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90545发布日期:2023-11-18 08:57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具体涉及一种服务器。


背景技术:

1、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服务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升服务器的处理性能,需要增加服务器的主板上搭载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的数量。由于每块主板上能够搭载的cpu的数量有限,如果需要更高的处理性能,就需要增加机箱内的主板的数量。

2、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机箱内的主板数量,部分服务器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的第一主板模组,以及与机箱的第二壁或第一主板模组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主板模组。然而,这种服务器在对下方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需要断开第二主板模组的线缆,将上层的第二主板模组拆除,由此暴露下层的第二主板模组,再对下方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而后再将第二主板模组安装于第一主板模组的上方,连接第二主板模组的电缆,这就导致了现有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务器,以解决现有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其包括:机箱;第一主板模组,其设置在机箱的第一壁上;第二主板模组,其设置在机箱内,并位于第一主板模组远离第一壁的一侧;转动连接结构,第二主板模组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机箱的第二壁转动连接,第二主板模组的转动轴线位于其接近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处,具有遮盖在第一主板模组的装配状态,以及暴露第二主板模组的翻起状态;限位结构,设置在机箱与第一主板模组之间,或第一主板模组与第二主板模组之间,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起状态时对第二主板模组实施限位。

3、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服务器将第二主板模组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的上方,由此对机箱内第一主板上方的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在不增大服务器机箱面积的前提下增大了主板的数量和总面积,保证了主板上能够负载较多的cpu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以提升服务器的性能。

4、又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板模组通过旋转连接结构与机箱的第二壁相连,这使得当需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到翻起状态,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的远离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向上翻起,以暴露第一主板模组,从而在不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完全拆下的前提下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单独维护。由于当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起状态时,其远离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向上翻起,其接近硬盘的一端仅会进行轻微下落,不会与硬盘和第二主板模组之间的线缆发生干涉,因此,在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到翻起状态时无需断开第二主板模组与硬盘之间的线缆,有效地简化了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的维护过程。

5、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支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单独维护,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7、转轴孔,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与第二主板模组其中之一上;

8、转动轴,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与第二主板模组中的另一上,并适于在转轴孔内转动。

9、有益效果:

10、通过如此设置,第二主板模组能够通过其侧部与机箱的第二壁相铰接,无需在第二主板模组接近硬盘的端部处增设支架来与第二主板模组相连,有助于简化服务器的结构。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机箱的相对的两个第二壁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转轴孔,定义沿远离硬盘的方向上的转轴孔依次为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第一转轴孔的高度低于第二转轴孔的高度,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

12、第一导向槽,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第一导向槽位于第一转轴孔的上方,并与第一转轴孔相连通;

13、第二导向槽,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且上端开口,第二导向槽位于第二转轴孔的上方并与第二转轴孔相连通,由下至上,第二导向槽接近第一转轴孔的一侧槽壁朝接近第一转轴孔的方向倾斜;

14、第三导向槽,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且上端开口,第三导向槽位于第二导向槽远离第一导向槽的一侧,由下至上,第三导向槽接近第二转轴孔的一侧槽壁朝接近第二导向槽的方向倾斜;

15、滑动轴,其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的边缘处,适于插设在第三导向槽内,并沿第三导向槽滑动。

16、有益效果:

17、当操作者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从平行于第一主板模组的解锁状态切换到翻开状态时,右侧的转动轴能够先作为第二主板模组的旋转中心,以使得左侧的转动轴沿第一导向槽下落到第一转轴孔内,滑动轴沿第三导向槽向上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右侧的转动轴和滑动轴能够分别与第一导向槽和第三导向槽相配合。

18、接着,左侧的转动轴能够作为第二主板模组的旋转中心,此时滑动轴能够继续向上运动并脱离第三导向槽。右侧的转动轴能够与第二导向槽相配合,以避免第二主板模组在旋转过程中快速上翘,导致损伤板卡。因此,本发明的旋转连接结构能够保证第二主板模组在旋转过程中,始终有导向槽作为第二主板模组的旋转轨道,以确保第二主板模组顺畅平稳地转动,避免第二主板模组在旋转过程中失控造成板卡受损。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还包括:

20、电源模组,其设置在机箱内,并位于第二主板模组远离硬盘的一端,第二主板模组的端部上形成适于与电源模组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第一导向槽、第二转轴孔和第三导向槽接近电源模组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条形槽,条形槽沿水平方向延伸,转动轴和滑动轴适于沿条形槽滑动。

21、有益效果:

22、当需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先沿条形槽推动第二主板模组,使第二主板模组与电源模组分离,借助将第二主板模组向上翻转切换到翻开状态。当第一主板模组维护结束后,操作者能够先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成水平状态,再沿条形槽推动第二主板模组,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与电源模组相插接,由此完成第二主板模组的装配。

23、因此,本发明的服务器能够允许操作者以移动第二主板模组的方式来完成第二主板模组的接电和断电,无需进行断开线缆和连接线缆的操作,进一步简化了第一主板模组的装配过程。

24、由此简单快捷地完成第二主板模组与电源模组的电连接。

2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主板模组包括第一托盘和设置在第一托盘上的第一主板,转动轴和滑动轴均处于条形槽接近硬盘的一端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解锁状态,转动轴和滑动轴均处于条形槽远离硬盘的一端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锁定状态,限位结构包括:

26、第一导向部,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并沿竖直方向延伸;

27、第一旋转把手,其与第一托盘的边缘相铰接,并位于第一托盘与机箱的第二壁之间,第一旋转把手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第二导向部适于与第一导向部相连,第一旋转把手转动时,第二导向部适于沿第一导向部滑动,并带动转动轴和滑动轴沿对应的条形槽滑动,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28、有益效果:

29、通过如此设置,当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锁定在装配状态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一旋转把手的受力端朝接近所述电源模组的方向转动,以向第二导向部施加朝向硬盘方向的作用力。第二导向部产生向下的运动和朝向硬盘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得第一托盘能够携带第一主板朝向电源模组移动,以完成第一主板上的第一电源接口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对接,同时将第二主板模组锁定在装配状态。

30、当需要对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一旋转把手的受力端向上提起,以使得第二导向部产生向上的运动,以及朝向电源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第一托盘能够携带第一主板朝向远离电源模组的方向运动,第一主板上的第一电源接口能够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相分离。同时,第一转轴孔内的转动轴运动至第一导向槽内,第二转轴孔内的转动轴运动至第二导向槽内,滑动轴处于第三导向槽内,此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解锁状态,仅需将其向上提起就能够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至翻起状态。

31、同时,第一旋转把手还能够作为受力部起到便于操作者向第二主板模组施力的作用。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将第一主板设置在第一托盘上,并通过转动连接结构和限位结构配合来对第二主板模组进行限位,克服了相关技术中使用螺柱来安装扩展板,导致的可靠性不足,容易因震动等外界因素跌落,造成板卡受损等缺陷。

32、相关技术中,当主板被设置成与机箱的内壁滑动连接时,机箱内壁上通常包括第一托盘、主板托盘和主板。主板托盘用于承载托盘,第一托盘可拆卸地设置在机箱内,且与主板托盘之间形成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主板托盘在机箱内运动。本实施例的第二主板模组被设置成仅包括一个第一托盘,并通过第一旋转把手和第一导向部之间的配合来使得第一托盘能够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与电源模组连接或分离,由此减少了第二主板模组内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了托盘所需占用的高度,提升了机箱内的空间利用率。

3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机箱的内侧设置有凸出于第二壁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沿第二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导向槽、第一转轴孔、第二导向槽和第二转轴孔形成在第一配合部上,第三导向槽形成在第二配合部上。

34、有益效果:

35、通过如此设置,将第一导向槽、第一转轴孔、第二导向槽、第二转轴孔和第三导向槽分别形成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上,且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朝向机箱的内侧凸出,能够避免转动轴和滑动轴在穿过配合部后凸出于机箱的表面,导致与机箱外部的器件发生干涉。在设置凸出的配合部之后,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和第三导向槽只需要贯通配合部就能够在上方形成供转动轴和滑动轴进入到导向槽内的开口,无需贯通机箱的第二壁,能够缩短导向槽的长度,有助于提高机箱的结构强度。

3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模组包括:

37、第二托盘;

38、第二主板,其设置在第二托盘上,第二主板接近电源模组的端部上形成有适于与电源模组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

39、第二旋转把手,其位于第二主板模组与机箱的第二壁之间,并与第二托盘的边缘相铰接,第二旋转把手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导向部,第三导向部适于与第一导向部相连,第二旋转把手转动时,第三导向部适于沿第一导向部滑动,以使得第一主板模组做接近或远离电源模组的运动。

40、有益效果:

41、通过如此设置,当需要对第一主板模组进行装配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二旋转把手的受力端朝接近所述电源模组的方向转动,以向第三导向部施加朝向硬盘方向的作用力。第三导向部产生向下的运动和朝向硬盘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得第二托盘能够携带第二主板朝向电源模组移动,以完成第二主板上的第二电源接口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对接。

42、当需要将第一主板模组拆下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二旋转把手的受力端向上提起,以使得第三导向部产生向上的运动和朝向电源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第二托盘能够携带第二主板朝向远离电源模组的方向运动,第二主板上的第二电源接口能够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相分离。

43、同时,第二旋转把手还能够作为受力部起到便于操作者向第一主板模组施力的作用。

4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托盘与第一主板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和/或,

45、第二托盘和机箱的第一壁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或第四连接孔为条形孔,条形孔沿电源模组与第一主板模组的插接方向延伸;和/或,

46、第二托盘与第二主板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

4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还包括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的抵接结构,抵接结构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开状态时与第二主板模组相抵。

4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模组包括:

49、第一主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上,适于对第一主板模组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50、第一辅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远离硬盘的一端处;

51、第一导热管,其连接在第一主散热器与第一辅散热器之间;

52、第二主板模组包括:

53、第二主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上,适于对第二主板模组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54、第二辅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远离硬盘的一端处;

55、第二导热管,其连接在第二主散热器与第二辅散热器之间。

56、有益效果:

57、现有技术中,由于主板上的散热器的高度较大,导致了在常规的2u服务器内,沿高度方向上通常仅能够容纳一块主板。本实施例中,每个用于对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的散热器被拆分成主散热器和辅散热器,且主散热器被设置在中央处理器处,辅散热器被设置在主板远离硬盘的一侧的空闲处,并通过导热管与主散热器相连接,由此在保证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的同时节约了散热器所需占用的高度,以使得在2u服务器内也能够同时容纳两层主板。

58、此外,虽然将散热器拆分成主散热器和辅散热器后,散热器占据了主板上更大的面积,但由于本实施例的服务器机箱内能够同时容纳两块主板,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服务器的主板的实际可用面积更大,由此反而提升了服务器的性能。

59、此外,散热器的两侧一般设置有内存条,且内存条的高度一般低于散热器的高度,这导致了在内存条的上方会存在一部分未被利用的空间,当风冷模组朝向散热器吹风时,大量的风流会从这部分空间流过,导致减少了通过散热器的风量,造成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被拆分成主散热其和辅散热器,由此减小了散热器的高度,主散热器的高度能够与内存条的高度相近,以使得风流更加均匀,能够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6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散热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存条,第一主散热器的高度等于第一内存条的高度;

61、第二主散热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内存条,第二主散热器的高度等于第二内存条的高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