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体系及方法

文档序号:37143099发布日期:2024-02-26 16:55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体系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具体涉及一种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体系及方法。


背景技术:

1、传统民居是由当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而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居住建筑。我国地域广袤,孕育出了种类繁多的传统民居,包括北京四合院、客家围屋、云南一颗印等。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和形式,及其所承载的生产与生活形态,是研究传统文化、社会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大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经济、景观和使用等价值。

2、然而目前大多传统民居的保存状况普遍不乐观,绝大多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甚至濒临灭失,急需科学的保护与利用。其次,面对量大面广的传统民居,难以实现每一栋均由专业人员现场评定。通过建立一套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开展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工作,能够充分发掘建筑价值特色,全面掌握其资源状况,为实现更规范更科学的归类分级、活态化利用方式的制定提供依据,减轻专业工作人员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本发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念与方法的研究确定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构建包括4个层次及22项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并对各评价要素建立三级、四级或五级的评分标准;通过实地调研和地理信息技术,采集研究范围内传统民居的基础信息,导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各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结果并进行结果分级;将评价结果导入数据图示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

2、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3、一种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体系,所述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其中,所述目标层包含1个目标层因子: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所述系统层包含2个系统层因子:内在基础和外部赋能;所述要素层包含9个要素层因子:建筑历史、建筑品相、建筑文化、建筑使用情况、建筑区位、区位交通、社会经济、设施条件和开发环境;所述指标层包含22个指标层因子:历史久远度、历史关联程度、建筑规模、建筑保存完整度、建筑装饰艺术性、建筑技艺代表性、建筑意向、传统习俗延续性、建筑功能状况、建筑产权归属、所处村落等级、所处村落位置的可达性、村落交通可达性、村落距镇区距离、人文自然景点资源、村落人口密度、村落生活延续性、村落发展情况、生活设施完备度、基础设施完善度、相关规划管理和管理水平。

4、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因子选取是以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基本要求为逻辑基点,参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试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及多位学者构建的传统民居和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征询专家意见反复修正调整而成,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该体系包含1个目标层因子、2个系统层因子、9个要素层因子和22个指标层因子,如图2所示,内容如下:

5、(1)目标层: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

6、(2)系统层: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的两类评价对象,分为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其中内在基础指民居本身活态化利用的基础条件,外部条件指建筑以外,包括所处村落状况等多方面对传统民居活态化的影响;

7、(3)要素层:通过对传统民居活态内在和外部因素的解析,进一步要素分解,其中内在基础分为建筑历史、建筑品相、建筑文化、建筑使用情况和建筑区位五个要素层因子;外部条件分为区位交通、社会经济、设施条件和开发环境四个要素层因子;

8、(4)指标层:评价体系的最底层,是实现量化评价的基础,根据九个要素层因子进一步细化。其中建筑历史分为历史久远度和历史关联程度;建筑品相分为建筑规模、建筑保存完整度、建筑装饰艺术性和建筑技艺代表性;建筑文化分为建筑意向和传统习俗延续性;建筑使用情况分为建筑功能状况和建筑产权归属;建筑区位分为所处村落等级和所处村落位置的可达性;区位交通分为村落交通可达性、村落距镇区距离和人文自然景点资源;社会经济分为村落人口密度、村落生活延续性和村落发展情况;设施条件分为生活设施完备度和基础设施完善度;开发环境分为相关规划管理和管理水平。

9、进一步地,所述系统层是按对象要素进行分解,所述要素层是按对象属性进一步要素分解,所述指标层是根据要素层的内容,设置相关评价指标。指标层是评价体系的最底层,是目标层实现量化评价的基础,根据要素层的内容设置相关评价因子。

10、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体系框架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框架,将评价层次划分为“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次。

11、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12、一种基于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所述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s1、构建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

14、s2、确定指标要素:选取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因子,测算各评价因子权重;

15、s3、建立评分标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

16、s4、建筑信息采集:通过实地调研和地理信息技术获取评价目标的信息;

17、s5、计算评价分数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基于评价体系对评价目标赋分,得到活态化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并进行评价结果分级;将评价结果导入数据图示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

1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过程包括:建立权重判断矩阵表、计算各层次因子的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和权重计算结果。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体系框架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框架,将评价层次划分为“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次。

19、评价因子权重是对各因子在总体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进行标度,因为不同类型的因子对传统民居活态化的作用不同,故需要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处理,权重值越大说明其影响力越大。本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对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各因子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构建评判矩阵,求解得到权重值,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0、s21、建立权重判断矩阵表

21、采用相对比例标度,对评价体系每一层次中的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就能用数字量化表示两者间的关系。本方法根据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进行量化,如表1所示。

22、表1.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标度表

23、 含义 量化值 两个因子同等重要 1 一个因子比另一个因子稍微重要 3 一个因子比另一个因子较强重要 5 一个因子比另一个因子强烈重要 7 一个因子比另一个因子极端重要 9 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2、4、6、8 <![cdata[因素i与j比较的判断a<sub>ij</sub>,则因素j与i比较的判断a<sub>ji</sub>=1/a<sub>ij</sub>]]> 倒数

24、通过量化就可以得出两个因子比较矩阵a,如表2,该矩阵具有三个性质:(1)aij>0;(2)aji=1/aij;(3)ajj/aii=1。

25、表2.两个因子比较矩阵表

26、 <![cdata[a<sub>ij</sub>]]> 1 2 3 …… n 1 1 <![cdata[w<sub>1</sub>/w<sub>2</sub>]]> <![cdata[w<sub>1</sub>/w<sub>3</sub>]]> …… <![cdata[w<sub>1</sub>/wn]]> 2 <![cdata[w<sub>2</sub>/w<sub>1</sub>]]> 1 <![cdata[w<sub>2</sub>/w<sub>3</sub>]]> …… <![cdata[w<sub>2</sub>/w<sub>n</sub>]]> 3 <![cdata[w<sub>3</sub>/w<sub>1</sub>]]> <![cdata[w<sub>3</sub>/w<sub>2</sub>]]> 1 …… <![cdata[w<sub>3</sub>/w<sub>n</sub>]]> …… …… …… …… …… …… n <![cdata[w<sub>n</sub>/w<sub>1</sub>]]> <![cdata[w<sub>n</sub>/w<sub>2</sub>]]> <![cdata[w<sub>n</sub>/w<sub>3</sub>]]> …… 1

27、s22、计算各层次因子的相对权重

28、设计“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调查问卷,邀请相关学者对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同层次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赋值,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完成基本数据采集。利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计算综合权重值,获取各层次权重计算结果,计算单一因素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方法为:

29、对矩阵中某一因子进行归一化计算:

30、将按列归一化后的因子按行相加计算:

31、将所得的行和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权重:

32、式中,aij′为因子归一化结果,aij为因子i与j比较的判断,ai′为因子i的归一化后按行相加结果,wi′为因子i的权重。

33、s23、一致性检验

34、为了保证矩阵的合理性,需要对每一位专家的权重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ci。当一致性检验比率cr<0.1,证明判断该矩阵具有合法性,反之则需要对比较判断矩阵数值进行修正,计算公式为:

35、

36、

37、

38、

39、式中,si为比较矩阵纵向向量,λmax为矩阵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的阶数量,cr为随机一致性检验比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中查找ri,如表3所示。

40、表3.一致性指标表

41、 阶数n 1 2 3 4 5 6 7 8 9 10 <![cdata[r<sub>i</sub>]]>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42、s24、权重计算结果:

43、通过比较矩阵的向量计算,并对比较矩阵检验计算其一致性,判断其具有合法性后计算出所有专家对各个层次因子的权重系数,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4、表5和表6所示:

44、表4.系统层因子权重系数表

45、 系统层要素 <![cdata[权重w<sub>i</sub>]]> 内在基础 0.5667 外部赋能 0.4333

46、表5.要素层因子权重系数表

47、 要素层要素 <![cdata[权重w<sub>i</sub>]]> 建筑历史 0.0892 建筑品相 0.1700 建筑文化 0.1691 建筑使用情况 0.1006 建筑区位 0.0378 区位交通 0.1421 社会经济 0.1451 设施条件 0.0259 开发环境 0.1202

48、表6.指标层因子权重系数表

49、

50、

5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评价标准按照性质可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两类,其中定量评价指标是指能通过具体数值来衡量因子评价标准,例如“历史久远度”、“建筑规模”、“村落距镇区距离”等;定性评价是指不能通过具体数值来衡量因子评价标准,例如“历史关联程度”、“建筑保存完整性”、“建筑装饰艺术性”等,需要认为主观判断。

5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对指标层评价因子建立三级、四级和五级三个级别的评分标准,其中三级评分标准有13项,基本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三个等级,分别赋予10-7、6-3、2-0三个分数段;四级评分标准有7项,五级评分标准有2项,是对评分标准做了细致的划分,分别赋予10-8、7-5、4-3、2-0四个分数段和10-9、8-7、6-5、4-3、2-0五个分数段。

5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所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以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的数据资料,其中实地获取的文字资料包括:(1)传统民居及所处村落的历史发展沿革:村落的发展历程和由来变迁、家族和名人事件、文物保护单位等级、村落民俗概况等;(2)传统民居基本概况:建筑类型、建筑面积、建筑风貌、建筑装饰和技艺、建筑使用状态、产权属性等;(3)所处村落基本概况:村落风貌、村落规模、人口数量、社会发展情况、生活设施情况、基础设施情况、相关规划管理和管理水平。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的数据资料则是通过获取民居数据点、镇区poi数据、人文自然景点poi数据、所在的城市的收费站poi数据及城市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道路交通数据,利用【邻域分析】中的【点距离】和【近邻分析】工具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包括:村落与镇区的交通距离、村落联系型交通设施的数量、村落附近人文自然景点的资源数量、民居所处的村落道路等级、民居在村落中的交通可达性等。

5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评价分级结果是为方便传统民居活态化潜力做更细致的描述,对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的评价结果予以分级;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体系大多数因子的评价指标分为三级和四级,对应分值为10-7、6-3、2-0及10-8、7-5、4-3、2-0。设定评价指标的总得分为10分满分,则传统民居具有一定活态化利用能力一般要求的对应得分为5分,取7分作为满足优秀能力的基准值。因此,当评价目标对象的总分大于7分时,它的活态化利用能力为优秀;当评价目标对象的总分介于7分和5分之间时,它的活态化利用能力为良好;当评价目标对象的总分小于5分时,它的活态化利用能力较差。

5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数据可视化方法采用雷达图的表达方法,可直接比较多个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反应传统民居活态化评价的结果。

56、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57、(1)本发明方法创新性地提出由不同数据指标集成为一个具有基准体系的、系统化的评估模型体系,针对我国千差万别的传统民居类型,尽最大可能兼顾普适性和特殊性进行活态化利用评价。

58、(2)本发明方法深度剖析民居活态化利用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构建“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的多层次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体系,将民居的活态化转化为可以度量、计算和比较的数据,以此标识传统民居活态化潜力水平的优劣,提升客观性和科学性。

59、(3)本发明方法构建的传统民居活态化利用评价体系完善了乡村规划和民居活态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可直接运用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为制定更规范、更科学的归类分级和活态化利用方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减轻工作人员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