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0013发布日期:2022-07-26 22:2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生活娱乐和工作上的需要,计算机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用品。现在人们无论是娱乐还是工作,大多数时候都离不开电脑,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了飞速提高。性能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发热量的增加,对计算机的性能、使用寿命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一般会组成密闭结构,水冷液在散热器里循环。当散热器在高温环境中运行一段时间后,散热器内部会处于高压状态;当压力值到一定数值时,会在密封薄弱部位涨裂并导致散热器发生漏液。现有的技术方案解决漏液多以增加密闭可靠性为主,或者通过增加系统内部抗压值来避免漏液,且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单蜗壳水泵,在径向力不平衡,泵运行不够平稳,非设计工况下效率低,影响散热导热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该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包括散热底板及外壳,散热底板设置在外壳下方,散热底板上设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设有驱动模组及分流模组,驱动模组设置在分流模组上,分流模组设有散热主腔室,所述散热主腔室设有进液管、出液管及喷嘴,所述喷嘴数量为两个,呈对称分布,从两个方向同时向散热底板喷出冷却液,可提高导热效率,快速的将热量导出,喷嘴的上方设有防爆漏密封垫,其上设有泄压缓冲坑,内部压力到达爆漏界限,泄压缓冲坑受压力影响向可发生形变,达到泄压作用防止爆漏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包括散热底板及外壳,所述散热底板设置在外壳下方,安装时散热底板安放在cpu上即可,所述散热底板上设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设有驱动模组及分流模组,通过驱动模组可以将冷却液导入分流模组中,将吸热后的冷却液导出分流模组,实现循环,所驱动模组设置在分流模组上,所述分流模组设有散热主腔室,所述散热主腔室设有进液管、出液管及喷嘴,所述喷嘴数量为两个,呈对称分布,所述散热主腔室的下方还设有流道密封垫,所述驱动模组设有马达及叶轮,使用时,驱动模组启动,马达带动叶轮,使得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散热机构内,即流入散热主腔室中,随后通过喷嘴将冷却液喷入流道密封垫与散热底板之间,冷却液即可快速吸收热量,最后冷却液将热量通过出液管带出散热机构,回到冷却液仓中,周而复始,平衡cpu的工作温度。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主腔室的中部设有一容液腔,驱动模组导入的冷却液流入容液腔中,所述喷嘴分为左喷嘴及右喷嘴,所述左喷嘴及右喷嘴设置在容液腔的两侧,通过叶轮使得容液腔内的冷却液向左喷嘴及右喷嘴流去,在通过左喷嘴及右喷嘴同时喷入流道密封垫与散热底板之间,所述容液腔与进液管连接,且所述进液管连接有进液接口,所
述进液接口与导管一侧连接,导管另一侧连接有冷却液仓,且冷却液仓和出液接口也有导管连接,所述容液腔及喷嘴的上方设有防爆漏密封垫,安装时,直接将防爆漏密封垫套入即可,所述散热主腔室上端还设有多个支撑柱,驱动模组安装在支撑柱上。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主腔室的下方设有出液腔,所述出液腔与左喷嘴及右喷嘴相通,左喷嘴及右喷嘴出的冷却液流入出液腔中,出液腔为散热主腔室与散热底板形成的腔体,液体流入出液腔时,即可与散热底板接触,将其热量吸收,所述出液腔与散热底板之间还设有流道密封垫,安装时,将流道密封垫至于散热主腔室与散热底板之间,即出液腔内即可,所述流道密封垫设有复数个开槽,位于中间的所述开槽的左右两侧设有三角支撑块,三角支撑块设置在左喷嘴及右喷嘴的下方,安装时将两者对齐即可,所述出液腔与出液管互通,当出液腔被填满时,冷却液可以从出液管流出,所述出液管上设有出液接口。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主腔室的上方设有双喷嘴蜗壳盖,所述双喷嘴蜗壳盖上端设有下导流槽,所述下导流槽成圆弧状,叶轮将冷却液吸起后,进入下导流槽中,且下导流槽的尾部设有一延长管,所述延长管的数量为两根,位于左喷嘴及右喷嘴的上,且长度正好置入左喷嘴及右喷嘴内,冷却液通过下导流槽汇聚后流向延长管,通过延长管后进入左喷嘴和右喷嘴中,再由两者喷出,快速将热量带走。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喷嘴蜗壳盖的上方中部设有一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驱动模组,安装时,可将叶轮放置在支撑块上,所述双喷嘴蜗壳盖的下方中部设有一延长壁,所述延长壁的外壁于容液腔的内壁贴合,所述防爆漏密封垫设置在延长壁的外围,安装时,首先将防爆漏密封垫置入延长壁,然后将延长壁置入容液腔内即可。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叶轮的上方设有蜗壳,所述蜗壳将叶轮完全包裹,安装时,可将叶轮放置入蜗壳内,然后将蜗壳与双喷嘴蜗壳盖扣合即可,所述蜗壳上设有马达,所述马达转子贯穿蜗壳顶部与叶轮相连,工作时,马达转子可以带动叶轮发生转动,即可将冷却液吸入,所述蜗壳底部设有与下导流槽相互配对的上导流槽,所述上导流槽的外侧设有密封圈槽,所述密封圈槽内设有密封圈,安装时,将上导流槽与下导流槽,然后将密封圈放入密封圈槽中,将将蜗壳与双喷嘴蜗壳盖扣合后,上导流槽与下导流槽形成完整的腔体,叶轮吸入的冷却液经过两者后从延长管进入喷嘴内喷出。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爆漏密封垫上设有供延长管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防爆漏密封垫的中部设有供延长壁通过的第二通孔,安装时,将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与延长管、延长壁对齐,即可置入,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设有泄压缓冲坑,所述泄压缓冲坑的厚度低于防爆漏密封垫的厚度,使用时,泄压缓冲坑可以发生形变,将压力抵消。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与容液腔之间设有泄压槽,所述泄压槽设在泄压缓冲坑的下方,当泄压缓冲坑工作时,可以朝泄压槽发生形变。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液腔内为阶梯状,可将延长壁托起。
15.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在性能上:
17.(1)双喷嘴快速散热;
18.(2)径向力平衡,叶轮运行平稳;
19.(3)内设防爆漏密封垫,有效防止漏液。
20.2、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
21.(1)结构可靠、密闭性好;
22.(2)容液腔出液腔分开设置,导热效果好;
23.(3)模块化设计,拆卸替换简单。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二;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三;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四;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五;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分流机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一;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二;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双喷嘴蜗壳盖结构示意图之一;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双喷嘴蜗壳盖结构示意图之二;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流道密封垫结构示意图;
38.图14为本实用新型防爆漏密封垫结构示意图;
39.图1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主腔室结构示意图之一;
40.图1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主腔室结构示意图之二;
41.图1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主腔室结构示意图之三;
42.图1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主腔室结构示意图之四。
43.图中:散热底板1、外壳2、散热机构3、驱动模组4、分流模组5、散热主腔室6、进液管7、出液管8、流道密封垫9、马达10、叶轮11、容液腔12、左喷嘴13、右喷嘴14、进液接口15、防爆漏密封垫16、支撑柱17、出液腔18、开槽19、三角支撑块20、双喷嘴蜗壳盖22、下导流槽23、延长管24、支撑块 25、延长壁26、蜗壳27、上导流槽28、密封圈槽29、密封圈30、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32、泄压缓冲坑33、泄压槽34。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4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7.请参阅图1-18:一种双喷嘴水泵水冷却散热器,包括散热底板1及外壳2,使用时,散热底板1可以快速的将c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外壳2可有效的保护期内设有的各个部件在工作时不受外壁干扰,所述散热底板1设置在外壳2下方,安装时可以手持外壳2进行安装,通过重力作用,使得散热底板1 与cpu之间更加容易贴合,所述散热底板1上设有散热机构3,通过散热机构3 实现将散热底板1的热量快速导走,所述散热机构3设有驱动模组4及分流模组5,驱动模组可将冷却液吸入,通过吸入的冷却液将在先进入的冷却液压出,实现循环,所驱动模组4设置在分流模组5上,结构更加合理,减少散热器的宽度,所述分流模组5设有散热主腔室6,冷却液在散热主腔室6内循环,完成散热工作,所述散热主腔室6设有进液管7、出液管8及喷嘴,冷却液通过进液管7流入,通过喷嘴将冷却液细化,提高冷却液的吸热效率,吸热后的冷却液从出液管流出,所述喷嘴数量为两个,呈对称分布,从不同侧向散热底板1喷流,快速带走热量,提升散热效率,所述散热主腔室6的下方还设有流道密封垫9,进一步提高散热主腔室6与散热底板1之间的密闭性,防止漏液,所述驱动模组4设有马达10及叶轮11,马达用于驱动叶轮11,使得叶轮11可以将冷却液吸入,进液管7、出液管8与冷却液仓不同侧的接口进行连接,使得冷却液在散热器与冷却液仓可以循环流动。
48.较佳地,散热主腔室6的中部设有一容液腔12,所述喷嘴分为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所述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设置在容液腔12的两侧,所述容液腔 12与进液管7连接,且所述进液管7连接有进液接口15,所述容液腔12及喷嘴的上方设有防爆漏密封垫16,所述散热主腔室6上端还设有多个支撑柱17。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仓设有一出液口,出液口连接有导管,通过进液接口15可以提高其与导管的密闭性,避免漏液,冷却液通过出液口流出,流经导管、进液接口15、进液管7后流进容液腔12内,再经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从左右两侧向散热底板1喷流,达到快速带走热量,提升散热效率的效果,通过防爆漏密封垫16可以提高容液腔12的密闭性,避免漏液,支撑柱17起到支撑散热主腔室6上各个部件的效果,保证散热器的平稳运行。
50.较佳地,散热主腔室6的下方设有出液腔18,所述出液腔18与左喷嘴13 及右喷嘴14相通,所述出液腔18与散热底板1之间还设有流道密封垫9,所述流道密封垫9设有复数个开槽19,位于中间的所述开槽19的左右两侧设有三角支撑块20,所述出液腔18与出液管8互通,所述出液管8上设有出液接口。
5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液腔18用于容纳左喷嘴13和右喷嘴14喷出的冷却液,热量在出液腔18被吸走,流道密封垫9保证出液腔18的密闭性,防止漏液,流道密封垫9设有复数个开槽19提高出液腔18的容积,使得冷却液可以完全覆盖散热底板1,更好的将热量导出,中间的所述开槽19的左右两侧设有三角支撑块20可将左喷嘴13和右喷嘴14托起,同时引导冷却液落入出液腔18内,出液管8将吸收了热量的冷却液导出。
52.较佳地,散热主腔室6的上方设有双喷嘴蜗壳盖22,所述双喷嘴蜗壳盖22 上端设有下导流槽23,所述下导流槽23成圆弧状,且下导流槽23的尾部设有一延长管24,所述延长管24突出于双喷嘴蜗壳盖22的底面,所述延长管24的数量为两根,位于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的上,且长度正好置入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内。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喷嘴蜗壳盖22盖合在散热主腔室6上,使得散热主腔室6形成密闭,下导流槽23的尾部设有一延长管24,起引流作用,使得冷却液聚拢成两股,可直接将冷却液导入至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上,在经过两者喷出,延长管24置入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后,延长管24底部正好贴合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的顶部,且双喷嘴蜗壳盖22底部与散热主腔室6顶部完全贴合。
54.较佳地,双喷嘴蜗壳盖22的上方中部设有一支撑块25,所述支撑块上设有驱动模组4,所述双喷嘴蜗壳盖22的下方中部设有一延长壁26,所述延长壁26 的外壁于容液腔12的内壁贴合,所述防爆漏密封垫16设置在延长壁26的外围。
5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25可将驱动模组4支撑起,其上可置入螺丝,双喷嘴蜗壳盖22的下方中部设有一延长壁26与延长管24形成配合,使得双喷嘴蜗壳盖22与散热主腔室6的扣合角度唯一,可起到防呆效果,便于安装,安装后,延长壁26的外壁于容液腔12的内壁贴合,延长管24正好置入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内,双喷嘴蜗壳盖22底部与散热主腔室6顶部完全贴合。
56.较佳地,叶轮11的上方设有蜗壳27,所述蜗壳27将叶轮11完全包裹,所述蜗壳27上设有马达10,所述马达10转子贯穿蜗壳27顶部与叶轮11相连,所述蜗壳27底部设有与下导流槽23相互配对的上导流槽28,所述上导流槽28 的外侧设有密封圈槽29,所述密封圈槽内设有密封圈30。
5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蜗壳27将叶轮11与外界隔绝,避免叶轮11抽液时受到干扰,同时可径向力保持平衡,使得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流速稳定,上导流槽28与下导流槽23形成完整的通路,使得冷却液可以平稳的被抽入左喷嘴13及右喷嘴14内,通过密封圈槽29与密封圈30的配合,使得蜗壳27可以紧密的贴合在双喷嘴蜗壳盖22的上端。
58.较佳地,防爆漏密封垫16上设有供延长管24通过的第一通孔31,所述防爆漏密封垫16的中部设有供延长壁26通过的第二通孔32,所述第一通孔31与第二通孔32之间设有泄压缓冲坑33,所述泄压缓冲坑33的厚度低于防爆漏密封垫16的厚度。
5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爆漏密封垫16只能通过特定的角度置入在双喷嘴蜗壳盖22的下方,起到了防呆的效果,且泄压缓冲坑33可以内部压力到达爆漏界限时,发生形变,达到泄压作用防止爆漏的效果。
60.较佳地,出液管8与容液腔12之间设有泄压槽34,所述泄压槽34设在泄压缓冲坑33的下方。
6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泄压缓冲坑33发生形变时,可朝着泄压槽34膨胀,将压力释放,达到泄压作用防止爆漏的效果。
62.较佳地,容液腔12内为阶梯状。
6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将双喷嘴蜗壳盖22撑起的效果,保证双喷嘴蜗壳盖22与散热主腔室6之间的稳定性。
64.工作原理:安装时,将流道密封垫9至于散热底板1与散热主腔室6之间,然后将进
液接口15安装在进液管7上,将出液接口安装在出液管8上,然后将防爆漏密封垫16至于双喷嘴蜗壳盖22的延长管24、延长壁26外围,将双喷嘴蜗壳盖22置入散热主腔室6的上端,使得延长管24置入左喷嘴13、右喷嘴14 内,延长壁26置入容液腔12内,然后将叶轮11放置入蜗壳27中部,将密封圈30置于密封圈槽29内,然后将蜗壳27及叶轮11置于双喷嘴蜗壳盖22的上方,且下导流槽23与上导流槽28,然后将马达安装在蜗壳27上,且马达转子置入叶轮11内,最后将外壳2安装在马达上即可完成安装。
65.使用时,马达10启动,驱动叶轮11发生旋转,将冷却液从进液接口15抽入进液管7,然后流入容液腔12中,叶轮11继续转动,在容液腔12中的冷却液会被吸入到蜗壳27与双喷嘴蜗壳盖22之间,然后冷却液会汇聚到上导流槽 28与下导流槽23之间,通过延长管24流入左喷嘴13、右喷嘴14,通过左喷嘴 13、右喷嘴14喷出,喷出的冷却液进入出液腔18中,将散热底板1的热量吸收,后吸入的冷却液会将吸收了热量的冷却从出液管8压出,使得热量被带走。
6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