流动就调平,从而需要进入下一次迭代计算,即需要多次迭代计算使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逐步缩小趋向于零。由于在单次迭代中,可以只流动一部分水,而不要求使局部区域水位调平,因此不同栅格中心的预设范围内的流量计算可以并行操作。
61.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2.步骤s81: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
63.本实施例的步骤s81与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11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4.步骤s82:对于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每个栅格,在其预设范围内建立所述水动力模型。
65.本实施例的步骤s82与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121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6.步骤s83:对于所述当前栅格,计算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
67.步骤s84:根据所述当前栅格和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水面高度,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具体地,步骤s84可以包括:利用预设数量个卷积核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得到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图;所述预设数量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的数量相同,所述水面高差图包括预设数量个通道对应的水面高差,每个通道对应所述当前栅格与一个周围栅格之间的方向。
68.如图9所示,图9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卷积核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针对八连通区域范围可以对应设计8个卷积核,用于计算中心栅格与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水面高度图是一张大小为1*h*w的栅格图,其中1表示单通道,h表示图像的高,w表示图像的宽,经过8个卷积核的卷积,可以得到一张大小为8*h*w的水面高差图,包含8个通道,每个通道代表一个方向上中心栅格与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另外,可以使用relu激活函数将水面高差图中小于0的值滤除。
69.步骤s85:根据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深度和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确定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具体地,步骤s85可以包括:基于所述水面高差图中每个通道对应的水面高差和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深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预设水流量因子,得到所述当前栅格与所述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图;所述水流量图包括预设数量个通道对应的水流量,每个通道对应所述当前栅格与一个周围栅格之间的方向。
70.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技术一应用场景中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通过卷积计算得到的栅格之间的水面高差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水面高差完全由积水构成,一种是水面高差由部分地面高度和积水共同构成。因此,水面高差和中心栅格的
积水深度两者中较小的那个值可以代表中心栅格可以流动的总的水量,乘以流量因子即可以计算得到实际每次迭代的水流量s=min(δh,d)*α,于是可以得到一张大小为8*h*w的水流量图,水流量图的每个通道代表中心栅格流向一个方向的周围栅格的水流量。
71.步骤s86:根据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具体地,步骤s86可以包括:将所述预设数量个卷积核进行堆叠,利用堆叠后的卷积核对所述水流量图进行卷积运算,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72.在得到水流量图后,可以采用卷积的方式计算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更新量,例如可以将图9中的8个卷积核按照(w3,w4,w1,w2,w7,w8,w5,w6)的顺序堆叠成一个大的卷积核,水流量图经过堆叠后的卷积核的卷积运算,可以得到一张大小为1*h*w的积水更新量,描述了每个栅格处的水深变化情况。可以理解的是,若采用四连通区域的水动力模型,在计算水面高差时只需要使用图9中的w1、w2、w3和w4这四个卷积核,在计算积水更新量时,只需要按照(w3,w4,w1,w2)的顺序堆叠成一个大的卷积核,其他的计算与八连通区域的水动力模型场景完全相同。
73.步骤s87:根据所述积水更新量对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74.步骤s88:基于所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
75.在得到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后,可以根据积水更新量对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进行更新,将当前的积水深度减去积水更新量,即为新的积水深度,积水深度更新之后,便得到了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76.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水面高度计算—》水面高差计算—》水流量计算—》积水更新量计算—》积水深度更新”的过程可以构成一次迭代,通过重复多次进行这一迭代过程,直至满足结束条件,其中可以采用了两个结束条件,一个是迭代次数达到最大迭代次数,一个是栅格最大积水更新量小于更新量阈值,当满足这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时,计算过程结束,得到最终的积水深度模型,并可以返回最终的积水深度图。
77.在一应用场景中,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的伪代码可以如下所示:
78.[0079][0080]
于是可以得到目标区域的最终的积水深度图,以显示目标区域内各子区域的积水深度情况,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降雨淹没分析。
[0081]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方法,通过不依赖于数字高程模型以外的额外数据,采用水动力模型模拟面状分布的雨水在数字高程模型所有栅格上的流动、汇聚过程,考虑了洪水来源和地表连通性,所获得的结果更加准确,适用于面状有源淹没分析,更切合城市降雨造成内涝这一问题场景;并且提出简化的水动力模型,水量在八连通或四连通范围内守恒,积水只在中心栅格与周围栅格之间流动,基于对称性只需计算流出或流入一个流向,因此不需要计算扩散源,每个栅格的积水都按照简化的水动力模型自行流动,且计算过程实现了并行加速;另外,引入流量因子,每次迭代只移动一小部分水,从而解耦了各个中心栅格的水流,所有栅格可以实现并行计算。
[0082]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技术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目标区域的降雨淹没分析装置110包括相互连接的初始化模块1100、处理模块1102和获取模块1104;所述初始化模块110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所述处理模块1102用于通过水动力模型对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所述获取模块1104用于基于所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积水深度图。
[008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初始化模块1100执行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累计降雨量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步骤,具体包括:利用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生成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积水深度模型;利用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累计降雨量分布情况对所述积水深度模型进行初始化,得到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
[008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102执行通过水动力模型对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所有栅格进行积水深度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述初始化的积水深度模型的每个栅格,在其预设范围内建立所述水动力模型;利用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根据所述积水更新量对每个栅格的积水深度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积水深度模型。
[008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八连通区域范围或四连通区域范围。
[008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102执行利用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每个栅格的积水更新量的步骤,具体包括:对于当前栅格,通过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根据所述当前栅格与位于所述当前栅格的预设范围内的周围栅格之间的水流量,得到所述当前栅格的积水更新量。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可以存储程序指令130的介质,或者也可以为存储有该程序指令130的服务器,该服务器可将存储的程序指令130发送给其他设备运行,或者也可以自运行该存储的程序指令130。
[0093]
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设备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和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094]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0095]
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0096]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