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任务的执行方法和相关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4739055发布日期:2023-07-12 22:0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任务的执行方法和相关设备与流程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计算机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计算任务的执行方法、计算装置、计算设备、芯片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1、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一直以单片服务器作为部署和操作单元,即一个计算实例仅可以部署于一台物理计算设备上,从而导致数据中心中存在部分物理计算设备剩余有部分存储资源和/或计算资源,且该部分存储资源和/或计算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计算实例可以包括虚拟机或容器等。目前的内存池化技术可以提供远程存储空间供物理计算设备访问,使得物理计算设备可以优先分配计算资源,并在物理计算设备的存储资源不足时利用该远程存储空间,以满足用户的存储需求。具体地,在物理计算设备上的计算实例执行计算任务时,物理计算设备可以根据计算任务的执行需求或通过预测的方式,将执行该计算任务所需的数据提前从远程存储空间迁移至物理计算设备中,从而可以节省由于远程迁移或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进而避免降低物理计算设备或计算实例的运行性能。但由于物理计算设备难以精确地预测当前计算实例所需的数据,并且同一物理计算设备上的多个计算实例在数据迁移时存在额外的资源竞争,因此在执行计算任务时,数据迁移的方式容易导致物理计算设备或计算实例的计算性能较低,从而导致执行计算任务所需的时间较长。

2、因此,如何提高物理计算设备或计算实例的计算性能,从而提高计算任务的执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任务的执行方法、计算装置、计算设备、芯片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在执行计算任务时,将计算实例迁移至数据所在的非统一内存访问(non uniform memory access,numa)节点或计算设备,从而提高计算实例或计算设备的计算性能,进而提高计算任务的执行效率。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任务执行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计算设备确定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空间中;第一计算设备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传输至第一存储空间。

3、其中,第一数据为第一计算实例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所需的数据,该第一计算实例当前运行在第一计算设备中。第一存储空间包括第一numa节点或第二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第一numa节点为第一计算设备中除第二numa节点外的numa节点,第二numa节点为第一计算实例当前所在的numa节点。第二计算设备与第一计算设备连接。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用于执行第一计算任务。

4、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可以在第一计算实例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时,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所在的numa节点或第二计算设备,从而使得第一计算实例可以运行于第一numa节点或第二计算设备中。也即,第一计算设备可以将第一计算实例迁移至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所需的数据所在的numa节点或计算设备,从而节省第一计算实例远程读取数据的时间,提高第一计算实例或第一计算设备的计算性能,进而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5、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一numa节点的存储空间时,第一计算实例确定第一数据未存储在第二numa节点中;第一计算设备或第一计算实例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一数据的存储地址,确定第一numa节点,该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数据的存储地址与numa节点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6、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或第一计算实例可以通过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数据当前所在的numa节点,从而便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迁移至对应的numa节点中。

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一numa节点的存储空间时,第一计算设备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第一缓存中,该第一缓存为第二numa节点的缓存;第一计算设备将第一缓存中的数据同步至第二缓存中,第二缓存为第一numa节点的缓存。

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可以通过同步不同numa节点中的缓存,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第一numa节点中,从而便于第一计算实例在第一numa节点中运行。

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一numa节点的存储空间时,第一numa节点根据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和第一数据,执行第一计算任务。

1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numa节点可以根据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运行第一计算实例。由于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的数据量小于第一数据的数据量,因此迁移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的时间小于迁移第一数据的时间。并且,由于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numa节点中,因此可以节省第一计算实例跨numa节点访问第一数据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1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二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时,第一计算实例确定第一数据未存储在第一计算设备中;第一计算设备或第一计算实例根据第二映射关系和第一数据的存储地址,确定第二计算设备,第二映射关系用于指示数据的存储地址与计算设备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1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或第一计算实例可以通过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数据当前所在的计算设备,从而便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迁移至对应的计算设备中。

1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二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时,第一计算设备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发送给第二计算设备;或者,第一计算设备向第二计算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计算设备获取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

14、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可以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传输给第二计算设备,从而使得第二计算设备可以运行第一计算实例,并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由于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的数据量小于第一数据的数据量,因此迁移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的时间小于迁移第一数据的时间。并且,由于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二计算设备中,因此可以节省第一计算实例跨计算设备访问第一数据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15、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一计算设备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一资源请求用于指示第一计算实例的预设资源总量。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可用资源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的资源,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包括第一计算设备,或者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与第一计算设备连接。

16、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至少一个numa节点或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资源,从而可以充分利用每个numa节点或每个计算设备中的可用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第一计算设备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后,第一计算实例可以运行在该至少一个numa节点或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从而在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时,可以切换至第一数据所在的numa节点或计算设备中运行,进而可以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1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一计算设备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第一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18、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多个计算设备中的资源时,第一计算设备还需考虑该多个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第一计算设备可以避免该多个计算设备中存在两个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较长,从而避免第一计算实例在该两个计算设备之间切换时花费较多时间。

1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一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一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

20、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集合的可用资源之和小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集合中的可用资源。第一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一计算设备属于第一集合。第二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四计算设备属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中的计算设备与第二集合中的计算设备连接于不同的交换设备。

21、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之和不能满足第一计算实例的资源需求时,第一计算设备可以请求第二集合中的资源,以满足第一计算实例的资源需求。或者,第一计算设备可以直接转发该第一资源请求,以便除第一计算设备外的计算设备可以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资源。

22、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一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该第四预设条件包括第三集合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阈值,第三集合包括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至少一个计算设备。

2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设备可以在请求第二集合的资源之前,确定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并在存在大于预设阈值的时延时,转发该第一资源请求,从而避免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时延较长的计算设备中的资源。

24、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任务的执行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计算设备获得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第二计算设备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执行第一计算任务。

25、其中,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用于执行第一计算任务。在第二计算设备获得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前,第一计算实例运行于第一计算设备中,第一计算设备与第二计算设备连接。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所需的数据,第一数据存储于第二计算设备中。

26、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计算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运行第一计算实例并执行第一任务。由于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的数据量小于第一数据的数据量,因此迁移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的时间小于迁移第一数据的时间。并且,由于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二计算设备中,因此可以节省第一计算实例跨计算设备访问第一数据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27、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二计算设备接收来自于第一计算设备的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或者,第二计算设备接收来自于第一计算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根据第一指示信息,从第一计算设备中获取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

28、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二计算设备中包括多个numa节点时,第二计算设备确定第三numa节点,第三numa节点为该多个numa节点中的任一个numa节点,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三numa节点中;第二计算设备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第三numa节点。

2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计算设备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当前所在的numa节点,并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该numa节点中,从而避免第一计算实例跨numa节点访问第一数据,节省第一计算实例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时间。

30、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二计算设备根据第三映射关系和第一数据的存储地址,确定第三numa节点。该第三映射关系用于指示数据的存储地址与numa节点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31、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计算设备可以通过第三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数据当前所在的numa节点,从而便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对应的numa节点中。

32、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计算设备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一资源请求用于指示第一计算实例的预设资源总量。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可用资源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的资源,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包括第二计算设备,或者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与第二计算设备连接。

3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计算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至少一个numa节点或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资源,从而可以充分利用每个numa节点或每个计算设备中的可用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第二计算设备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后,第一计算实例可以运行在该至少一个numa节点或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从而在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时,可以切换至第一数据所在的numa节点或计算设备中运行,进而可以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34、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计算设备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第一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35、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多个计算设备中的资源时,第二计算设备还需考虑该多个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第二计算设备可以避免该多个计算设备中存在两个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较长,从而避免第一计算实例在该两个计算设备之间切换时花费较多时间。

36、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二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二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

37、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集合的可用资源之和小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集合中的可用资源。第一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二计算设备属于第一集合。第二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四计算设备属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中的计算设备与第二集合中的计算设备连接于不同的交换设备。

38、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之和不能满足第一计算实例的资源需求时,第二计算设备可以请求第二集合中的资源,以满足第一计算实例的资源需求。或者,第二计算设备可以直接转发该第一资源请求,以便除第二计算设备外的计算设备可以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资源。

39、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二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该第四预设条件包括第三集合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阈值,第三集合包括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至少一个计算设备。

4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计算设备可以在请求第二集合的资源之前,确定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并在存在大于预设阈值的时延时,转发该第一资源请求,从而避免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时延较长的计算设备中的资源。

41、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任务的执行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三计算设备确定第一资源请求;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三计算设备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

42、其中,第一资源请求用于指示第一计算实例的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计算实例用于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可用资源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的资源,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包括第三计算设备,或者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与第三计算设备连接。

4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计算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至少一个numa节点或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资源,从而可以充分利用每个numa节点或每个计算设备中的可用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第三计算设备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后,第一计算实例可以运行在该至少一个numa节点或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从而在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时,可以切换至第一数据所在的numa节点或计算设备中运行,进而可以提高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的效率。

44、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三计算设备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第一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45、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多个计算设备中的资源时,第三计算设备还需考虑该多个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第三计算设备可以避免该多个计算设备中存在两个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较长,从而避免第一计算实例在该两个计算设备之间切换时花费较多时间。

46、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三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三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

47、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集合的可用资源之和小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集合中的可用资源。第一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三计算设备属于第一集合。第二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四计算设备属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中的计算设备与第二集合中的计算设备连接于不同的交换设备。

48、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之和不能满足第一计算实例的资源需求时,第三计算设备可以请求第二集合中的资源,以满足第一计算实例的资源需求。或者,第三计算设备可以直接转发该第一资源请求,以便除第三计算设备外的计算设备可以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资源。

49、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时,第三计算设备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第四预设条件包括第三集合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阈值,第三集合包括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至少一个计算设备。

5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计算设备可以在请求第二集合的资源之前,确定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之间的时延,并在存在大于预设阈值的时延时,转发该第一资源请求,从而避免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时延较长的计算设备中的资源。

51、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装置。该计算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空间中;处理模块,用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传输至第一存储空间。

52、其中,第一数据为第一计算实例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所需的数据,该第一计算实例当前运行在该计算装置中。第一存储空间包括第一numa节点或第二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第一numa节点为该计算装置中除第二numa节点外的numa节点,第二numa节点为第一计算实例当前所在的numa节点。第二计算设备与该计算装置连接。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用于执行第一计算任务。

53、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一numa节点的存储空间时,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第一数据未存储在第二numa节点中;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一数据的存储地址,确定第一numa节点,该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数据的存储地址与numa节点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54、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一numa节点的存储空间时,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第一缓存中,该第一缓存为第二numa节点的缓存;处理模块还用于将第一缓存中的数据同步至第二缓存中,第二缓存为第一numa节点的缓存。

55、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一numa节点的存储空间时,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和第一数据,执行第一计算任务。

56、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二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时,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第一数据未存储在该计算装置中;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映射关系和第一数据的存储地址,确定第二计算设备,第二映射关系用于指示数据的存储地址与计算设备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57、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存储空间为第二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时,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发送给第二计算设备;或者,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向第二计算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计算设备获取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

58、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一资源请求用于指示第一计算实例的预设资源总量。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可用资源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的资源,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包括该计算装置,或者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与该计算装置连接。

59、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第一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60、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

61、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集合的可用资源之和小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集合中的可用资源。第一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该计算装置属于第一集合。第二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四计算设备属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中的计算设备与第二集合中的计算设备连接于不同的交换设备。

62、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该第四预设条件包括第三集合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阈值,第三集合包括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至少一个计算设备。

63、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装置。该计算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获得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执行第一计算任务。

64、其中,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用于执行第一计算任务。在该计算装置获得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前,第一计算实例运行于第一计算设备中,第一计算设备与该计算装置连接。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计算任务所需的数据,第一数据存储于该计算装置中。

65、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计算设备的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或者,确定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计算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根据第一指示信息,从第一计算设备中获取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

66、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该计算装置中包括多个numa节点时,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第三numa节点,第三numa节点为该多个numa节点中的任一个numa节点,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三numa节点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将第一计算实例的寄存器信息存储至第三numa节点。

67、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三映射关系和第一数据的存储地址,确定第三numa节点。该第三映射关系用于指示数据的存储地址与numa节点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68、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一资源请求用于指示第一计算实例的预设资源总量。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可用资源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的资源,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包括该计算装置,或者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与该计算装置连接。

69、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第一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70、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

71、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集合的可用资源之和小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集合中的可用资源。第一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该计算装置属于第一集合。第二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四计算设备属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中的计算设备与第二集合中的计算设备连接于不同的交换设备。

72、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该第四预设条件包括第三集合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阈值,第三集合包括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至少一个计算设备。

73、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装置。该计算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资源请求;处理模块,用于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

74、其中,第一资源请求用于指示第一计算实例的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计算实例用于执行第一计算任务。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的可用资源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中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的资源,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包括该计算装置,或者该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与该计算装置连接。

75、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资源请求,为第一计算实例分配第一资源。该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第一资源对应的计算设备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76、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

77、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集合的可用资源之和小于预设资源总量。第一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集合中的可用资源。第一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该计算装置属于第一集合。第二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第四计算设备属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中的计算设备与第二集合中的计算设备连接于不同的交换设备。

78、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向第四计算设备发送第一资源请求。第四预设条件包括第三集合中任意两个计算设备的时延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阈值,第三集合包括第一集合中的可用资源对应的至少一个计算设备。

79、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和/或程序代码,以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80、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任务执行系统。该系统包括:如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计算装置和如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计算装置。

81、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逻辑电路,该逻辑电路用于与输入/输出接口耦合,通过该输入/输出接口传输数据,以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82、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83、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