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9301发布日期:2022-11-18 19:12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3.在虚拟世界里,手在触碰到物体后无反馈,从而导致用户的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技术方案如下: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和多个反馈单元,所述多个反馈单元在所述本体上分布,每个所述反馈单元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每个所述反馈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反馈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反馈单元未处于激励状态的状态,所述反馈单元具有第一高度;所述反馈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反馈单元处于激励状态的状态,所述反馈单元具有第二高度,所述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高度。
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设置有容置操作体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反馈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压缩所述本体的第一容置空间。
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馈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反复切换。
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层本体和第二层本体,所述第一层本体设置有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层本体设置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层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层本体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反馈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层本体和所述第二层本体之间。
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馈单元包括:磁场组件和磁性组件,所述磁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层本体和所述第二层本体之间,所述磁场组件通电后在所述磁场组件和所述第一层本体之间交替产生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所述第一磁场为吸附性磁场,所述第二磁场为排斥性磁场,所述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磁场组件和所述第一层本体之间,所述磁性组件具有磁吸附力;其中,所述反馈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磁场组件产生所述第一磁场,所述反馈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磁场组件产生所述第二磁场。
1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场组件包括:线圈和供电组件,所述线圈通过导线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卷绕而成,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导线连接,所述供电组件向所述导线交替提供第一电流、第二电流,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的方向相反。
1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场组件还包括:铁芯,所述铁芯设置于所述线圈的通孔内,所述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通孔的一端。
1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叠加设置,多个所述线圈的通孔彼此对应并形成条形通孔。
1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磁场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磁性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受力后变形且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原状;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
1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上,位于所述磁性组件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磁性组件的方向弧形凸起。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当电子设备触碰到物体后,反馈单元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由此能够进行触碰反馈,比如:将电子设备穿戴在手上的盲人能够感知物体;又比如:穿戴在手上的用户能够感知虚拟世界中的物体,以能够帮助用户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1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使用时)的局部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20.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21.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第一视角)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第二视角)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电子设备,11-本体,111-第一层本体,1111-第一容置空间,112-第二层本体,1121-第二容置空间,12-反馈单元,121-磁场组件,1211-线圈,1212-导线,1213-铁芯,122-磁性组件,13-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27.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参见图1、图2及图7所示,电子设备10包括:本体11和多个反馈单元12,多个反馈单元12在本体11上分布,每个反馈单元12包括第一状态
和第二状态,每个反馈单元12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反馈单元12处于第一状态为反馈单元12未处于激励状态的状态,反馈单元12具有第一高度;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为反馈单元12处于激励状态的状态,反馈单元12具有第二高度,第二高度大于第一高度。
29.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电子设备10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出的手套,也可以是如图7中所示出的衣服,也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裤子,还可以是其他电子设备。
30.上述中的反馈单元12用于在电子设备10的本体11接触到物体后进行反馈,这里的物体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物体,也可以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物体。上述中的多个反馈单元12在本体11上分布,其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上述中的每个反馈单元12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每个反馈单元12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也就是说,某一时刻反馈单元12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上述中的反馈单元12处于第一状态为反馈单元12未处于激励状态的状态,反馈单元12具有第一高度,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为反馈单元12处于激励状态的状态,反馈单元12具有第二高度,第二高度大于第一高度,换句话说,在第一状态时反馈单元12的高度为第一高度,在第二状态时反馈单元12的高度为第二高度。可以理解是,反馈单元12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第一状态下的反馈单元12的高度小于第二状态下的反馈单元12的高度,可见,反馈单元12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变大或变小。
31.使用时,本体11可以穿戴于用户手部、脚部或者其他位置。比如:图1中所示出的穿戴在用户手部;又比如,图7中所示出的穿戴在用户身上。
32.本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0触碰到物体后,反馈单元12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由此能够进行触碰反馈,比如:将电子设备10穿戴在手上的盲人能够感知物体;又比如:穿戴在手上的用户能够感知虚拟世界中的物体,以能够帮助用户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7所示,本体11设置有容置操作体的第一容置空间,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压缩本体11的第一容置空间。
34.具体来讲,上述中的操作体可以是人体的局部,比如:手、脚等。上述中的第一容置空间可以和操作体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以使使用者具有更好的穿戴体验。上述中的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压缩本体11的第一容置空间,也就是说,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时,反馈单元12能够压缩本体11的第一容置空间,使第一容置空间的容积变小,从而使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操作体能够感知第一容置空间变小这一反馈。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7所示,反馈单元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反复切换。也就是说,反馈单元12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在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之间反复切换,由此形成震动,从而使得用户所感知的反馈为持续性的震动感。当然,在电子设备10离开被接触物体后,反馈单元12可以停止反馈。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本体11包括: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第一层本体111设置有第一容置空间1111,第二层本体112设置有第二容置空间1121,第一层本体111设置于第二层本体112的第二容置空间1121内;反馈单元12设置于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
37.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
同,比如:第一层本体111贴近操作体,操作体如:用户的手部,而反馈单元12设置于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反馈单元12的反馈经由第一层本体111传导至用户的手部,为了使得手部的反馈更强、感触更好,第一层本体111选用柔软的材料制作而成。上述中的反馈单元12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层本体112上,以减少反馈单元12移位的几率。
38.本实施例中,反馈单元12设置于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使得反馈单元12能够更好的固定于电子设备10上,而第二层本体112能够为反馈单元12的反馈提供支撑,以使更多的反馈经由第一层本体111传导至操作体,从而能够增强反馈效果。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示,反馈单元12包括: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磁场组件121设置于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磁场组件121通电后在磁场组件12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交替产生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第一磁场为吸附性磁场,第二磁场为排斥性磁场,磁性组件122设置于磁场组件12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磁性组件122具有磁吸附力;其中,反馈单元12处于第一状态为磁场组件121产生第一磁场,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为磁场组件121产生第二磁场。
40.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设置于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且沿着第二层本体112、磁场组件121、磁性组件122及第一层本体111顺序分布。上述中的磁性组件122可以包括磁铁,比如:永磁铁,永磁铁(permanent magnet),即永久性磁铁,可以是天然产物,又称天然磁石,也可以由人工制造,永磁铁具有宽磁滞回线、高矫顽力、高剩磁,一经磁化即能保持恒定磁性的材料,又称永磁材料、硬磁材料。
41.使用时,当磁场组件121通电后产生第一磁场时,由于第一磁场为吸附性磁场,而磁性组件122具有磁吸附力,从而使得磁性组件122在磁场组件12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向磁场组件121的方向移动;而当磁场组件121通电后产生第二磁场时,由于第二磁场为排斥性磁场,而磁性组件122具有磁吸附力,从而使得磁性组件122在磁场组件12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向第一层本体111的方向移动(即磁性组件122推动并顶起第一层本体111,以产生对第一容置空间1111内的操作体的压迫感)。且反馈单元12处于第一状态为磁场组件121产生第一磁场,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为磁场组件121产生第二磁场,由此在持续为磁场组件121通电后,反馈单元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反复切换。这里,在磁场组件121持续通电并交替产生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的情况下,反馈单元12处于持续震动中,由此使得操作体能够接收到持续的震动反馈。
42.本实施例中,其一,通过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在吸附和排斥两种状态之间的反复切换,由此能够为操作体提供持续性的震动反馈。其二,相较于气管驱动以实现震动的方式,本技术中的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的结构简化、占用空间小,且反馈及时。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示,磁场组件121包括:线圈1211和供电组件,线圈1211通过导线1212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卷绕而成,供电组件与导线1212连接,供电组件向导线1212交替提供第一电流、第二电流,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方向相反。
44.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线圈1211通过导线1212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卷绕而成,线圈1211可以是卷绕成圆环形,也可以是卷绕成方环形,还可以是其他具有通孔的形状。上述中的供电组件向导线1212交替提供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比如:供电组件为交流电机,以能够交替的提供方向相反的电流;又比如:供电组件内设置又第一供电组件和第二供电组件,第一供电组件和第二供电组件所提供的电流相反,且第一供电组件和第二供电组件交替的
向线圈1211供电。
45.本实施例中,通过导线1212卷绕而成的线圈1211及供电组件构成磁场组件121的基本结构,从而使得磁场组件121的结构简单,更容易批量化制作。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示,磁场组件121还包括:铁芯1213,铁芯1213设置于线圈1211的通孔内,磁性组件122设置于通孔的一端。
47.具体来讲,上述中的铁芯1213设置于线圈1211的通孔内,铁芯1213的形状、尺寸可以与通孔的形状、尺寸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48.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线圈1211的通孔内设置铁芯,铁芯能够增大磁场组件121的吸附力,由此能够减小产生第一磁场时供电组件所提供的电流。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示,线圈12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1211叠加设置,多个线圈1211的通孔彼此对应并形成条形通孔。
50.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线圈121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定,比如:当线圈121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的距离较大时,线圈1211的数量设置多些,以使线圈1211产生的磁场能够覆盖线圈1211所对应的线圈121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的空间。上述中的条形通孔内可以设置有一个铁芯1213,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铁芯1213。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第一壳体13的腔体内设置有磁场组件121,第二壳体14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壳体13和磁性组件122,第二壳体14受力后变形且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原状;其中,第一壳体13的厚度大于第二壳体14的厚度。
52.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二壳体14受力后变形且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原状,且第一壳体13的厚度大于第二壳体14的厚度,使得在同等情况下,第二壳体14较第一壳体13更容易变形,由此可以使得反馈单元12进行反馈时是磁性组件122背离第一壳体13一侧的第二壳体14发生形变而第一壳体13不发生形变,从而能够提升反馈强度。
53.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的设置,能够提升反馈单元12的集成度和独立性。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5及图6所示,第二壳体14上,位于磁性组件122背离第一壳体13的部分向远离磁性组件122的方向弧形凸起,由此使得反馈单元12反馈的力集中于弧形凸起的凸起中心点,从而使得操作体所受到的反馈更强烈。
55.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0在具体实施时,根据电子设备10的形状的不同,反馈单元12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在电子设备10的本体11上的不同位置。比如:参见图1所示,当电子设备10为手套,即本体11的形状为手套的形状时,反馈单元12可以对应每个指关节进行设置。
56.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6所示,电子设备10包括:
57.本体11,本体11包括: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第一层本体111设置有第一容置空间1111,第一容置空间1111的形状与手部形状一致,第二层本体112设置有第二容置空间1121,第二容置空间1121的形状与手部形状一致,第一层本体111设置于第二层本体112的第二容置空间1121内。其中,第一层本体111采用软塑胶材料制作而成,第二层本体112采用硬塑胶材料制作而成。
58.多个反馈单元12,多个反馈单元12分布于第一层本体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的不同位置。反馈单元12包括: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磁场组件121设置于第一层本体
111和第二层本体112之间,磁场组件121通电后在磁场组件12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交替产生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第一磁场为吸附性磁场,第二磁场为排斥性磁场,磁性组件122设置于磁场组件121和第一层本体111之间,磁性组件122为永磁铁,当反馈单元12处于第一状态为磁场组件121产生第一磁场,反馈单元12处于第二状态为磁场组件121产生第二磁场。其中,磁场组件121包括:多个线圈1211、供电组件及铁芯1213,线圈1211通过导线1212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卷绕而成,多个线圈1211叠加设置,多个线圈1211的通孔彼此对应并形成条形通孔,供电组件与每一个线圈1211的导线1212连接,供电组件向导线1212交替提供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方向相反,铁芯1213设置于线圈1211的通孔内,磁性组件122设置于条形通孔的一端。
59.第一壳体13,第一壳体13的腔体内设置有磁场组件121。
60.第二壳体14,第二壳体14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壳体13和磁性组件122,第二壳体14受力后变形且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原状,第一壳体13的厚度大于第二壳体14的厚度。第二壳体14上,位于磁性组件122背离第一壳体13的部分向远离磁性组件122的方向弧形凸起。
61.使用时,用户将手伸入第一层本体111的第一容置空间111(即:将电子设备10戴在手上),且电子设备10配合虚拟现实设备使用。当虚拟空间中的手触碰到物体(如:墙壁)后,磁场组件121交替产生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以使磁性组件122发生位移,从而使得第二壳体14在用户的手部表面震动,由此使得用户能够接收到震动反馈。而当虚拟空间中的手离开物体(如:墙壁)后,磁场组件121停止产生磁场使得第二壳体14无震动,由此使得用户手部无反馈。
62.本实施例中,其一,通过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的吸附、排斥,使得用户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感知物体或者触碰,由此能够帮助用户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其二,相较于气管驱动以实现震动的方式,本技术中的磁场组件121和磁性组件122的结构简化、占用空间小,且反馈及时。其三,通过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的设置,能够提升反馈单元12的集成度和独立性。
6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64.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
“”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5.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