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5828205发布日期:2023-10-24 23:57阅读:85来源:国知局
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线缆连接着电子设备并为此提供功率及信号的传播途径,但同时线缆间的串扰又严重影响着电子设备的性能。线缆串扰是两条信号线之间的耦合、信号线之间的互感和互容引起线上的噪声,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抑制线缆串扰对设备的影响。

2、现有方案常常通过搭建线缆实物和相关电路来测试线缆之间的串扰情况,例如制作线缆实物并制作一定间距和一定距地高度的测试夹具或制作具有动态可调节距离的测试夹具,在面板上按预设间距进行干扰线缆和受扰线缆的布置,最后搭建相关电路进行线缆串扰的测试。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才能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在cst线缆运行环境下,针对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均分别设置至少两个节点坐标,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节点坐标得到第一线缆模型,连接所述第二线缆的坐标得到第二线缆模型;对所述第一线缆模型和所述第二线缆模型进行第一属性的设置,以构建线缆仿真模型;

4、将所述线缆仿真模型导入cst微波运行环境,在cst微波运行环境下基于所述线缆仿真模型对接地平板的属性进行设置,以对接地平板进行模型构建,得到实体仿真模型;针对包含所述实体仿真模型和所述线缆仿真模型的联合仿真模型,设置电磁仿真参数;

5、将所述联合仿真模型导入cst设计运行环境,在所述cst设计运行环境下对所述联合仿真模型接入信号源和负载,通过改变第一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第二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接地平板的属性或者所述电磁仿真参数中至少一项,对所述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在每次仿真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线缆模型和所述第二线缆模型的电信号,基于所述电信号确定两线缆之间的线缆串扰情况。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属性的设置过程,包括:对线缆进行材料属性、物理属性以及电特性的设置,所述材料属性包括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磁导率或者电导率中的至少一项;物理属性包括编织密度、编织角度、线缆导体直径、线缆导体形状、线间距、线数量、线缆的线型或者涂层厚度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电特征包括转移阻抗或者屏蔽效能中的至少一项。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平板的属性包括材料属性或者尺寸中的至少一项。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仿真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号源频率;所述实体仿真模型和所述线缆仿真模型的求解频率和求解精度;两线缆模型与所述接地平板之间的距离;背景与边界条件。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对包含所述实体仿真模型和所述线缆仿真模型的联合仿真模型,设置电磁仿真参数之前,还包括:对所述线缆仿真模型和所述实体仿真模型分别进行网格化。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属性包括所述第一属性和线缆长度;所述通过改变第一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第二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接地平板的属性或者所述电磁仿真参数中至少一项,对所述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包括:

11、基于所述第一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或者第二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中至少一项,确定与线缆模型对应的多个仿真项,所述多个仿真项中包括欧姆损耗、介质损耗或者线缆中线束的最大耦合距离中的至少一项;

12、响应于针对所述多个仿真项的选择操作,基于默认仿真项和选择操作所确定的仿真项,对所述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所述默认仿真项包括线缆长度,线缆长度与相应线缆的节点坐标相关。

1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线缆串扰的仿真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14、第一仿真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在cst线缆运行环境下,针对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均分别设置至少两个节点坐标,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节点坐标得到第一线缆模型,连接所述第二线缆的坐标得到第二线缆模型;对所述第一线缆模型和所述第二线缆模型进行第一属性的设置,以构建线缆仿真模型;

15、第二仿真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将所述线缆仿真模型导入cst微波运行环境,在cst微波运行环境下基于所述线缆仿真模型对接地平板的属性进行设置,以对接地平板进行模型构建,得到实体仿真模型;针对包含所述实体仿真模型和所述线缆仿真模型的联合仿真模型,设置电磁仿真参数;

16、仿真模块,用于将所述联合仿真模型导入cst设计运行环境,在所述cst设计运行环境下对所述联合仿真模型接入信号源和负载,通过改变第一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第二线缆模型的第二属性、接地平板的属性或者所述电磁仿真参数中至少一项,对所述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在每次仿真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线缆模型和所述第二线缆模型的电信号,基于所述电信号确定两线缆之间的线缆串扰情况。

17、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的步骤。

18、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的步骤。

19、第五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的步骤c。

20、上述线缆串扰的仿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在cst线缆运行环境下针对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分别设置至少两个节点坐标,连接对应的节点坐标可以得到第一线缆模型和第二线缆模型,然后对两线缆模型进行第一属性的设置,构建线缆仿真模型,即在cst线缆运行环境下构建了线缆仿真模型,然后将线缆仿真模型导入cst微波运行环境,在cst微波运行环境基于线缆仿真模型对接地平板的属性进行设置以构建实体仿真模型,以及针对包含实体仿真模型和线缆仿真模型的联合仿真模型设置电磁仿真参数,然后将cst微波运行环境中的联合仿真模型导入cst设计运行环境,针对联合仿真模型接入信号源和负载,通过改变线缆的第二属性、接地平板属性以及电磁仿真参数中至少一项,对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可见,本技术通过在三种cst运行环境下进行模型的构建、接入信号源和负载以及通过三种cst运行环境协同进行数据的导入,最终完成了模型的仿真,从而在每次仿真时可以检测第一线缆模型和第二线缆模型的电信号,基于电信号确定两根线缆之间的线缆串扰情况,相对于现有的通过搭建线缆实物和相关电路确定线缆之间串扰情况的方案,本技术通过模型仿真的方式确定得到了两线缆之间的线缆串扰情况,不需要进行实物的搭建,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21、同时,相对于现有的通过构建仿真模型来仿真得到线缆串扰情况的方案,现有方案中常常在cst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来仿真实际线缆结构,由于线缆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线缆模型的构建比较复杂,且仿真得到线缆模型是没有办法留出连接电路的端口的,只能将线缆模型数据的导入cst设计运行环境中而无法直接导入线缆模型,仿真效果差,本技术只需要设置线缆的节点坐标,连接节点坐标就可以得到线缆模型,然后对线缆模型进行第一属性设置就可以构建线缆仿真模型,并不需要仿真线缆模型的实际结构,线缆模型构建更加简单。同时得到的线缆模型可以留出连接电路的端口的,从而可以直接将线缆模型导入设计工作室进行仿真,仿真效果更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